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鱼粉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傅里叶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建立了鱼粉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定量分析模型,模型预测值与化学值之间的决定系数达0.94以上,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标准分析误差RMSECV与RMSEP均小于10.0且较为接近,相对分析误差RPD大于3.0,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本研究实现了鱼粉TVB-N值的无损快速检测,为NIRS技术在动物源性蛋白质饲料新鲜度评价中的应用及在线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讨利用在线近红外对玉米籽粒主要品质参数进行在线快速预测的可行性。以全国范围内收集的171个饲用玉米籽粒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室自主搭建的在线近红外平台扫描样品的动态光谱,通过CARS(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方法筛选出与品质参数密切相关的变量,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在线定量分析模型,为玉米籽粒质量的判别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的玉米籽粒中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和总能的定量分析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2、0.78和0.92,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89、0.72和0.83,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2.41、3.04、1.80和2.42,表明粗蛋白在线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可用于实际检测;水分和总能可用于定量分析,但模型精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粗灰分的定量模型效果较差,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3.
研究建立应用于饲料生产线上的近红外预测模型,该模型同时应用于实验室的离线近红外检测。以豆粕和玉米粉为例,获取37个豆粕和49个玉米粉样品的离线光谱,并获取其中22个豆粕和26个玉米粉样品的在线光谱,建模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首先用离线光谱和在线光谱分别建立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之后基于光谱共享法的模型转移技术,建立光谱共享模型,将三种模型的建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光谱共享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其中,豆粕水分和粗蛋白模型的验证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validation set, R_P)分别为0.942和0.959,模型改善率(Model improvement rate, R_i)为17.4%和68.4%,预测残差绝对值的方差S~2为0.075和0.003;玉米粉水分和粗蛋白模型R_P分别为0.944和0.994,R_i为0.6%和80.9%,S~2为0.042和0.011。根据结果可知光谱共享法对模型的优化效果明显,预测效果、稳定性和通用性最优。  相似文献   

4.
采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检测鲜猪肉中肌内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含量。以常规化学分析测定值作建模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建立鲜猪肉各组分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并以肉样平行扫描光谱验证分析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重现性。结果,肉样肌内脂肪、蛋白质和水分模型预测值和化学分析测定值的配对t检验差异均不显著(P>0.05),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110、0.238和0.193;模型重复预测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667%、0.192%和0.007%。结果表明,该方法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鲜猪肉中肌内脂肪、蛋白质和水分的快速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5.
试验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宠物食品中三聚氰胺残留量.试样用乙腈∶水(1∶1),提取及高速离心后,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定量定性分析.流动相为乙腈∶水=80∶2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定性离子对为127.2/85.2和127.2/68.2,定量离子对为127.2/85.2,添加了0.5~5.0 mg/kg 三聚氰胺标准品时的回收率为92.6 %~103.2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 %~2.0 %;最低检出限为0.5 mg/kg.  相似文献   

6.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改进最小二乘回归法(MPLS),以40个不同来源的豆粕饲料样品建立豆粕蛋白质含量分析的预测模型。模型定标相关系数(RSQ)为0.916 0,定标标准差(SEC)为0.150 3,交互验证标准差(SECV)为0.324 2。试验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定量检测豆粕中蛋白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虉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进行快速、简便、准确的分析和测定,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近红外校正模型,并通过外部验证对模型的实际预测能力进行评价并筛选最佳模型。结果表明,采用5 000~7144cm~(-1)和7 404~10 000cm~(-1)的建模光谱波段、mf光谱预处理方法、10/1~9的初/次级主成分数和偏最小二乘法(PLS)所建的模型为最佳模型,其校正决定系数(R2 cal)和验证决定系数(R2 val)分别为0. 9552和0. 9572,校正标准差(SEC)和验证标准差(SEP)分别为1. 9907和2. 0512,残差BIAS为0. 0829,预测相关系数(r)为0. 9784。由此可见,NIRS技术可用于虉草IVDMD的实际测定,模型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以大豆油为材料,探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油脂中过氧化物的含量。首先研究了光谱预处理方法、分析谱区及PLS模型因子数对校正模型的影响,然后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豆油过氧化值的近红外定量模型。结果显示: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SNV,最适分析谱区为12003.2~7498.2cm-1与5450.1-4597.6cm-1,最佳因子数为9,最优模型的决定系数r=0.9882,RMSECV=0.503,RMSEP=0.521,RPD=12,盲样验证测试结果与国标经典法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对偏差均小于5%,说明所建立的分析模型具备较强的预测能力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用近红外方法分析测定一个饲料原料样品的氨基酸含量只需几分钟 ,其测定误差一般在 5 %以下。我国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在农产品质量分析技术上开展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但定标粒度对测定样品氨基酸影响的报道不多 ,本试验围绕近红外光谱技术测试条件的研究 ,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两种粉碎粒度的 1 4个鱼粉和 2 7个豆粕样品中 1 0种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探讨粒度对测定效果的影响 ,为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样品氨基酸含量提供技术参考。1 材料和方法1 1 样品制备  1 4个鱼粉样品、2 7个豆粕样品。样品均分别通过 0 75mm和 0 5…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对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棉籽粕、菜籽粕中的真可消化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定标方程研究。定标就是建立常法测值与近红外光谱值之间的相关关系。饲料中的氨基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氨基酸消化率用去盲肠公鸡作试验动物 ,用修正的Sibbald强饲法进行测定。用近红外仪收集样品的光谱数据 ,用多元回归法建立体内法测值和光谱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定标结果表明 ,棉籽粕除胱氨酸和色氨酸 ,菜籽粕除赖氨酸外 ,其它氨基酸的变异系数都在7 %以下 ,经检验证明其定标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近红外光谱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用于日常测定鸡真可消化氨基酸的实时分析方法 ,它能够获得与体内法相近的真可消化氨基酸数据 ,避免查饲料成分表的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