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控制越冬幼虫为主的油松毛虫综合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1983~1986年期间油松毛虫综合防治研究中,越冬幼虫在树干及地面的分布规律,年发生世代数,幼虫空间格局及其抽样技术和越冬幼虫种群数量变动;文中叙述了控制越冬幼虫的有效措施:塑料薄膜围环、拟菊酯类杀虫剂毒环、毒纸环阻杀越冬下树或出蛰上树幼虫,干基围纸环、干基地面铺石块诱集下树越冬幼虫,施拟青霉菌剂防治越冬幼虫等;文中还涉及到了天敌的调查利用,以及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以控制越冬幼虫为中心的综合防治系统方框图。  相似文献   

2.
新疆苹果小吉丁虫生物学特征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5年5月新源县高潮牧场首次发现苹果小吉丁虫。1995-1996年对其分布、生活史、习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苹果小吉丁虫主要以幼虫钻蛀苹果枝干皮层为害,一年发生一代,以幼龄幼虫11月上旬在树干或枝条皮层越冬,成虫飞翔能力弱,危害不大。幼虫防治可用内吸剂、触杀剂溶液涂抹树干虫疤处;叶面喷药防治成虫,防效均可达到90%-95%。  相似文献   

3.
不同药剂树干注射防治松梢螟幼虫对比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选用5%吡虫啉乳油原液、40%氧化乐果乳油、25%灭幼脲悬浮剂3种药剂,采用树干注射法防治松梢螟越冬幼虫。结果显示,吡虫啉用于树干注射防治松稍螟幼虫效果最好,且药剂浓度在0.9 mL/cm时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桃红颈天牛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桃红颈天牛成虫和幼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成虫在蛹室内羽化后平均经17.3d发育成熟后,沿虫道经羽化孔出洞,田间发生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有趋化性;幼虫越冬3次历时33~34个月.提出了封闭羽化孔、糖醋液诱杀、树干包扎塑料膜或涂白防治成虫,以及喷树干、点涂、堵洞和局部熏杀防治幼虫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防治技术措施是在研究李小食心虫在呼和浩特和包头一带果园的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李小食心虫一年发生2—3代(三代为少数)。以老熟幼虫脱果入土作茧越冬。李小食心虫老熟幼虫入土结茧,绝大部分在距树干半径1米范围0—3厘米土层越冬。第  相似文献   

6.
刘有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32-12534
根据2008年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虫口密度,采用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了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列出了林间调查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分析表,提出了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防治的上下限指标,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双条杉天牛的发生规律,并选用40%氧乐果乳油、40%乙酰甲胺磷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共5种药剂采用废柴油和化学农药的混合液(油药比例为3∶1)喷涂树干的方法,对其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干木质部的蛹室内越冬;幼虫4—6月多在木质部表层危害,是防治的最佳时期。5种药剂中以2.5%溴氰菊酯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的防效最好,为喷涂树干法防治天牛小幼虫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斌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98-98,62
对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观察表明:思茅松毛虫在我县1年发生2代,多以4龄虫在树干裂缝及针叶丛中越冬,少数以5龄幼虫越冬。分析了环境因子和思茅松毛虫发生的关系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二斑黑绒天牛(Embrik=strandia bimaculataWhite)在山东泰安2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花椒枝干或树干的基部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危害,5月底至6月上旬幼虫老熟化蛹,蛹期25天左右。6月下旬末初见成虫,7月上、中旬羽化盛期,末期在8月上旬。卵期15天。7月下旬幼虫孵化,并开始危害,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幼虫停止活动。幼虫一生危害时间为360~380天。药剂防治可在3月底越冬幼虫刚刚开始危害时,用毒签封堵虫孔;人工防治可结合花椒采摘剪除被害枝条或成虫期进行人工捕捉。  相似文献   

10.
沙棘主要蛀干害虫危害特性及种群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木蠹蛾主要危害沙棘栽植树的根部和干部,红缘天牛同时危害沙棘栽植树和根蘖苗的干部,已成为宁夏沙棘林中两大主要蛀干性害虫。通过对沙棘树不同高度范围内沙棘木蠹蛾幼虫和红缘天牛幼虫的调查发现,沙棘木蠹蛾幼虫主要分布在地下根部和干部40~120 cm的范围内,而红缘天牛主要分布在树干40~120 cm的高度内。树干不同高度处,红缘天牛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大致呈现向树上部增加的趋势。沙棘木蠹蛾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向根部转移的趋势,7月末,有近98%的幼虫在根部危害,之后,由于初孵幼虫的大量出现,使干部幼虫数量急剧增加,越冬前,虽然有部分转移至根部危害,但到9月末仍有近43%的幼虫停留在树干40~120 cm处越冬,直到次年越冬结束。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在沙棘树干部40 cm以上危害位置的较大重叠,必然造成它们在时间、空间和营养上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11.
日本鞘瘿蚊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国内首次对严重为害马尾松的日本鞘瘿蚊害虫进行系统、全面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结果表明:1月及4月采取地面喷洒可湿性1605粉剂(22.5kg/hm2)或50%辛硫磷1000倍液防治下树入土越冬的老熟幼虫及羽化成虫,具有极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梨剑纹夜蛾Acromicta r(?)micis Linnaeus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为害果树、林木和蔬菜的食叶性害虫。到目前为止,国内对该虫研究报道甚少,我们于1989~1990年对该虫在山植树上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室观察和田间调查。该虫在吉林省一年3代,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化蛹越冬。成虫4月下旬在叶面上产卵。卵孵化期9~10d,幼虫7龄,历期30~35d,蛹期13~20d,成虫寿命7~9d。本文报道了梨剑纹夜蛾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毛果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子PtrSPI的抗虫功能,为开发新型林木抗虫生物农药奠定基础。  方法  本研究通过研究毛果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子基因PtrSPI的启动子及其在舞毒蛾幼虫取食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PtrSPI基因功能;利用真核重组蛋白PtrSPI饲喂舞毒蛾幼虫,观察记录幼虫的取食量、体质量和死亡率,并测定取食后的幼虫体内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探讨PtrSPI蛋白的抗虫能力。  结果  结果表明毛果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子基因PtrSPI的启动子区域共包含5个与植物抗病虫相关的元件;经舞毒蛾幼虫取食后,毛果杨叶片的PtrSPI基因呈先降后升的表达模式,且在取食30 h达到峰值,为空白对照的2.03倍;高质量浓度重组蛋白PtrSPI(300和500 mg/mL)对舞毒蛾幼虫的取食量和体质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分别在取食4和6 d后舞毒蛾幼虫死亡率均达到60%以上,而幼虫体内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在取食初期显著上升。  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毛果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子PtrSPI的抗虫能力,可为进一步研发新型无公害抗虫生物农药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4.
以高抗虫、中等抗虫和低抗虫转双抗基因三倍体毛白杨(7号、10号和26号)的叶片饲养4龄的杨扇舟蛾幼虫,4 h、12 h2、4 h4、8 h7、2 h和96 h后分别测定其中肠内的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用7号叶片饲养的幼虫中肠的酯酶、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受到明显的抑制,10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次之,26号叶片饲养的幼虫的这些酶抑制不太明显。中肠的淀粉酶也是如此。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比较复杂,24h时出现峰值,随后下降。其中7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最明显,10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次之,但26号叶片饲养的幼虫的蛋白酶变化不明显。转基因杨叶片对幼虫中肠的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其杀虫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木兰突细蛾[Gibbovalva urbana(Meyrick)]是木兰科植物叶部的害虫,在福建省南平地区一年发生6代,以蛹越冬。翌年2月上、中旬正值木兰科植物盛花期,开始羽化。成虫上树补充营养、交配产卵。卵散生在嫩叶表面,经2~4天孵化为幼虫。幼虫期18~19天,蛹期8~20天,越冬蛹36~49天,成虫寿命2~5天。试验表明:50%甲胺磷乳剂、50%辛硫磷乳剂、40%氧化乐果乳剂、40%水胺硫磷乳剂、2.5%溴氰菊脂乳剂,以1000~3000倍液防治中龄幼虫,均有良好效果。该虫主要天敌有多胚跳小蜂(Ageniaspis sp.)绒茧蜂(Apanteles sp.)姬小蜂科(Eulophidae)以及陆马蜂[Polistes(Megapostes)rothneyi grahami van der vecht]广腹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等。  相似文献   

16.
封孝兰  胡周强  曾德军 《特产研究》2012,34(1):19-22,75
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采用瓶养的方法,对短翅豆芫菁幼虫的采食习性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幼虫采食多少与成长后的个体大小有明显的关系,1龄幼虫寻找获取食物时对食物量无明显选择性,个体大入土较深,采食后的幼虫有残杀习性。  相似文献   

17.
枣镰翅小卷蛾是目前陕北红枣产区的一种重要害虫,其越冬老熟幼虫在每年9月中下旬有向下爬行在主干翘皮出化蛹越冬的习性。利用该虫这一生物学特性,研究使用无公害粘虫胶涂抹在枣树主干上,形成一粘虫胶环来粘捕枣镰翅小卷蛾幼虫。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粘虫胶涂抹宽度为20cm时效果最好,越冬蛹数量及来年的虫口数和枣树受害率大大降低,防治效果能达到85%以上。利用无公害粘虫胶粘捕幼虫的方法可明显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轻环境污染,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值得在实际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摘要本文阐述了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在上海地区年发生3代,并以3~4龄幼虫在黄杨木叶片上结苞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为害;经过2个世代后,第三代幼虫于9月中旬起陆续结茧越冬。同时对该虫的各虫态发育历期、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为指导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suppression of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 is essential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iological mortality factors that reduce the overwintering density of Chilo suppressalis. Here, we examine the parasitism of overwintering larvae, and assume that key parasitoids strengthen the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 suppression. The natural parasitism incidence and related dominant parasitoids in overwintering larvae were investigated in two successive winters, in 2015–2016 and 2016–2017. Parasitism rates were also assessed in larvae collected from 15 different counties in 201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asitism incidence and dominant parasitoids in overwintering C. suppressalis larva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sampling dates and sites. Overwintering larvae of C. suppressalis were mainly parasitized by Cotesia chilonis, and less often by Eriborus sinicus and Microgaster russata.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natural incidence of parasites in overwintering C. suppressalis larva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ver-wintering larval density. The current work provides support for overwintering p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show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asitoid communities as a bio-mortality factor for suppressing overwintering density.  相似文献   

20.
含笑尾小卷蛾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含笑尾小卷蛾SorolophamicheliacolaLiu是木兰科(Magnoliaceae)含笑属(Michelia)植物叶部的主要害虫,在福建省南平市一年发生6代,以蛹越冬有明显世代重叠现象.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蛹羽化为成虫,并上树补充营养,交配产卵.卵散生在嫩叶表面经3~5天孵化为幼虫,幼虫期18~32天;蛹期15~22天;越冬蛹42~60天;成虫寿命5~7天.主要天敌有绒茧蜂(APantelessp)、姬小蜂科(Eu-loPhidae)中的3~4种,以及陆马蜂(PolistesrothneyigrhamiVanderVecht)广腰螳螂(HierodulapatelliferaServiue)等.该虫的发生、生长猖獗成灾,与温度、湿度、纬度、海拨高度、林分结构与组成、地被物以及天敌等环境因子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