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强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决策和部署。按照"地上藏粮,技术上藏粮"的战略要求,争取在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过程中,建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内容是提高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水平,注重以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目前郯城县已达到"五化"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0家,育新、恒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虽然在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仍然不  相似文献   

2.
农机深松整地能够改善耕地质量,促进土壤有机质提升,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措施。经过几年的实践,农机深松已由最初作为一项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项目,提升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战略措施,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艰巨。  相似文献   

3.
正本报讯江苏省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贯彻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的关键举措,省政府今年专门印发《意见》对整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出部署,提出到2020年,三大粮食作物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要达到80%以上。"十三五"期间计划安排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奖补资金4.44亿元,推动全省80%以上的县整体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强化行政推动。江苏省政府将"启动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  相似文献   

4.
水稻秸秆深埋旋耕机采用大直径刀辊滚筒,通过牛耳形弯刀对土壤进行切削,逆向旋耕抛投,一次性可完成高留茬或整株水稻秸秆还田作业。1GKD-210型水稻秸秆深埋旋耕机碎土能力强,土壤覆盖好,秸秆还田率高,性能可靠,满足水田整地技术要求。通过该机的研制、生产、示范和推广,为水稻秸秆还田开辟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对相关耕整地机械逆向作业的设计与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秸秆焚烧危害大、打包压块成本高、直接还田效果不佳。秋收将至,如何有效处理田间废弃秸秆,又成了摆在政府和农民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部分企业家高向朝与技术专家臧青旺合作推广的秸秆转化生物菌肥技术,可有效解决秸秆焚烧污染难题,又可还田改良土壤,给秸秆找到了一条好出路。近年来,按照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今年,我国以东北、华北地区为重点,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积极开展肥  相似文献   

6.
正1精细整地1.1秸秆还田上茬作物收获后,针对病虫发生情况,选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对秸秆处理后将秸秆粉碎,粉碎长度1cm~3cm,均匀抛撒于地面。1.2土壤处理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耕地前将毒土均匀撒施于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1.3整地要求"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耕深25cm左右,或用深松机深松30cm左右。秸秆还田的麦田,用大型机械深耕翻掩埋秸秆,  相似文献   

7.
一、确保整地质量秸秆全量还田,重点解决秸秆还田"切不碎、撒不匀、翻不深、压不实"等技术难题。粉碎秸秆时不留死角、不留生茬,秸秆粉碎长度<10 cm。精细整地,根据天气变化和土壤墒情,在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时用90 hp以上的大型拖拉机深耕25~30 cm,并旋耕碎土2遍以上,耙平耙实土壤,确保整地质量。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变化的反应极为敏感,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影响对维持稻田系统氮素循环极其重要。秸秆还田通过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氮素在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进而影响水稻生产的氮素管理策略。在查阅近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基础上,对秸秆还田下水稻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中相关功能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关键功能基因驱动机制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厘清秸秆还田后稻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介导的氮素循环转化机制,为稻田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农村部也下发多份文件,明确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要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原则,明确"稻田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平原地区每667平方米产量不低于500千克、丘陵山区每667平方米产量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和耕作深度对稻田耕层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耕作深度与秸秆还田对稻田耕层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年同时在兰溪和金华两地开展油菜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深度的稻作田间试验,探讨浅耕(耕深10~12 cm)无秸秆还田、浅耕油菜秸秆还田、深耕(耕深18~20 cm)无秸秆还田和深耕油菜秸秆还田等4个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等含量,但耕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pH、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稻谷产量,而耕深对稻谷产量无明显影响。与浅耕无秸秆相比,深耕或秸秆还田可提高耕层土壤磷酸酶和β-葡糖苷酶的活性,但对生物多样性香农(Shannon)指数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磷脂脂肪酸总含量、细菌PLFA含量和真菌PLFA含量,而增加耕深会降低土壤真菌PLFA含量。秸秆还田结合适宜的耕作深度可有效提高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肥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1.
机械化发展是江苏省水稻高质高效生产的第一动力。近10年江苏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机械总动力和高质量高性能农机装备数量迅速增加,耕整地和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机械种植水平快速提高,2013年后增速趋缓;水稻高效植保机械、秸秆处理、机械烘干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江苏省水稻生产机械化还存在以下问题:水稻种植机械化短板依然薄弱,存在机插面积下降和直播面积抬升的“隐忧”;前茬麦秸秆高质量还田整地水平不高,缺乏秸秆全量还田高质量耕整地机械;高质量植保机械化水平亟待提高,高效植保技术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农机农艺和农机化信息化需加强融合创新;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针对性提出江苏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加快稻田“宜机化”设施建设;加大高质量秸秆还田整地和机械种植的机艺融合创新;加大水稻生产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创新;加大农机社会服务主体“多元化”,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切实制定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农机政策,加大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的农机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从施肥不合理、稻田水过深或过浅、病虫害、农药施用不当、气候影响、秸秆还田量过多等方面,对水稻秧苗发黄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然后提出可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施肥、合理灌排、除草工作、育秧管理、整地并控制秸秆还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措施,对发黄水稻秧苗进行补救,以期能为水稻种植栽培管理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水稻种植优质高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正>秸秆是目前水稻生产中最为方便的有机肥料,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产增效,而且可以避免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秋施氮肥,能降低水稻秸秆的C/N比,加速水稻秸秆的分解速度,并可有效利用水稻秸秆中的有机养分,提高水稻产量。1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地于2012年设在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科技园区,试验前土壤基本理化性质:pH值5.95,有机质含  相似文献   

14.
正前不久,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农业机械化管理局获悉,2018—2020年,黑龙江省将全面应用"一翻两免"轮耕轮作技术模式,推广和示范不同区域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整地和播种(插秧)环节农机化技术标准,提高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标准化水平。为实现目标,目前,黑龙江省已确定近三年的主要任务:2018年启动工作,提出不同区域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5.
松嫩平原是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域,土壤盐分组成中以Na2CO3和NaHCO3等碳酸盐为主,苏打盐碱土具有较高的pH、物理性状恶劣、表面有盐分聚积、土壤通透性差等缺点,是我国典型的中低产田土壤。种植水稻是该区域盐碱土改良利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松嫩平原盐碱土分布及特点,并论述了松嫩平原盐碱地改造稻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总结了松嫩平原盐碱地稻田整地基本标准、灌排渠系建设、新开垦盐碱地和盐碱地老稻田耕整地作业方法及盐碱地泡田耙地作业方法,分析了当前松嫩平原盐碱地种植水稻耕作整地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秸秆覆盖旱作对稻田甲烷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较全面评价秸秆覆盖旱作水稻栽培模式的生态意义,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淹水(F)、秸秆覆盖旱作(NF-M)和无覆盖旱作(NF-ZM)3种栽培模式稻田甲烷排放、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水稻栽培模式的甲烷排放均集中在水稻生育期的前20 d;在水稻生育期内,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甲烷的排放总量为11.12 g·m-2,显著高于常规淹水稻田的7.78 g·m-2和无覆盖旱作稻田的4.23 g·m-2.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的水稻产量为8.60 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旱作处理的6.78 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相比,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提高水稻单株生物量10 g以上.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显著提高稻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和改善表层土壤养分状况,对实现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水资源缺乏地区,秸秆覆盖旱作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替代传统淹水栽培的水稻栽培模式,同时秸秆覆盖旱作还田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稻田秸秆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通过秸秆还田大田试验,考察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稻苗期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不大,但旋耕铧犁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初苗期生长有一定影响,但苗期结束时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稻田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旋耕铧犁耕作方式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正>九业牌可溶性水稻秸秆腐熟剂是由湖南泰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为验证其对水稻秸秆的降解效果,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做了应用效果试验,现总结如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地于2013年设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5站5号地,海拔134m,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黑壤土,耕  相似文献   

19.
由于老稻田的连续连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通透性极差,为了水稻生产不断提档升级,必须加强水稻秋整地的力度来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正>针对黑龙江省秋季温度低、时间短,当年水稻秸秆不能完全熟化,第2年稻田生态不良等特点,开展初期秸秆还田土壤环境演化特点及水稻生长发育状态研究;开展稻草加速腐熟技术的研究,对相关性的秸秆腐熟剂进行筛选。1试验材料与方法1.1北方粳稻秸秆加速腐熟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