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随着土地流转范围的不断扩大,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将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从浙江、河北和河南3省的耕地流转"非粮化"现状出发,系统梳理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该现象的化解方法。结果表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形成有经济诱因、认识诱因两大内部诱因以及政策因素、法律因素和监管因素三大外部因素,提出提高收益、强化认识、完善政策、细化立法和加强监督等耕地流转"非粮化"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土地"非粮化"现象日益严重。通过对河南产粮大县农村土地流转后"非粮化"的研究,分析"非粮化"的形成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加快,"非粮化"问题越发凸显。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本文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非粮化"的演化特征,并从土地、劳动力、市场和政府四个视角讨论"非粮化"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非粮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去粮化"与"趋粮化"交替波动特征。"非粮化"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粮食作物的经济效应较弱,进而导致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资料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加之近年来耕地质量下降、政府过度强调GDP和"伪生态化"问题等。因此应强化土地监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粮食科技投入以及完善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的背景之下,针对"非粮化"耕地要积极实施生态化的调控.文章在分析"非粮化"耕地产生的原因,依据生态红线、农户的生计需求、调整的难易程度等的基础上,提出分区、分类的"非粮化"耕地调控措施,并结合新时期国家战略导向,提出对"非粮化"耕地整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非粮化"趋势蔓延,威胁粮食安全。针对当前农地流转"非粮化"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信阳市农地流转"非粮化"缘由,探讨其"非粮化"的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研究防治之策。期望通过研究,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完善河南省信阳市土地流转制度、合理调控"非粮化"趋势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根基,保障着百姓"米袋子"。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土地流转的加速,部分地区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安全。针对兴业县农村耕地"非粮化"问题进行剖析,通过严格落实农田保护责任制、加大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投入、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健全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等对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耕地"非粮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了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同时,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各种"非粮化"现象日益明显。如何正确对待高效农业与粮食作物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是否过度,是正确处理"非粮化"问题的重点。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平顶山市耕地面积25.2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后"非粮化"凸显的原因,包括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土地流转租金高、国家对种粮补贴政策的滞后、对土地非粮化的危害认识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等方面,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PVAR的农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放活促使了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加剧。利用PVAR模型,分析了农民收入与耕地非粮化的动态关系,探讨了农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7年,耕地非粮化面积和非粮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不同阶段受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耕地非粮化主要受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非粮化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非粮化的长期贡献率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关注重点,近年来,关于农地流转引起的"非粮化"现象的研究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的文献进行综合评述,深入了解我国流转农地"非粮化"利用的现状。目前,农地流转"非粮化"势头不减,但尚未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地流转"非农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作出的最适合自己和家庭的生产选择。通过研读文献发现,学者们提出的主要解决措施包括: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农业补贴应以激励粮农增加粮食生产为目的,在制度上规范农地流转以及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相协调。对于未来研究而言,应该注意一下几点:首先,"非粮化"现象与市场的关系;其次,粮食安全与非粮化问题研究相结合;第三,对粮食作物种植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的粮食作物随着"非粮化"趋势的推进会呈现出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问题。"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浙江省是缺粮省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定压力。本文分析玉环市粮食功能区非粮化现状,并对减少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土地流转后湖州市粮食主产区存在"非农化""非粮化",经营主体存在"兼业化""分散化"和粮食功能区建设存在停滞不前等问题,建议湖州市粮食生产应从经营主体、规模效益、基础设施和政策扶持4个方面合理统筹、创新高效生产模式,以期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有效防范"非粮化"。  相似文献   

13.
国家对于粮食安全始终保持着高度重视,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其中耕地非粮化问题近年来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学界关于耕地非粮化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涵盖了耕地非粮化与土地流转二者之间的研究、耕地非粮化的成因、影响,以及对于耕地非粮化问题的解决对策建议等内容。本文对耕地非粮化问题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进而发现关于耕地非粮化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可能。  相似文献   

14.
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农场在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家庭农场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呈现出显著的"非粮化"倾向,对这种"非粮化"种植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为制定有效的农业政策、确立合理补贴、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以四川省广汉市和重庆市荣昌区为例,运用分层随机抽样及二元Logistic的分析方法,从家庭农场自身特征、资源禀赋、经济因素、政策因素4个方面对家庭农场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非粮化"种植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耕地特征、机械投入、农地投入和农地产出是影响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须高度重视耕地流转后家庭农场的"非粮化"种植现象,采取积极的调控对策,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面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快速化、规模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种粮面积比例下降,经济作物比例逐渐增加,农地流转呈现"非粮化"趋势。研究宁夏农地流转及种植结构变化,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供给十分必要而紧迫。在梳理农地流转非粮化文献资料的同时,分析宁夏农地流转现状及非粮化原因,最后提出建立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6.
准确识别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并提出优化管控措施,对耕地“非粮化”精确管控具有积极意义。以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为例,从地类构成、坡度、景观格局、空间邻接、居民点耕作距离和交通便利度等方面对右江区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以引导耕地趋粮化为目的,针对不同耕地“非粮化”类型提出优化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右江区“非粮化”耕地总量达到308.38 km2,以旱地为主,其次为园地和林地。“非粮化”耕地坡度以大于6°为主,地形坡度低于25°时,“非粮化”面积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加。“非粮化”耕地破碎,与园地和林地的空间邻近度较高,相互作用强度较大。距农村居民点(低于800 m)和道路(低于1 200 m)越近,“非粮化”耕地面积占比越大,“非粮化”耕地空间分布受耕作距离和交通便利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本研究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揭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耕地非粮化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2019年各县平均非粮化率为4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非粮化率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珠三角周边县域及部分中部县域,以低-低和高-高集聚为主;从非粮化面积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研究区东北部,以高-高集聚为主。珠三角非粮化存在空间依赖性。从直接效应看,第一产业GDP占比、到市中心的距离与非粮化呈负相关,劳均耕地面积、有效耕地灌溉面积与非粮化呈正相关;从溢出效应看,人均GDP与非粮化呈正相关。第一产业GDP占比和有效耕地灌溉面积对非粮化的影响均呈现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易产生“非粮化”,非粮化治理应当因地制宜、分级整治,坚决落实“非粮化”管理政策,提高种粮收益和粮食综合生产力,促进粮农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耕地非粮化问题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刻不容缓。广州市作为国内一线城市,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分析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探究非粮化过程的驱动力,提出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建议,可为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管控提供参考。【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5—2016年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率由60.46%小幅升高至67.17%,2016—2018年耕地非粮化率由67.17%大幅上升至87.53%,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由87.53%降低至86.91%,耕地非粮化问题严峻。(2)从区域来看,中心城区耕地非粮化水平普遍高于外围城区。2020年,北部从化区非粮化水平较低,耕地非粮化率为58%,荔湾区、海珠区和天河区非粮化水平最高,耕地非粮化率均为100%。(3)广州市耕地非粮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影响因子间大多表现出双因子增强关系,少数表现出非线性增强关系。各单因子中城镇化率、人均消费水平、地均GDP平均影响力最高,分别为0.9176、0.7059和0.6674,自然资源禀赋维度的因...  相似文献   

19.
朱忠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25-10026
解析了造成土地非粮化的成因;一是农村土地流转造成农村土地非粮化;二是工业化、城镇化造成土地非粮化;三是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土地非粮化。剖析了农村土地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了防止农村土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一是严格控制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二是用法制手段保护耕地;三是规范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四是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0.
为刻画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布差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科学管控“非粮化”,本研究以江西省寻乌县为例,采用地理探测器因子检测、交互作用检测等方法揭示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20年寻乌县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水平为19.42%,以耕地转为林地和园地为主。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与耕地本底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区位、政策环境4个维度的因子均显著相关,而地形、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耕地连片度是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不同农业产业类型“非粮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不同,多数因子对耕地发展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的驱动方向相反,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因子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研究表明,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需要管控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总量并客观分类处置,本研究为“非粮化”分类监测和客观处置提供了参考,为低山丘陵区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