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陕西省农村地区相对贫困具有的多维性、精神贫困、老龄化加速等特点出发,围绕陕西省现代化发展目标,提出未来扶贫愿景与建议,以乡村振兴和开发式扶贫为着力点,探究如何构建符合省情且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的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就是要认清贫困农村现状以及贫困产生的原因。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之后提出了绿色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开发式扶贫和政策扶贫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3.
建国70余年,我国贫困治理经历了救济式治理、体制改革驱动治理、开发式扶贫治理、扶贫攻坚治理和精准扶贫治理五个阶段,实现了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积累了坚持中央统筹、层层推进治理战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等经验。至此,我国完成了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任务,贫困类型将由绝对贫困转型为相对贫困,贫困治理将面临贫困标准调整和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建设、特殊人群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内生动力不足、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快推动调整相对贫困标准、构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关注特殊群体、注重区域协作发展、统筹城乡治理、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将贫困治理主动与乡村振兴衔接等地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阶段,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2020年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将由绝对收入贫困转向农民工贫困、城市贫困、多维贫困和特殊群体贫困等相对贫困问题.回顾和梳理中国贫困特点、扶贫历程和政策演变,分析中国新时期扶贫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有助于为2020年后新时期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贫困人口大多聚集在交通不便的内陆农村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移民库区及高原荒漠区,而消除少数民族贫困,加强民族团结历来是我国政府的重点工作,作为主流扶贫模式的开发式扶贫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以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随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开发式扶贫也不断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以湘西州少数民族推行开发式扶贫工作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式扶贫工作提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推进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2020年后广西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相对贫困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相对贫困治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脱贫攻坚的机制建设分别为广西推进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战略指引、制度保障.脱贫攻坚期间,广西在精准识贫、基础设施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分析和消除农村贫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相对贫困和人文贫困的概念出发,使用不平等和贫困的基本理论,从收入分配、文化教育和基本权利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重点分析了贫困人口的地区和乡差距以及个人能力的差距;最后基于不平等的考虑,提出了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的思考: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开发式扶贫,提高农村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救济的方式做到扶贫到人,特别对妇女、儿童以及老、弱、病、残等缺乏能力的贫困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贵州则因贫困人口总 量大、比重高成为扶贫重点省份。伴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中央和发达地区的帮扶政策,在全省各族 人民的努力下,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农村贫困治理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历史性地解决贵州 延续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总结分析贵州农村贫困治理的历程及取得成就,为推进乡村振兴和相对贫困治理提 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贫困治理的持续推进和消除绝对贫困,农村相对贫困日益突出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同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后扶贫时代"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涉及农村相对贫困的标准、成因、类型与分布,农村相对贫困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策略。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对深化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研究,推进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要实现目标,必须认真研究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的新特征,找到消除贫困的最佳路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出现的一些新的特征,指出要提高反贫困效率,必须完善反贫困机制。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投资结构,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并重;三是改变国家扶贫资金的瞄准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丁会艳 《河南农业》2023,(3):47-48+51
贫困问题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两大战略基础上缓解相对贫困已经成为新时代贫困治理问题的核心,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诉求。当下中国的贫困治理问题已经由绝对贫困问题转向相对贫困问题,持续推进相对贫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入国外的相对贫困治理实践,使其与中国的开发式扶贫进行比较,探寻国外相对贫困治理经验及可行性,对我国相对贫困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扶贫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尤其是对农村来说,贫困是一个治理制度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构建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从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3个方面阐释了乡村治理的难题,并进一步以贵州省麻江县干桥村扶贫"第一书记"为案例,应用上述框架分析了其改变贫困村庄乡村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贫困村庄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发生了基层组织运行规范化、村民参与意识增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的改变。当前精准扶贫实践中,应重视村庄内部自主治理、多主体合作治理,同时引导村庄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长期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制度变迁:历史轨迹及对贵州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贵州省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指明政策方向,本文梳理建国60多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制度变迁历程,依据政策内容及属性将其分为制度变革减缓贫困程度、专项性扶贫措施减少贫困人口、综合性发展措施减少贫困人口、全面深入扶贫开发根除贫困等阶段。比较分析表明,中国开始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由专项扶贫向区域综合发展,由解决温饱向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由政府主导扶贫向政府引导和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的重大转变,意味着农村扶贫开发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较之以往内涵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宽泛、任务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14.
周毕芬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3):295-298,308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先后经历的从救济式扶贫、区域开发式扶贫,向整村推进扶贫、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贫的转变的局限性,认为当前农村扶贫战略应朝就业援助方向调整,并提出从"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维度实施就业援助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经济发展政策的指导下,贵州黔东南州地区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基础配套设施也逐步地完善,加上及其丰富的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且旅游业也在迅速的崛起,人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都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由于黔东南州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今仍然是贵州扶贫的主战场。通过分析了解黔东南州的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和黔东南州目前的农村地区贫困现状以及开发式农村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来研究贵州黔东南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6):200-201
文章分析了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农村贫困问题带来的主要危害,从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加强政策落实力度、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双向互动、处理好"三农"与"三城"之间的关系、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注重利益制度价值"三驱"并举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的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具有目标的统一性和措施的互补性,实现二者有机衔接意义重大。本文基于贫困治理的历程与特征梳理,结合苏北地区的实地调研,分析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理论上的逻辑基础与实践上的认知偏差,探讨促进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政策着力点。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治理依据瞄准对象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四个阶段,显示出贫困治理方式从"输血式救济"到"造血式开发"转变、扶贫瞄准对象遵循"区域—县—村—户"的顺次由"面"及"点"演变、贫困治理目标由"解决温饱"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民生改善"转变三个特征。当前,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应该遵循以乡村产业为接口,以乡土农民为主体,以乡村创业为手段的内在逻辑。苏北地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探索出一些积极做法。但是,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仍然存在一些认知偏差,表现为以传统工业化思维发展乡村产业,忽视彰显乡村特色;以传统城市化思维实现农民市民化,忽视农民主体地位;以传统城乡二元思维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忽视农民创业能力。因此,需要以农业为基础衍生新业态,以农民为主体提升新能力,以创业为手段积蓄新动能,才能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发展、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重要途径,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从精准扶贫视角看,农村经济发展中仍有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青壮年劳动力缺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水电路网等发展滞后;贫困农村人口观念落后,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应当将精准扶贫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制定科学的精准扶贫规划和制度,以精准扶贫政策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以精准扶贫项目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自实施以来,在缩减农村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鉴于当前农村贫困标准上调、相对贫困特征凸显、脱贫成本与难度增加、防止返贫任务艰巨、扶贫机制有待完善等新形势,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完善扶贫目标瞄准机制、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开发、完善扶贫政策体系等举措,调整扶贫开发政策,重构扶贫开发机制,以促进我国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期间,扶贫工作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把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贫困治理的重点任务,"到2035年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本文就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以特色产业和移民搬迁为支柱、完善党政大数据综合平台、完善贫困治理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建立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机制、强化消费扶贫"等方面,探索2020年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巩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成效,以期推进和完善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和贫困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