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揭示湖北省黄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发展变化,合理利用土地,通过选取2004、2011、2016 年3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技术,对各类用地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选取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聚集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等8个指数进行分析,研究黄石市近15 年的景观格局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农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水域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裸地数量大量减少,景观连接性减弱,破碎度增加,景观格局复杂性增加,景观格局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2.
肇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揭示肇源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发展变化,合理利用土地,通过选取1992年、2001年和2010年的TM遥感影像,通过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技术,选取景观构成、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景观蔓延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进行分析,研究肇源县近20年的景观格局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耕地、盐碱地景观面积增加,草地、水域和湿地景观退化较严重,景观连接性增强,破碎度降低,景观格局复杂性降低,景观格局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3.
1990-2013年洋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粒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度景观格局指数在时空上随粒度变化的特征,总结相同景观在不同粒度下的景观特征差异,基于1990、2000、2013 年洋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斑块类型与景观水平上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利用GIS 技术和Fragstats 软件,在20~400 m粒度范围内探讨流域不同时期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敏感度与函数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类型水平上,随粒度增大,1990—2013年洋河流域6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归一化形状指数(NLSI)、聚合指数(AI)、聚集度指数(CLUMPY)均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减小,耕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斑块密度(PD)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减小,未利用土地的PD呈线性函数减小;对粒度响应最敏感的景观格局指数是水域的有效粒度面积(MESH)与城乡建设用地的NLSI,受粒度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水域;2013 年洋河流域未利用土地的AI、CLUMPY、MESH与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N)皆小于1990、2000 年,但其NSLI 值却高于1990、2000 年,城乡建设用地的这些景观格局指数的年间差异与未利用土地相反;2013 年洋河流域未利用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PD 值均高于1990、2000 年。在景观水平上,洋河流域的PD 与LSI 对粒度响应最敏感,景观丰度(PR)不随粒度变化而变化,但是香农多样性(SHDI)、香农均匀度(SHEI)、形状变异系数(SHAPE_CV)随粒度变化而变化复杂。在景观水平上,1990—2013 年洋河流域的SHAPE_MN、平均分维数(FRAC_MN)、AI、蔓延度(CONTAG)、PD、景观形状指数(LSI)与凝聚度(COHESION)随粒度变化的曲线较接近。洋河流域的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不同时期的景观格局指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不同,景观类型对空间粒度变化的响应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可为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耕地细碎化是中国实现农业大规模管理和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软件获取耕地斑块面积指数(PAI)、斑块形状指数(PS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 3个指标值来衡量耕地细碎化程度,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顺县耕地细碎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形状指数(PSI)、斑块密度指数(PDI)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即东—西—中部呈现依次下降的趋势;(2)耕地细碎化呈现空间集聚性,且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中,以L-L型为主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的县城周围;(3)人均耕地面积对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有较显著的影响,呈正向作用,坡度和宅化率对其形成负向作用;劳动力比例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形状指数有负向作用。该研究可以为提高区域耕地利用率进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Landsat ETM遥感影像、森林分布图和实地调查数据,借助于RS和GIS工具,选取了景观组分比例、边界密度、斑块密度、斑块平均大小、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部山区的森林景观进行分析,来研究该区森林景观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景观的6种主要组分中,竹林无论斑块数量还是面积大小都占优势,而灌木林则较少;研究区整体破碎化程度较高,表现为边界密度和斑块密度都比较大,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经济林要高于其它类型,但整个景观或不同区域不同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差别不大;研究区整体及各乡镇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均不高,表明该区域景观组分比较单一,人类应减少不合理干扰,对森林进行科学的调控以消除或减少森林景观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6.
2000-2014年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以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根据2000—2014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2000、2014 年2 期影像资料,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方向及景观格局4个方面系统分析研究区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除水域外,其余各类土地面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未利用土地不断减少,耕地先减少后增加,其余5 种地类逐年增加。各乡镇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在0.75%~7.64%之间,总体呈现流域北部大于流域南部,湖滨区大于山区的特征。(2)研究区土地利用转换类型有23 种,面积共18834.33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2.15%。土地利用变化集中于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五者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位于青龙镇和龙街镇。(3)研究区景观破碎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各利用类型面积更趋于平均化和多样化。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影响强烈,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松原市近2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松原市近20年间,在三北防护林建设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为吉林省西部新开水田区防护林建设提供参考,以1989年和2010年2期松原市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基础,通过景观格局的特征、动态变化、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定量分析松原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松原市近20年间优势景观为耕地、盐碱地和草地,三者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85%以上,其他景观类型呈补丁状分布在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经历了急剧到缓慢的过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表现为大量草地和盐碱地向耕地景观类型的转化。景观密度,形状指数和最大斑块指数增加,表明防护林建设对研究区控制作用增强,景观破碎化加剧,形状愈加复杂;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减小,多样性降低,异质性减弱,蔓延度增大,连通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给生态区域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以苏州工业园区1995、2005和2013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基于景观指数方法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对苏州工业园区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类型水平下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各景观地类之间的转换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3年间,景观格局指数发生了重大变化,2005年优势景观为耕地,2013年优势景观变为城镇建设用地;(2)18年间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斑块面积变化最大,耕地面积降幅83.47%,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幅193.52%;(3)土地利用转移方面,耕地减少较快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较快,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园地,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耕地和未利用地;(4)景观格局整体呈现破碎度增大、集聚度减少、分离度上升、均匀度好、多样性增强等特征。研究表明景观指数结合土地转移矩阵模型能对土地利用的格局和过程进行很好的分析,并科学指导生态区域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福建省土地利用格局沿地形梯度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以2000、2010、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区景观图谱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0—2018年,福建省的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其中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于高等级地形位,耕地主要集中于低等级地形位;研究期间,耕地面积以年均89 km2不断缩减,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145 km2不断增加;景观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占比约94%,对应的分布指数随着地形位梯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其他图谱类型与其相反;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等景观属性在时间尺度上逐年上升,在空间尺度上随地形梯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该研究为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空间优化布局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桐柏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以桐柏大别山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3S”技术和水土保持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1987,1997和2007年三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解译,分析不同时期区域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种类未发生变化,以林地、耕地和城镇村与工矿用地为主要景观;斑块总数量和斑块密度在1987-1997年期间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1997年以后斑块数量有所减少,反映出这期间,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有所减小。各景观类型斑块的形状在1997年之前向着不规则化的方向发展,1997年之后发展趋于稳定,但总趋势是斑块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各景观类型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均衡化。景观类型的聚集度逐渐降,向离散方向发展,其蔓延度也在持续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干扰。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尺度下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连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绿地是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开展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特征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长沙城市绿地景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探讨景观格局与连通性指数随粒度增加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粒度增加,各景观格局指数均具有尺度效应,且具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尺度转折点;第一尺度域是选择适宜粒度的较好取值范围。本研究中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是80~90 m。(2)斑块的相对重要性尺度效应不显著。随着物种运动能力越强,斑块分级的尺度效应减小。连通性指数IIC和PC值也不具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3)长沙市绿地景观的连通性不高,景观中连通性重要值较大的大型斑块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衡,有待今后规划改善。  相似文献   

12.
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特征,[方法]本文在全面调查基础上布设样点对植物群落和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标记,以分辨率1.1m×1.1m的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ArcGIS平台进行目视解译,将保护区划分为37种景观类型,使用Fragstats分析景观指数。[结果]结果表明:(1)保护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13和0.59,多样性较高,均匀度较低,受少数几种景观要素控制程度髙;(2)光皮桦林、云贵鹅耳枥林和马缨杜鹃林3种植被景观以及耕地为保护区主要景观类型,景观贡献率大,面积百分比之和近80%;(3)马缨杜鹃林的最大斑块指数和露珠杜鹃林的平均斑块面积均为全区最大,特色景观优势突出,同时马缨杜鹃林的斑块面积标准差也高达30.08,斑块面积波动大,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4)保护区景观形状指数为51.56,分离度指数达208.90,景观几何形状复杂不规则,边缘形状曲折多变,景观分离度高,破碎化程度较大;(5)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最大的为刚竹林和十齿花林,马缨杜鹃林和露珠杜鹃林集中成片分布,破碎化程度低,[结论]便于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以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和损毁情况,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指标对土地整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通过土地整治工程,耕地面积由220.24 hm2增至311.08 hm2;采煤沉陷区总生态服务价值属于正向变化,由整治前的348.03×104元/年,增加至到整治后的356.67×104元/年;采煤沉陷区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其中,属于正向影响的有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废物处理、食物生产和原材料;属于负向影响的有气温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娱乐文化。土地整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修复并重构生态环境,进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吉尔吉斯斯坦土壤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描述吉尔吉斯斯坦土壤分布格局及其特点,通过采用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选择多种景观指数对吉尔吉斯斯坦土壤进行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吉尔吉斯斯坦土壤景观斑块数、面积和周长分布均极不均衡,景观趋于严重的破碎形势,各类型间的聚集度较高(AI=89.9),斑块间彼此邻接关系和镶嵌程度较高,景观间具有较高的连通程度,整个景观的分布格局是一个高聚集度、对比度明显、空间分布复杂、异质性较大的土壤景观格局。吉尔吉斯斯坦土壤类型演变主要驱动力为气候、自然环境,而人类活动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5.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婕  陈传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2):206-212
为全面了解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格局现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提取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和周长等信息,选取分维数、破碎度、聚集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植被景观的斑块特征和景观的空间异质性2个方面对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有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针叶林、中山草甸、人工植被、阔叶矮曲林和落叶阔叶林等9种植被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面积和周长分布极不均匀,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2)在植被景观类型水平上,选取分维数、破碎度和聚集度进行景观异质性研究,针阔混交林的分维数最大,为1.1678,边界形状最不规则;人工植被的破碎度最大,为0.0503,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各植被景观类型的聚集度都在95%以上。(3)在植被景观水平上,选取分维数、破碎度、聚集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等5个指标分析景观异质性,其值分别为1.1479、0.6298、98.1909%、0.6629、1.4565;研究区各景观形状较规则,破碎度小,聚集度高,各景观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多样性水平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格局的整体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景观结构及其分形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的5个排土场按照植被覆盖和地形划分为8个基本景观类型,包括耕地、草地、草灌混交、灌木混交、乔草混交、乔灌混交、新造复垦地和退化地,总计496个斑块。利用3S技术和分形理论对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景观特性及其变化的分形性质。结果表明:分维数的大小反映了景观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了排土场内景观斑块的不规则程度和复杂程度;乔灌混交地和灌木混交地保持着较高的分维数,新造复垦地和草地的分维数较低,其它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则差别不大;植被景观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在南排土场、西排土场受地表物质组成和地形的影响为主,其多样性指数较高,在内排土场、西排扩大区受植被类型的影响为主;草灌混交地的景观多样性远高于其它现有的复垦植被区,但其景观优势度则保持在较低水平上。南排、西排及西排扩大区的景观过程以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为主,内排则着重发展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效益的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王昕  黄乾  孙力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172-177
黄河三角洲是保持山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区域之一,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以东营市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域1992—2010 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引起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总体趋势是建筑用地、水体、盐田、林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而耕地、滩涂、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其中建筑用地增加了5.92%;(2)研究区耕地、盐田、建筑用地、水体之间频繁地转换关系,1992—2010 年耕地355.79 km2转为了建筑用地, 225.75 km2的滩涂转为盐田;(3)研究区8 种土地类型斑块个数51650 减少为32892,且耕地7 个景观指标均减少;(4)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宏观影响因子是政策导向,直接驱动力为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对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区研究,以临夏县北塬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2010年临夏县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得到代表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特征的20个景观格局指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这20个景观格局指数进行降维处理,得到能够代表这20个景观格局指数的3个指数,即仙侬多样性指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进行分区。结果表明: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可以分为4类:第1类为北塬乡、南塬乡;第2类为土桥镇、桥寺乡、先锋乡;第3类为坡头乡、安家坡乡、河西乡;第4类为莲花镇。研究结果对今后的北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整理,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流域内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坤  陈志彪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29-334
以朱溪流域为例,将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GIS以及Fragstats软件,探讨红壤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酸性岩侵蚀红壤是朱溪流域的主要土壤类型,其他类型的土壤拥有的面积相对较少,而且分布得比较零散。2)流域西部多是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人文景观;而东部多为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小;整个流域呈现“西农东林”的景象。3)朱溪流域土壤景观的斑块密度小,边界密度变幅大,且斑块形状复杂。4)随着人类干扰的增加,流域内土地利用景观的斑块密度有增加的趋势,边界密度从耕地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逐渐减小,边界形状亦趋于规则,且土地利用景观形状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20.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CAD软件,统计各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周长等信息,对广府古城滨水区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并依据景观生态学的评价方法,选取分维数、伸长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分离度、破碎度6项指标对该古城滨水区进行景观生态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多样性低、优势度高,景观分布不均匀,受人为干扰显著;自然景观锐减,景观破碎程度较高,缺乏统一有机的整体格局,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