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晚稻产量。浙江省在利用籼型杂交水稻的同时,积极发展粳型杂交水稻生产.经过10多年育种攻关和试验示范,已筛选出可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组合有七优2号、七优6号等.1992年全省种植杂交粳稻10.72万亩,在生育期间,虽遭受了16号和19号2次强台风和洪涝灾害,产量不及上年,但在同样受灾情况下.杂交粳稻却比杂交籼稻和常规晚粳获得较好收成.例如黄岩市14500亩杂交粳稻,平均亩产达485kg,比常规模糯稻亩产452kg,亩增33kg,增产率达73%,其中省“攻三千”课题1.118亩七优2号试验田,平均亩产568.84kg,比协优46的455.8kg,亩增产113.05kg,增…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来,思茅地区开展了杂交水稻的旱种试验.孟连县1986年种植97.5亩,平均单产达253kg,比当地常规良种亩增139kg。1988年示范7682亩。平均单产达331,15kg比该县1987年陆稻平均单产102亩增229.15kg,井出现了558.2kg的高产典型.全区1992年种植 51984亩,平均单产252kg,比全区平均单产增产150kg以上。1988~1992年累计种植1231万亩,获总产3188.5万kg,平均单产258.9kg,每亩增产158.9kg,5年增加产值1369.7万元。杂交水稻旱种主要技术是:1因地制宜,选准组合 应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选用不同的杂交组合,充分发挥品种的内在优势.如海拔1100m…  相似文献   

3.
1993年思茅地区承担了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下达的“2万亩优63高产示范”课题,围绕着该项目的实施,我们选择和组织了全区有代表性的镇源县和思茅市共同完成。经各级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全面应用综合丰产技术,一年中一市一县共同完成优63高产示范21198.2亩,超额完成任务1198.2亩;经县、乡(镇)、村、社四级多点测产和实收验产,获得平均单产571.3kg。比全区近三年杂交水稻平均单产的443.7kg,提高了129.4kg,增产29.2%;比项目实施市县1992年杂交稻平均单产的461.5kg,提高了111.6kg,增产24.2%,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深受农民欢迎。镇源县完…  相似文献   

4.
晚稻旱育软盘抛寄两段秧栽培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育软盘抛寄两段秧,是以两段秧为基础,以旱育秧和软盘抛寄秧为特点,多种技术配套的新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1996年在临澧基点开始小面积试验,1997年全县共推广5333hm2。现将1997年晚稻研究、示范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和组合试...  相似文献   

5.
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天津的应用效果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天津市引进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发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宝坻、蓟县、宁河等地进行试验示范。在试验示范过程中,该技术表现出取秧准确、漏秧率低、机插苗数均匀、秧苗带土多、伤秧率低、秧苗早发等特点,一般示范产量9 750 kg/hm2,比普通机插技术增产1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适合在天津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一、晚稻育种问题: 感光型晚稻育种曾作为我所水稻育种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弱感光的中熟晚稻丰产性不如杂交水稻,1986年省区试(泉州点)常规晚稻中熟组参试7个品种平均亩产355.1公斤,晚稻杂优组参试5个组合平均亩产411.2公斤,后者增产15.8%;强感光的迟熟晚稻虽丰产性好,但熟期偏长,10月中旬初抽穗时,易受寒流危害,稳产性差;此外,感光型晚稻还需专用秧地。因此,在我市感光型常规晚稻品种的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由1983年的36.22万亩至1985年减至21.25万亩。除杂  相似文献   

7.
东海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耕地总面积1 0 .8万 hm2 ,人口 1 0 7万 ,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常年种植水稻 5.3万 hm2以上 ,总产 40多万t。我县 1 992年开始试验示范肥床旱育秧 ,是全省最早的几个县之一 ,1 998年推广面积已达 4.3万 hm2 ,占水稻总面积的 79.9% ;1 996年开始大面积示范塑盘旱育抛秧 ,1 998年应用面积达 1万 hm2 ,平均单产62 1 kg/667m2 ,比全县平均单产 592 kg/667m2 增产4.9%。其中育秧公司统一供秧面积 333.3hm2 ,平均单产 656.3 kg/667m2 ,比全县平均单产 592 kg/667m2 增产 64.3 kg/667m2 ,比人工栽插节本 35.50…  相似文献   

8.
我们地区杂交晚稻有搞两段育秧的习惯,在两段育秧中,进行了多效唑浸秧根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寄秧秧苗用多效唑浸秧根后比不浸的两段秧,苗高降低10~15厘米,控长率达15~20%,单株分蘖增加3~4个,增蘖率达50~65%,亩有效穗增加1.5万,结实率提高3%,产量提高12.3%。 施用方法;在寄秧时,配制100ppm多效唑液盛在桶内,把秧根浸在多效唑药液中10~20分钟后取出寄插。一亩寄秧田约需30~35公斤药液,根据寄秧面积多少进行配药,随配随用。多效唑浸秧根效果好@陆省三$浙江省武义县农科所  相似文献   

9.
日本专家原正市先生的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自1991年浏阳县引进成功后,1992年扩大示范到1.58万亩,平均亩产为416.9公斤,比水秧亩增53.4公斤.本文阐述了旱育秧的产量、效益、生育期表现等示范结果,分析了旱育增产原因,并对1992年因天气等综合因子影响造成烂秧原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调酸、改变稻草施用方法及施用量”等技术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威优254是湖南农学院农学系用V20A与恢复系254配制的中熟杂交晚稻新组合。254系人工制恢选育而成,其亲本配组方式是:测64—7///密阳23/圭 630,//26窄早。 at优 254已通过岳阳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 1991年参加岳阳市杂交晚稻区试,平均亩产507.1kg,比对照汕优64亩产468·1kg亩增39.0kg,增产8.3%,增产达显著水平,产量居中热组第1位.7个试点,个个试点产量超汕优64,比同时参试的威优 77亩增 20. 3kg,增产 4. 2%。 1992年岳阳市区试续试,亩产49.0kg,比对照I汕优64增产9.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比对照Ⅱ威优46产量略高,生育期短吊…  相似文献   

11.
协优413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以矮败型胞质不育系协青早A与广亲和恢复系中413配组而成的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通过三年多点生产示范,表现增产幅度大,作单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583.65公斤,比汕优63增产13.97%;作双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一、示范情况及产量表现 孝感市位于江汉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我省双季稻产区之一。为了把杂交水稻生产推向新台阶,实现亩产吨粮,1986年我市从湖南岳阳建新农场农科所引进了杂交粳稻虎优11.5种子8万余斤,在朋兴、龙店、杨店等三个区作大面积高产示范,共12000亩,其他区也试种共1465亩。全市种植面积为13465亩,平均亩产935.5斤,比常规稻亩产757斤,增产23.58%。现将三个示范区的种植结果分述如下; 朋兴平原区种植6000亩,平均亩产898斤,其中用作中稻种植的1046亩,平均亩产1126斤,比常规中稻亩产850斤,增产32.5%;作双季晚稻种植的4954亩,平…  相似文献   

13.
要充分利用杂交稻的生长优势和产量优势,必须进行栽培体系改革。在栽培体系中应用两段育秧的方法是提高秧质,育成多蘖秧,实现杂交稻高产、低成本、高效益的途径之一。 两段育秧这项技术,我市从1977年开始引进,试验结果比常规水育秧每亩增产11-29.9%。1978年杂交稻两段秧栽培面积9387亩,平均亩产524公斤,每亩增产16.5%。1982年,发展到1.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14.2%; 1983年为8.55万亩,占杂交稻面积36.4%;1984年为20.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59.1%;1985年为1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40.3%;1986年为20.4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42.3%,平均亩产647.2公斤,比常…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八项改进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江省于1991年8月引进了日本稻作专家原正市先生等人研究而成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992年原原本本按照引进技术要求实施,在早稻上示范163亩,平均亩产499.6公斤,比当地半旱秧栽培亩增57.3公斤,增幅13.0%,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而且还表现出秧苗矮壮、  相似文献   

15.
徐世宏  包家爱 《中国稻米》1997,(2):26-27,30
广西上思县那琴乡排柳村位于广西十万大山脉,多属山冲田,人少田多,劳均耕种水田30多亩,多的达60多亩。常年插秧期长达1个多月,只能种植早稻,晚稻无法耕种,早稻产量低,历年早稻单产未突破6000kg/hm2。针对该村的这种情况,1996年广西区农技推广总站下达到防城港市农技推广站的抛秧试验示范项目,安排在上思县那琴乡排柳村进行。经区、市、县、乡四级有关专家联合验收,该试验示范点早稻塑盘旱育秧抛栽面积3.42hm2,平均单产8160kg/hm2,比手插对照秧平均单产5850kg/hm2,增产39.49%,打破了该村历年水稻单产不到6000kg/hm2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杂交稻的增产优势能在再生稻中得到发挥,提高山区粮食自给能力,融水县农技推广站从1988年开始对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再生稻的面积由1988年的781亩发展到1992年的23026.4亩;亩产由76.5kg提高到190.87kg;成功率由1988年的7.81%提高到1992年有76.78%。1992年组织验收的洞头样板点,502.4亩再生稻平均亩产298.63kg,头季稻平均亩产529.43kg,全年合计平均亩产828.06kg。其中103.28亩,头季平均亩产573.93kg,再生稻平均亩产338,28kg,全年合计平均亩产达912.21kg。现将有关试验示范技术经验总结如下。1组合选择根据不同海拔高度气候…  相似文献   

17.
曹立荣 《杂交水稻》1989,(3):26-27,23
多效唑(MET)应用于二晚杂交水稻育秧,具有培育矮壮多蘖秧,增穗增粒,节省用种的显著效果。为了探索对杂交水稻制种的增产效果,笔者将多效唑使用于制种田父、母本育秧,业对其增产效果作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示范田情况及取样方法 对比田安排在本县泽潭乡石水村协优  相似文献   

18.
(一)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和推广,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湖南从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稻,至1985年,10年来累计推广了1.59亿亩,与常规稻比较,每亩增产140斤,共增产稻谷222.6亿斤。特别是“六、五”期间,我们认真总结了“五、五”期间的经验,提出了“积极领导,总结经验,样板示范,稳步发展”的方针,使我省杂交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标志是: 1.面积不断扩大:1985年尽管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仍然达到了2042万亩,比1980年的1412万亩增加630万亩,增长45%。其中杂交晚稻1581万亩,比1980年…  相似文献   

19.
1979年以来,我们通过连续几年的试验与示范表明,在湘东、湘中、湘南甚至湘北的部分地区,实现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是完全可能的。1985年,全省九个示范基点的449.24亩双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2151.5斤,每个点都过了吨粮,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因此,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已成为我省粮食增产的一项战略措施。但是,种植双季杂交水稻后,又出现了杂交晚稻产量赶不上杂交早稻的问题,如何提高杂交晚稻的产量,是当前吨粮开发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 一、杂交组合(或品种)的搭配 目前,我省双季稻中作早稻栽培较为理想的组合(或品种)主要有威优35、威优49…  相似文献   

20.
七优2号原名台杂2号,是浙江省台州地区农科所配组的粳型杂交水稻组合。它具有株 型紧凑、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稳大粒多、较抗病虫害,:一以及中熟晚粳较耐低温和秧龄弹性较大等特点,是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适宜作连作晚稻,产量潜力较大的粳型杂交组合。 温岭县从1985年开始试种,1988年示范500余亩,1989、1990两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开发利用,先后建立七优2号百亩方、千亩片和万亩示范区,试种结果表明,该组合表现丰年大增产、灾年能保产。1988年晚稻生育期间风调雨顺,马公乡下香村中心示范50.4亩七优2号平均亩产600.4公斤,比对照杂交税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