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在平原湖区,每逢汛期,外江水位高于垸内地面高程,排水系统及排水闸不能自流外排时,一般采取"留湖蓄涝,排蓄结合"的除涝方案,即利用内湖滞涝并辅以抽排的除涝方案.但对此问题如何从定量方面来分析呢?对某一个垸子来说,到底应留多少湖面滞涝,建多少电排站呢?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应用数学上的线性规划的方法,推求经济效益最大并能协调两者关系的最优除涝方案.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方圩垸地势平坦,大部分高程均在江、河(湖)洪枯水位之间,因此汛期容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在分析南方圩垸地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除涝的措施,即增加抽排能力、增加水域滞蓄能力和两者结合的3种方案。再采用等效年值法,对3种方案进行投资比较,最终选择等效年值最小者为最佳除涝方案。例证表明,该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3.
行洪除涝的合理水面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水域承载的功能界定了水面率的概念,分析了水面率的影响因素,从水域管理的角度明确了合理水面率的内涵。提出了从行洪除涝功能考虑合理水面率确定的基本思路,即根据行洪除涝标准,协调区域内部水域的滞洪涝能力和水利工程的排洪涝能力,达到系统总体优化,提出合理内部滞蓄能力和合理外排能力,再根据合理内部滞蓄能力确定合理水面率。建立了确定合理水面率的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河网水域水动力学模型、方案优选的经济模型,明确了其求解方法。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4.
受复杂洪涝情势影响,淮河流域下游的平原水网面临治理难题。以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水网规划为例,研究洪涝驱动下韧性水网的构建途径,并建立数值模型分析评价。针对河-湖-港-圩韧性对象,提出了提升骨干河网蓄泄能力、实施退圩还湖增加滞蓄容积、冲淤保港修复港道排水能力、约束圩区排涝模数适应调度需求等四项措施。通过模型演算表明,单项措施均能降低行蓄水位,提高排水效率;综合方案使河网排涝水位明显降低,蓄泄性能良好,满足设计标准,还为水质改善等多目标利用奠定了基础。韧性理论为平原水网规划提供了新范式。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洞庭湖区圩垸内的生产地面高程,汛期一般低于外江(外湖)水位,排水闸无抢排机会,其降雨所产生的涝水需用机械抽排和湖泊调蓄。六十年代以来,对这类排涝系统已按十年一遇的除涝标准进行了规划和建设,修建了电排站、截流沟和渠系等工程,并按10~15%的规定湖泊率留足了调蓄湖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杭嘉湖平原地区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现有除涝措施,对河道预降低水位的方法进行效益和后期供水影响的综合评价,探讨圩区内该除涝方法的可行性,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证明综合评价方法可行,能作为除涝方案选择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种适合里下河腹部地区的二层除涝排水优化调度模型。第二层确定虚拟湖泊的排湖流量,第一层确定排湖流量的方式;对模型求解方法进行了改进,第二层采用Hopfild神经网络和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的随机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求解,第一层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进行求解。与以往调度方案相比,该模型能准确及时地作出面临时段的调度运行决策,提高了汛后水资源蓄存量,节省了运行费用。应用典型年份(大涝年和中等涝水年)的实测资料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模型减灾效果较好,可供类似地区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提出的太湖2012年水质保护目标为基础,结合太湖分湖区实测水质浓度,确定太湖各湖区水质保护目标;提出太湖污染物限制排污总量曲线的概念,采用太湖二维水量水质模型,计算不同入湖水量条件下满足太湖2012年水质保护目标时的太湖污染物限制排污总量,结合入湖水量特征拟定太湖污染物限制排污总量曲线,并以实际入湖污染负荷量和太湖实测水质对太湖污染物限制排污总量曲线进行了检验,为严格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蓄水调洪能力是稻田重要的生态功能之一,充分发挥稻田滞涝功能,对于节水灌溉、除涝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稻田水平衡模型,计算了1960-2015年常规灌溉、浅湿灌溉、浅湿调控灌溉模式下的各水平衡要素,探讨不同频率年及气象要素变化对灌溉量、蓄雨量等要素的影响,分析稻田不同灌溉模式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能有效蓄存雨水减缓涝灾,雨水利用率在42.0%~98.7%,随降雨量增大灌溉需水量减小、稻田蓄雨量增大和雨水利用率减小的规律明显;稻田不同灌溉模式中,浅湿调控灌溉模式具有较好的节水、蓄雨效果,并给出相应的灌排调控规则,实际应用建议采用浅湿灌溉达到既节水又防洪的效果,该研究为稻田蓄雨减灾、灌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淮北地区有两千多万亩低产的砂礓黑土,其中“湖地”砂礓黑土约有800万亩.它是砂礓黑土中产量最低的一种土壤.主要分布在淮河支流的河间平原,地形平缓,地面高程一般略高于河道3~5年一遇的除涝水位.虽有自排条件,但由于排水沟洫稀少,雨季田间往往出现短期积水,群众常称之为“湖地”.非汛期地下水位埋深1.5~2米.  相似文献   

11.
新疆呼图壁芳草湖总场修造厂邓德成来信指出: 本刊1980年第四期第15页刊登了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李鸿明等四位同志写的《大型喷灌机桁架计算的探讨》一文中拉筋的强度计算有错误。依据李鸿明文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与他们计算的结果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丘陵山地雨水集蓄利用现状,选取集流面个数、集流面总面积、设计流量、设计保证率、蓄水设施个数、蓄水总体积和工程造价等7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雨水集蓄工程的投影寻踪决策模型,采用人工鱼群算法对评价模型进行优化,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某雨水集蓄工程设计的方案优选。研究表明,用投影寻踪回归分析法进行雨水集蓄工程方案决策,避免了传统评价方法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评价结果合理可信、方法简单,为雨水利用工程方案的优选提供了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13.
苏南城市化进程迅速,圩区水面率对于当地的城市规划、城市防洪除涝保安全十分重要。以常州市芙蓉大圩为例,提出了工程总费用现值最少为目标函数,考虑生态需水、蓝线控制、泵站建设等约束的圩区城镇最优水面率非线性规划模型,对常州市芙蓉大圩进行优化计算,最优水面率为10.4%,该方法可供苏南圩区水系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蓄流灌方式的低水头灌溉均匀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流灌区的自然低水头微灌技术,既节水又节能,但因自然水头低导致微灌系统灌溉均匀性差.由此,基于新提出的蓄流灌溉技术理论和灌溉模式,以蓄流灌溉关键技术设备蓄流灌水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特有灌溉用水运行方式进行分析,对其水头损失计算、灌溉均匀控制原理与解决的技术途径、蓄流灌溉田间布设与灌溉均匀管理控制等诸方面进行了研究.技术研究和试验表明,蓄流灌溉方式是解决和处理自然低水头微灌系统灌溉均匀性差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为自流灌区自然低水头条件下微灌系统灌溉均匀性问题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由于河库湖堰水位大幅度下降,有些泵站水位已低于泵设计的枯水位,抽不上水。为了使水泵在枯水位下继续抽水,只有将水泵下座机墩拆除,挖去基础,来降低水泵的安装高度。此法对临时性泵站较适用,而对固定泵站耗资太大,又难以解决灌溉之“急”。如潢川县淮河杨围子泵站,若按此法处理,则需耗资12万元。为此,我们根据有关《泵站技术规范》规定,经计算,采用适当扩大进水管径的方法,减少吸水管  相似文献   

16.
韦店井灌区开发利用规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灌区灌溉年净效益最大为目标,以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可供水量、作物需水量、机电井出水能力、机泵提水深度、除涝防渍埋深等为约束条件,优化计算不同水平年农业最优种植模式及各种水源的最优分配,并提出最佳的灌溉工程运行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渠系下游常水位运行控制方式调节过程蓄量变化剧烈、增大水源供水压力的问题,保证渠系控制的安全、高效,提出了一种基于渠池蓄量平衡的闸前变目标水位的算法,该算法在蓄量变动小时采用下游常水位控制,蓄量变化超过阈值采用考虑约束条件的控制蓄量法.并以Natlab仿真验证法对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渠道建立多渠段串联控制模型,分析比较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基于渠池蓄量平衡的闸前变目标水位的算法运用效果良好,可实现下游常水位和控制蓄量运行方式的灵活、平稳转换;各渠池蓄量调节量显著减少,基本可以实现蓄量平衡,减小了对上游的需水压力;与下游常水位运行方式相比,其控制过程水位波动平缓闸门流量过程震荡较小,有效减小了闸门超调和回调操作,稳定时间有所延长但在总体调控过程中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18.
农田除涝排水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田涝灾风险评估、农田除涝排水工程技术、农田除涝排水管理3个方面入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农田除涝排水技术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明确指出未来的重点方向是:研究变化环境下的农田涝灾演变规律,构建人工-自然复杂条件下的农田涝灾预测评估技术与方法;研究满足作物产量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农田涝灾综合控制标准,提升传统农田除涝治理技术水平与管理模式,探讨现代化除涝技术与传统除涝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体系;重视农田排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研究适宜不同类型区的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相结合、灌溉排水与沟塘湿地调蓄净化相结合、排水资源循环灌溉再利用与除涝抗旱相结合的农田排水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雨水利用已成为缓解山丘区水资源紧缺、加快山丘区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以实现山丘区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山丘区雨水进行梯级集蓄优化,建立雨水梯级集蓄优化配置模型,并提出用多目标遗传算法结合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对模型进行求解的方法。多目标遗传算法可实现各水源供水量的均衡合理分配,为山丘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指导依据,为山丘区的雨水梯级集蓄优化建模提供了方法参照。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土地平整设计中,我们一直使用中心法和四点法。《灌溉排水》1991年第2期刊载的三点法土地平整设计方法,其适应性和精确度都比中心法和四点法好,其缺点是设计方法比较复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编制了三点法土地平整设计程序,使土地平整设计从数据输入——计算——成果输出一体化,全部由计算机完成;因而使得三点法在我区被广泛推广使用。 此程序自应用以来,深受设计人员的欢迎,并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项优点:①适用于三角形网格(过去尚无用于三角形网格土方计算方法),②设计精度提高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