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进入6月中旬雨季将临,许多棉农反映棉花的病害严重,轻者病株率10%~20%,重者达30%~60%。当前发生的主要是枯萎病,部分地块发生的是黄萎病和两种病害混发。发病与地温和湿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枯萎病一般在地温20℃时开始发病,地温在25~30℃为发病的高峰,32℃以上时停止发展(一般  相似文献   

2.
1枯萎病的发生 1.1大气和土壤温湿度.当土壤温度高达28℃~35℃时,棉花播种12天即可感染发病,而土壤温度下降到25℃时,发病则需24天,土壤温度在20℃~27℃时发病最重,而土温上升至32℃以上时不发病,一般6~7月份雨水均匀分布,且雨量多,则发病重,如果雨量少或降雨集中,则发病轻.6月中旬~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7月中旬进入高温季节枯萎症状开始隐蔽,8月下旬~9月中旬发病又有回升.  相似文献   

3.
青杨叶锈病测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小黑杨1、2、3年生苗的圃地内设置固定样地,用孢子捕捉法,期矩法,回归预测法,灰色理论预测法和数量化模型I预测法,连续4年对病害的发生期,发生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病害流行与气温、相对湿度和降雨关系密切,当平均气温18-22℃、平均相对湿度65-75%,降雨量为80mm以上时发病严重;利用10d前的病情指数和对庆的气象因子,建立了预测数学模型,以病因进行短期预测,经实际检验,可靠性达72-99%  相似文献   

4.
猕猴桃溃疡病主要发病条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振荣  钱子华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4):347-348,351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细菌(PesudomonassyringaePV.actinidiae)在适宜条件下,潜育期最短19d。该病发生早迟和为害程度与极端低温出现的早迟和低温程度关系密切。当极端低温达-12℃以下时5d内发病,此年将成重病或严重病年;当旬平均气温达20℃时,病害停止漫延为害。品种的抗性对溃疡病的为害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冷凉干旱区玉米枯萎病发生规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永登县冷凉干旱区旱作玉米枯萎病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定时调查,对其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玉米灌浆期田间出现枯萎病病株,乳熟期进入发病高峰,一直持续到蜡熟期。8月份降水量与发病关系密切。连茬种植的地块比倒茬种植的地块发病重,倒茬及休歇均可有效降低枯萎病的发病率;连茬时间长的地块比连茬时间短的地块发病重。不同品种发病程度有差异,金穗3号和临单230发病较重,正德306发病轻。  相似文献   

6.
辽宁棉花烂铃病发病的关键因子及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83-1985年、1992-1994年先后共6年时间的研究,明确了辽宁棉区烂铃病的主要种类是棉花铃疫病。烂铃病发病的关键因子是降雨量和铃期,当田间棉花开花后的一个月左右,遇连续降雨或日降雨量超过10mm时,烂铃病严重发生,出现明显烂铃高峰。通过烂铃剧增期3天前的连续5天累积降雨与烂铃增长率回归分析,得出烂铃病剧增期前3天的短期预报模型y=ax^b=0.00603x^1.218,结合当日调查  相似文献   

7.
瓜类枯萎病可视为瓜类的癌症病害,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尖侵入,在根茎的维管束内生长发育,堵塞维管束,阻止水分和无机盐运输,还分泌毒素而引起植株萎蔫。进入 90年代以来,该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发病率一般在 20%~ 30%,严重地块达 50%左右,甚至绝产。种子、土壤和肥料带菌,病菌可在土中存活 5年左右,病菌在 8~ 34 ℃均能生长,发病适温为 24~ 28 ℃,酸性土壤及重茬地发病较重。由此所带来的损失每年可达 1亿元以上,直接影响菜农种瓜的积极性。为此我们经过 3年的试验示范,摸索出一套防治瓜类枯萎病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8.
通过连续两年对6个不同柱花草品种炭疽病的田间发病流行情况进行定位观察,并将炭疽病病情与大气温度、湿度和雨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柱花草炭疽病病情严重度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显著的正相关(r=0.440 37,Pr=0.045 7),与温度成负相关(r=-0.492 63,Pr=0.023 3),而与雨量相关性不明显。一年中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两个高峰,主峰出现在8~9月份,次峰出现在1月份左右。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降水量高峰之后,二者间存在约一个月的时间差。  相似文献   

9.
1.长期低温阴雨春播育秧期间,如温度急剧下降到10℃时,极易冻死秧苗。据观察连续7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有膜覆盖的秧苗烂种死苗率可达20%以上,无膜覆盖的死苗率达50%以上。解决的办法:一是覆盖秧田要防地膜缩水、漏风及贴膏药现象。平铺地膜秧田,要抢晴天或雨后掀动地膜,防止  相似文献   

10.
1棉花早衰的原因 1.1因病导致早衰。以棉花枯、黄萎病危害最普遍、最重,在苗期地温20℃左右时开始出现病状,25℃~30℃时病情受抑制。黄萎病发病温度较枯萎病高,气温25℃时发病率高,一般每年7~8月份发生普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抗枯萎病性差异,确定海岛棉和陆地棉室内抗病性鉴定方法,分析海岛棉和陆地棉病程反应机制,为今后的棉花抗枯萎病性研究奠定基础.了解海岛棉枯萎病发生规律和抗病机理,揭示不同类型棉花品种抗病性的机制,为今后培育抗病新品种开展海岛棉抗病鉴定、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对海岛棉和陆地棉接种枯萎病菌,考察海岛棉和陆地棉的发病特性,利用方差分析,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以及不同品种间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抗性差异.[结果]不同品种在不同温度下的感病情况存在差异,棉花品种在25℃受到棉花枯萎病的感染最为严重,海岛棉品种比陆地棉品种感病程度重.[结论]不同温度条件下枯萎病对海岛棉和陆地棉影响不同,棉花感枯萎病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重,以25℃条件下感病程度最为严重;不同棉花种对枯萎病的抗、感病性不同,一般条件下陆地棉不宜感病,海岛棉较为感病,海岛棉品种比陆地棉品种感病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2.
应用西北农业大学创建的棉枯萎抗性定向培育法,使所有供试感病高产优质品种经人工病床病圃的病原菌持续压力,严格淘汰与系统定向选择,抗性逐年提高,经3~5年即可转化成为高抗品种,这是寄主的遗传免疫功能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所产生的定向性渐进变异,和后天获得抗性遗传累加作用的显示。获得高抗性后,原品种丰产性和品质也有改善,从而抗性与精良农艺性状并存,不存在抗性丰产与品质间的必然遗传反相关关系。经20年努力,已应用此法育成高抗良种和材料30余个。  相似文献   

13.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影响因子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方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34-13235
通过多年观察与系统调查研究表明,棉花枯萎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气候、土壤和栽培措施。棉花枯萎病发生的最适土温为25℃左右;土温达到30℃以上时,则会造成症状的隐蔽;在适温条件下,雨水多、分布均匀,则发病重;棉株不同生育阶段对枯萎病的感病程度也有很大影响,棉花枯萎病的发病高峰期基本上处于现蕾期;抗病品种的应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及优良的土壤结构均可以减轻棉花枯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调查了亚麻白粉病在新疆的发生及危害情况,对亚麻白粉病病原菌及田间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表明,亚麻白粉病在新疆亚麻种植区均有发生,是亚麻田的主要病害;亚麻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在15~30℃均可萌发,20~25℃是适宜萌发温度,在自然条件下白粉病分生孢子侵染的潜育期为8 d;亚麻白粉病田间发生规律初步研究表明,新源县亚麻白粉病始发生期与6月上旬气温和降雨关系密切,气温低、降雨多的年份亚麻白粉病发生相对较晚.  相似文献   

15.
高产 优质“三系”杂交棉品种冀FRH301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对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协同改良,筛选高杂种优势恢复系,以高抗枯黄萎病、高抗棉铃虫、雄性不育系3096为母本,以抗枯黄萎病、丰产性突出的恢复系866为父本,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抗病、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棉品种冀FRH3018。该品种于2010年4月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在冀中南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海陆杂交所选育的长绒棉抗枯萎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海陆杂交技术所选育的长绒棉抗病材料在枯萎病病圃、重病田等抗病性鉴定,都表现很好的抗病性.长绒棉抗病材料对该区不同致病力枯萎病病源菌抗病性鉴定,都具有一定抗病性,病指没有明显差异.与高产、优质品系杂交其后代抗病性稳定,为长绒棉抗枯萎病育种提供了很好抗源,增加了长绒棉抗病育种上的抗源新种质.  相似文献   

17.
 枯、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中的两大重要病害。传统育种缺乏抗源,几丁质酶和 -1,3-葡聚糖酶是植物防御体系中的两种防卫因子,两者之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据此构建了4个单价和2个双价基因(分别定位于细胞内或细胞外)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棉花,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以及1996 2000年温室及病圃多代筛选鉴定,已培育出对枯、黄萎病抗性提高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将抗病基因导入国产抗虫棉品种GK19中,还获得了兼抗病、虫的转基因优系。  相似文献   

18.
1974~1979年我们创造了“棉枯萎抗性定向培育法”。用此法能不经杂交在3—5年内将原丰产、优质、而感病的品种定向改造为丰产、优质、高抗的新品种。在获高抗性后,其丰产、优质特性并未发生劣变,反而有所改进,在重、轻、无病地上都较原品种增产。西农岱16抗、中7抗、徐142抗等即用此法育成的新品种。本文介绍了这些品种的育成经过及其抗性、丰产性和品质。事实已证明本法的原理和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棉花HB红花近等基因系的苗病、枯萎病与黄萎病抗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回交转育获得的7个遗传背景的HB红花近等基因系以及这7个遗传背景下的39个近等基因姊妹系,在枯萎病与黄萎病混生病圃种植条件下进行了苗病、枯萎病与黄萎病的抗性评价。结果表明,HB红花基因转入陆地棉品种后,不仅对棉花苗病、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抗性未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棉花的整体抗病水平。比较而言,对提高苗病抗性的效果较为显著,其次是对黄萎病抗性,对枯萎病的抗性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奎屯垦区棉花黄萎病致病类型,明确了该区棉花黄萎病发生与温、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通过黄萎病抗性鉴定,表现耐病的品种(系)有13个;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以新陆早35号为供试材料分析了棉花黄萎病发病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新陆早35号菌核含量致病的临界点。调查了生物药剂萎菌净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