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宁夏丘陵地区马铃薯种植区蚜虫迁飞消长动态调查表明,从幼苗至收获整个马铃薯生育期内,都有蚜虫在田间迁徒取食活动。以西吉沙岗村为代表的气候冷凉区,马铃薯田的蚜虫种群数少,迁飞频数低(1次);以原州区毛庄村为代表的气候温和区,马铃薯田的蚜虫种群数量多,迁飞频数亦高(3次)。在无翅蚜虫繁殖积累密度达到峰值的15-30d后,必有1次数量较大的有翅蚜虫的迁飞活动。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田间有翅蚜虫类型及迁飞消长规律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郊马铃薯田间有翅蚜虫的类型及迁飞消长规律研究表明:原州区马铃薯田黄皿诱蚜盘中诱到的蚜虫类型共有29个,受作物生育期、气温、降雨及田间环境的影响,其迁飞消长规律不同。气温15℃~28℃、作物生长进入成熟期时有翅蚜迁飞消长进入高峰期;低温多雨有翅蚜迁飞消长进入低峰期;田间环境不利于无翅蚜生长时,有翅蚜的数量相对无翅蚜增加并进行迁飞。有翅蚜迁飞消长活动受作物的生育期、气候因子、田间环境因素的多重调节。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贵州威宁地区马铃薯田间蚜虫种类及消长动态,为蚜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4-7月田间黄皿诱蚜进行数量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威宁地区马铃薯田间有翅蚜共12种,其中桃蚜、玉米蚜、甘蓝蚜为主要种群.有翅蚜的消长动态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其中以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风速次之.4月中旬和5月中旬为有翅蚜发生的两个高峰期,6月中旬有翅蚜大量迁飞,建议该地区的蚜虫防治至少应包括这3个时段.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大豆蚜在牡丹江地区的发生规律,集成防控措施,利用昆虫吸捕器捕捉与田间动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了吸捕器的监测数据对田间大豆蚜的发生有监测预警的作用;吸捕器捕捉蚜量的第一个峰值是由于随着田间有翅蚜大量产生并扩散迁飞引起的,而吸捕器捕蚜量的第二个峰值则是由于田间大豆蚜虫的越冬迁飞引起的;在2011年这样的特殊气候条件下,吸捕器捕蚜量与田间蚜虫发生量及温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黄皿诱蚜器为工具,对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传毒蚜虫迁飞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有翅蚜虫迁飞呈现"两峰"夹一"谷"的规律。即有翅蚜虫在7月5日、7月20日出现2次高峰,2年总量平均为29.5头,峰值为7.5头,说明危害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蚜虫种类少,数量少,适合做种薯基地。  相似文献   

6.
蚜虫的消长与春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田间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色皿在江苏扬州、南京、句容等地春大豆田间诱集调查有翅蚜迁飞消长情况,定点定株调查春大豆无翅蚜数量变化动态。研究表明:迁飞的有翅蚜是春大豆花叶病毒病田间传播流行的主要介体,大豆植株上无翅蚜量的多少与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关系;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主要蚜虫种类有桃蚜(Myzus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oora)、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等,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迁飞种的种类、数量及出现时期有差异;在蚜虫迁飞高峰期间,大豆田间植株生育期越早,病毒病发生越重;用常规杀虫药剂防治这类非持久性蚜虫传播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镇远烟区建立有效的蚜虫预防机制及其统防统治提供参考,通过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法、黄皿诱蚜法及5点取样法调查,对2014-2015年镇远县烟区早春蚜虫虫源基数、有翅蚜迁飞、田间烟蚜与天敌和蚜传病毒病(PVY+CMV)的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越冬寄主中,油菜上的蚜虫总量最多,2年平均达18.44头/株;有翅蚜的迁飞呈双峰型,无翅蚜种群动态为单峰型,且发生高峰为5-6月.建议大田防治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进行.  相似文献   

8.
为镇远烟区建立有效的蚜虫预防机制及其统防统治提供参考,通过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法、黄皿诱蚜法及5点取样法调查,对2014—2015年镇远县烟区早春蚜虫虫源基数、有翅蚜迁飞、田间烟蚜与天敌和蚜传病毒病(PVY+CMV)的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越冬寄主中,油菜上的蚜虫总量最多,2年平均达18.44头/株;有翅蚜的迁飞呈双峰型,无翅蚜种群动态为单峰型,且发生高峰为5—6月。建议大田防治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进行。  相似文献   

9.
 在田间多数蔬菜病毒都以蚜虫为媒介进行传播,蚜虫与蔬菜病毒流行关系密切,了解这些关系对有效防治蚜传蔬菜病毒病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综述了蔬菜上主要蚜传病毒及传毒蚜虫种类;蚜虫传播蔬菜病毒病的特点;有翅蚜迁飞与蔬菜病毒流行的关系及阻断蚜虫传毒的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我们通过对平顶山烟区不同地点有翅蚜迁飞动态、病毒病发生的监测调查及移栽后的不同的田间因素对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影响的对比,研究影响田间蚜虫种群动态变化和病毒病发生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有翅蚜种群的迁飞及病毒病的发生具有-定的规律性;温度、湿度对蚜虫及病毒病发生影响最大,远离村庄、菜地、桃园的烟田蚜虫量少,病毒病发生较轻;移栽后立即覆盖薄膜的烟田防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马铃薯甲虫田间定殖与种群消长动态,为马铃薯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系统调查乌鲁木齐市西山农牧场和三坪农场马铃薯生长期,田间马铃薯甲虫种群消长规律,分析比较田间不同空间位置寄主植物上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确定定殖时间与迁移过程。【结果】西山农牧场和三坪农场马铃薯甲虫定殖规律为:寄主作物田外马铃薯甲虫成虫出土后,最初迁移抵达寄主田块边缘,随后逐步向田块中心扩散,直至覆盖整个田块;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与定殖时间呈负相关,定殖时间越早,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越大;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与定殖点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在马铃薯甲虫定殖的早期,马铃薯甲虫与定殖距离呈负相关,定殖距离越大,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越小;随后两者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在后期两者呈正相关。【结论】马铃薯甲虫的定殖时间和定殖位置均会对其种群数量产生影响,应在田块边缘区域开展越冬代马铃薯甲虫成虫的早期监测,有效确定轮作田块内马铃薯甲虫种群的定殖与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刘开义  孙梅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37-6537,6541
对合肥郊区甘蓝上菜蚜的种群动态和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蓝上菜蚜的种群数量在时间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时间动态空间生态位宽度与种群密度有一定的负相关;菜蚜数量因为降雨或食料的减少而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蚜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低毒、低残留,安全高效防治马铃薯蚜虫的药剂,以替代本地区一些常规药剂和高毒,有机磷类农药。选用了4种无公害农药进行防治马铃薯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 g/L高效氯氟氰菊酯,97%法力佳乳油均有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7 d,14 d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20%啶虫脒的防效最佳,其后依次是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 g/L高效氯氟氰菊酯,97%法力佳乳油。  相似文献   

14.
Potato virus Y(PVY) is a non-persistent virus that is transmitted by many aphid species and causes significant damage to potato production. We constructed a spatially-explicit model simulating PVY spread in a potato field and used it to investigate possible effects of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initial inoculum levels, vector behavior, vector abundance, and timing of peak vector activity on PVY incidence at the end of a simulated growing season. Lower PVY incidence in planted seed resulted in lower virus infection at the end of the season. However, when populations of efficient PVY vectors were high, significant PVY spread occurred even when initial virus inoculum was low. Non-colonizing aphids were more important for PVY spread compared to colonizing aphids, particularly at high densities. An early-season peak in the numbers of noncolonizing aphids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number of infected plants in the end of the season, while mid-and late-season peaks caused relatively little virus spread.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different techniques to prevent the number of PVY-infected plants from exceeding economically acceptable levels instead of trying to control aphids within potato fields. Such management plans should be implemented very early in a growing season.  相似文献   

15.
转菊芋凝集素基因烟草的抗蚜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转菊芋凝集素基因对桃蚜的抗性。结果表明 ,转基因烟草对桃蚜具有抗性。同对照植株相比 ,T0 转基因烟草使桃蚜的平均虫头数下降 70 %。在T1 转基因烟草中 ,转hta -b和hta -c基因烟草对桃蚜繁殖的抑制率分别为 5 0 .1 %,64.6%,同时 ,对桃蚜若虫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初步认为 ,菊芋凝集素基因是一种对同翅目害虫具有抗性的新基因 ,对同翅目害虫的抗虫基因工程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黑龙江烟田烟蚜发生及为害情况,更好的对其进行防治,对黑龙江大庆地区烟蚜越冬情况及烟蚜在烟株上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庆地区烟蚜生活史属于全周期型,在烟株上烟蚜数量的消长主要呈"单峰常发区",主要以卵在刺玫、李树、杏树等植株的腋芽四周、枝条上的斑痕和枝杈上越冬。4月中旬开始孵化干母,5月上旬有翅蚜开始迁入烟田,7月中旬出现高峰期,8月中下旬有翅蚜开始迁出烟田。通过此次研究可以为黑龙江烟区烟蚜的田间预测预报提供依据,从而可以更好地防治烟蚜的为害。  相似文献   

17.
喷施沼液对棉花新陆早13号蚜虫数量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棉花不同生长发育期喷施沼液、磷酸二氢钾和清水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喷施沼液和磷酸二氢钾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田间虫口数量增长和蚜虫扩散,对蚜虫的虫口数量减弱作用可持续10d左右。蚜虫迁入高峰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对蚜虫迁入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沼液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蚜虫大发生期间不宜喷施沼液,沼液对叶片营养的改善有促进蚜虫虫171数量增加,延缓虫口数量减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小白菜花叶病介体蚜虫种群增长和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分别进行分析,并对介体种群增长和病害流行时空动态进行概述。田外带毒介体扩散迁入,花叶病开始发生,在病害流行初期,由于介体在本田内未建立种群,来自田外的带毒有翅蚜虫在田内随机扩散,导致病害的空间扩展迅速,病样方率逐渐上升,病株率伴随上升,每病样方多为1株病株;在病害流行前期,随着介体的进一步迁入和定殖,病害的空间扩展加快,病样方率迅速上升,样方内病株数量增加,病害严重度上升缓慢;在病害流行中期,田内介体种群密度上升,有翅介体在田内大量扩散,导致病株遍及全田,病样方率接近饱和,病害的增长以病株率上升为主;在病害流行后期,病株率接近饱和,严重度迅速上升,然后超于平缓。  相似文献   

19.
不同防治措施对甘蓝田昆虫天敌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香萍  王福莲  王文凯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54-1154,1156
在高海拔地区对甘蓝田昆虫采用不同防治措施,研究了天敌变化及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性信息素防治,天敌数量及种类均明显多于化学防治田,田间主要害虫蚜虫和小菜蛾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常规化防田,蚜虫被捕食率也高于常规化防田。应用信息素防治有利于保护天敌、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同工酶技术研究了豆蚜种群消长与蚕豆苗生长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接蚜初期豆蚜种群呈指数曲线增长。当豆蚜种群密度达饱和时,蚕豆苗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32.6%,同工酶谱在 C 区酶带增加一条,蚕豆苗生长受到影响,导致豆蚜种群呈指数曲线下降。当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52%,C 区酶带增加两条时,豆蚜几乎全部迁离植株,且不能回接。根据豆蚜与蚕豆苗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控制豆蚜与蚕豆苗生长的相互比例关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