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秀山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晓华 《南方农业》2007,1(4):94-96
秀山县2006年病虫发生特点表现为:稻飞虱发生早,危害重;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危害程度轻于上年;二化螟偏重发生,螟害问题日益突出;稻瘟病中等流行,危害呈下降趋势;稻纹枯病危害加重;玉米病虫中等发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蔬菜病虫种类多,发生面广;柑橘红蛛蛛发生偏重,虫量居高不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主栽品种抗性较差、病虫基数高、栽培制度有利于病虫发生及危害、气候条件有利、耕作粗放、传统不良习惯及防治水平较低等方面。根据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规律,应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以保护和利用天敌为主,辅以喷施生物农药,控制和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的影响,白肋烟马铃署Y病毒病连年发生。为进一步研究有效防治马铃署Y病毒病的途径,综述了其发病症状、病原、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措施。要控制马铃署Y病毒病的危害,应尽快选育抗病品种,注意烟田选择和田间卫生,加强栽培管理,做好病虫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陈克强 《南方农业》2007,1(4):60-61
有机果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生态食品。本文介绍了几项有机果品的病虫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采用一定水平的果树栽培管理措施和方式,增强树体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耐病虫能力和受害后恢复快的能力等。同时改变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控制和减少病虫种类、数量的有利于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例如,适时地增施有机肥料,能促使树体生育健壮,增强抗御病虫的能力。再如,果实套袋既可以防治蛀果害虫的危害,又对某些果实病害有相当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灌木林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实地调查与资料分析方法,研究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灌木林遭受的灾害主要为全球环境变化、人为破坏、病虫鼠危害及火灾危害4种。以气候为主的环境条件变化是祁连山区灌木林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地域改变的主要原因。近、现代以来,人为的破坏和不合理利用使灌木林面积在其自然分布区域内迅速减少,并导致病虫鼠害和火灾的严重发生危害,加剧了灌木林的衰退。提出预防和控制灌木林灾害的对策为:(1)全球合作,减缓全球环境变化;(2)加强管理,制止人为破坏;(3)积极防治,减轻病虫鼠害;(4)全面监控,预防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证明,麦-棉-辣-米立体种植模式采用优化田间结构配置及配套技术措施,农田生态位、作物边际效应及病虫生态控制效应显著,与麦棉、麦辣间套及麦米轮作种植模式相比,其产值分别提高34.1%、27.5%和94.0%,纯收入分别增加8188元/hm~2、6090.5元/hm~2和12066元/hm~2。  相似文献   

6.
5月17日,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推进绿色防控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  相似文献   

7.
为防止柏叶口水库工程区水土流失,减小工程建设对生态的破坏,使因工程施工所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尽快恢复,对柏叶口水库建设过程中水库淹没区、枢纽区、料场区等不同功能区可能增加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危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增大是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各功能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工程防治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库不同的功能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生态措施。生态恢复与培育的主要措施是栽植油松、落叶松、乔木或刺槐,其间散播苜蓿草种。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云南水稻种植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叶面肥种类对水稻中重金属迁移,以及对糙米质量安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地质高背景区泸西县水稻种植区作为研究区,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稻田土壤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估,并以锰锌肥、硅硒肥两种不同成分叶面肥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转运系数等指标探究不同成分叶面肥在田间大规模应用中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稻田土壤中As、Cd、Cr的平均值均超过云南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且变异系数较大,主要以Cd污染最为严重。研究区土壤总体上处于轻度污染状态,As、Pb、Cr均处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40%的Cd处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但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仍为轻微潜在生态危害。喷施叶面肥的处理较仅喷施清水的处理而言,茎叶-糙米间转运系数降低,糙米及茎叶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降低,产量无显著差异。供试的锰锌肥的肥效较硅硒肥更为显著,适合在田间大规模种植使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采集了长寿湖沉积物样品,分析其表层沉积物中Pb、Cd、Cu、Zn、Cr、Ni、Hg、As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目前长寿湖主要是Cd、Hg和As的污染,且中部湖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强度要高于东部和西部两区。各重金属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u-Zn、Cu-Ni、Zn-Ni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这3种元素污染源可能相同。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知,长寿湖重金属污染只是略超轻微生态危害,各重金属对长寿湖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As〉Pb〉Ni〉Cu〉Cr〉Zn。应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生态风险,并提出了相关污染防治措施,为预防和综合治理长寿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韭菜病虫害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农药使用量大,用药次数多,韭菜的受药部位几乎全部被食用,消费者食用韭菜中毒事件屡有发生,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用无公害韭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治理韭菜病虫为害,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温室作物生态健康智能监护系统(GH-Healthex)的研制与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温室作物生态健康智能监护系统是为了解决目前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普遍存在的自动获取的数据未与具体作物健康生育的特殊需求相结合,也未被用于病虫害的智能化防治等问题。该文报导的温室作物生态健康智能监护系统(GH-Healthex)实现了这类数据在植物健康监护和病虫害智能化防治中的利用。以番茄为研究案例,系统通过对温室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结合作物种植知识库中番茄生长发育及其病虫害发生规律可以进行智能化决策,即当温室内出现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气象条件时,系统会自动的通过系统界面提示用户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温室番茄的优质、高效生产。该系统提供了一个作物知识库平台,若以其他作物的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数据替代番茄数据,便能更广泛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简析了日光温室生态系统西红柿生育特点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并提出“改善环境、健身栽培、综合预防、合理用药”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改进深度置信网络的大棚冬枣病虫害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导致冬枣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很多而且很复杂,利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很难建立正确的病虫害预测模型.由于典型的深度置信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DBN)的各层之间缺乏有监督训练,使得网络误差逐层向上传递,降低了预测模型的预测率.针对这些问题,引入冬枣病虫害的先验信息,提出一种基于环境信息和改进DBN的冬枣病虫害预测模型.在该模型中,通过无监督训练和有监督微调从冬枣生长的环境信息序列中获取可表征冬枣病虫害发生的深层特征的隐层参数,并形成新的特征集,然后在预测模型的顶层通过一个后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进行病虫害预测.从2014—2017年的4 a时间内,利用农业物联网传感器采集30个大棚冬枣常见的2种虫害和3种病害发生的环境信息序列6000多条,由此验证所提出的预测模型,平均预测正确率高达84.05%.与基于强模糊支持向量机、改进型NN和BPNN的3种病虫害预测模型进行了试验比较,预测正确率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极大提高了大棚冬枣病虫害的预测正确率.该研究可为大棚冬枣病虫害预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生产模式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主要病害的发生种类、流行特点及灰霉病、晚疫病、早疫病消长动态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日光温室番茄病害主要以灰霉病、叶霉病、早疫病、晚疫病为主, 危害严重; 低温高湿使病害发生重, 流行速度快, 土传病害及生理性病害有加重趋势.灰霉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同一年份有机模式番茄主要病害发病较轻.番茄早疫病有机生产模式较无公害模式防效提高22.2%~57.1%, 较常规模式提高36.4%~66.7%; 番茄灰霉病有机模式较无公害模式防效提高16.4%~54.9%, 较常规模式提高37.7%~73.9%; 番茄晚疫病有机模式较无公害模式防效提高26.3%~44.3%, 较常规模式提高47.5%~55.4%.  相似文献   

15.
对日光温室枣树昆虫群落指数及时间动态聚类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日光温室枣树主要害虫防治可分为4阶段,其中2月、5月和6月昆虫群落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优势种枣瘿蚊Contariniasp.、截形叶螨Tetranychusfruncatus发生量较大且易暴发,为化学防治关键时期。而1年其他时间则应视情况尽量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等防治措施,以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信息化系统在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应用为课题研究,阐述了信息化时代病虫害防治的应用前景。针对采集器发出的编码数据,调用农业专家病虫害信息数据库进行软件编程,实现了病虫害防治模型的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全程机械化生产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不同翻耕栽植方式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和产量的影响,对旋耕-机插、旋耕+牛耕-机插、牛耕-机插、旋耕-手插等4种翻耕栽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未施药区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晚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Nilaparvata lugens)、鸭舌草和稗草。在肥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早、晚稻纹枯病病情指数孕穗期分别为8.25~13.31和17.60~23.10,乳熟期分别达13.75~20.90和20.02~23.76,其中旋耕-手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牛耕-机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早稻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卷叶率为15.03%~16.67%;晚稻四代和五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卷叶率分别为29.67%~33.48%和60.09%~65.45%,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晚稻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差异不显著。晚稻稻飞虱前期虫口密度偏低,齐穗期为425~550头/百丛,至乳熟期达1 200~1 600头/百丛,其中以旋耕-手插处理虫口密度最高,旋耕-机插虫口密度最低。早稻稻田杂草有鸭舌草、稗草、矮慈姑、千金子、水竹叶等,均以鸭舌草和稗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草的68.00%和29.70%;晚稻稻田杂草有鸭舌草、稗草、节节菜、千金子、香附子、空心莲子草等,均以鸭舌草和稗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草的69.60%和17.40%。早、晚稻以牛耕-机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旋耕+牛耕-机插和旋耕-机插处理,旋耕-手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小。测产对比方差分析表明,4个种翻耕栽植方式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病虫草发生初期,选用适当的农药可有效控制不同翻耕栽植方式病虫草发生,早、晚稻平均增产10.00%和7.88%。该研究为双季稻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病虫草防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自然环境中番茄叶片病虫害检测场景复杂、检测精度较低,计算复杂度高等问题,提出一种SLP-YOLOv7-tiny的深度学习算法。首先,将主干特征提取网络中部分3×3的卷积Conv2D(2D convolution)改为分布偏移卷积DSConv2D(2D 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以减少网络的计算量,并且使计算速度更快,占用内存更少;其次,将无参数注意力机制(parameter-free attention module, SimAM)融合到骨干特征提取网络中,加强模型对病虫害特征的有效提取能力和特征整合能力;最后,将原始YOLOv7-tiny的CIOU损失函数,更替为Focal-EIOU损失函数,加快模型收敛并降低损失值。试验结果表明,SLP-YOLOv7-tiny模型整体识别精准度、召回率、平均精度均值mAP0.5(IOU阈值为0.5时的平均精度)、mAP0.5~0.95(IOU阈值从0.5到0.95之间的所有值进行平均计算的平均精度)分别为95.9%、94.6%、98.0%、91.4%,与改进前YOLOv7-tiny相比,分别提升14.7、29.2、20.2、30个百分点,同时,计算量降低了62.6%,检测速度提升了13.2%。与YOLOv5n、YOLOv5s、YOLOv5m、YOLOv7、YOLOv7-tiny、Faster-RCNN、SSD目标检测模型相比,mAP0.5分别提升了2.0、1.6、2.0、2.2、20.2、6.1和5.3个百分点,而计算量大小仅为YOLOv5s、YOLOv5m、YOLOv7、Faster-RCNN、SSD的31.5%、10.6%、4.9%、4.3%、3.8%。结果表明SLP-YOLOv7-tiny可以准确快速地实现番茄叶片病虫害的检测,且模型较小,可为番茄叶片病虫害的快速精准检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基于改进DenseNet和迁移学习的荷叶病虫害识别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虫害的发生将会严重影响莲藕品质与产量,开展病害诊断与识别对藕田病虫害及时对症对病诊治、提升莲藕生产质量与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荷叶病虫害高效、准确识别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enseNet和迁移学习的荷叶病虫害识别模型。采用分支结构对模型的浅层特征提取模块进行改进,并在Dense Block与Transition Layer中引入Squeeze and Excitation注意力机制模块和锐化的余弦卷积,最后基于Plantvillage数据集进行迁移学习,实现了91.34%的识别准确率。该研究实现了对荷叶腐败病、病毒病、斜纹夜蛾、叶腐病、叶斑病的识别,并将改进后的模型推广应用于基于无人机图像的藕田病虫害检测,实现了病害分布可视化,可对莲藕病虫害的智能化防治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该研究以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为目标,使用国产SuperMap IS.NET的GIS软件作为开发平台,以C 语言作为编程语言。该系统充分使用了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RS的快速、实时、大面积获取病虫害信息的功能,实现了GIS与RS在系统中的集成。系统最终将抽象的数据转化成清晰简明的电子地图,直观明了的显示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空间分布规律。该文重点介绍了此预警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和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预警流程;最终,使用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峰区2002年的小麦条锈病相关数据,来展示该预警系统中病害预测功能的实现过程,并获得了与实际报道相吻合的预警结果。研究表明,此预警系统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分类预测,并根据预警结果对病虫害进行合理的预防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