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陆地棉种子品质性状与棉花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双子叶作物种子遗传模型和农艺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五个亲本及其F1、F2棉子仁的油分含量、油分指数、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指数、棉子的子指、容重、仁壳比和仁指以及棉花植株单株产量、革株铃数、单铃重的两年实验资料,估算了棉仁营养品质性状及棉子物理性状与棉花在艺性状间的各项近传协方差分量。结果表明,棉子仁营养品质和种子物理性状与单株产量遗传相关均不显著,油分含量、油分指数、蛋白质指数、子指、容重和仁指的细胞质效应、母体遗传效应与单株铃数的相应遗传效应存在显著的负向协方差,其互作协方差也为显著的负值。这6个种子性状与单铃重的遗传关系列相反,这些效应均为负相关。衣分与大多数种子性状不存在明显的遗传相关性,仅与蛋白质指数、子指和仁指有明显的细胞质和母体效应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低酚棉棉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DM模型对棉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壳指、仁指、仁壳比、种仁率和种仁蛋白质指数存在母体效应,其中蛋白质指数的母体效应还大于加性和显性效应。子指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且不存在母体效应,其它四个棉子物理品质性状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但年度间存在差异。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油分指数不存在母体效应。所有棉子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均较低。仁指可作为棉子物理品质性状改良的选择指标;棉子营养品质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快速、可靠的检验方法的建立和完善。ISABC4gl可用于棉子物理品质性状的改良,浙棉9号可用于棉子营养品质性状的改良。这两个品种的杂种后代,棉子品质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二倍体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陆地棉9个亲本和30个杂交组合的子指、种仁率、仁壳比、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棉酚含量等种子物理性状和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遗传率和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所有棉子品质性状均受种子直接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的共同控制,种仁率还受到细胞质效应的影响。子指和仁壳比以母体显性效应为主,蛋白质含量以显性效应为主,油分含量和棉酚含量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遗传相关性分析表明,棉子物理性状和营养品质性状间的显性遗传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子指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显性正相关,子指与油分含量和棉酚含量呈显性负相关。种仁率和仁壳比与3个棉子营养品质性状间的母体遗传相关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棉子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采用6个陆地棉亲本的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模式Ⅱ对5个棉子品质性状进行了Hayman双列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种子蛋白质和油分百分含量、种子蛋白质和油分指数及仁指都适合“加性—显性”模型.种子蛋白质百分含量和指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且表现超显性;种子油分百分含量和指数以加性效性应为主且表现部分显性;仁指加性和显性效应都较重要,接近完全显性.在所研究的亲本中,不同性状的显、隐性基因频率,正负效应基因的比例,显、隐性基因的方向及狭义遗传力等都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棉仁高油分材料筛选及其脂肪酸发育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2个主要栽培棉种共61个棉花材料的棉仁油分含量测定表明,棉花种间的棉仁油分含量差异较大。陆地棉和海岛棉材料的平均棉仁油分含量分别为30.42%和37.25%。陆地棉材料中棉仁油分含量变幅较大,从25.27%到35.42%;海岛棉材料的棉仁油分含量相对一致。分别以海岛棉‘Pima90-53’和陆地棉‘徐州142’、‘T586’为材料,考察了棉子发育过程中,油分含量及成分的发育变化进程。研究发现,棉仁油分含量在开花后20d时已达到棉仁干重的25%左右,棉子完全成熟时油分相对含量达到最高。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棉仁脂肪酸主要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其中亚油酸的含量可达50%以上。随着棉子的发育,棉仁亚油酸含量逐渐减少,而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逐渐增加。棉花种间和种内材料的棉仁油分含量差异较大,说明对棉花材料的棉仁油分含量进行遗传改良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陆地棉种子性状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吴吉祥  王国建 《作物学报》1995,21(6):659-664
采用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陆地棉5个品种及其配制的F1、F2和正反回交一代(BC1、BC2、RBC1和RBC2)世代籽指、种仁率、容重和油分4个种子性状的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4个棉子性状的遗传均以母体效应为主,种子直接遗传效应作用较小。各性状的直接效应与母体效应的协方差不显著。通过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对这些性状选择更为有效。可以根据籽指小和容量大等性状母体植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中国棉花主栽品种营养品质及播种品质的状况,揭示中国当前的棉花育种现状,为合理利用棉副产品及棉花特定目标育种提供参考。对当前中国三大主产棉区的142份棉花主栽品种棉子的营养品质性状(蛋白质、油分含量)、播种品质性状(发芽率)及3个物理性状(子指、仁指和仁子比)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主栽棉花品种的营养品质非常接近,油分含量集中于27.1%~33.0%,棉子的蛋白质含量集中区域为41.0%~45.0%,高油和高蛋白含量的棉花品种较少;蛋白质和油分总量变异较小,且两者呈高度负相关关系。棉种播种质量的4个必检项水分、净度、发芽率及纯度的平均值分别9.6%、100.0%、87.8%和97.1%,在连续3年的监督抽查中水分和净度的合格率均为100%,不合格项主要出现在纯度及发芽率上。研究结果较真实地反映了棉籽营养品质性状与播种品质的现状,适时开展棉花多目标育种十分必要,但对油分与蛋白质含量进行同步改良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MINQUE(1)统计方法,利用AD模型对9个海岛棉品种(系)及其20个F1组合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3年资料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F1代纤维品质性状多以加性效应为主;2.5%跨长、整齐度和比强度还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应;5个品质性状的显性效应与环境的互作以及比强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的加性效应与环境的互作均达显著或极  相似文献   

9.
镉胁迫对转基因棉花SGK3和ZD-90种子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玲  陈进红  祝水金 《作物学报》2011,37(5):929-933
以陆地棉标准系TM-1为对照,通过盆栽模拟试验,采用ICP-MS技术和NIRS技术测定不同水平镉胁迫下2个棉花品种(系)种子种仁的镉含量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3个参试的棉花品种(系)种仁中的镉含量随镉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转基因抗虫棉品种SGK3种子种仁的镉含量最高,低、中、高镉浓度处理后的种仁镉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说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镉累积能力。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ZD-90种仁中的镉含量虽显著低于SGK3,但高于甚至显著高于陆地棉标准系TM-1。镉处理可降低棉花种子的物理品质性状,且品种(系)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个陆地棉品种中,镉处理对于TM-1的蛋白质、油分和棉酚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SGK3和ZD-90的种子种仁营养成分受镉处理影响相对较小,不同处理间种仁的营养成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耐镉害能力为SGK3>ZD-90 >TM-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棉花种子种仁的镉含量与棉酚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其他种子物理品质性状和种仁营养品质性状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引进的103份鹰嘴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中7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为鹰嘴豆种质资源的创制与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打下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584~2.0333,其中,株高、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荚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均高于2.0000;株型、种子表面、粒形和花色遗传多样性指数较低,均低于1.2000。103份鹰嘴豆种质资源主要分为5个类群,类群Ⅰ包含24份材料,可筛选出丰产且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类群Ⅱ包含13份材料,可筛选出高产、高秆和中籽粒型的品种。7个数量性状的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4.92%、19.25%和15.82%,累计贡献率为79.99%,主成分1的主要因子是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综合评价值(D值)均介于0.136~0.874,排名前20的D值均高于0.600。根据聚类分析和D值可初步筛选出20余份具有不同优良特性的潜力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克服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恢复基因鉴定难和保纯难的问题,选育了丛生铃恢复系、鸡脚叶恢复系、海岛棉恢复系和无腺体恢复系。对这4个标记恢复系进行了产量、品质和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结果表明,丛生铃恢复系的产量、品质和光合生理特性总体表现最优;鸡脚叶恢复系具有早熟、通透好、烂铃少和纤维品质较好的特点;海岛棉恢复系的纤维品质最优,铃数最多;无腺体恢复系除了棉副产品综合利用的优势外,在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性状上表现仅次于丛生铃恢复系。4个恢复系的标记性状明显,在三系杂交棉育种、制种和繁种中具有良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NCⅡ交配设计方法,以9个陆地棉品种(系)配置16个杂交组合,利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E模型),分析亲本和F1在2013年持续高温干旱条件下望江、九江2个环境下的农艺和产量性状,估算了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分析了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性和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农艺和产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铃重的遗传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衣分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控制,子指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遗传相关分析表明,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铃重和衣分呈显性正相关;铃重与衣分呈显性正相关,衣分与子指的加性和显性均为负相关。杂种优势分析表明,中棉所63的铃重、衣分、子指、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群体平均优势达极显著水平,其皮棉产量的杂种优势可以利用至F3。  相似文献   

13.
定位棉花种子性状的基因对揭示棉花种子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明确棉花种子、产量、纤维品质等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渝棉1号×T586) F2:7重组近交系群体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在鉴定270个家系3个环境种子物理性状的基础上,利用MQM作图方法,共检测到34个种子物理性状QTL,包括9个种子重(qSW)、5个短绒重(qFW)、3个短绒率(qFP)、8个种仁重(qKW)、6个种子壳重(qHW)和3个种仁率(qKP)QTL,它们可解释4.6%~80.1%的性状表型变异。9个QTL在2个或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其中包括第12染色体显性光子位点的短绒重与短绒率QTL,以及另外7个微效应QTL。34个QTL分布于15条染色体,其中A染色体组20个,D染色体组14个。有12个染色体区段分布有2个或2个以上的QTL,而且同一染色体区域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不同性状QTL的方向大多数与性状表型相关系数的正负一致。  相似文献   

14.
AFLP标记与棉花重要农艺性状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中棉所8号和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品种Pima 90-53杂交产生的包含91个单株的BC1F2群体及其衍生BC1F2:3群体为材料,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分子标记与重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试验材料分别种植在保定市郊和沧州青县两个点,每个株行考察衣分、子指、铃重、皮棉重、子棉重5个产量性状和2.5%纤维跨距长度、马克隆值、纤维整齐度、纤维伸长率、纤维比强度5个品质性状。以20对AFLP引物组合产生的125个位点对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其中4对引物组合产生的15个位点与10个性状有着显著相关性(P≤0.05,P≤0.01),而后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获得6个位点,对9个农艺性状所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2%~30%。结果表明,与9个农艺性状显著相关的6个AFLP位点可以用于未来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计划。  相似文献   

15.
以102份光子陆地棉材料为母本,分别与遗传标准系TM-1杂交,获得102个F1群体。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重复,对光子陆地棉材料主要性状进行遗传评价。结果表明,调查的11个性状表型差异均较大,材料间产量性状(株高、果枝数、铃数、铃重、衣分和子指)差异大于纤维品质性状(纤维长度、纤维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和伸长率),特别是衣分、铃数等性状差异更明显; 除果枝数、马克隆值、伸长率以外,光子亲本群体其他性状的平均值都小于F1群体。而亲本群体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F1,不同光子材料的杂种优势有很大差别,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也有很大的差别,有些种质某些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为负值,其后代性状表现劣势; 纤维品质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与毛子程度均呈负相关,而产量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与毛子程度均呈正相关,说明可利用光子材料杂种优势改良纤维品质,而其后代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受到限制; SSR分子标记遗传相似系数与各个性状的中亲、超亲优势的相关都不显著,说明在光子材料的育种中,杂种优势是不能通过亲本之间的遗传背景相似程度来预测的。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棉所28和湘杂棉2号分别是以中棉所12×4133和中棉所12×8891配制而成的两个陆地棉强优势杂交种。以其F2为作图群体,筛选6000多对SSR引物,利用两群体间27个共有多态位点,通过JoinMap 3.0软件整合了一张包含245个多态位点、全长1847.81 cM的遗传图谱。利用Win 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分别对两群体8个产量相关性状在F2和F2:3中进行QTL定位,在中棉所28群体多环境平均值的联合分析中检测到16个QTL,三环境分离分析中检测到43个QTL;在湘杂棉2号群体分别检测到20个和66个QTL。在A3、D8、D9等染色体上有QTL成簇分布现象,同时在两个群体中发现一些不受环境影响且稳定遗传的QTL。对考察的8个性状在两个群体中发现12对共有QTL,控制果枝数、衣分和籽指的QTL增效基因位点均来源于共同亲本中棉所12。综合分析推测中棉所12的育种价值主要是通过提高后代的结铃性来实现的。研究结果为棉花产量性状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在棉株上的位置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个陆地棉品种(系)的铃重,衣分子,子指和纤维长度在棉株不同节位表现的研究表明,各性状的低值有国明显的分布规律一般出现在下部1~3果枝节位,上部果枝节位和中部果枝的外围节位上,高值和中值多出现在中部果枝的1~2节位,5~9果枝的第一节位很少的出现低值。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map QTLs for yield, maturity, and fiber quality traits of cotton interspecific hybrid populations and to mine favorable alleles from the cotton genome for QTL fine mapping, gene cloning, and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ethod] Four BC1F1 populations, E(E3), E(3E), (E3)E, and (3E)E, were developed by crossing sea island cotton 3-79 ("3") and upland cotton 'Emian 22' ("E"), and with "Emian 22" as the recurrent parent. BC1F2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BC1F1 populations were phenotyped to allow mapping of QTLs for yield-, maturity-, and fiber quality-related traits on chromosomes showing segregation distortion. [Result] A normal distribution test indicated that six fiber quality-related traits, except for the micronaire value in E (E3) and the short fiber ratio in all populations, followed a normal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contrast, earliness-related traits were not normally distributed in all populations, which suggests that 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have strong effects on maturity-related traits. Using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47 QTLs were detected on three chromosomes (2, 16, and 18): 15 in (E3)E, 13 in (3E)E, 12 in E(E3), and 7 in E(3E), with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explained (PVE) ranging from 8.8%–30.9%. A total of 27 fiber-related QTLs were discovered, with the PVE ranging from 9.0%–30.9%. Five yield-related QTLs (PVE = 8.8%–17.4%) and 13 maturity-related QTLs (PVE = 9.4%–19.4%) were also identified. [Conclusion] Comparison analysis showed that most QTLs in our study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MetaQTL, including QTLs for boll weight, fiber length, fiber length uniformity, lint percentage, and micronaire value on chromosome 2; QTLs for fiber length, fiber strength, and fiber length uniformity on chromosome 16; and QTLs for boll weight, date of boll opening, fiber length, fiber strength, fiber length uniformity, and micronaire value on chromosome 18. Several detected QTLs in our study were not found in the MetaQTL, such as QTLs for date of boll opening and lint percentage on chromosome 16 and a QTL for the date from seedling to flowering stages on chromosome 18. These newly identified QTLs may provide novel insights for cotton QTL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