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州市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炜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21-126
通过对福州市现有古树名木分析,总结了5大特点并结合多年的古树保护经验,探讨了福州市古树景观保护和利用问题。古树景观开发应在保护好古树的前提下进行。古树景观利用切忌异地移植,重点是解救散落于民居中或饱受围困的古树,通过改良环境和复壮,再造宜人景观。文章还涉及古树景观的设计原则、价值评测、指标体系和枯树景观利用以及物种竞争、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平远县古树资源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平远县的古树进行了多次调查,结果表明,该县百年以上古树资源较为丰富,到2003年为止, 已知有1 646株,分布于全县12个镇,大多数植株生长较好,也有少部分植株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文章还根据古树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古树名木是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100年树龄以上,名木指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和纪念意义。为提高保护古树名木意识,发挥其科研、观赏、旅游价值,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我们于2013~2014年组织林业、园林等部门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全县古树名木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日,由江西省永丰县林业局编纂的《永丰古树名木大观》画册出版。该画册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分为概况、裸子植物古树名木、被子植物古树名木、古树群落、奇特古树等5篇,用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和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永丰县有众多的古树名木和古树群落,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树25种,珍稀濒危名木49种,古树群落58处。这些古树名木或长在荒郊野岭,或生在房前屋后,或立于溪旁河畔。它们挺拔多姿,形态奇特,古朴壮观,给人以沧桑之叹、苍劲之美、古诗之韵,被称为绿色活化石、活文物。  相似文献   

6.
古树·民风     
永丰县地处江西中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故里。县域共有各种树木228科、799属、1413种,古树184种,百年以上的古树1000多株,其中许多还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木。这些古树,或长在荒郊野岭,或植于村前屋后,或置身溪旁河  相似文献   

7.
<正>孝义市共有古树名木单株56株,分属7科8属9种。一级古树21株,二级古树17株,三级古树18株。当前古树名木管理与保护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我们提出合理保护开发古树名木资源的几点建议。一、古树名木的概念与保护的意义(一)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概念古树名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二是名木,指下列树木:⑴树种珍贵、稀有;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的古树名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树名木的含义和划分标准古树名木,是指古老、高大、珍稀、奇特、名人手植或有纪念、教育意义的树木。广东省的古树名木,由于遭受台风和雷暴的频繁袭击,加上人为的严重破坏,所剩不多。因此,对古树的划分标准应适当降低。现拟定为:凡人工栽植的,以树龄满100年或胸径达100cm 者,称为古树(天然林则分别提高到300年和150cm。)至于名木,则包括在物种上、历史上、科研上、观赏上或经济上具有特殊价值的树木。事实上,古树与名木,往往是集二任于一身的。如新会县“小鸟天堂”,既是明代古榕;又是以“独木成林”和“鸟类乐园”而闻名于世的。  相似文献   

9.
罗平县为强化辖区内古树名木的保护,自2007年起,组织人力对全县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资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古树名木资源分布于该县11个乡(镇),主要集中在农村,生长于路边、水旁、庙前、农村居民房前屋后。共有古树名木300株,其中有一级、二级、三级。为使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该县林业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全力以赴做好保护工...  相似文献   

10.
正天津市蓟州区是一座千年古城,北依燕山,南拥平原,风光秀美。蓟州的北部山区在清朝被划定为皇家园林,森林草木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几千株古树名木也得以留存。这些古树或主干粗壮笔直高耸,或造型奇特旁逸斜出,或枝干遒劲宛若苍龙,或冠如雄鹰振翅欲飞,或像佳人般芬芳妖娆,或似长者样老态安详,是大自然赋予这块土地的瑰宝。据林业部门调查,全区共有古树名木3831株。其中,松柏榆槐类古树589株,安梨、核桃、板栗等果树类古树3242株。  相似文献   

11.
采用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走访当地群众、专家鉴定等相结合的方法,逐株调查蓝山县982株古树。结果表明:蓝山县有古树31科60属80种,1级古树79株,2级古树248株,3级古树655株;全县古树树龄呈"金字塔"形分布,树龄越高,数量越少。古树隶属于集体或国家,90.43%分布在农村;86.28%的古树生长良好,11.38%的古树生长一般,2.13%的古树濒危,亟待保护。古树群8个,古树236株,其中塔下寺古树群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绿化与生活》2013,(7):6-7
15株古树树龄均在400年以上全市905株古树名木可认养古树名木在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标志作用。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或固守着某处古迹,或述说着一段传奇,或记载着逸闻掌故,或联系着先贤明达,留下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印记。古树名木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民族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物种变迁,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宝贵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和遗传学价值。保护管理好首都的古树名木,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古都风貌,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13.
古树名木集科研、历史、人文、地理于一身,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介绍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沧州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树名木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人文价值的树木。根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术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名木作为珍贵树木或濒危植物,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古树承乡愁     
正广西生长着种类繁多的古树名木。据2016年开始的广西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全区有140476株古树名木,其中古树119501株,名木389株,分布在农村的古树名木137310株,分布在城市的3166株。这一组数字表明,古树大多分布在农村,生长在田间地头或房前屋后。古树跨越悠远的历史长河,见证了自然的  相似文献   

16.
古树名木被誉为"活文物"、"活古董",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古都风貌、体现古都特色、弘扬历史文化、寄托乡思乡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或固守着某处古迹,或述说着一段传奇,或记载着逸闻掌故,或联系着先贤明达,留下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印记。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 0 1 6-2 0 3 5年),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北京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和文脉,讲好北京古树名木故事,本刊特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开办"让北京古树名木活起来"专栏,以充分挖掘和展示北京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全社会的古树名木保护意识。从本期开始,让我们翻开北京古树名木……  相似文献   

17.
古树名木衰败死亡原因及保护措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  赵志宏 《中国林业》2010,(18):45-45
<正>古树名木,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根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  相似文献   

18.
陈丽中 《广东园林》2005,30(4):37-39
2004年对深圳市特区内4个区的古树进行复查,结果显示1998年在册的414株古树,只余328株;因自然死亡、建房被伐及未找到的古树数量增加到86株,占总数的21.25%;新增补遗或近年来新种植的古树60株,现古树总计387株。针对古树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树名木众多,凡古村落、古驿道、古祠堂必有古树。苍郁的古树生机盎然,充满灵气,集古、奇、灵、神于一体;给人以恬静、幽远、清凉、古朴之感。参差错落的古树扩展了空间,浓缩了时间,折射了历史,成为特有的自然  相似文献   

20.
正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全力做好古树名木养护管理工作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全力做好古树名木养护管理工作。一是日常养护。对全区5919株古树分别按季节做好春夏秋冬四季的日常养护,确保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和树木安全;二是完善资料。完善健全古树名木档案资料,对应每棵古树进行了编号、坐标定位和拍照等,为园林绿化地理信息系统提供详细的基础资料;三是做好复壮。针对衰弱或濒危的一级古树,制定养护复壮实施方案;四是资金保障。2015年昌平区财政拨付古树保护复壮专用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