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麦覆膜穴播无污染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穴播前期覆盖栽培与全生育期覆膜栽培相比,可有效地解决残膜污染土壤的问题,且产量无显著差异,节省放苗清膜用工85%,纯收入中29.6%,与露地条播栽培相比,出苗率和分蘖成穗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增产1696.5kg/hm^2,增产率40.2%,增加纯收入2367元/hm^2。  相似文献   

2.
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种不同覆膜方式和六个不同品种的对比试验表明:旱地小麦采用膜侧双行条播增产增收效益显著,其地膜用量较全覆膜的节省50%,品种以选用云麦42号和攀93-1为宜,全覆膜穴播的,在小麦拔节前,保湿效果最优,但不利于吸纳冬春雨雪;开花至成熟期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偏低。其增温效果明显好于其它覆膜方式,对土壤中钾和磷的吸收利用率最高。6.67公顷膜侧条播旱地小麦,平均每公顷增产1186.65kg,增产率达52.3  相似文献   

3.
钙硫锌硼肥对龙眼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在赤红壤龙眼果园进行根施钙、硫肥和叶面喷施硼、锌肥试验,探讨单个矿质元素对龙眼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同施底肥的条件下,根施钙、硫肥以氧化钙处理效果最好,两年的增产率分别达34.20%和71.70%;其次为石膏处理,两年的增产率分别为14.80%和52.73%;硫磺处理两年的增产率分别为12.84%和39.87%。叶面喷施硼酸溶液两年的增产率分别为26.35%和18.22%,喷施硫酸锌溶液两年的增产率分别为20.08%和33.60%。施用钙、硫、硼、锌肥还能明显改善龙眼果实品质,表现为果形大,可食率高,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试验了谷子全膜覆盖穴播、膜侧条播、膜侧条播沟覆盖麦衣3种覆盖栽培的效果,结果表明,以膜侧条播沟覆盖麦衣栽培的效果最好,折合产量和纯收益最高,分别为5170.0kg/hm。和5416.95元/hm2,较对照(CK)增产58.10%,增收56.94%,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全膜覆盖穴播、膜侧条播分别较对照增产42.20%和33.49%,增收31.49%和31.02%,在生产中可作为辅助栽培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宁南山区旱地冬小麦采用覆膜穴播、覆膜沟穴播、膜侧条播、膜侧条播并覆盖秸秆、膜侧沟播、露地沟播、露地条播7种种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膜侧条播并覆盖秸秆的处理产量最高,为4295.2kg/hm^2,增产率50.3%,纯收入也最高,为4427.0元/hm^2,较对照增收86.8%;膜侧条播次之,产量为4038.1kg/hm^2,纯收入为4042.5元/hm^2。这两种种植方式宜在宁南山区旱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
在临夏州高寒阴湿区田间比较了露地条播、露地穴播、全膜穴播、全膜覆土穴播啤酒大麦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苗期长势以全膜穴播最好,全膜覆土穴播次之,露地穴播好于露地条播。出苗至成熟期5、10 cm平均地温以全覆膜穴播最高,比露地条播分别高3.1、2.6℃;全膜覆土穴播次之,比露地条播分别高1.1、0.6℃;露地穴播较露地条播分别高0.5、0.4℃。啤酒大麦折合产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分别较常规种植增产9.9%、6.5%。  相似文献   

7.
针对覆膜穴播冬小麦效益上不去的现状,改覆膜穴播为膜侧条播,并对3种栽培方式的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膜侧条播栽培能增加温度,促进植株生长发育,集水保水,变无效降水为有效降水,大幅度提高水分生产效率,表现出超常的越冬保苗效果,幼穗分化及有效生育期明显延长。田间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露地条播小麦提高14.2%、16.8%和3.8%,产量提高34.5%。而且生产成本有所降低,纯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8.
硼、锌在温州蜜柑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温州蜜柑喷施硼、锌微量元素肥料,在土壤有效含量缺乏条件下。具有增产效果,硼增产率为23.8%~134%;锌增产率为9.9%~55.8%。硼、锌对改善温州蜜柑果实品质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晚造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稻田间肥效试验结果以施肥处理以N2P2K2稻株农艺性最好,产量最高,亩产46123公斤,经济效益最大,亩收益860.27元,为当地种植水稻效果最佳施肥处理;各处理肥料效应以NPK互作效应最高,其中施氮稻谷增产效应明显,增产率41.43%。其次是K肥,增产率21.56%。再次是磷肥,增产率15.40%;氮磷钾最佳施用量N为1063公斤,P为3.23公斤,K为895公斤。  相似文献   

10.
起垄覆膜方式对白菜型冬油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了冬油菜覆膜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以全膜覆土穴播折合产量最高,为2604.2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625.0 kg/hm2,增产率31.6%,可作为冬油菜抗旱生产的主推技术。膜侧沟播折合产量2222.2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12.3%,可作为配套技术在该区示范。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农艺节水措施下非充分灌溉对春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春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地膜覆盖春小麦提高1.14%和16.25%;在地膜覆盖条件下,充分灌溉春小麦比非充分灌溉春小麦增产3.76%~11.62%;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出苗期、分孽期、孕穗期及抽穗开花期土壤水分调控在田间持水量的40%~50%,拨节期和成熟期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时,秸秆覆盖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比地膜覆盖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17%~43.01%.  相似文献   

12.
综合评价地膜覆盖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应,有利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利用地膜覆盖技术。本研究收集1997─2017年间黄土高原南部地膜覆盖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已发表文章的数据,分析地膜覆盖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同时利用边界函数方法求得区域小麦潜在蒸腾效率。研究表明,与不覆膜相比,半膜覆盖平均增产率为29%(-21%~97%),全膜覆盖平均增产率为34%(-14%~153%)。半膜与全膜覆盖间小麦产量相似,无显著差异。半膜与全膜覆盖小麦蒸散量较不覆膜显著增加,但两种覆膜措施蒸散量差异不显著。黄土高原南部覆膜条件下小麦潜在蒸腾效率为22.5 kg·hm-2·mm-1,最低土壤蒸发量为35 mm;不覆膜小麦潜在蒸腾效率为18.5 kg·hm-2·mm-1,最低土壤蒸发量为54.4 mm。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较不覆膜显著增加了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半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24%(-21%~84%),全膜覆盖平均增加率为31%(-15%~152%)。半膜与全膜覆盖间水分利用效率也相似。覆膜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其降低土壤蒸发量及提高小麦潜在蒸腾效率有关。基于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对小麦产量、蒸散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有等效性,考虑到地膜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成本因素,黄土高原南部小麦栽培推荐半膜覆盖。  相似文献   

13.
渗水地膜覆盖对冬小麦生理抗逆性及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三个处理,研究了三处理下冬小麦的生理、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渗水地膜覆盖提高了小麦各器官含水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了叶片脯氨酸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这说明了渗水地膜覆盖冬麦土壤水分状况好,抵抗逆境能力增强;渗水地膜覆盖与普通地膜覆盖产量差异达0.01极显著水平,较普通地膜覆盖增产505.30kg/hm^2,产量提高了13.20%;渗水地膜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露地最低。渗水地膜水分利用效率比露地提高25.1%,比普通地膜提高8.6%。  相似文献   

14.
半湿润区旱作起垄覆膜沟播小麦的水分及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550~600 mm降雨量气候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冬小麦田间水分动态变化及叶绿素、丙二醛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冬小麦越冬初期、拔节期0~50 cm土壤贮水量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比传统平作处理分别高6.1 mm、5.2 mm,比起垄沟播处理分别高2.3 mm、2.9 mm;小麦收获后0~2 m土壤贮水量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比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分别高27.9 mm和12.2 mm.小麦开花后,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旗叶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且降解缓慢,丙二醛含量则较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低,增加也比较缓慢.最终产量测定,起垄覆膜沟播冬小麦极显著的高于传统平作,比传统平作栽培高1 472.10 kg/hm2, 增产幅度19.3%;比起垄沟播冬小麦最终产量高1 844.79 kg/hm2,增产25.4%,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相比,起垄覆膜沟播具有较好的聚水保墒效果,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小麦的衰老进程,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而且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平作小麦和起垄沟播.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在灌溉区沟垄集雨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设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沟垄集雨种植(R)和传统平作(F)2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置0 m3/hm~2(N)、400m3/hm~2(L)、1 200m3/hm~2(M)和2 000m3/hm~2(H)4种灌水量。结果表明:同一灌溉量下沟垄集雨种植0~10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在小麦生长前期较平作高,同时沟垄集雨种植模式0~100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在拔节期、开花期较平作种植高,其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作用。各处理的总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表现为RHFHRMFMRLFLRNFN。沟垄集雨种植能促进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在小麦全生育季不灌溉、灌溉量为400、1 200和2 000m~3/hm~2的情况下,沟垄集雨种植处理产量分别较平作相同灌溉量处理高41.52%、70.00%、27.54%和14.35%。同时在8个处理中RM、RL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通过发挥沟垄集雨种植蓄水保墒以及改善水分分配的作用能够在灌溉农区小麦生产上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麦后直播短季棉地膜覆盖效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传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252-6253
[目的]探索短季棉麦后直播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方法]以中棉所50为试材,通过覆膜与不覆膜对照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地温、叶面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后,土温显著增。地膜覆盖45 d,5、101、5 cm各土层增加积温分别为123.74、105.75和87.5℃;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提高。与对照相比,地膜覆盖后麦后直播的短季棉苗期、蕾期的叶面积增长速度快,现蕾期早4 d,开花期早6 d,吐絮期早8~10 d,株高高3.1 cm,单株叶片多2.2个,果枝增加1.3个,蕾增加2.7个,霜前花率提高11.15%,比对照增产33.2%。[结论]短季棉麦后直播地膜覆盖可以明显增加单株铃数、单铃量、霜前花,显著提高皮棉产量。  相似文献   

17.
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甘谷县冬小麦不同覆膜栽培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覆膜栽培方式均能有效保墒增温,增产效果明显,以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最高,较露地条播增产115.6%;全膜不覆土穴播和膜侧沟播分别较露地条播增产61.0%、45.5%。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分管理下全田土下微膜覆盖的冬小麦耗水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对海河平原水资源匮乏与冬小麦生产水分高耗的现实矛盾,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全田土下微膜覆盖的冬小麦耗水特性,探索区域小麦节水生产新方法。【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小麦常规种植方法为对照,进行两地3年试验研究。【结果】全田土下微膜覆盖下,小麦生育期田间耗水量显著降低116.1—167.9 mm,土壤贮水消耗占总耗水的55.5%—77.9%。覆膜显著减少了小麦返青前的耗水量,生育后期耗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提高。覆膜条件下,拔节前根系吸水深度较露地处理浅40 cm,生育期2 m土体可供水212.2—240.3 mm,春季灌水75 mm小麦对土壤贮水消耗集中在0—140 cm土层,比常规生产(CK,3次灌水共225 mm)深40 cm,灌水时间后移可显著减少2 m土体贮水消耗。土下微膜覆盖条件下,雨养耗水284.3 mm可获得不低于7 500 kg•hm-2的小麦产量,播前灌水≥60 mm或抽穗期灌水75 mm,可获得与CK相当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比CK提高40%以上、净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达到最高。【结论】全田土下微膜覆盖雨养或适时少量灌水是海河平原大幅降低小麦耗水,缓解水资源供需刚性矛盾的一种新型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半干旱区小麦玉米雨水高效利用技术模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榆中县东部半干旱农业区的特点,总结推广的旱作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集成技术模式可使旱地玉米平均单产比半膜覆盖增产30.4%,增加产值2345.4元/hm2;小麦微垄覆膜集雨集成技术模式可使旱作小麦的平均产量比露地常规种植对照增产25.2%,增加产值758.25元/hm2。并重点从选地整地、选用良种、起膜覆膜、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中国西北旱地小麦低产田块多、分布范围广、农户地块间产量差异大的问题,探索影响旱地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为缩小产量差异,普遍提高旱地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分布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旱地小麦主产区的180个农户麦田0—100 cm土壤和小麦植株的取样分析,结合对农户施肥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了旱地小麦产量差异与栽培、施肥及主要土壤肥力因素的关系。【结果】山西、陕西和甘肃冬小麦产量分别介于2 529—8 419、1 344—8 073和2 984—7 145 kg·hm-2。覆膜栽培的小麦产量较传统栽培提高9.4%。传统栽培的高产组产量较中低产组分别高37.5%和77.2%,覆膜栽培分别高25.4%和66.2%。传统栽培高产组的平均施氮量比中低产组分别高44.4%和74.4%,覆膜栽培分别高9.9%和13.5%;传统栽培高产组施磷量比中低产组平均提高31.1%,覆膜栽培提高35.4%;但传统栽培高产组的施钾量却比低产组低62.1%,覆膜栽培高产组比低产组高96.0%。传统栽培不同产量水平间0—10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覆膜栽培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产组比低产组显著高20.8%。传统栽培40—80 cm土壤全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0—60 cm土层高产组比中、低产组分别高出7.5%和18.6%;覆膜栽培0—60 cm土层全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0—20 cm土层高产比中、低产组分别高出3.2%和14.2%。传统栽培土壤矿质氮无显著差异,覆膜栽培80—100 cm土层高产比低产组高1.6倍。传统栽培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产组0—20 cm土层比中、低产组分别高74.3%和86.9%;覆膜栽培土壤速效磷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传统栽培40—6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产组比中、低产组显著高22.5%和16.0%,覆膜栽培土壤速效钾没有显著差异。土壤p H在不同产量水平和栽培模式间亦无显著差异。【结论】引起产量变异的主要原因有栽培模式、氮磷钾肥用量、土壤有机质以及速效磷含量。因此,缩小西北旱地农户间产量差异、实现小麦增产的关键在于加强旱地麦田水分管理,采用保水栽培;适当提高传统栽培小麦中低产田块的氮磷肥用量、控制钾肥用量,在稳定覆膜栽培小麦中低产田块氮肥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磷钾肥用量;加强旱地麦田有机培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蓄水保墒和氮素供应能力的同时,提升传统栽培小麦中低产田土壤的有效磷供应能力,以达到通过促进小麦生长,提高籽粒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