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气力雾化与风送施药技术,并结合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研发了一种二次气液二相流超低量喷雾器。将该机具与传统的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在种植网纹瓜的设施大棚内进行田间喷雾试验对比,结果显示:经试验测算,二次气液二相流超低量喷雾器单位面积施药量最大为20L/hm~2,仅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的26.7%;雾滴在作物叶片正反两面上均有明显沉积附着,且正反面上雾滴覆盖率差异为3.076%,沉积量差异为0.268μg/cm~2,远小于担架式机动喷雾的33.272%、3.278μg/cm~2;与担架式机动喷雾机相比,药液在叶片背面有较好的沉积覆盖,平均覆盖率及沉积量分别为9.523%、0.456μg/cm~2,大于担架式机动喷雾机的7.397%、0.406μg/cm~2,且雾滴沉积覆盖均匀性总体优于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尤其叶片反面,覆盖率和沉积量变异系数分别为0.161、0.187,远小于担架式机动喷雾机0.438、0.454。该机具具有良好的雾化效果,药液雾化更充分,产生的雾滴均匀性较好,且在风力辅助下,雾滴在作物冠层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可有效附着于叶片背面,改善了农药的防治效果,达到了农药减量高效施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高射远程风送式喷雾车性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防治杨树病虫害,结合最新的喷雾施药技术理论,设计了高射远程风送式喷雾车。阐述了高射远程风送式喷雾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该喷雾车单个喷头的喷雾量、喷雾车行走速度、喷雾车射高、射远和喷雾沉积密度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喷射高度20m时,出口风速达到4.8m/s;射远在40m时,出口风速达到2.3m/s。喷药流量为7.4L/min时,单位面积施药量为175L/hm^2,射程内平均雾滴沉积密度为30~80粒/cm^2,提高了药液在靶标上的沉积密度和均匀度,增加了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植保无人飞机油菜杂草防治与效果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油菜田杂草看麦娘的有效防治,进行植保无人飞机低量施药防治试验,分析不同雾滴粒径、不同飞行高度、不同飞行速度和不同施药液量下雾滴沉积覆盖率、雾滴密度等,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小雾滴粒径(195μm)喷洒的雾滴覆盖率和沉积密度明显大于大雾滴粒径(235μm)喷洒。选取雾滴粒径195μm、高度1.5 m、速度4 m/s、施药液量12 L/hm~2条件下植保无人飞机施药(UAV)与空白对照(CK)、人工施药(Manual)对比,采用反射光谱信息和植被指数进行防治后10天的效果评估,敏感波段区间光谱反射值和植被指数(NDVI、PRI)值均是CK>UAV>Manual,表明常规药液量的人工施药较优,建议植保无人飞机防治杂草看麦娘应增加单位面积的施药液量以提高防效。研究结论为植保无人飞机防治油菜田杂草看麦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飞防助剂类型与杀虫剂的混配方式对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杀虫剂(10%甲维?茚虫威SC、5%氯虫苯甲酰胺SC和0.8%鱼藤酮SC)、飞防助剂(有机硅助剂、矿物油助剂和卵磷脂助剂)、施药液量(21、24和27 L/hm2)为因素设计了3因素3水平的L9(34)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ANOVA)方法对各因素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下,施药后第14天,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有显著性影响(P<0.05),飞防助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效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设定的施药液量范围内(21~27 L/hm2),施药液量对水稻二化螟防效无显著性影响。混配方式7(0.8%鱼藤酮SC、有机硅助剂和27 L/hm2施药液量)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施药后第14天的防效达81.45%;混配方式4(5%氯虫苯甲酰胺SC、有机硅助剂和24 L/hm2施药液量)持效性显著,施药后第14天的防效为79.30%。本研究成果可为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药液混配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疆篱架型葡萄园植保作业过程中农药用量大、有效利用率低及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以风送式喷雾机为平台,设计了一套药液回收系统。对药液收集装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减小喷雾距离、收集装置内加装100~200目雾滴沉降网可增加药液回收率;当喷雾距离为1.3~1.5m时,加装雾滴沉降网后可提高药液回收率4.57%~11.48%;当雾滴沉降网目数过大时,网孔径小于雾滴直径,阻碍雾滴的沉降,导致药液回收率的下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喷雾压力1MPa、风机转速1200r/min、喷雾距离1.5m的较优作业条件下,葡萄叶片正反面药液平均沉积率为52.35%,药液回收率为16.28%。  相似文献   

6.
基于棉花喷施落叶剂的需求,针对现有的棉花风送式施药机,设计了一种风送式喷雾机风筒,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风送式喷雾机风筒内外流场的三维区域进行了仿真,研究风筒气流场分布。仿真结果表明:风筒4个出风口处的速度分布均匀,整个风筒内流场区域风速变异系数较小。同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并将设计的风筒安装在喷雾机上进行实际大田作业,检验风送式喷雾机的雾滴沉积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棉花整个冠层的叶片正面雾滴沉积率达到了79.58%,叶片反面雾滴沉积率达到了33.38%,冠层上部、中部、下部叶片正反面雾滴平均沉积率相差均1 0%,整个冠层雾滴沉积分布均匀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设计的风送式农药喷雾机为单叶轮级,风机叶轮的直径为4000mm,且在风机转速大于1300r/min时,喷雾机的风量大于1m~3/s。经试验测试发现:当样机升降、伸缩、旋转的执行时间为50.3、50.4、25.5s、工作压力为0.4MPa及风机转速为1400r/min时,雾化器的不同喷头之间的喷雾量差异性比较小;雾滴的粒径在样机测试过程中呈现为喷头处集中,然后变大,最后变小的规律;垂直雾量测试分布区间为1~2.4m,样机的整体雾量分布相对均匀。实际测试中选用的是叶面指数为37.6的非洲茉莉,测试效果良好,其树冠层内部的树叶正反面药液涵盖率基本一致,为12.77%和9.74%;最小雾滴数为47滴/cm~2,远远大于通用试验中的为20滴/cm~2。该风送式农药喷雾机完全可以满足林果业的实际需求,可作为林果业药液喷洒的新装备。  相似文献   

8.
飘移控制喷雾施药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药雾滴飘移是造成药液流失、环境污染、病害防治效果低的重要原因。非目标的雾滴飘失导致了水土污染,人畜中毒,环境恶化等大量问题。为了增强作物种植中施药喷雾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高化学农药的使用效率,节省农民的种植成本,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人员的伤害,针对喷雾过程中现存的大量问题,结合了目前国内农药的使用现状及相关飘移控制技术的发展,通过对辅助式喷雾、低量低压喷雾、变量喷雾、静电喷雾、抗飘移喷头和农药改善配方的使用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目前防飘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综合,提出了一种可行的缓解农药污染的防飘移方案。  相似文献   

9.
棉花分行冠内冠上组合风送式喷杆喷雾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矮化密植棉花的机械化施药效果,将分行冠内施药与风送式施药技术相结合,设计了棉花分行冠内冠上组合风送式喷杆喷雾机。分行器在棉花冠层内部撑开雾滴扩散空间,并通过冠内和冠上的组合式气流扰动和输送,进一步提高雾滴的扩散范围和沉积分布均匀性。介绍了喷雾机总体结构以及分行器的设计,详细阐述了风送系统和导风筒出风口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风场测试和雾量沉积分布试验。风场测试结果表明,棉花行冠层区域气流场风速较大、横向分布较均匀。雾量沉积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冠层内部叶片正面雾滴平均覆盖率达到65.30%,叶片反面达到39.83%,上、中、下部冠层叶片正面雾滴平均覆盖率最大相差10.25%,叶片反面最大相差11.75%,整个冠层雾量沉积分布均匀性较好,冠内组合风送施药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1.低量喷雾技术。指单位面积上施药量不变,将农药原液稍微稀释,用药量相当于常规喷雾技术的1/5~1/10。此技术提高了作业效率,在温室中得到广泛应用。日本还开发出了适合大田使用的低量喷杆喷雾机。 2.静电喷雾技术。通过高压静电发生装置使雾滴带电喷施的方法,药液雾滴在叶片表面的沉积量显著增加,可将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到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