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改善寒地葡萄酒酸度过高的问题,以寒地栽培的"贝达"葡萄为原料,研究了混合降酸工艺对干型葡萄酒品质的影响。根据葡萄酒理化指标和感官评定的结果,最优的混合降酸工艺为:利用Ca CO_3和K_2CO_3对葡萄汁进行化学降酸,然后利用TIB型降酸酵母进行低温酒精发酵,再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该工艺下葡萄酒总酸含量降低了9.26 g/L,感官评定总分较高,与市售"赤霞珠"酒样相近。但是与市售的欧亚种葡萄酒相比,该工艺生产的葡萄酒仍存在缺陷,在后续研究中应从调整化学降酸幅度和酒精发酵工艺的角度来改进工艺,进一步提高寒地干型葡萄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以武陵山区山葡萄为原料,研究山葡萄酒酿造工艺和酿造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山葡萄酒发酵工艺条件,即酵母菌接种量0.15%,发酵p H值3.4,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山葡萄发酵液酒精度实测值为8.4%(V/V),且带有浓郁的山葡萄果酒芳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山葡萄酒陈酿期间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山葡萄酒的主要香气成分有壬酸乙酯和3-甲基-1-丁醇,同时乙酸乙酯、癸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苯乙醇等酯类和醇类也对其香气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疆伊犁有着悠久的葡萄栽培历史,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栽培冰葡萄的独特优势。通过对冰葡萄栽培技术及冰酒加工工艺的研究,初步形成一套冰葡萄栽培及酿造的工艺体系,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做大本地葡萄酒产业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兵团农六师101团和农四师62团的有机葡萄为原料,研究有机葡萄酒的主要酿造工艺。结果表明,有机葡萄汁的可发酵性还原糖含量与常规葡萄汁含量相比略高,总酸含量略低于常规葡萄汁;活性干酵母(LALLEMANDR2)型、活性干酵母SAF-OENOS或BM45为有机葡萄酒的适宜菌株;主发酵温度为22~28℃,主发酵时间以7d为宜,后发酵以30d为宜;食品级SO2添加量为40mg/L。获得了生产有机葡萄酒的适宜酿造工艺、生产参数,以及有机葡萄酒与常规葡萄酒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5.
葡萄新品种华葡1号酿酒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葡萄新品种华葡1号的酿酒工艺。确定华葡1号葡萄的最佳酿酒工艺参数为:酵母添加量1%,发酵温度25~27℃,发酵时间8 d,在此工艺条件下生产的葡萄酒酒体呈宝石红色、澄清透明,果香浓郁,余香绵长,醇和爽口。说明华葡1号是一种理想的葡萄酒原料。  相似文献   

6.
"发酵工程"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项目教学法不但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能强化发酵工程专业知识,完成专业核心能力训练目标,有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介绍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发酵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葡萄酒的特征香气成分是葡萄酒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了红提葡萄浓郁丰富的香气成分。采用溶剂微萃取法提取红提葡萄酒香气成分,利用GC-MS对以自选产香酵母和产酒酵母混合发酵工艺酿造葡萄酒与D254菌株发酵酿造的葡萄酒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发酵葡萄酒的总体香气成分得到了提高,其中香气贡献最大的酯类物质明显提高,醇类物质总体下降,但是高级醇有所提高,甘油含量提高较大,这些香气成分的变化赋予了红提葡萄酒独特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葡萄酒中的多糖及酵母多糖的来源与组成,阐述了葡萄喷施酵母多糖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添加酵母多糖对葡萄酒的蛋白、色素及酒石的稳定作用以及对葡萄酒苹乳发酵、赭曲霉毒素A和泡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太谷地区丹魄葡萄酒的品质,研究了经高压静电场预处理葡萄后,苹果酸-乳酸发酵对丹魄葡萄酒新酒理化性质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预处理后的葡萄在苹果酸-乳酸发酵后,丹魄葡萄酒总酸含量降低;口感更加细腻、香气更加复杂,总体对葡萄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仍存在色度下降较大的问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不同苹果酸-乳酸发酵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也是河南科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为提高食品工程原理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实践等方面阐述了河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建立新的成绩评价体系等"发酵工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培养发酵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实践表明,"发酵工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前,葡萄酿酒酵母菌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酿酒酵母菌,非酿酒酵母的酿酒特性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等研究成为国外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用本土菌种接种发酵或者与其他菌种混合进行发酵,生产出具有地区特色的葡萄酒将是未来葡萄酒的一大趋势。本文综述了葡萄酒酵母菌的来源和筛选现状以及研究趋势,为以后的葡萄酒酵母菌的筛选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葡萄酒通过浸渍发酵及后处理工艺进行酿造,低温处理是增加葡萄酒稳定性与品质改良的主要途径。本文介绍了以乙二醇为载冷剂的间接冷却系统的组成、特点、控温工序中的工艺和设备技术参数,概述该系统在酿制优质葡萄酒的控温环节包括葡萄汁澄清、发酵以及后续冷处理工序中的应用,并通过乙二醇间接冷却系统的工艺设计实例和运行效果,说明间接冷却系统在葡萄酒酿制生产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种子科学与工程作为一个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意义重大。针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当前存在的实践教学课时少、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方法单一、偏重理论教学、教学内容脱离实践等问题,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物学学科优势,加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分析,并就课程实验实践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野生山葡萄酒有别于半汁葡萄酒,作为中国的特色产品国家给予保护发展[1].但野生山葡萄含酸量高,难以酿成全汁酒.要酿成全汁酒则需要去掉一部分酸,只靠工艺上的降酸处理远远解决不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从原料入手,力图改变野生山葡萄原料高酸低糖状况[2].为此,广西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从日本引进的"V"系列葡萄资源中筛选选育出适应南方湿热地区栽培且具有良好的酿造性状的品种,可以酿制红葡萄酒[3]."南宝石"和"南珍珠"是野生毛葡萄与欧洲酿酒葡萄远缘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这些"V"系列和杂交新品种葡萄浆果含酸量比现在山葡萄降低50%以上,在南方表现出萌芽力强和抗病性强,两性花座果率高和丰产稳产等特性[3~4].  相似文献   

16.
"发酵工程实验"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培养生物专业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然而,该课程实验内容庞杂,学时数有限,因此开展"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果导向教育(OBE)是当前主流的教育教学理念,拟将OBE理念渗透到"发酵工程实验"教学各环节中,以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粮食储藏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粮食储藏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对发挥行业优势,保证国家粮食储备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杂志创刊于1976年,由山东省葡萄研究院主办,是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普及相结合的科技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博看网收录,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是中国唯一刊载葡萄与葡萄酒专业知识的技术性期刊,主要刊载和宣传国家有关葡萄、葡萄酒的方针  相似文献   

19.
"发酵工程与分离技术"课程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核心课。探索基于工学结合的"发酵工程与分离技术"课程的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课程改革的方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培养高技术技能型的生物发酵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机械基础"课程是陕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工科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美国的OBE引入食品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改中,适应了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食品企业对应用型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一体化的要求,且关注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评价,对于提升西部食品工程人才的质量、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建设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