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羊驼是骆驼科动物的一种,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它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羊驼属反刍动物,其消化道总容量占自身重的25%或更多,但其消化系统不同于真正的反刍动物,与真正反刍动物在解剖学及生理学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羊驼有3个胃,第三胃分化不明显。羊驼的消化机能也不同于真正的反刍动物。一般情况下,羊驼是不容易发生瘤胃臌气的,急性瘤胃臌气是一种常见内科疾病,也称作气胀病,是反刍动物采食了大量的易发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确定羊驼第一胃室与绵羊瘤胃固相和液相外流速率。选用1周岁健康的公羊驼[(27.0±4.6)kg]与晋中公绵羊[(26.2±2.7)kg]各3只,通过钴(Co)和铬(Cr)双标记法测定固相和液相外流速率。结果显示,根据MC模型羊驼固相慢速外流速率k1(3.44%/h)有低于绵羊(4.32%/h)的趋势(P=0.072),固相快速外流速率k2,羊驼(16.90%/h)极显著低于绵羊(35.06%/h)(P0.01);根据指数模型羊驼固相外流速率k(5.13%/h)与绵羊(5.14%/h)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所得羊驼食糜胃肠道平均滞留时间高于绵羊。根据G4模型和指数模型,羊驼液相外流速率k(分别为6.21%/h和7.73%/h)与绵羊(分别为7.02%/h和8.43%/h)差异不显著(P0.05),2种模型所得液相外流速率k差异不显著(P0.05),但羊驼第一胃室容积(6.23 L)和外流速度(0.44 L/h)极显著低于绵羊瘤胃容积(10.69 L)和外流速度(0.90 L/h)(P0.01)。结果提示,食糜在羊驼体内的消化时间长于绵羊,这可能是羊驼粗饲料消化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雌性羊驼生殖器官解剖构造与繁殖生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综述了羊驼卵巢、输卵管,子宫等雌性生殖器官的解剖学结构特点和发情,交配、排卵、黄体形成,妊娠,分娩等繁殖生理学特点。羊驼属季节性繁殖,其雌性生殖器官有自身独特的解剖学特征,发情、交配、排卵,黄体形成,妊娠,分娩等也有其特点,如:交配诱导排卵,妊娠期342-350d,立式分娩,无须人工助产,同时对发情,排卵、黄体和妊娠等繁殖生理现象的鉴定方法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4.
<正>羊驼(Alpaca)为哺乳纲偶蹄目骆驼科美洲驼属动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活在海拔4 000-4 900 m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近年,鉴于羊驼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已被多国引入并成功饲养。我国于2002年引入,目前已建成多个养殖基地。反刍动物前胃积食是因前胃的兴奋性和收缩力减弱,采食了大量难以消化的粗硬饲料或易膨胀的饲料,在前胃内蓄积,引起前胃容积增大,内容物停滞和阻塞,前胃运动  相似文献   

5.
6.
<正>反刍动物前胃疾病是最常见的病,也是多发病,为了解反刍动物前胃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首先必须了解反刍动物的前胃形态以及与临床有关的几个问题。反刍动物的胃是复室胃,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个部分组成,前三个部分因为没有腺体不能分泌胃液,称其为前胃,皱胃有腺体,分泌胃液。瘤胃最大占全胃的80%,皱胃最小仅占5%。反刍动物的前胃有一个微生物群系,其独特的生理作用受前胃的内环境所影响,如瘤胃内的温度、pH值以及菌群平衡等。  相似文献   

7.
正反刍动物营养学是动物营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摄入、消化代谢和转化利用与生产和生命活动相互关系对饲养反刍动物意义十分重大。用单胃动物的营养观点指导反刍动物的饲养,难免造成饲养管理不当。反刍动物具有四个胃,依次为瘤胃、网胃(蜂窝胃)、瓣胃和皱胃(真胃)。前三个称谓前胃,皱胃相当于单胃动物的胃,具有胃腺。前胃的一部分则不具有胃腺,前两个胃室(瘤胃和网胃)将食物软化,特别是利用共  相似文献   

8.
反刍动物限制性氨基酸营养及其氨基酸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刍动物具有独特的消化生理特点 ,其蛋白质或氨基酸营养代谢更复杂 ,单胃动物氨基酸模式研究方法 ,并不完全适用于反刍动物 ,因此反刍动物氨基酸营养及其氨基酸模式研究与应用 ,已成为现代反刍动物蛋白质 (氨基酸 )营养代谢的研究热点。1 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代谢特点反刍动物瘤胃内栖居着大量微生物 (细菌、原虫、真菌 ) ,饲料进入瘤胃后 ,部分被瘤胃微生物降解为小肽、氨基酸和氨 ,微生物再利用挥发性脂肪酸为碳架 ,利用发酵产生的能量 ,将部分小肽、氨基酸、氨合成微生物蛋白 ;饲料中未降解蛋白和微生物蛋白 ,随食糜进入真胃和小肠 ,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观察羊驼睾丸的出生后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aspase3 的定位.取材新生、12月龄和24月龄羊驼的睾丸,用TUNEL法检测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的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aspase3在羊驼出生后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定位.结果显示在新生羊驼睾丸未检测到TUNEL阳性细胞,Caspase3和Bcl2表达于间质细胞,提示在新生期凋亡蛋白参与间质细胞凋亡的调节,为曲精小管的发育提供空间;12月龄羊驼睾丸TUNEL阳性细胞定位于曲精小管中央部分,Caspase3 和Bcl2定位于间质细胞和曲精小管中央生殖细胞,提示在青春期(12月龄)羊驼睾丸,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参与曲精小管管腔形成的调节;24月龄羊驼睾丸TUNEL阳性细胞定位于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Caspase3 和Bcl2定位于间质细胞和各个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Caspase3阳性细胞在精原细胞最高,向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逐渐减少,Bcl2在精原细胞弱阳性表达,在血睾屏障以内的曲精小管近腔室部分呈弥散性强阳性表达,提示在性成熟(24月龄)羊驼睾丸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精原细胞和早期精母细胞,Bcl2可能抑制精母细胞之后生殖细胞的凋亡.结果提示在羊驼睾丸出生后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凋亡蛋白Caspase3和Bcl2参与羊驼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玉米秸为粗饲料条件下,比较羊驼与绵羊对2种精粗比饲粮干物质采食量、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环境和总尿嘌呤衍生物排出量等方面的差异。试验选用1岁左右羊驼[体重(25.8±4.7) kg]与绵羊[体重(28.3±5.8) kg]各4只,试验采用有重复的2×2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精粗比为5∶5(MS)和7∶3(LS)的饲粮。结果表明:1)羊驼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低于绵羊(P<0.01),羊驼对粗脂肪、磷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绵羊(P<0.01);羊驼瘤胃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以及pH极显著高于绵羊(P<0.01),而乙酸含量显著低于绵羊(P<0.05);羊驼总嘌呤衍生物、尿酸和尿囊素排出量与绵羊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2)羊驼对MS饲粮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LS饲粮(P<0.01),绵羊对MS饲粮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S饲粮(P<0.05);羊驼MS饲粮干物质、钙、磷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LS饲粮(P<0.01)。羊驼饲喂MS饲粮瘤胃中pH、异丁酸含量极显著高于LS饲粮(P<0.01),丙酸含量显著高于LS饲粮(P<0.05);绵羊饲喂MS饲粮瘤胃中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极显著高于LS饲粮(P<0.01),丁酸含量极显著低于LS饲粮(P<0.01);羊驼饲喂MS饲粮瘤胃中乙丙比显著低于LS饲粮(P<0.05)。2种动物总嘌呤衍生物和尿囊素排出量在2种饲粮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羊驼饲喂MS饲粮时尿酸排出量显著高于LS饲粮(P<0.05)。综上所述,在玉米秸为粗饲料条件下,羊驼与绵羊对2种精粗比饲粮干物质采食量、瘤胃环境以及表观消化率和总尿嘌呤衍生物排出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北京鸭胃的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定位——HRP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HRP(Horseradish peroxidase)蒸馏水溶液注入北京鸭前胃和肌胃的肌层及浆膜下,取两侧颈十五(C_(15))到腰二(L_2)交感干神经节、两侧内脏神经节和肠系膜前神经节,经BDHC法成色,明视野下观察。前胃注射区,在两侧胸1-8(T_(1-8))交感干神经节、两侧内脏神经节及肠系膜前神经节内存在有酶标细胞。在交感干神经节,酶标细胞集中在T_(1-5)各节出现,T_(1-2)节出现最多。标记细胞总数,交感干神经节内最多(占59.06%),内脏神经节次之(占37.36%),肠系膜前神经节内最少(占3.48%)。肌胃注射区,在交感干神经节、内脏神经节及肠系膜前神经节内均观察到酶细胞。标记细胞总数,内脏神经节内最多(占73.85%),交感干神经节内次之(占19.08%),肠系膜前神经节内最少(占7.07%)。在交感干神经节,标记细胞出规范围是T_(1-9)。前背薄肌集中出现在T_(1-5),后背厚肌、前腹厚肌及后腹薄肌集中存在于T_(2-6),在T_(3-4)分布最多。  相似文献   

12.
反刍动物的胃是复胃,与单胃动物的胃不同。反刍动物主要以瘤胃中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作为机体的能量物质,而绝大部分的SCFA又通过瘤胃上皮直接吸收,为宿主供能。因此,深入了解瘤胃上皮结构特点有助于对其吸收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主要对瘤胃上皮的解剖学特点、细胞学特点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羊驼生殖器官的解剖与生殖生理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羊驼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与发情、排卵、交配、妊娠和分娩等生殖生理学特征及生殖相关问题。雄性羊驼生殖器官主要特征是睾丸相对较小,缺精囊腺,阴囊位置靠近肛门,阴茎为纤维性类型,阴茎形成S形弯曲,交配时伸出包皮,包皮口朝后,排尿时尿流向后方。雌性羊驼生殖器官主要特征是子宫为双角子宫,子宫颈皱襞不发达,子宫黏膜结构与猪和马的相似。羊驼为单胎动物,交配诱导排卵,通常是单个排卵,即仅有一个卵泡破裂。雌性羊驼无明显的发情表现,性成熟母羊驼空怀状态随时接受交配,交配为卧式交配。妊娠率较高,妊娠与否可以通过多种妊娠检测方法来确定;自然情况下很少有难产发生,遇有特殊情况才需要助产。  相似文献   

14.
旨在通过研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在羊驼皮肤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探讨其在羊驼毛色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及与毛色的相关性。选用成年白色羊驼与棕色羊驼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对MC1R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1R蛋白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表皮、毛囊周围外根鞘组织、毛乳头以及毛球周围都呈阳性着色。在棕色羊驼,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分布于毛球顶部及表皮,呈强阳性着色。在白色羊驼,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外根鞘及表皮,毛球部表达呈弱阳性。MC1R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极显著表达(P<0.01)。(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羊驼皮肤组织粗蛋白提取物中存在分子量约35ku与兔抗MC1R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且棕色羊驼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羊驼,差异极显著(P<0.01)。MC1R在羊驼皮肤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量的不同与羊驼毛色表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采用0.2%中性蛋白酶Ⅱ和0.25%胰酶∶0.02%EDTA(1∶1)"两步酶"消化法从羊驼背部皮肤分离得到羊驼毛囊干细胞。用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曲线表明,不同代次毛囊干细胞接种前3d生长缓慢,46d进入倍增期,有无限增殖的趋势,所分离的羊驼毛囊干细胞具备毛囊干细胞特征(体积小、立体感强),呈现未分化特征;CK19、CK15、β1-integrin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第3、5、7、9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2.7±2.27)%、(47.0±3.46)%、(46.3±3.18)%和(43.3±3.76)%。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法成功分离获得羊驼毛囊干细胞,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可使羊驼毛囊干细胞体外维持未分化状态并传代至12代。  相似文献   

18.
小肠阻塞常发生在十二指肠的乙状弯曲(此段在肝脏下面,直检时摸不到)、从右到左的横行十二指肠,少见于空肠和回肠。 (一)诊断要点 1.继发胃扩张:由于唾液的不断咽下,加上胃液的分泌、阻塞前部小肠的逆蠕动,使胃逐渐扩张、高度充满后,胃内容物从鼻孔流出,此为本病特征症状。 2.送入胃管能导出1~3脸盆稀薄胃  相似文献   

19.
研究TGF-β1在羊驼睾丸的表达与定位,探索TGF-β1在羊驼睾丸发育及精子发生中的作用.以12和24月龄的羊驼睾丸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TGF-β1在羊驼睾丸蛋白水平的表达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TGF-β1在羊驼睾丸的表达进行组织学定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羊驼睾丸组织粗蛋白提取物中存在分子量约为25 ku且与多克隆兔抗TGF-β1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β1在12和24月龄羊驼睾丸的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各级生精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光密度测定结果显示TGF-β1在12、24月龄羊驼睾丸间质细胞的光密度分别为0.730 5±0.011 5、0.562 6±0.012 2;在支持细胞分别为0.420 7±0.013 0、0.325 7±0.008 2;在精原细胞分别为0.457 9±0.009 2、0.374 3±0.015 8(P<0.01);在管周肌样细胞分别为0.645 5±0.082 0、0.656 9±0.023 0(P>0.05);TGF-β1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细胞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P<0.05).结果表明羊驼睾丸有TGF-β1的表达;TGF-β1参与羊驼睾丸发育与精子发生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内皮素-1(ET-1)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Melanocyte,MC)增殖和黑素合成的影响.本研究中,体外培养正常羊驼皮肤黑素细胞,观察不同浓度ET-1(0、0.1、1、10、100 nmol·L-1)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含量、内皮素受体B(Endothelin recepter B,EDNRB)基因、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基因、酪氨酸相关蛋白-1(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 1,TRP-1)基因和表皮黑皮素1受体(Melanocortin 1 receptor,MC1R)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T-1处理羊驼皮肤黑素细胞3d后,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增多,黑素含量、EDNRB、TRP-1和TYR基因表达量都明显增加(P<0.05),以10 nmol·L-1组最为显著.ET-1能诱导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增殖、树突增长,诱导EDNRB、TYR和TRP-1基因表达量增高,使黑素合成增加;同时诱导MC1R基因表达量增高,从而通过α-MSH信号通路对羊驼黑色素的生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