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贵州引种辐射松的早期表现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新西兰的辐射松种子进行育苗、造林试验的结果表明:辐射松在我省早期生长较快,高生长量比乡土树种马尾松大2 ̄3倍,但抗虫害能力较马尾松差。文中对引种辐射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对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用有害生物风险性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在四川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Pinus radiata引种造林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松阿扁叶蜂对辐射松危害程度强,造成的损失重,根除的难度大,是中度危险的潜在重大害虫,将对四川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辐射松大面积引种造林构成较大的威胁,应加强对辐射松引种造林模式和该害虫的虫情监测、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辐射松(PinusradiataD.Don)原产于加利弗尼亚海岸,被引种到世界各地,现在是南半球主要的人工林造林树种。1990年以来辐射松被引种到长江上游四川省阿坝州的干旱河谷地区,幼树的成活和早期生长表现良好。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辐射松在原产地和引种地的生长情况,种源和遗传上的差异,环境限制因子和辐射松的气候生境,病虫害,引种不成功的经验教训以及辐射松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文中还简述了辐射松在阿坝干旱河谷地区的早期生长情况,列举了在长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引种辐射松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开展的研究。图4表5参90。  相似文献   

4.
笔者阐述了辐射松的生长特性及木材特性,比较了世界范围内辐射松原始分布区、引种成功地区与我省主要气候特征,分析了辐射松的生态适应性,探讨了辐射松在我省范围内引种的可行性,提出了我省辐射松引种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长治市选择干旱土石高山地、厚土低山地、丘陵台地、平川地4个造林立地类型区,对北美蜜槐新品种进行4年的引种试验,总结出一套科学引种育苗技术,为长治市大面积推广北美蜜槐新品种提供了技术指导,同时丰富了长治市造林绿化树种资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四川省引种栽培的辐射松的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辐射松幼林在四川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和较强的抗病、抗虫能力;根据造林地海拔与林木受冻害的关系,提出在岷江上游河谷区适宜栽培的海拔上限为2100m。辐射松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区域造林保存率极低,而且易感病虫害,不宜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7.
中天杨是由中国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北京水木中天植物科学研究院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利用欧美速生杨与中国小叶杨杂交选育,采用生物转基因技术,历经8年培育成功的抗盐碱、耐干旱杨树新品种.2004年我所开始引种中天杨,首次在新疆伊犁地区进行繁育栽培试验研究.经过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扦插育苗及造林对比试验,总结以下技术要点,以供类似地区盐碱地育苗造林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天杨是由中国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北京水木中天植物科学研究院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利用欧美速生杨与中国小叶杨杂交选育,采用生物转基因技术,历经8年时间培育成功的抗盐碱、耐干旱杨树新品种。2004年伊犁州林科所开始引种中天杨,首次在新疆伊犁地区进行繁育栽培试验研究。经过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扦插育苗及造林对比试验,总结以下技术要点,以供相宜地区盐碱地育苗造林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枣树容器苗育苗技术要点 容器育苗造林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荒山造林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在枣树发展上我省还没有应用容器育苗技术。2009年阜平县在枣树育苗中初次探索了枣树容器育苗技术,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油杉属树种人工造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油杉属树种,只开发利用而未人工造林,资源濒于枯竭。国内仅少数植物园引种作观察或观赏,国外也仅英、美、意等国零星引种于公园庭院,尚无系统的作为用材树种造林的研究。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从1957年开始油杉人工引种驯化试验,在完成广西油杉属物种资源调查和采种育苗试验基础上,对油杉属中的4个主要树种进行造林试验,至1989年止,已推广造林700ha,并总结了一整套人工造林的技术措施。一、试验内容自1978年以来,先后在全区设试验点8个,试验林80多公顷,进行了造林地选择、物种比较、密度、混交造林、抚育等试验,各试点的试验内容有所不同。1989年5月至9月对各点的试验林及推广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总结。  相似文献   

11.
甘肃干旱区樟子松引种栽培及造林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樟子松在甘肃干旱区的引种现状、适应性、育苗和造林技术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樟子松在甘肃干旱区育苗的"9适宜"技术要点和可借鉴的"一保,四改,两提倡"造林技术,指出了樟子松在甘肃的应用前景和推广范围。  相似文献   

12.
日本落叶松(Larix leptolepis)原产日本,它适生范围广,生长初期快,抗病性能强,是一种速生丰产用材林树种。在我国引种栽培已有60余年的历史,目前已成为我国东北东部北纬45°以南山地的主要造林树种。此外,我国山东、北京、河南、山西、湖北、四川、新疆等地也有引种栽培。我省的引种栽培始于70年代,通过近20年的培育,已初步显示出其速生性,丰产性。近年来我省太行、太岳、中条等林局都相继开展了日本落叶松的引种栽培工作。但由于该树种种子颗粒小,顶土力弱,播种育苗比较困难,往往由于育苗技术问题,导致育苗失败。因此,掌握育苗技术,培育出大量合格苗木,已成为大面积引种栽培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于1990年在大河林场进行了日本落叶松育苗试验,试验面积2亩,其中春季育苗1.5亩,雨季育苗0.5亩,均获得了成  相似文献   

13.
秃杉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秃杉(Taiuxinia flousiana)是第三纪孓遗植物,树形优美、材质优良、速生高产,是良好的观尝树种和造林树种。其自然分布于我国的云南、贵州、湖北3省的少数地区。现已被云南、贵州列为造林树种,进行人工栽培。在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引种已获初步成功,我省也正在引种试验中。 我校于1977、1981、1982年,3次从贵州省雷公山引种秃杉(1977年引进1年生苗,其余两次均为种子),进行了育苗比较试验和造林试验,并已取得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正>石灰岩干旱荒山大部分为经过多年造林剩下来的硬骨头山,常规技术造林成活率很低。为此,在遵化市石灰岩干旱荒山,于1990~1992年进行了油松、侧柏、山杏容器育苗造林试验,3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867万公顷,成活率均达到94%以上,达到了当年育苗,当年造林且一次成林的良好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 我省1947年首次引进湿地松、火炬松(下称国外松),该批种子于1950年播种育苗,1951年造林,现仅长沙市保存湿地松27株,火炬松35株。该批树于1961年后开始结实,1966年春用其种子育苗并造子代对比林。我省对湿地松、火炬松的引种推广工作十分重视。1973—1984年共进口湿地松种子29,524公斤,火炬松种子10,182.5公斤。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5年全省国外松造林面积100余万亩,湿地松占70%,绝大部分营造在低山丘陵中的酸性红壤地区,生长良好。为了探讨湿地松、火炬松在我省的适生环境与造林技术,在省林业厅领导下,由省林科所负责组成了国外松协作组。全省按不同生态区域及研究内容设置了19个重点引种试验点,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泸定县大渡河干旱河谷区营养袋育苗与雨季造林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泸定县大渡河流域属干热干旱河谷地带,常规育苗造林成活较差。本文使用云南松、辐射松、岷江柏3种树种开展营养袋育苗和大田育苗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表明3种树种的营养袋育苗较常规育苗在出苗率、1 a生苗高、地径、须根长度、须根数量等方面,其增幅都在20%~71%间,差异显著;同时在对三种树种采用雨季营养袋造林和常规裸根造林对比试验中,结果表明前者较后者在当年成活率,年均高生长、年均地径生长,3 a保存率,都有着显著差异,且营养袋造林成活后抗逆强、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从1989年开始在昆明地区的五个点进行辐射松引种试验。四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辐射松在昆明地区引种初获成功。在试验点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生长量大大超过乡土树种云南松和华山松。本文对同一生境,辐射松与云南松、华山松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生境辐射松的生长规律。初步得出辐射松在昆明地区的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18.
湿地松(Pinuselliottii)原产地在美国等加勒比海地区,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育苗造林容易,木材利用价值高,还能生产松脂、松香等林副产品,因而被世界许多亚热带及部分热带地区引种。我国在60年代初引种,岳阳县从1973年开始引种,由于种子少,价格高,从1983年引进湿地松针束水培育苗技术,与实生苗对比造林试验,经12年试验效果测定,证明在相同立地条件、相同经营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其生长发育状况一致,说明湿地松针束水培苗可以工厂化生产,并应用于大面积造林。  相似文献   

19.
针叶树引种育苗与造林技术研究简述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中国三北 0 0 9项目办公室从 1990~ 1999年先后引种了 2 0种针叶树进行育苗造林试验。初步选出了班克松、长白松、沙地云杉和欧洲赤松等 4种针叶树可以在科尔沁沙地进行扩大造林 ;选出了青山、高峰等 6种樟子松优良地理种源。同时 ,引进推广了留床截根育苗和硬塑料容器育苗技术。试验认为 ,科尔沁沙地主要应该从北美洲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引种针叶树 ;试验还认为 ,美国兰云杉、小干松、铅笔柏和洛基山园柏应该继续进行引种观察  相似文献   

20.
辽宁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山地土质瘠薄,造林树种较为单纯。为了丰富造林和水土保持树种,我站从1959年开始引种沙棘,已获得成功。引种试验证明,沙棘是一种良好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灌木或小乔木。它既耐干旱又耐水湿;不择土质,黄土、红土、砂土、粘土都能生长;适应范围很广,山顶部、阴坡、阳坡、沟谷都能适应;生长比较迅速,根蘖萌生力强,根系特别发达。现已成为我省西部造林的先锋树种。为了发展这一优良树种,现将几年来引种沙棘的育苗、造林体会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