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氮素营养水平对小麦后移栽棉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的小麦后移栽棉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棉株含氮量及叶片氨基酸含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8月19日外,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93~0.9881);地上部各器官的含氮率和绝对含氮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且不同器官间呈同步增减的趋势,因而氮素分配比例的变化不大;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显著增加小麦后移栽棉的叶片氨基酸总量和游离氨的含量(r=0.5316和0.5605),在17种氨基酸中,谷氨酸、脯氨酸等7种氨基酸的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5256~0.6074)。虽然施氮量越高,棉株的氮素代谢越旺盛,但小麦后移栽棉的适宜施氮量约为205kg/hm2。  相似文献   

2.
密植化控对棉花增结内围铃及早熟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密植化控塑造较小个体组成适度群体的前提下,内位1~2果节着生有效铃的比率比对照提高15%以上;1~2果节着生有效铃的比例与10月份前收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7**),与11月份后期棉花收获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914**),可使收花进度明显提高。获得这一早熟性能,是棉花生产早熟、高产、优质相结合的现实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株型对玉米群体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王庆成  牛玉贞 《作物学报》1996,22(2):223-227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人工改变株型的方法,比较了原型(平展型)与改型(紧凑型)玉米不同密度的群体光合速率,结果表明,改型群体光合速率比原型平均提高17.2%,籽粒产量增加5.3% ̄8.6%。抽丝期群体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8692)。改型玉米群体内光合有效辐射、CO2浓度分布比原型相对的“均匀”,是群体光合速率较高的重要原因,认为玉米作物的优化群体结构为紧凑型玉米个体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结果表明:(1)病害烂铃在棉株上的水平、垂直和外扩三方向上的分布模型均呈y=axb(b<0),以棉株基部1~3台果枝和2.6个圆锥体围层上的烂铃为主,分别占烂铃总数的89.22%和97.84%。(2)棉铃虫蛀害烂铃在棉株上的水平方向分布模型:3~10台呆枝上呈y=ax2+bx+c(a<0),另2~3果节上虫蛀烂铃最多;11~18台果枝上为y=axb(b<0),第1~2果节上虫蛀烂铃最多。垂直方向分布模型为y=ax2+bx+c(a<0),第11台果枝上虫蛀烂铃最多;虫蛀烂铃以11~15台果枝上的另1~2天节上分布为核心,占虫蛀烂铃总数的54.76%。(3)上述结果对指导棉花烂铃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棉花烂铃的气象条件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烂铃所形成的僵黄花数量,与吐絮期间的气象条件关系极为密切。据1960~1987年统计:僵黄花率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极显著(r=0.5021),与雨日的相关系数达显著标准(r=0.4460*),与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为显著的负相关(r=-0.4106*)。复相关系数Ry·12的F值(F=4.1145)达0.05显著标准,复相关系数Ry·123的F值(F=2.673)达0.10显著标准。在防治烂铃对策中,以人工去早蕾的产量最高(1259.1kg/hm2),僵黄花率最低(10.65%)。  相似文献   

6.
北疆高产棉田棉叶呼吸作用及其与光合作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测试了北疆高产(2000kg·hm-2)棉田棉叶的呼吸速率(R)和净光合速率(Pn)。结果表明,(1)高产棉田花铃期棉叶夜晚呼吸消耗比普通棉田低26.2%,但白天净光合总量比普通棉田高46.1%。高产田夜晚呼吸消耗占日间总光合量的8.39%,低于普通棉田(15.47%)。(2)正常条件下,北疆棉田棉叶日间暗呼吸量/总光合量比值约为30%~40%。(3)R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北疆高产棉区两者的回归关系日间为R日=-0.088+0.387TL,r=0.305,n=218,P<0.01;夜晚R夜=-10.824+0.633TL,r=0.664,n=34,P<0.01,夜晚气温低是北疆棉花产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4)棉株叶片呼吸的空间分布随功能叶的转移而变化,花铃期和吐絮期R表现为生育前期大于生育后期,果枝叶大于主茎叶,中上层主茎叶大于下层叶。(5)棉花单叶呼吸作用具明显的午休现象,其日变化趋势与Pn变化大致相当,两者相关系数r=0.943**,北疆棉区棉叶的光合午休以及下午Pn明显低于上午的现象不是呼吸作用造成的。(6)新陆早7号夜晚R显著高于新陆早4号。(7)土壤缺水使R和Pn均降低,且吐絮  相似文献   

7.
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87~1989年分别在江苏沐阳和南京卫岗进行了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的高度及叶倾角影响光在冠层内的分布,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可反映叶面积和光的空间分布状况。低产群体的最高叶面积指数小于4.0,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低,消光系数分布均匀,但漏光严重,光能利用率低;过旺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过大,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高,消光系数呈上大、中小分布,光在冠层上部递减迅速,中下部光环境差,叶片早衰,净同化率低;高产群体叶面积及其垂直分布合理,孕穗期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在相对高度0.60~0.65处,冠层中下部消光系数较大,上部较小,利于光向冠层深处透射,冠层50cm处透光率40%~60%,地面透光率2.5%~3.0%,净同化率较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高产棉花太阳辐射能利用率及干物质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88~1989年高产棉花栽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棉花的太阳辐射利用率在叶面积系数小于2.0时随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大于2.0时增加变缓。从生育时间看,7月中旬前太阳辐射利用率指数上升,7月中旬至8月底相对稳定在1.2~1.4克/兆焦左右,9月以后又不同程度线性下降。生长季内子棉太阳辐射经济效率1988和1989年分别为0.14和0.15克/兆焦。收获指数与最大叶面积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盛花期之前棉株各器官之间的同伸关系或明显,盛花期后器官的生长相互间无明显的确定性关系。如能调节密度与叶面积系数的关系,使得既提高5~6月的辐射能利用率,同时使7~8月叶面积系数维持在3.0~3.5的适宜范围内,9~10月群体又不早衰,则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1材料与方法1.1预报要素的确立根据安徽省望江县棉花病虫测报站资料,棉红铃虫第三代卵量与青铃被害程度极显著相关(r=0.7398,P0.01=0.708)。因此以棉红铃虫第三代卵量为预报对象y,就能正确反映当代棉花的受害程度。从1974~1985年历...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代棉花品种产量构成、纤维品质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对50年来我国自育的有代表性的棉花品种20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单产呈递增趋势,90年代棉花品种比50年代品种皮棉增产17.73%,平均每年增产皮棉3.384kg·hm-2,产量增加主要是衣分和单株结铃数增加所致,衣分呈递增趋势,年均递增0.1002个百分点;单株结铃数增加1.6个。新品种的子指变小,衣指变大;棉花衣分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7003**),衣分对棉花产量贡献最大( P3y=0.5810),单株铃数次之(P1y=0.2858),铃重最低(P2y=0.1326)。棉花纤维品质逐步得到改良,绒长变长,纤维强度变大;棉花遗传基础狭窄。  相似文献   

11.
弱光对不同类型番茄干物质积累及矿质营养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日光温室内研究了弱光对不同类型番茄干物质积累及矿质营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以上弱光胁迫严重影响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同时严重抑制植株对Mg,K的吸收和积累,而对N,P,Ca的积累影响较小,弱光下应合理增施镁肥和钾肥。番茄在弱光环境下,矿质元素在不同器官内的变化幅度不同,N在叶片中积累量的增长幅度最大,K在根系中积累量的增长幅度最大。野生型番茄品系在弱光环境下的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幅度小于黄化型品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在新疆自然条件下,土壤水份和光照强度对大豆干物质生产和生态的影响,进行了4种灌溉量和4种光照率处理的裂区试验,在开花期处理1个月.试验期间使用了计算机控制下的数据采集系统,对供试作物在缺水和遮阴条件下,大豆群体内的光环境进行了调查,对大豆的物质生产、生态和受光态势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缺水和遮阴都会使大豆叶面积减少,最终导致干物质生产量减少.水分和光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干物质分配率、株型和受光态势,但所影响的内容却不完全相同.缺水和遮阴都将影响单产和干物质生产量,特别是缺水对所有的产量构成要素均产生不利的影响,缺水还将促使叶片提早老化,使大豆植株早衰,对大豆产生不可逆的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探讨太子参在大田种植过程发生的叶片黄化及植株凋亡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明确光照影响太子参叶片黄化和植株凋亡的机制.通过比较不同地域的田间太子参叶片黄化特性和气候因子差异,利用生化分析及显微观察研究不同光照强度、氮素水平对太子参叶片黄化及碳水化合物累积的影响,以揭示太子参叶片黄化的生理机制.对安徽宣城和贵...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栽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栽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不同氮密处理对晚稻丰源优299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水稻生育后期二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施氮量对生物量的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密度增加对生物量也有显著提高作用,总体上以低氮高密处理生物量最高。光合势对水稻产量的建成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光合势随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净同化率对水稻产量的作用不明显。在物质转运方面,水稻产量与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茎叶表观输出量、茎叶表观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及茎鞘物质输出率相关性不大,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总体随着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施低氮高密处理的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水稻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施氮量、栽植密度对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水稻产量与叶绿素含量无直接相关性,叶绿素含量随施氮增加有所上升,栽植密度对叶绿素含量无直接影响。水稻产量与根系活力呈正相关关系,施氮量增加明显提高前期根系活力,但后期无明显作用,栽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根系活力。所以,构建适宜的水稻群体对水稻高产十分重要,研究表明适宜降低施氮量和增加栽植密度能够有效形成水稻高产高效的群体结构,进而促进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王丽君  李芸  王存凯  陶洪斌  王璞  廖树华 《作物学报》2014,40(10):1808-1818
了解作物养分效应机制是合理施肥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以浚单20、农华101和中农大4号3个玉米栽培品种为材料,综合品种遗传特征、光温及群体大小3个主要影响植株氮素效应的因素,以BLUP方法为基础,建立玉米品种间、不同器官在各生育阶段的氮素效应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氮素效应评价模型中,各阶段日平均干物质积累量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988、0.881、0.973、0.929;用独立试验样本对氮素效应评价模型检验,其配对t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显著;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玉米品种氮素效应参数值有较大差异;氮素固定效应值在不同生育阶段、同一阶段的不同氮素构成中均表现出较大差异。综上,利用本文改进后的BLUP方法进行氮素效应评价及特征分析可以深入阐释不同玉米品种在各生长阶段积累的氮素对干物质生产的作用及影响,并进一步明确玉米氮素效应的共性特征、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光温及群体影响机制等生物学规律。  相似文献   

16.
周培禄  任红  齐华  赵明  李从锋 《作物学报》2017,43(2):263-276
旨在探明东北春玉米不同类型杂交种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本文以不同类型杂交种代表性品种郑单958(ZD958,Reid×唐四平头模式)和先玉335(XY335,Reid×Lancaster模式)为试验材料,2014年和2015年设置5个氮肥水平[0 kg hm–2(N0)、100 kg hm–2(N1)、200 kg hm–2(N2)、300 kg hm–2(N3)和400 kg hm–2(N4)]和2个种植密度(67 500株hm–2和90 000株hm–2)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运转及氮素利用的差异规律。结果表明,两年XY335品种的最高籽粒产量均高于ZD958,最优氮肥施用量明显降低4.8%~10.6%;相比ZD958,不施氮处理,两种种植密度下XY335品种干物质积累能力及物质运转效率都明显降低,而施氮条件下XY335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量及干物质运转效率均增加,同时增幅随着施氮量增加逐步提高,且在高密度条件下优势更为明显。开花期XY335叶片与茎鞘氮素含量显著高于ZD958(P0.05),而成熟期由于其较高物质的运转效率表现出明显较低的数值,籽粒氮素含量在高密度下差异较小,而低密度条件下相对ZD958显著提高(P0.05)。施氮条件下XY335品种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总量均高于ZD958,其中叶片中氮素的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较高(P0.05)。两种种植密度处理最优施氮条件下XY335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ZD958(P0.05),而氮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可见,高密度条件下XY335类型品种表现出明显较高的物质积累能力以及花后物质运转对籽粒的贡献率,获得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表现出明显高氮高效的品种特征,因此生产上建议,东北春玉米区高密度种植条件下该类型品种在较高氮肥施用量时易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筛选低氮高效基因型红甜菜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氮污染的有效途径。采取液体培养方法,设置低氮(1.5 mmol/mL)、正常氮(5 mmol/mL)、高氮(10 mmol/mL)3种氮素水平处理,选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育种品系,通过生长指标统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来确定评价指标,并筛选出耐低氮基因型。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茎叶氮含量、茎叶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整株氮累积量、氮生理利用效率、整株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差异性显著,变异系数分别为0.169~0.217和0.110~0.271。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主成分培养情况基本相同,第一主成分是由根系氮含量、根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整株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整株氮含量、氮生理利用效率决定,第一主成分所占的方差贡献率较大。综合红甜菜氮素吸收累积变异特征及因子分析,将茎叶氮含量、茎叶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整株氮累积量、氮生理利用效率、整株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作为初步筛选红甜菜氮高效综合评价指标。再根据隶属函数法计算出的氮效率综合值和采用欧氏距离平方拟合的分层聚类分析,将整株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作为筛选氮高效综合评价指标。最终筛选出对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材料(低氮高效型‘YeginaS2’、低氮低效高氮高效型‘CYCLHDAR’),结合其株高、叶面积、叶柄长、根长等形态特征、干物质量及根冠比等实用特征,分析不同基因型红甜菜对土壤氮素吸收利用特点,进一步验证对增施氮肥反应敏感的低氮高效型、低氮低效高氮高效型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蒙西地区玉米栽培及试验数据分析评价提供参考,以玉米品种‘伊单52’和‘伊单81’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应用GGE双标图法分析研究3 个氮肥水平和5 个密度水平下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变化。结果表明在A2 氮肥水平下,‘伊单52’叶面积指数高于A1 和A3 氮肥水平,‘伊单52’和‘伊单81’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伊单52’和‘伊单81’在5 个密度、3 个肥料水平下的产量、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重GGE双标图中,分别展示了各处理真实信息的82.3%和70.7%。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肥料种类及其相互配合追施提高花生产量的效应,确定适宜的追施肥料种类和相互配施,为花生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研究在大田覆膜滴灌条件下,于花针期设置追施氮、钙、硼肥及其相互配施处理,研究了膜下滴灌追肥种类对花生结荚期茎叶干物重、矿质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针期追施氮、硼、钙肥及其相互配施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花生茎叶干物重、含氮量和积累量、含钙量和积累量、荚果产量,但单独追施氮、硼、钙肥效果不如氮、硼、钙肥配合施用,其中以追施氮硼钙或氮钙提高茎叶干物重、含氮量和积累量、含钙量和积累量、荚果产量的效果好。追施硼肥可提高花生茎秆、叶片含硼量和积累量,而与氮、钙肥配施则可促进花生对硼素的吸收积累。花生产量与茎叶干物重、氮积累量、钙积累量和叶片硼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茎叶干物重与茎叶氮积累量、茎叶钙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茎叶氮积累量与茎叶含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茎叶钙积累量与茎叶含钙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茎叶硼积累量与茎叶含硼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氮硼钙配施促进了花生对氮、硼、钙的吸收积累,增加了干物质量,进而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20.
玉米密植会造成花后下部叶片早衰, 为探明其对植株根系性能、碳氮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采用大田与土柱栽培相结合的方式, 以登海661和郑单958为试材, 分析了密植条件下两品种花后碳氮分配、根系性能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两年结果表明, 玉米密植群体下部叶片早衰导致两品种花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 向根系转运的光合产物数量显著减少, 成熟期(R6)的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系表面积较CK显著减少。根系性能的下降导致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降低, 叶片光合速率降低、整株叶片衰老进程加快, 单株籽粒产量显著下降, 登海661较CK低7.61%, 郑单958较CK低8.35%。郑单958的花后叶片衰老要早于登海661, 且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比登海661低, 导致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登海661显著降低。可见玉米密植群体花后下部叶片衰老加速了根系衰老, 降低了氮素吸收量, 影响整株绿叶面积和光合持续期, 最终导致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