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树天牢灾害可持续控制策略与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营建的森林生态系统组分过于单一,配置不当是二北地区森林生物灾害严重的根本原因。主要控制策略包括御灾控灾阵地前移,控制目标从种群密度控制转为灾害控制,对灾害调控从“点状调控”上升为“网状调控”,提高对“潜在”生物灾害的预警能力。提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风险分散理论和抗性相对论作为多种合理配置抗御人工林生物灾害的3大理论基础。以多树种合理配置控制杨树天牛灾害为实例,从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将现有防护林划分为3类:即一代林网、二代林网和加强型二代林网,分析了树种配置结构和抗天牛灾害的功能。进一步将加强型二代林网配置树种类群划分为非寄主树种、目标树种(或抗性树种)和诱饵树,并对各自的功能进行了定位,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抗御天牛灾害的多树种配置模式以及简便有效的诱饵树管理技术。最后,以防护林(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的经营和管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为前提,探讨了诱饵树管理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从天牛防治实践谈工程治理的有限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在整个三北防护林受天牛危害的林网中更新较快、克服了一代林网树种单一的缺点、以抗天牛为主的树种组成的宁夏银北二代防护林网”建成 10a后的天牛等虫害为害情况的分析 ,指出 :在人工林完成“森林”发育以前的早期阶段 ,特别在我国三北地区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 ,完全依靠包括树种抗虫特性在内的自然的力量解决初建人工林的病虫害问题是不大可能的 ,努力开发新的 ,当某种病虫害来临或将要来临时 ,既能快速有效地予以扑灭、又不对已形成的初步的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防治技术体系 ,以为人工林向“森林”生态的演进护航 ,是解决我国森林病虫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提出农级林带建设时,如何选择杨树天牛诱饵树树种,选用苗木的规格,诱饵树与目标树种的具体配置方式,如何确定诱饵树在林带中所占的具体比例,以及诱饵树与目标树种如何进行“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森林生物灾害的控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往往带来一些不可预测的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反过来又严重制约生态环境建设。目前西北地区森林生物灾害严重性的主要表现是 :一些重大有害生物 (如杨树天牛 )对现有“三北”防护林的毁灭性威胁尚未解除。一些重大检疫性病虫害正向潜在疫区急剧扩散。鼠害和生态生物灾害加剧。基础研究薄弱 ,预防和控制的盲目性很大。其主要成因是 :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组分过于单一 ,稳定性很低 ,易造成大规模病虫灾害的流行。未能适地适树 ,导致生长势差 ,抗生物灾害能力低下。建立大规模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技术和经验不足。经济和科…  相似文献   

5.
农田防护林更新树种选择及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农田防护林更新树种和配置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新品种的引种上筛选出适于河西走廊发展的农田防护林树种为三倍体毛白杨B10 0 8和BT85 ,并能在瘠薄和盐碱化土壤上良好生长 ;经抗寒性分析得出垂柳、云杉、白榆、柽柳、沙枣抗冻性较强 ;为减缓天牛等蛀干害虫危害 ,在林网配置模式上引入了云杉、侧柏、樟子松、垂柳、小叶白蜡、国槐等耐瘠薄抗寒性强的树种 ,营造多树种林带 ,组成混交林网结构 ,使林网中感虫杨树的比例占 2 0 %左右 ,增加了林网结构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6.
荒漠区高效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全省荒漠区自然地理条件差、防护林效能低的现状,提出了高效防护林建设的初步技术框架。强调了按荒漠化景观、立地条件及防护功能等因子划分生态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树种、林网结构,以期实现高效防护、高效收益,并为有效防治荒漠化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三北防护林杨树天牛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三北地区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和黄斑星天牛(A.nobilis)的分布与危害,总结和分析了防治杨树天牛危害的基本措施,阐述任何单一的防治方法、断断续续的防治、不彻底的防治、不成规模的局部防治和忽视检疫重治轻防都不能有效地控制天牛的蔓延和危害。强调了加强检疫和预测预报这项基本预防监控措施的重要性,提出了推广天牛非寄主树种和抗逆性强的树种,营造混交林,培育速生健康的防护林,增强抗性,减轻天牛危害,实行短轮伐期经营躲避天牛危害,推广天牛非寄主树种和抗逆性强树种营造混交林,在主栽树种林分中配置5%~10%的天牛喜食树种为诱集天牛集中危害的诱饵木等等以营林措施为主的抵御和躲避措施,以及加强联防联治,实行物理、化学、生物防治和人工捉、砸、铲、刮、掏虫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这是全面控制杨树天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引发的栎树林生物灾害在我国东北地区已由次要灾害上升为重要灾害。成灾原因分析表明,致灾因子栗山天牛的K-生态对策是灾害形成的内在原因,承灾体天然次生栎林的脆弱性是灾害形成的外在原因,防灾控灾措施不到位是致使灾害持续加重的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9.
海岸带木麻黄林生态系统过程与可持续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麻黄为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栽树种,如何维持和提高其环境调控功能成为当前沿海防护林经营的重要科学问题。文中概述了海岸带木麻黄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防护功能以及育林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指出木麻黄人工林具有生产力高、光能利用率高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在探讨干扰与木麻黄林生态系统退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恢复重建与生态系统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森林向人类提供多种重要价值, 依其可拥有性的不同, 相关受益人群分为特定受益人、不特定受益人和人类整体3类。基于以上分析并借鉴自然灾害科学相关原理, 提出了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特定承灾体、区域承灾体和全球承灾体3类, 分析了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的来源和特点, 构建了基于物理暴露性(Ve)、灾损敏感性(Vs)和应灾能力(Vd)等指标的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体系, 探讨了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管理的特点以及针对3类承灾体脆弱性管理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森林病虫损害的可持续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病虫的控制的控制应遵循效益原则,对病虫所造成的森林综合损失实行可持续控制,并自觉将其纳入整个森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之中,正确认识病虫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对人类的利用价值。建立森林综合效益评价标准体系以及一系列适合于森林病虫损害控制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手段。是效益原则下的森林损失可持续控制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虫害自然控制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间的关系,阐明了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有随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升高而增强的趋势.并认为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本质是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提出了通过合理地提高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来提高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主张及提高森林虫害自然控制力的几种具体途径,即合理的乔木物种混交;引进和保留乡土的草本、灌木物种;提高生态系统水平的生物多样性;避免营造大面积的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3.
森林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技术与措施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从森林生物灾害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森林病虫害防治历史、社会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的需求出发,论述了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新策略一生态控制,定义了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分析了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基础和特点,对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及其措施进行了讨论,包括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途径——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设计,森林生态系统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监测、风险分析、预测、决策、维护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森林生态系统更新与重建;生态控制措施一立地调控措施,林分经营管理措施,寄主抗性利用和开发措施,生物控制措施(生物(源)农药、生物肥料、天敌利用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天敌昆虫),信息素控制措施,应急调控措施(以环境协调性农药控制为主,兼用低毒高效化学农药)等。最后对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及其适用条件进行了评价,认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是未来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主要方向,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多年来在徐州地区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实践,提出了"精确防治"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梁军  张星耀 《林业科学》2005,41(4):168-176
从森林生物灾害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森林病虫害防治历史、社会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以及森林经营目标的需求出发,系统化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策略———生态控制;定义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分析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特点、理论基础以及技术基石;认为自然控制论和自组织理论是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基础,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技术基石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遵循的原则进行讨论,包括生态系统原则、协调性原则、生态平衡原则、生态位原则、环境保护原则、协同进化原则、林副产品安全原则、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生态系统的高功能原则(生产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控制原则;对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及其适用条件进行评价。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与森林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相比具有多项优点,是未来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主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森林有害生物生态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森林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各国林业发展的战略和指导思想,21世纪林业科学的发展方向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森林有害生物生态管理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在森林保护学科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害虫的生态管理(EPM)是害虫的综合管理(IPM)的进一步发展.EPM在充分吸收IPM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不断地收集有关信息,随时对系统进行监测、预测的基础上,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进行防治.由于EPM不采用昂贵的化学农药和大规模释放天敌,防治费用将比IPM更低.实施EPM必须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及自然调控机制有深入的了解,就目前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实施EPM,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林业有害生物与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及森林灾害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林业有害生物胁迫指标在森林健康评价中的特殊性,指出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健康因素对系统影响的"放大器",是系统出现问题的"指示剂",并用该指标对森林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对我国森林类型进行了分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森林康复策略。  相似文献   

18.
该文将市场行情变化情况和股市股票指数的计算方法引入编制森林病虫灾害指数的计算,以此反映森林病虫灾害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9.
用材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病虫害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种群动态规律,提出了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可持续控制战略;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种类及林分的不同经营目的,提出了森林病虫害的种群管理策略;根据我国的现状,提出了21世纪森林病虫害的科学管理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are discussed: (1) the nature of stability of a forest ecosystem, i.e. resistance of a forest ecosystem to pest organisms, (2) the causes that decrease such stability, (3)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ideas about forest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some ecological concepts, (4) methods by which forest ecosystem stability may be maintained by man. The stability results from the self-defense mechanism of forest trees and natural enemies of pests. Both components are disturbed by factors unfavourable for vegetation which predispose forest to pest attack.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aged crash of forest, the most important unfavourable factors are those brought about by man, including improper silvicultural practice and negative alteration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Unfavourable abiotic factors (weather), especially drought, further disturb forest ecosystem stability. The aged crash of forest occurs when soil moisture and nutrient resources have been exhausted. The maintenance of a high level of ecosystem stability by achieved by silvicultural means. Densely stocked monocultured stands are resistant to dangerous pests if they are supplied with water and nutrients. Situations are considered in which temporary suppressive measures are appropriate. Ideas of forest ecosystem stability are in concordance with a number of ecological concepts and can be helpful for their spec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