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温度变化对河套灌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温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作用,笔者通过连续3年在河套灌区进行的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温度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出苗至各发育期的累积积温对玉米单株干物质总重起决定性作用,积温越高,单株地上干物质重越大;(2)出苗至各发育期的累积积温和叶面积指数LAI、植株高度之间存在良好的二项式回归关系,随着积温的升高,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先增加,待植株停止生长直至收获,叶面积指数和植株高度慢慢下降;(3)拔节期的积温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各发育期的积温均呈负相关,七叶期、抽雄期及成熟期积温与秃尖长呈负相关显著;乳熟期积温与棒重呈显著负相关;(4)播种—拔节—抽雄期的积温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5)播种—七叶、播种—拔节期的积温越高,越有利于玉米的雌雄穗发育,秃尖长越短。  相似文献   

2.
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甘肃省武威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6年灌溉春玉米发育期观测数据,研究了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气候变暖背景下石羊河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品种调整及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等提供参考依据。采用趋势变率、秩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6年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6年灌溉春玉米播种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有延后趋势,拔节期和抽雄期有提前趋势。灌溉春玉米播种期到抽雄期日数减少,抽雄期到成熟期日数增加,全生育期日数减少。1981—2008年大多数年份播种期早于适宜播种期(≥10℃活动积温初日),2009—2016年播种期均在适宜播种期之后,成熟期绝大多数年份在初霜日之前。1981—2016年对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为气温,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活动积温初日提前、温度生长期日数增加、作物生长期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生育期日数的影响比作物生长期的日照时数更显著。全球变暖背景下,石羊河流域灌溉春玉米发育期变化是作物响应气候变化和适应农业生产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最适宜播种期,为当地玉米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基于2018—2020年开展的全国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区域联合试验—西峰春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玉米全生育期天数缩短5.5 d,播期对于春玉米全育期天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出苗时间、苗期生长阶段,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时间和苗期生长阶段所需时间均缩短;玉米全生育期天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对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影响较小。随着播期推迟,玉米的单株籽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值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SD2、SD3大于SD1、SD4播期。适当晚播种,抽雄前降水量充沛,抽雄后气温高、积温多有利于百粒重及单株籽粒数的增加,从而增产。陇东春玉米适宜播种期宜选择在4月下旬—5月上旬,此时气象条件配比最有利于春玉米生长发育,可最大程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辽宁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温度和降水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合理利用不同气候条件保证玉米生长提供依据,采用大田试验数据和气候资料,分析了辽宁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特征对温度、降水和热量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生长天数,七叶—拔节期受平均温度影响,三叶—七叶期受降水量影响,播种—三叶期和乳熟—成熟期受前期积温影响;降水量与播种—三叶期的玉米地上干重相关显著,平均气温与三叶—七叶期的叶面积指数相关显著,前期积温对玉米生物量增长影响最大;在同等积温增加条件下,辽东地区地上生物量增加最多,辽西地区最少。不同生育期玉米受到播期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程度不同,不同地区间的果实性状及产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根据河西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期内>30℃日最高气温的积温(AT)和>30℃日最高气温天数(AD)的变化特征,采用气候趋向率、Mann-Kendall检测、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河西地区极端高温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21年河西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内气温显著上升,第二生长阶段(花前花后20天)日最高气温明显大于其他生育期,春玉米全生育期、第一生长阶段(播种到开花前11天)、第二生长阶段和第三生长阶段(开花后11天到成熟)日最高气温的气候趋向率分别为0.17、0.19、0.19、0.10℃/10a。近70年河西地区春玉米全生育期AT和AD极显著增加,第一生长阶段AT和AD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第二生长阶段和第三生长阶段。河西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内极端高温对春玉米果穗、茎秆有一定不利影响,但对春玉米产量有极显著的正效应(P<0.01),其中第一生长阶段的极端高温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更显著。河西地区的春玉米品种对第二生长阶段的长期高温具有一定的抗逆性,而且该地区雨热同期且春玉米种植区大部分为灌溉农业区,极端高温引起的土壤水分蒸发和植株冠...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冷害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为玉米生产趋利避害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气象参考,笔者利用1980—2014年15个农业气象站的资料,基于≥10℃积温距平指标,对玉米出苗—七叶期、出苗—抽雄期、出苗—乳熟期的冷害进行动态判识,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建立积温距平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14年间,研究区玉米3个发育时期内的冷害年数为7~17年,冷害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对气候变暖具有明显的响应;空间上呈北多南少特征,并具有群发性、区域性和局地性特点;(2)研究期间,玉米3个发育时期的≥10℃积温距平具有16年左右的周期变化,1995年以前偏冷,之后偏暖;(3)在3个发育时期,研究区分别有13%、60%、67%的站点≥10℃积温距平与玉米单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积温距平为100~200℃·d利于玉米高产。以出苗—乳熟期分析热量与产量的关系效果最好;(4)≥10℃积温距平指标判识玉米冷害具有生物学和农学意义,有效提升作物冷害判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热量资源变化对石河子垦区棉花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新疆石河子垦区热量资源变化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及关键期,收集石河子地区1961—2015年棉花单产、气温资料以及1988—2017 年棉花物候期监测等资料,运用多项式分离气候产量、气候倾向率、一元回归及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不同时间段热量资源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热量资源丰富增加趋势明显;≥10℃积温、棉花生产期≥0℃积温、稳定通过10℃初终日、播种出苗期和裂铃至停止生长≥0℃积温对棉花产量影响显著。≥10℃积温低于3350℃· d、棉花生产期≥0℃积温低于3650℃·d 棉花减产明显。播种出苗期和裂铃至停止生长期是棉花的热量关键期,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分别为6.59%和5.95%。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石河子垦区棉花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0~2012年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长季节积温和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每年分别下降2.344℃和0.0132℃;最低温度和降雨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0261℃和9.5676mm;玉米产量变化与生长季节平均最高温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近十年玉米生育期内积温每上升10℃导致关中西部玉米减产9.8%。平均最高温度的变化是影响关中西部半湿润区玉米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河南省新乡地区小麦生育期内的积温近17年来比1960~1990年高45~612℃,冬季平均气温高0.9~4.1℃,从而使小麦生育期提前,冬季冻害和春季“倒春寒”的危害频繁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小麦生育期内的气候变化特点和对小麦生长影响情况,提出生产上多利用半冬性、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迟的小麦品种;做到适期播种;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方法,减少暖冬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出苗水灌水量对玉米的田间效应,设置4种不同的灌水水平,对郑单958于播种后进行喷灌处理,研究土壤、玉米生长发育对不同灌水量的反应。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处理间自20~30 cm土层的含水量差异较大,高灌水量处理的深层含水量增加明显。低灌水量条件下,玉米的出苗速度下降,叶片发育进程减缓,叶面积、干物重降低,株高、穗位及整齐度下降,抽雄吐丝时间延迟,产量降低,但由于灌水量较少,玉米深层根系长度增加,增加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且缩短了玉米抽雄吐丝持续时间。在高灌水量条件下,玉米产量增加明显,但灌水效率降低,灌水45 m2下的玉米产量与灌水20~30 m2无明显差异,同时由于较多的灌水量降低了地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玉米的出苗速度,因此,在本年度降雨水平下,增加灌水量可明显改善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出苗灌水量30 m3可提高玉米的出苗势,并在增加产量的同时保证玉米的灌水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11.
辽宁西部热量资源及霜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热量资源,预防霜冻灾害,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采用1953—2012年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辽西地区热量资源和霜期变化。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年平均气温、夏半年平均气温、冬半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别为0.311℃/10 a、235℃/10 a、219℃/10 a;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86—1988年出现暖突变;暖突变之后使得近20年(1993—2012年)≥0℃、≥10℃活动积温增加256℃·d、233℃·d,初霜冻日期后推8天。热量资源虽然增加,而终霜日期并未提前结束,故大田播种期也不能提前;初霜日期明显后推,可考虑成熟期也后推的原则,如果播种期退后8~10天可减少95%终霜冻的威胁。辽西地区气温升高、积温增加和无霜期延长,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导致的冬小麦产量波动及应对措施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气候资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中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未来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A2和B2下的气候变化情景分别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研究了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长时间序列的产量波动及产量变率的可能变化,及采取两种适应措施后,产量波动及变率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A2和B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3个时段冬小麦平均产量和最高产量会有所增高,但产量的年际波动和变率也将明显加大,产量的年际变幅也会显著增加。采取适应措施后,调整播期和改变品种会减少产量的波动和变率,该地区播期适当提前,选用中熟品种是未来气候变化下的较好适应组合。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大田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为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保障粮食生产提供依据,研究沈阳地区1951-2010年气候变化,采用气候倾向率及标准偏差方法对气候变化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196℃/10a,气候跃变之后年平均气温升高0.7℃;年降水量倾向率为-16.724 mm/10a,气候跃变之后降水减少40mm,多雨年在减少,少雨年在增加;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被推迟,个别年份播种期受到限制。气候跃变之后终霜日提前,初霜日后推,延长了无霜期,作物播种期可适当早播;降水量减少、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后延和不稳定,对作物生长和播种影响较大,成为农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稳定提高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种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避免春旱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方法,研究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播能使玉米生育期延长,生长发育好,叶绿素含量高,干物质积累多,产量高;而晚播玉米易受春旱影响,生长发育差,产量偏低,因此,在西峰塬区将传统的玉米播种期4月下旬提前到4月上、中旬,可以避免春旱的危害,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达到增产增收的目地。但春播日期的提前要根据年景变化,因地制宜,在春旱严重年份或较轻年份,春播日期提前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增产效果明显,而在雨水充沛、无春旱年份按照常规时间开展春播,对玉米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青岛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青岛市胶州农业气象观测站1982—2014年冬小麦、1986—2014年夏玉米的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这2种作物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青岛市冬小麦从播种到返青各生育期均延迟,其中以分蘖期延迟最明显;起身至孕穗各生育期提前;生育期内平均气温的上升是导致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的主要原因。夏玉米播种到七叶各生育期均提前,拔节到成熟各生育期均延迟,成熟期延迟的程度最大;6月降水减少是导致夏玉米成熟期延迟、全生育期延长的主要原因。未来10年,气候变化会导致冬小麦成熟期提前,全生育期缩短;夏玉米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  相似文献   

16.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田间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下茬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正常施肥、不施肥,不浇水、浇2次透水条件下全量、2倍量和无小麦秸秆还田,共8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生物学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玉米的出苗率、根系2次活力、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在水肥充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小麦秸秆还田和2倍量还田的玉米幼苗,小麦秸秆还田的有无与多少都会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秸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减弱,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长势均良好。玉米成熟期考种结果表明,2倍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861.95 kg/hm2,增长率达68%;全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567.34 kg/hm2,增长率达61%;而仅浇2次透水无小麦秸秆还田的对照2较对照1增产2525.25 kg/hm2,增长率为60%。可见,通过农艺措施调节,能减轻过量秸秆的负效应,降低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正常施肥条件浇2次透水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有显著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糯玉米田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此项目在山西省糯玉米主产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调查研究,旨在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适期有效防治奠定基础。此研究采取成虫诱集、卵和幼虫定点和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年发生两代,世代基本不重叠,两代间有较明显的间隔。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6月上中旬,一代成虫盛发期为8月上旬至下旬;一代卵盛期为6月上旬末至6月下旬初,二代卵盛期为8月上旬中期至8月下旬。亚洲玉米螟对不同生育时期糯玉米的产卵趋性表现为,在糯玉米抽雄之前,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增强;而在糯玉米抽雄之后,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减弱。生育时期基本相同、长势基本一致的糯玉米上的落卵量较普通玉米上为多。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一代发生危害轻二代发生危害重。一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早播田重于中播田,而晚播田基本上不受一代幼虫的危害,由于一代幼虫发生轻,不论早播还是中播糯玉米虽然受害但一般较轻。二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晚播田重于中播田,早播糯玉米在二代幼虫危害初期即采收,一般年份不受二代幼虫的危害或受害较轻,由于二代幼虫发生量大,因而对晚播和中播偏晚播种的糯玉米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糯玉米果穗穗腐病的发病率与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密切相关,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者,穗腐病发病率高。糯玉米产区应加强中、晚播糯玉米田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为摸清超级稻种植气候生态适应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播种期,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对益阳地区双季超级早稻生产的影响, 以株两优819为试验材料,在益阳市赫山区连续2年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不同播期产量结构差异性及产量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连续2年均以第三播期产量最高,不同气候年景下,超级稻产量年际变幅增加;超级稻双季早稻全生育期随着播期延后而缩短,不同播期超级稻双季早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殖生长阶段;总粒数与拔节至孕穗期间日平均气温≤22℃的天数呈负相关;乳熟至成熟期间日最高气温≥35℃持续日数是否超过5d可作为高温是否对其造成明显影响的临界指标。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益阳地区超级稻双季早稻适宜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后期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