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从高空槽演变规律及物理机制方面对2014年8月31日至9月2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东移南压,并配合低层低涡环流产生。9月1日凌晨分布不均匀阵性降水,由南支槽前不断生成和消亡的对流云团活动所致。9月1日午后,北支高空槽逐步南下,南压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巴彦淖尔市上空交汇,稳定西南暖湿水汽输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强烈辐散通过抽吸作用引起低层强烈辐合,激发气流垂直上升运动并提供抬升动力条件。500 h Pa以上大气处于对流稳定状态,阻挡暖湿气流向上扩散,使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积累,提供能量条件。西南暖湿气流受阴山山脉阻挡和抬升,山前降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2012年9月14日-16日山南地区沿江一线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Micaps高度场、物理场、FY—2E卫星云图和TBB资料、地面观测常规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环流背景、动力抬升、大气层结不稳定等方面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切变的形成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南支槽前的暖湿气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出现降水期间,中低层有明显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输送;β中尺度圆形对流云系的影响,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热力动力条件;地面要素上过程前明显升温降压(正变温,负变压)体现了大气的不稳定性,水汽压的迅速上升,为强降水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全球分析资料(FNL)、自动站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18日05:00 ~09:00濮阳市出现的一次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是由高空三层的暖切变、584 dagpm线边缘的暖湿气流、地面西南倒槽北上及华北冷空气向南扩散共同影响造成的.高空三层东西向暖切变在濮阳市上空的重合,既提供了动力抬升,又有利于暖湿气流的辐合及上升;高空三层西南暖湿气流的叠加,提供了深厚的水汽通道;西南倒槽顶部冷暖空气交汇处具有较大的斜压性,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强降水发生时高空有充足的水汽输送及其在濮阳上空的辐合,该地又有近于饱和的湿层配合,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在湿度层结深厚且具有热力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气层中,有垂直风切变的触发,很容易产生短时强天气.濮阳位于等θse线密集带南部边缘大值区内,斜压性大,有利于气旋性涡度发展,致使上升运动增强,可使降水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雷达探测资料等,对2013年9月18日包头市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包头市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是由500 hPa短波槽、850 hPa切变线以及低空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高层气流辐散,低层气流辐合,为强降水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同时暖湿气流中具有不稳定能量,推动了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出现。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强度以及移动方向等特征是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预报预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台风"灿鸿"在浙江宁海产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登陆前副高和西风槽的相互影响是导致灿鸿西北行的关键。登陆后在西风槽的作用下灿鸿转向东北方向移动;水汽和垂直运动能够很好的指示暴雨的落区,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为强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利用卫星云图可以看出此次宁海强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密蔽云区和螺旋云带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5年10月8—10日普洱市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主要受孟家拉湾低压和冷空气共同作用,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700 h Pa西南风低空急流输送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北上,北方冷空气南下与切变线南侧暖湿气流在普洱市交汇,形成持续强降水;充足的水汽条件、低层强烈的水汽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促使上升运动,为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方法]利用环流形式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演变数据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对2010年7月16~17日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在我国东部环流径向度较大的情况下,蒙古地区高空冷涡分裂冷空气南下,从西侧冲击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冷涡、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强降水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2011年5月8日~10日山东省济宁市大到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日本传真图和EC等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西风槽、切变线及地面倒槽。由于西风槽前西南风暖湿气流输送,并在低层切变线附近辐合为这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来源。地面上山东南部有倒槽发展北抬,在倒槽的顶部对南方暖湿气流有很强的抬升作用。高空为弱辐散,低空为辐合,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
彭洁  谭桂容  米红波  陈静静  单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4,(32):11426-11428,1144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及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0年7月12日湘西中部突发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是在梅雨锋的稳定控制下,由于高原短波系统引导中纬度冷空气南下与副热带高压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孟加拉湾向江南一带输送的大量暖湿气流在湘西中部一带的强烈汇合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700 hPa高能舌向湘中一带的能量输送为对流层中低层不稳定能量的积聚提供了条件,而高层的干冷空气下侵是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同时,武陵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形强迫抬升及阻挡在暴雨的增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6月14—15日锦屏县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锦屏县位于低空急流左前方,为水汽输送和低层暖湿平流输送提供有利条件;对流层中上层被高湿区控制,充足水汽输送和强烈上升运动推动强降水天气出现;暖湿气流以上存在干冷气流,上干下湿对流不稳定状态,700 h Pa以上大气对流稳定,不利于暖湿气流扩散;锦屏县位于高空强辐散区内,利于水汽持续垂直输送,这也是锦屏县强降水天气持续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张家口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加密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19—20日发生在张家口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于深厚的冷涡系统与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交汇而产生,冷涡系统及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地面倒槽系统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必要的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分析表明,张家口地区动力条件、热力条件(不稳定)、水汽条件配合较好,均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湿位涡可以较好地解释此次暴雨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16—17日营口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冷涡和低层低涡辐合系统造成了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短时强降水需要充沛的水汽;较大的K指数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的指标;中尺度的抬升运动是区别于局地性暴雨与区域性暴雨的重要原因;第一阶段强降水过程中不稳定能量较好,而第二阶段强降水过程中动力抬升条件较好。从雷达图来看,强回波的列车效应造成了此次短时强降水;2个阶段的短时强降水都伴随着中低层的强辐合和深厚的水汽含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气实况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9~22日辽宁区域性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偏北是发生这次强降水过程的根本原因;西南涡北上为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热力辐合抬升条件,冷空气东移南下为过程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暴雨与高能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总能量分布对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5年6月8日安吉县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5年6月8日安吉县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短波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提供了暴雨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形势;充足水汽输送和辐合作用,中低层高温高湿条件,为强降雨天气提供了充足条件,属于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15年6月9日甘肃省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卫星云图以及雷达产品资料,对2015年6月9日出现在甘肃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来自蒙古的冷涡分裂南压造成的。在低层暖湿气流和高层冷平流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有较大的风垂直切变,低层的辐合切变、中低层的急流对能力的释放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物理量场上,由于不断累积的不稳定能量导致形成的不稳定层结极其深厚;低层辐合和中高层的辐散作用为上升运动提供了动力条件;华亭和礼县出现的强降水、冰雹以及大风天气的原因是孤立发展的对流单体造成的,而永登、通渭、陇西出现的冰雹、大风天气则是由于大范围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67-26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4—7日河南省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团交锋,从而产生次级环流和锋生强迫,由于锋后的冷空气垫阻挡,导致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北上爬升,在锋区上界形成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促进暖湿空气的抬升和凝结,是河南省大范围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豫北地区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产生的"抽吸"机制,有利于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强降雪产生的动力作用。冷锋在河南的合并、锢囚,黄河以北700 h Pa切变线的存在,为豫北暴雪天气提供了良好的辐合抬升动力条件。前期边界层925 h Pa的水汽辐合是豫北超历史极值的降雪的一个有利条件;大气中的可降水量与降雪的量级有很好的对应关系。850 h Pa温度的-4℃线对预报降水相态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4年7月12~18日澧水流域、沅水流域上游及湘北连续出现强降水,由于降水持续时间长,强降水时段集中,导致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针对这次天气过程,通过对探空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等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东亚大槽的建立与维持,西南低涡东移和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的相互配置引发了这次强降水;TBB低值带与强降水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西南涡东移路径上地面潜热通量的加入促进西南涡发展,增强降水;强降水过程中湘北地区K指数维持28℃,假相当位温维持76℃,以上阈值可作为湘北强降水发生的阈值;低空螺旋度维持30×10-8h Pa/s2,高空螺旋度维持-30×10-8h Pa/s2,可作为湘北地区强降水动力条件阈值;低层大气受涡度平流和辐散影响为正值层,高层大气受平流项影响为负值层,有利于大气动力对流加强;分析视热源发现,低层暖源、高层冷源有利于热对流活动。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云南省怒江州105个自动站常规降水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地形影响方面,对怒江州2016年"春汛"期2月21—22日和4月12日的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2次强降水过程均由小波动东移造成,500 hPa西风气流强劲,700 hPa滇缅间形成强烈风速辐合,"0221"过程小波动移速缓慢,500 hPa风速和700 hPa辐合也比"0412"过程强,因此造成的降水强度更强,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在2次强降水过程中,怒江北部一直都处于强水汽辐合带内,水汽条件较好,且在降水区对应低层为辐合、高层为强辐散,上升运动强烈,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怒江州处于滇缅过渡的迎风坡地带,怒江北部又处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的"喇叭口"地形底部,西移的系统和暖湿气流在"喇叭口"的引导下经迎风坡地形强迫抬升形成强降水,地形在这2次降水过程中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资料和NECP资料对2012年9月11—14日昆明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利于入秋库塘蓄水满足冬春季农牧业生产用水,为典型"低槽冷锋切变"影响过程,500 hPa、700 hPa形势配合较好,前期以孟湾西南气流引导水汽通道,后期以切变后部偏东气流引导水汽通道,水汽通道持续时间长,水汽辐合较强,为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低层上升、高层下沉运动,且持续时间长,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