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下我国典型土壤无机磷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NPK)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体系,观测了我国6种典型农田土壤-红壤、紫色土、潮土、塿土、灰漠土和黑土15年长期施肥土壤无机磷形态和Olsen-P含量的变化。NPKM能比NPK更显著地增加土壤中全磷含量;能显著提高土壤Ca2-P的含量,在塿土中其提高量是NPK处理的4.07倍。施肥主要是增加了Ca8-P、Al-P和Fe-P含量,红壤Al-P、Fe-P增加量最大,分别达到237.7 mg kg-1和277.7 mg kg-1;NPKM对增加土壤Olsen-P含量的效果更加显著,在黑土和红壤中,其含量分别高达121.4 mg kg-1和98.4 mg kg-1;塿土和黑土Olsen-P含量比试验开始时分别增加了18.4和9.1倍。化肥有机肥配施对增加无机磷各组分和速效磷含量效果显著,主要增加Ca8-P、Al-P和Fe-P等活性较高的无机磷,黑土和红壤中Olsen-P含量达到较高水平,Ca8-P、Al-P或Fe-P为Olsen-P的主要磷源。  相似文献   

2.
城市污水再生水灌溉对黑麦草生长及土壤磷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明确城市污水再生水的农业利用价值,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种植黑麦草,以自来水(clean water,CW)灌溉为对照,分别进行全再生水(reclaimed municipal wastewater,RW)和混合再生水(自来水+再生水,CW+RW,1∶1)灌溉处理,研究了再生水灌溉对黑麦草生长和土壤磷素的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城市污水再生水灌溉显著增加了黑麦草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CW+RW处理黑麦草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在播种55 d后分别较对照(CW)增加18.92%和6.42%,RW处理分别增加26.79%和10.55%;黑麦草地上部磷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48%和10.93%。再生水灌溉土壤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并有减少趋势,但土壤速效磷含量CW+RW和RW处理分别较对照(CW)增加29.15%和43.80%;CW+RW和RW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磷组分中的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与对照CW相比,其中活性有机磷增幅分别为50.30%和81.57%,中活性有机磷增幅分别为7.66%和13.68%;也显著增加了无机磷组分中的Ca2-P和Ca8-P,CW+RW和RW处理Ca2-P含量由对照的12.90 mg·kg-1分别增加到16.42 mg·kg-1和15.49 mg·kg-1,与对照相比,增幅分别为27.29%和19.38%,Ca8-P增幅分别为19.94%和16.03%。再生水灌溉显著降低了土壤pH并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这可能是增加土壤磷活性的原因之一。再生水灌溉对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选取重金属Cd含量为二级水平的4类土壤(红壤、 潮土、 土、 黑土)进行土培试验,研究再生水灌溉与小白菜生物量及Cd含量、 土壤有效态Cd含量、 pH、 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土壤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再生水灌溉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对小白菜生物量及Cd含量、 土壤有效态Cd含量、 土壤pH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不同: 1)红壤、 潮土、 土上小白菜生物量增加显著,分别增加9.09%、 16.08%、 9.92%,黑土上增加不显著; 2)小白菜Cd含量在红壤上显著降低,由对照的0.29 mg/kg降低到0.22 mg/kg,在黑土上比对照增加了18.75%,在潮土和土上影响不大; 3)有效态Cd含量在红壤没有变化,但在潮土、 土、 黑土上增加显著; 4) 4类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显著; 5)潮土、 土、 黑土的pH值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土壤无机磷组分状况及施肥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安徽省不同类型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状况、土壤无机磷组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含量分布以及施用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壤无机磷含量高低排序为菜园土〉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黄褐土〉黄棕壤〉红壤〉紫色土;土壤无机磷含量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皖北地区土壤无机磷含量明显高于皖南地区。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组分以Ca—P为主,占土壤无机磷总量的60%左右,其次为O-P,而Fe—P和Al~P含量较少;酸性土壤无机磷组分以O-P为主,占土壤无机磷总量的50%左右,其次为Fe—P和Al—P,Ca—P相对含量小于10%。菜园土无机磷积累特别明显,特别是积累了较多的Ca2—P和Ca8-P。水稻土无机磷组成变化较大,其含量主要取决于水稻土的成土母质。在菜园土的土壤剖面中,上部土层磷素积累明显,菜园土0~20cm土层中无机磷含量与60~80cm土层的比值为4.12,其他类型土壤表土层也有无机磷积累现象。施用磷肥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无机磷含量,在作物生长前期,施用的磷主要转化为生物有效性较高的Ca2-,Ca8-P,Al-P和Fe—P,在作物生长后期,O—P和Ca10—P才出现积累。  相似文献   

5.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磷素的形态与数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刚  关连珠  汪景宽 《土壤通报》2002,33(6):425-428
研究了不同开垦年限黑土磷素的形态、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开垦后黑土全磷含量无明显规律性变化,但土壤有效磷数量显著上升,在土壤磷的组分上,土壤有机磷数量显著下降,而土壤无机磷明显升高。在土壤无机磷的6个组分中,Fe-P、O-P占比例最大;其次Al-P、Ca10-P;再次Ca2-P、Ca8-P。垦后无机磷6个组分含量都有升高,绝对升高量顺序为Fe-P>Al-P>Ca2-P>O-P>Ca10-P>Ca8-P。上升强度顺序为Ca2-P>Al-P>Ca8-P>Ca10-P、Fe-P>O-P.  相似文献   

6.
长期施磷对山原红壤磷库组成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33年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处理对山原红壤中磷素形态转化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增加了红壤中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施磷处理下土壤表层无机磷、有机磷显著积累。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无机磷组分均以Fe-P为主,占总量的50%左右;相关分析表明无机磷组分中的Fe-P、Al-P与速效磷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8)、显著正相关(r=0.706),表明Fe-P、Al-P为山原红壤的有效磷源。对于土壤有机磷而言,所有施肥处理的土壤中稳性有机磷比例最高,其次为中等活性有机磷,再次为高稳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最低,前二者占有机磷总量的90%左右。有机磷组分与速效磷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分别与土壤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1)、显著正相关(r=0.840)。说明中等活性有机磷和中稳性有机磷是土壤速效磷的主要来源。增施磷肥尤其是氮、磷、钾肥与农家肥配施后,可促进其他形态有机磷向有利于作物吸收的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转变。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肥后简育湿润均腐土中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黑土(简育湿润均腐土)长期定位施肥15年后土壤磷素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积累的Al-P、Ca2-P量与施磷量成正相关;只施NK能促进植物对Ca8-P的吸收;闭蓄态磷(Oc-P)含量均较低。施磷肥能增加黑土Fe-P含量,却未能增加Ca10-P含量。黑土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大小顺序为:Fe-P〉Ca10-P〉Al-P〉Cas-P〉Ca2-P〉Oc-P。施磷能增加土壤中有机磷(O-P)的含量,但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试验黑土中施入N112.5kg hm^-2a^-1和P20kg hm^-2a^-1能保持土壤中无机磷(I-P)平衡。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晋城市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定位施肥研究施用有机肥(M)、无机肥(NPK)、有机肥+无机肥(NPK+M)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磷分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结束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pH、容重、全氮、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单施有机肥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肥+无机肥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其余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有机肥+无机肥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无机磷组分Ca_8-P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Fe-P,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O-P、Ca_(10)-P增幅不明显;对照处理的不同无机磷组分含量总体保持下降趋势,其中Ca_8-P、Fe-P降幅较为明显。有机肥处理对活性、中活性组分,有机肥+无机肥处理对活性、中稳性有机磷效果明显,无机肥对有机磷组分效果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Ca_2-P、Ca_8-P、Al-P、Fe-P、中活性、中稳性有机磷与速效磷均呈显著正相关性,Ca_8-P、中活性有机磷与速效磷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肥对我国6种旱地小麦磷肥回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阐明长期施肥下小麦磷肥回收率的时间及空间变化特征,对我国6种旱地土壤(红壤、黑土、均壤质潮土、轻壤质潮土、塿土和黄棕壤)长期不同施肥下的磷肥回收率及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施用NPK化肥(NPK),均壤质潮土、轻壤质潮土、塿土、黄棕壤上小麦当季磷肥回收率随时间增加而显著升高,每年平均分别上升 0.80、0.60、1.30和0.44个百分点;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每年平均上升0.25~1.72个百分点。黑土上小麦磷肥回收率长期施用NPK的变化不大,施用NPKM的显著升高,平均每年上升 0.50个百分点;红壤上磷肥回收率NPK处理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 0.86个百分点,而NPKM处理保持平稳,说明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升磷肥回收率。不同土壤上小麦当季磷肥回收率的变化速率与土壤磷的形态密切相关,以无机钙磷为主要形态的土壤(均壤质潮土、轻壤质潮土、塿土)小麦磷肥回收率均高于以有机磷为主要形态的黑土和以无机闭蓄态磷为主要形态的红壤。小麦当季磷肥回收率受土壤性质的影响,与土壤全磷和pH值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定位施肥的基础上,采用网室盆栽试验,研究了石灰性潮土中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无机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供试土壤无机磷组分均以磷酸钙盐为主,平均占无机磷总量的73.9%,其它组分占26.1%。不施磷肥的各处理(CK、N、NK)中,小麦生物量和吸磷量均较低,小麦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无机磷总量变化不大,Ca2-P和Ca8—P在各处理的根际土壤中含量均很低。在施用磷肥的各处理(NP、PK、NPK)中,NP和NPK处理小麦的生物量和吸磷量均显著高于PK处理,而PK处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无机磷各组分的增幅明显高于NP和NPK处理。磷肥和有机肥处理,均显著提高小麦的吸磷量和生物学产量,各处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无机磷组分含量和总量增加的幅度以1.5(M+NPK)处理最高。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小麦根际各无机磷形态及其与土壤速效磷间的相关分析表明,Ca2-P与土壤速效磷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Ca8-P、Al-P、Fe—P达显著水平,O-P、Ca10—P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以19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背景,应用Bowman和Cole的有机磷分组方法,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磷组分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耕层有机磷含量较高,为225.93~322.47mgkg-1,占土壤全磷的28.59%~42.34%。土壤有机磷各组分中以中度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平均为134.80mgkg-1,占有机磷总量的51 58%;中度稳定性有机磷(92.46mgkg-1)占35.38%;高度稳定性有机磷(20.35mgkg-1)占7.79%;活性有机磷含量最低(13.67mgkg-1),占5.23%;长期施肥对土壤各组分有机磷量产生影响,耗磷处理,主要是中度活性有机磷和活性有机磷下降,降低量以CKNK处理。施磷主要促进中度稳定性有机磷和高度稳定性有机磷的增加,增加幅度以NPK+OMPNPK处理。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磷和无机磷库的耗竭或积累速度是不同的,耗磷条件,土壤有机磷/无机磷的比值上升,施磷使有机磷/无机磷比值下降.土壤供磷强度与有机磷/无机磷的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9497* ,r0.05=0.878)。  相似文献   

12.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对桂林毛村岩溶区旱耕地、灌丛、林地、水田土壤的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全磷含量较高,速效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均较低。4种土地利用类型总无机磷含量在49.87~489.80g/kg之间,占全磷的比例在6.08%~56.64%之间。各无机磷形态分布除Fe-P以外,均以水田最高,总无机磷含量水田也为最大。在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发生层次上,Ca2-P、Ca8-P、Al-P、Fe-P、Ca10-P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O-P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升高,对比各无机磷形态含量大小发现:Ca10-PO-PFe-PAl-PCa8-PCa2-P。对各无机磷形态与速效磷相关性分析表明:Ca2-P、Ca8-P、Al-P、O-P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无机磷形态之间,除Ca2-P与Ca10-P相关性不显著,Ca8-P、Al-P、Fe-P与O-P、Ca10-P相关性不显著,其余各形态无机磷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素活化系数(PAC)除了水田耕层为2.5%2.0%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的PAC均小于2.0%,说明岩溶区全磷不易转化为速效磷,有效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面积田间土壤养分测定及与197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系统研究了河北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典型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并基于肥料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河北省典型褐土、潮土上长期施用磷肥、秸秆还田对土壤各形态磷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含量均表现为太行山山麓平原褐土区海河冲积低平原潮土区冀东滨海平原水稻土区。1978年二次土壤普查至2014年的36年间,褐土、潮土、水稻土土壤全磷分别增加66.5%、32.8%、23.2%;Olsen-P分别增加了444.9%、533.4%和171.8%,有效磷占全磷的比重呈逐渐增加趋势。太行山山麓平原典型褐土上连续7年施用P2O575~210 kg/hm2,与P1相比,土壤Olsen-P占全磷比重以及Ca2-P、Ca8-P占全磷、无机磷的比重均随磷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O-P占无机磷比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山麓平原典型潮土中小麦秸秆还田22年,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无显著增加,土壤无机磷中Ca2-P、Al-P、Fe-P、O-P、Ca10-P均无显著变化,Ca8-P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磷细菌筛选及其对土壤无机磷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和石灰土等土壤的植物根际土壤和根中分离了86株磷细菌,通过液体摇瓶培养3d,培养液水溶磷含量为4.2~387.3mg/L,水溶磷含量与培养液pH呈显著负相关(R2=0.621 6)。用筛选出的1株磷细菌(HCW115)进行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磷细菌处理的玉米干物重和吸磷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7.5%和40.2%,达到显著差异。磷细菌对土壤Al-P、Fe-P和O-P转化无明显影响,但可以促进土壤Ca2-P、Ca8-P和Ca10-P向有效磷转化而被玉米吸收,与原土相比,Ca2-P、Ca8-P和Ca10-P含量分别减少了74.9%,12.3%和1.51%。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3大土类中潮土的无机磷含量极显著高于棕壤和褐土。3大土类不同形态无机磷中,以Ca-P为主,平均占无机磷总量的65.7%,3大土类间Ca10-P、Fe-P差异极显著,Ca8-P差异显著;褐土和潮土高产农田的Ca2-P、棕壤的Fe-P均显著高于中低产田。6种不同形态的无机磷中棕壤以Al-P、潮土和褐土以Ca2-P的有效性最高,是反映土壤磷素有效性的主要指标之一,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通过3大土类2个产量水平土壤的无机磷与解磷微生物的数量、强度和各种酶的活性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土壤无机磷通过土壤微生物和磷酸化酶的生物活性进行转化的机制,为3大土类和2个产量水平的土壤培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3年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灰漠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及其与土壤速效磷的相关性。试验中磷肥(P2O5)用量设置4个水平:0,75,150,300kg/hm2(分别以P0、P75、P150和P300表示)。结果表明,连续3年不施肥,土壤Ca2-P和Ca8-P、Al-P、Ca10-P含量均在年际间呈降低趋势,而Fe-P含量较初始值增加15.4%,O-P变化不大。不同磷肥用量下,Ca2-P、Ca8-P、Fe-P含量随磷肥用量增加,在年际间显著增加,较第1年增幅分别为21.3~71.6%,13.4~24.8%,4.9~13.9%;Al-P含量仅在第3年略有增加,O-P和Ca10-P含量受磷肥用量和施肥年限的影响不大。Ca2-P、Ca8-P、Fe-P在无机磷中的比例随施肥年限的增加而增加,Al-P和O-P的比例变化较小,Ca10-P所占比例在年际间随磷肥用量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不施磷肥处理下持续降低,而在不同磷肥用量下,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磷肥用量增加,在年际间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增大。连续施肥3年后,土壤Ca10-P和O-P与其余形态无机磷的相关性较差,且Ca10-P和O-P与速效磷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各形态无机磷对速效磷的有效性依次为Ca2-PCa8-PFe-PAl-PCa10-P、O-P。  相似文献   

17.
以三峡库区分布最广的紫色潮土、灰棕紫泥为对象,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洗试验,研究了淋溶液中3种简单有机酸(草酸、柠檬酸和酒石酸)对三峡库区2种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潮土和灰棕紫泥2种土壤中磷均以Ca10-P为主,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48.93%和28.20%,活性磷(Al-P、Fe-P、Ca2-P和Ca8-P)总量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13.12%和36.91%。添加50mg/kg的外源无机磷经陈化后,磷主要向Al-P形态转化,2种土壤中Al-P分别增加了1.49倍和0.71倍,活性磷总量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19.53%和43.51%。淋溶过程中,有机酸的存在对于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具有显著影响,有机酸促进了土壤磷向高活性形态转化,从而增加了土壤磷的淋出风险。灰棕紫泥土壤上,草酸、柠檬酸和酒石酸添加量同Fe-P和Ca10-P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Fe-P)分别为-0.938,-0.865,-0.935,r(Ca10-P)分别为-0.933,-0.896,-0.916,P0.01,N=12],有机酸对Fe-P和Ca10-P的活化效应显著。2种土壤有机酸对无机磷的活化能力为灰棕紫泥紫色潮土。灰棕紫泥上,草酸和酒石酸处理土壤有效磷与Fe-P和Ca10-P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795,P0.01,N=12),而柠檬酸处理下灰棕紫泥有效磷与各形态无机磷之间的相关性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不同温室蔬菜种植模式下土壤磷素形态分布与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婠婠  滕艳敏  李季 《土壤》2020,52(2):271-278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浸提法,研究了15a长期有机、综合和常规种植3种温室蔬菜生产体系下石灰性土壤磷形态分布及转化特征。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及施肥年限对土壤有机磷含量和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显著。随着施肥时间延长,3种种植模式土壤有机磷含量与无机磷形态Ca_2-P、Ca_8-P、Fe-P含量不断升高,Al-P、O-P、Ca_(10)-P含量呈现不规则变动,差异较小;有机模式土壤有机磷含量与无机磷形态Ca_2-P、Ca_8-P、Fe-P含量均高于常规和综合模式,O-P、Ca_(10)-P含量略小于常规和综合模式。在各磷素占比中,中等活性磷源(Ca_8-P、Fe-P、Al-P)潜在磷源(O-P、Ca10-P)有效磷源(Ca_2-P)。表层土中有机磷占全磷的8%~23%,亚表层土中有机磷占全磷的6%~13%。有机模式促进了无机磷各形态之间、有机磷和无机磷形态之间的转化过程,0~20 cm土层的磷素转化比20~40 cm更活跃。  相似文献   

19.
福建山地红壤土壤磷素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福建省山地红壤磷素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山地红壤磷素主要由无机磷组成,无机磷组成以闭蓄态磷(O-P)含量最高,其次为磷酸铁磷(Fe-P),再其次为磷酸铝磷(Al-P);有机磷组成比例大小为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等稳定性有机磷高稳定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随着纬度(北纬)的降低,山地红壤的闭蓄态磷(O-P)含量占全磷含量比例的平均值增加,而Fe-P、Al-P则减少;随着纬度的降低,山地红壤有机磷占全磷的比重以及绝对量均逐渐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以及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比例呈逐步下降趋势,中等稳定和高稳定有机磷呈逐步升高趋势。土壤各无机磷组分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存在负相关,土壤有机磷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机磷组分与有效磷相关密切的顺序为: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中等稳定性有机磷高稳定性有机磷;O-P与有效磷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Al-P和Fe-P与有效磷正相关,但未达显著程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磷形态的影响 ,分析了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下土壤各种磷组分变化。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旱地红壤的速效磷含量。有机肥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随其 C/P比不同而不同。有机肥能提高土壤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含量。中等活性有机磷是土壤速效磷主要的有机磷源。施用有机肥 ,能增加土壤磷的供应和贮备 ,并能增加作物的吸磷量及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