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樟子松枯梢病的病原菌为松壳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具腐生性,是一种典型的潜伏侵染的寄主主导病害。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和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为依据,采取以营林防治为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与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国外松枯梢病的周年发生动态,侵染循环及林间病原菌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在室内对病原菌的传播方式等问题开展了人工模拟试验。根据研究结果,药剂防治应抓紧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之前进行,6月份由于高温多雨,新梢木质化尚未完善,应于6月上旬前进行第二次防治。  相似文献   

3.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在严重发病区因病落果可达20%以上,因此该病的防治是油茶丰产措施的重要一环。病菌主要在病树上的枝、蕾(芽)、叶、果的病部越冬。次春病组织中菌丝向健部蔓延,孢子随雨露及雨夹风传播,先侵害春梢,继而多次侵染新果及叶、蕾(芽)等。夏秋时还侵染不定芽萌发梢,导致落果、落蕾、枝条溃疡和枯死。秋后可以从果皮蔓延侵染近熟种子,并可侵染花器。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每年7—9月初是果实炭疽病的发病盛期,也是  相似文献   

4.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在严重发病区因病落果损失量达20%以上.因此该病的防治是油茶丰产的重要一环.病菌主要在病树上的枝、蕾(芽)、叶、果的病部越冬.次春病组织中菌丝向健部蔓延,孢子随雨露及雨夹风传播,先侵害春梢,继而多次侵染新果及叶、蕾(芽)等,夏秋时还侵染不定芽萌发梢,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枯梢病的研究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松树病害,病原菌为松球壳孢菌.该病原菌很少侵染危害15 a生以下的森林,主要对于一些生长不良樟子松林,如干硬的土壤、根系的生长受限的装饰树,受干旱、冰雹或雪害的林分以及郁闭度过大、昆虫危害或其他机械损伤等均易使樟子松感病.对有关樟子松枯梢病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做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在2002—2016年对广东省部分重要林木病害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气流与林木侵染性病害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广东省广泛发生的黧蒴(Castanopsis fissa)枝枯病和桉树(Eucalyptus sp.)梢枯病属于气传病害;气流运动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细菌性叶枯病、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根腐病、相思(Acaciasp.)根腐病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青枯病病原菌开辟了入侵通道;这些病害的防治策略可进行相应调整.气流运动导致广东省部分重要林木病害的发生,建议开展针对气传病害的试验研究来推动今后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前,毛竹枯梢病的防治试验已进入建立大面积清理病源的样板林和药剂防治中间试验阶段。为准确地指导药剂防治,近几年来,我们根据病情与外界条件的关系,摸索了毛竹枯梢病的予测予报办法,在安吉县开展予测予报工作,防治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予测依据1.菌源数量:毛竹枯梢病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产生病菌孢子,由雨水传播到当年新竹上,是一次侵染为害的真菌病害。因此,林间残留病竹是翌年春季的主要侵染源。林间残留病枝的数量,即病原菌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当年新竹的发病率和发病的严重程度。如病原菌的数量多,造成侵染的机率就高。2.新竹的生育期:新竹发枝展叶时期,枝箨脱  相似文献   

8.
1973年在吉林省东部林区发现的落叶松枯梢病,系由真菌Guignardia laricina(Sawada)Yamamoto et K.Ito.侵染所致。主要为害落叶松当年新梢。全省因该病每年减少蓄积生长量达7万立米以上。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海林落叶松易感病,日本落叶松发病轻微。6—15年生林分发病重。病原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和未成熟的子囊座在病枝或梢端残留针叶上越冬。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可成为初次侵染源。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分别借风和雨水传播。病原菌由伤口侵入寄主,潜育期10—15天。性孢子无发芽侵染能力,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23—35℃均可发芽。最适发芽温度为25—27℃。光照是人工培养基上产生子实体的重要条件。在爆光培养下,病菌在玉米粉蔗糖培养基上产孢数量较多。 6月末至7月初是病原菌主要传播侵染时期,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6—7月份多雨、高湿可促进病害蔓延加重病情。应用五氯酚钠烟剂(15公斤/公顷)或采用70%托布津1000倍、65%代森锌400倍、8-羟基喹啉1000倍、40%福美砷300倍、50%代森铵300倍,在6月末防治一次,或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二次防治,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花椒枯梢病是陇南、天水山区花椒枝条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 ,引起大量嫩梢枯死。对该病的危害情况及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特性、侵染循环、防治方法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其病原为一种茎点菌 (Phoma sp.)。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15~ 2 5℃ ,比菌丝体生长适温范围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 ,每年 5月份当气温回升 ,湿润多雨时 ,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散落在破伤、有分泌物的枝条上萌发 ,引起初次侵染。在生长季节可多次再侵染。该病的发生与虫害、气候、栽培管理、品种等多种因素有关 ,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防治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林科所与汨罗县林科所经过3年多的定点、定株、定期观察,探明该省的国外松枯梢病发病原因有二:一为松色二孢菌(Diplddid Pinea)侵染引起,一为立地条件贫瘠所致。由病原菌侵染的湿地松和火炬松发病规律一致。发病期4—7月,高峰期5—6月。该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在山东泰安等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产区发生一种新的叶部病害—板栗褐缘叶枯病Phpmopsis mollissima Y.Z.HUA S.X.JIANG。病原菌每年只侵染1次,侵染高峰期在8月份,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板栗病叶及冬芽上越冬。选用新型杀菌剂戊唑醇、氟硅唑和咪鲜胺防治该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3.4%,90.8%和72.4%。  相似文献   

12.
由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ia(Desm.)Kickx)引起的松梢枯病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已知分布地区有广州近郊,新会县圭峰山,肇庆鼎湖山,清远县艮盏林场,病害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马尾松梢枯病的主要症状有梢枯、嫩梢弯曲、溃疡、流脂、叶枯,甚至全株死亡。病原菌的特征是分生孢子双胞,褐色,大小为28.5~39.9×14—24微米(图1、2)。松色二孢菌能侵染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和火炬松。病原菌在受病的针叶、枝  相似文献   

13.
1987—198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各处庭院、街道、公园栽植的红皮云杉发生枯梢病。据调查5处256株树发病率达100%,感病指数29.1—89.7,每年7—8月发病严重。镜检病原菌为Diplodia pinea (Desm)kickx。另调查云杉枯梢病在东北三省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气候变暖等诸多自然环境的变化,杨树腐烂病(烂皮病)的发生呈上升势头,其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严重。杨树主干部位和新生枝条是腐烂病主要侵染区域。腐烂病侵染杨树后呈两种形态,一种为干腐,另一种为(枯梢)枯枝。对于腐烂病的防治要坚持病前预防、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多管齐下的防治方法,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油橄榄孔雀斑病侵染循环和流行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油橄榄从国外引种栽培后,1974年初次发现油橄榄孔雀斑病(Spilocaeaoleaginea (cast.)Hugh.),至今在橄榄园内普遍发生。为此,1977—80年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探索的同时,对病害初次侵染、侵染途径、潜育天数,传播方式和流行因素进行了研究,试图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松树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叶建仁教授主持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林业项目我国南方松树枯梢病 (Sphaeropsissapinea (Fr.)Dyko&Sutton)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已于 2 0 0 0年 10月通过成果鉴定 ,并被列为“十五”推广项目。本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我国南方国外松的进一步发展与栽植 ,防治松树枯梢病的发生与流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广应用前景。1 主要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在病害侵染规律方面 ,确定了松树枯梢病菌普遍存在着潜伏侵染现象 ,病菌在有病松林的植株体内 ,潜伏带菌率2 0 %~ 90 %之间…  相似文献   

17.
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以来,在湖北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主要分布在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京山、咸宁、崇阳、鄂州、阳新、红安、襄樊等县市。病害发生而积占各地火炬松和湿地松面积的20-50%,发病株率28. 6-100%,病梢率7. 7-96. 0%。轻病林分林木生长势下降,重病林分林木成片死亡或濒于死亡。乃我省发展国外松生产的主要障碍。病害症状表现主要有梢枯、溃疡、枯针等三种类型。梢枯为其典型症状。经多次采集病梢,反复镜检、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证实在我省导致火炬松和湿地松梢枯病的病原菌与有关文献报道的 DiplodiaPinea(Desm.)Kickx 类似。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梢和病针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分生孢子大量散发,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病害发生与降雨量成正比关系,在林木生长抽梢期的4-9月,降雨多的年份病害发生较重,在降雨少的年份,病害发生较轻。在石灰岩、流纹岩、片麻岩发育成的土壤上生长的林分发病较第四纪粘土上的林分重。火炬松发病普遍较湿地松重。  相似文献   

18.
油茶炭疽病初次侵染原广,再次侵染次数多时间长,危害部位多,发生面积大。10月份从花蕾和花底部侵入,引起落蕾、落花和僵果。4—5月侵染嫩叶和新梢,造成叶片向上卷曲呈棕褐色轮放状病斑和新梢枯死;4—9月侵染幼果,造成落果。病落果率一般为30—40%,严重时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19.
梨黑斑、黑星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斑病是由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病原物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枝梢、病芽、病果上越冬 ,次年从病组织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 ,靠风雨传播。当孢子萌发后 ,通过梨树皮孔、气孔侵入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 ,引起初次侵染。然后在梨树整个生育期可多次产生新孢子进行侵染危害 ,形成重复侵染。1 病  状梨黑斑病主要危害叶、果实、新梢。嫩叶最易受害 ,初期出现针头大小圆形黑色斑点 ,随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直径为 1cm左右的病斑 ,病斑中心呈灰白色 ,边缘黑褐色 ,病斑多时可相互结合成凹陷的不规则大斑 ,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表面形成黑霉物 ,…  相似文献   

20.
对铅笔柏枯梢病Phomopsis juniperovora、铅笔柏芽枯病Trisetacus junipe-rinus和桧柏叶枯病Cercosppora sequoiae var.juniper三种苗期病害的症状、病原形态和病害发生规律作了比较,同时提出了以针对枯梢病为主,兼治其他两种病害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