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景元书  张斌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467-467
为研究红壤旱坡地的水分动态特征,进行了2001—2003年田间实测。花生旱坡地水分状况随年降水周期和坡位不同变化。0~150cm土壤贮水量大致分为盈余期、消耗期和补充期三个阶段。土壤水势变化与贮水量三阶段相对应,总体由大变小再回升,只是土壤剖面空间从上而下,水势值增大,变幅减小,100cm土层以下近乎常年稳定。在四个水势段出现频率中,水势较高的水势段出现频率越大,顺序为饱和>湿润>亏缺>干旱。饱和-湿润段出现频率比例总体上底土>心土>表土,坡下>坡上;低水势干旱段主要出现在坡上、土壤上层和伏秋干旱季节。旱坡地在雨季有壤中流产生,坡下降雨后深层出现较长时间的饱和区,而坡上深层水势出现较短时间的饱和区或未出现变化;旱季降雨对坡地水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山前平原节水替代模式耗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的高耗水特征,结合当地作物生态适应性、粮棉安全及经济效益要求,从2003-2010年筛选确定了麦玉-春甘薯-春棉-春甘薯模式(粮棉薯)、黑麦草/春棉-花生-麦玉模式(粮棉油)、麦玉-花生模式(粮油)进行定位试验研究,分析3种模式替代麦玉模式的可行性。笔者重点研究了各模式的水分消耗特征,分析了一个轮作周期内(2006-2009)各模式土壤贮水量、耗水量、各层次体积含水量变化和水分平衡。研究结果表明:与麦玉对照相比3种替代型模式土壤贮水量和不同层次水分利用表现出显著茬口效应,可更好的实现年际间水分互补利用;粮棉薯和粮油模式比麦玉模式生育期节水18%以上,两种模式下土壤贮水量平均每年增加20 mm以上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这两种模式4年间土壤水分无效蒸发量显著高于对照。粮棉油模式与麦玉模式相比生育期节水5.4%,平均每年土壤贮水量增加13.8 mm,显著低于麦玉模式(21.9 mm),水分无效蒸发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替代型模式土壤贮水量整体水平较高,土壤水分变化率相对较小。因此,粮棉薯模式和粮油模式节水效果较好,粮棉油模式无明显节水效果,但综合粮食安全,粮油模式为最优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3.
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观测地段土壤水分资料(1990~2007年)和玉米产量资料,以及与之毗邻的西峰基准站气象资料,分析了观测地段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土壤水分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贮水量的变化呈二次曲线,贮水量最低值出现在8月中旬;耗水量的变化呈直线;贮水量与玉米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时段在拔节到抽雄阶段,拔节~抽雄0~50cm土壤贮水量每增加10mm,产量增加180-210kg/hm2.  相似文献   

4.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高作物抵抗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利用位于黄土高原董志塬的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分析0~50 cm土壤水分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土壤贮水量呈逐年减少,气候趋向暖干化的变化特征。玉米全生育期内土壤贮水量变化具有阶段性:稳定期—迅速下降期—上升期;土壤水分突变年发生在2000年,之后递减趋势明显;玉米发育期日耗水强度最大时段出现在拔节—乳熟期,且土壤水分发生突变后比突变前日耗水量减少0.1 mm;玉米生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但该趋势并不明显,土壤水分发生突变后(2000—2012年)比突变前(1990—1999年)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0.3 mm/kg。分析不同水分年型的水分利用效率发现,平水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也最高,枯水年次之,丰水年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山西中北部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土壤水分与玉米生长发育内在关系,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统筹调配水资源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94—2010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农业气象观测站春玉米生长季0~50 cm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观测资料,分析了玉米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水分年际变化振荡明显,呈多波动变化,与年降水量相关显著;一年中土壤水分变化分为水分消耗期、水分补给期和水分平稳期3个阶段;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明显,在20~30 cm层含水量最大,0~20 cm为多变层,20~50 cm为缓变层,雨季土壤水分变化较干季复杂;玉米拔节—乳熟期土壤贮水量与气候产量呈正相关,抽雄期是需水临界期,此时0~50 cm土壤贮水量每增加10 mm,产量增加200~250 kg/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旱地玉米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秸秆整秆全覆盖、微孔地膜覆盖较秸秆粉碎还田和常规种植能提高土壤水分,增加降水的入渗深度,减少土壤耗水量,其顺序为秸秆整秆全覆盖>微孔地膜覆盖>秸秆粉碎还田>常规种植。受基础土壤水分不同和降雨较少的影响,玉米生育前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土壤水分差异不大,8月份充足的降水后,各措施充分显示了其蓄水保墒的作用,其中,9月份秸秆整秆全覆盖0~120 cm土壤贮水量为248.2 mm,较常规种植增加32.1 mm;降水入渗深度为120 cm,较常规种植增加25 cm。  相似文献   

7.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覆膜时期水分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国华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205-207
为了进一步探索全膜玉米不同时期覆膜对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笔者选择四种不同覆膜时期,在玉米关键生育期测定0-100cm土层含水量,研究生育期耗水、生育期降水、年降水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冬季土壤封冻到春季土壤解冻采取秋覆膜可减少27.6%的土壤水分损耗;土壤解冻到玉米播种采取顶凌覆膜的可减少16.0%的土壤水分损耗。全膜秋覆膜较顶凌覆膜生产能力提高9.27%、生育期降雨生产效率提高0.16 kg/mm,顶凌覆膜较播前覆膜生产能力提高7.44%、生育期降雨生产效率提高0.13 kg/mm。  相似文献   

8.
黄土塬区旱作大豆覆膜保水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秋季覆膜的周年栽培模式可有效蓄保秋冬闲期土壤水分,大豆临播前0~100cm土层贮水量比常规覆膜或传统露地增加30.5mm,土壤贮水量的增加可有效缓解大豆生长前期土壤水分不足而造成的水分胁迫;周年覆膜大豆产量为3228.7kg/hm2,较常规覆膜和传统露地分别增产19.0%和40.8%,水分利用效率为10.3kg/(hm2.mm),较常规覆膜、传统露地分别提高10.8%和37.3%。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主栽作物(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和花生)采用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使自然降雨向沟内富集,能够改善作物根区土壤水分环境,提高农田降水资源利用率。垄膜具有产流和控制农田土壤水分蒸发的双重作用,既可增加土壤贮水量,又能减少作物棵间蒸发,有效抑制了农田水分的非目标性输出。通过2018—2019年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春玉米增产19.36%、高粱增产38.24%、大豆增产30.44%、谷子增产19.33%、花生增产3.46%。垄膜沟种田间微集水栽培方式对玉米、高粱、大豆、谷子增产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且田间微集水栽培省工省时,一年挖沟可多年利用,该项技术还有减少地表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增加地温、减少田间杂草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 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 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TR),旋耕+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 mm的水分;ZT1处理的产量为5 139.7 kg/hm^2,比CT(7 314.8 kg/hm^2)减产29.7%;Z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3.9 kg/(mm.hm^2)比CT减少32.4%。  相似文献   

11.
杨扬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5):164-170
土壤含水量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影响因子之一,确定土壤含水量变化及预测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对于雨养农业更加有效地保墒、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增强抗旱防灾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08-2011年锦州玉米生长季逢三逢八土壤湿度观测数据,日气温降水数据和2008年玉米生长发育期数据资料,结合CERES-MAIZE土壤水分模块,分析了雨养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和模拟了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长季降水并不能反映土壤水分条件的好坏,生长季中雨以下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次与土壤水分条件的好坏较好的一致性;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而增加,0-40cm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和最低值分别是田间持水量的69%-82%和49%-64%;玉米根系生物量与生长时间呈二次曲线关系,所建根系生物量模型解释率达89.7%;耦合根系生物量模型和叶面积指数模型的CERES-MAIZE中的土壤水分模块能够较好的模拟雨养玉米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和观测方法研究了渭北旱塬东部旱作区的农田土壤水分特征和水分生产效率,结果表明,该区在麦田夏闲蓄水期(7—9月)降水量在212.7mm以下时,1~1.2m深处存在一相对干土层,使小麦生育后期对深层土壤水分利用产生一定影响,并使旱地农田水分生效率降低。研究还看出,旱地农田水分生产效率具有明显地随播前土壤储水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说明渭北旱塬使东部的土壤水库在旱农条件下作物供水调节中的不可代替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休闲期耕作的蓄水增产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明确旱地小麦通过休闲期耕作实现蓄水增产的技术途径, 2009-2012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 在山西闻喜县进行了休闲期深翻、深松或无耕作的田间试验, 以明确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变化、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深翻和深松处理播种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增加, 枯水年增加63~91 mm, 平水年增加41~70 mm, 丰水年增加54~74 mm, 尤其在枯水年和丰水年生育后期蓄水效果仍显著, 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显著提高, 枯水年提高147%~205%。深翻和深松处理在枯水年和丰水年可促进小麦生育后期吸收300 cm土层土壤水分, 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显著提高, 尤其在枯水年产量提高34%~45%。在平水年, 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显著提高, 且在平水年和丰水年深翻和深松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数影响最大。深翻和深松处理后降水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耕作条件下, 穗数与播种至拔节期120~180 cm、拔节至开花期6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减少量关系密切, 穗粒数与播种至拔节期60~120 cm土层关系密切, 产量与拔节至开花期60~120 cm、开花至成熟期 120~180 cm土层关系密切。总之, 在本研究条件下, 旱地小麦休闲期深翻或深松耕作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 改善底墒, 尤其枯水年的效果更为明显; 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 促进小麦向深层吸收土壤水分, 优化产量构成, 实现增产。在枯水年和平水年, 以休闲期深翻效果较好, 在丰水年以休闲期深松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A plastic‐covered ridge and furrow farming of rainfall collecting (RC) system were designed to increase water availability to corn for improving and stabiliz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semiarid Loess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This system comprised two elements: the ridge mulched by plastic film that acts as a rainfall harvesting zone and the furrow as a planting zone. To adopt this system for large‐scale use in the semiarid region and bring it into full play, it is necessary to test the appropriate rainfall range for RC farming. A field study (using corn as an indicator crop) combined with rainfall simulation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RC on soil moisture, roo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nd the yield of corn under three different rainfall levels (230, 340 and 440 mm)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of 2006 and 2007.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the rainfalls ranging within 230–440 mm, the soil moisture at 0–100 cm depth for RC system in furrow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flat (CF for control) practice. At 100–200 cm soil dept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between soil moisture in the RC230 plots and in the CF230 plots during the corn growing seasons, while the soil moisture both in the RC340 and RC440 plo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than those in the CF340 and CF440 plots. The root length, root surface area, root volume and root dry weight for RC230 and RC340 plots 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compared with CF230 and CF340 plots, but these roo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t 440 mm rainfall sligh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F practice. Compared with the CF230–440 pattern, the increasing amplitude of grain yield under the RC230–440 pattern diminished with the rainfall increase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yield‐incrementing effect (P > 0.05) between two patterns at 440 mm rainfall in 2006. In comparison with these two farming practices, the RC system not only improved soil moisture of dry farmland, but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rn root systems when the rainfall ranged between 230 and 440 mm. Thus,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optimal upper rainfall limit for the RC system is below 440 mm in the experiment. For corn, the adoption of the RC practice in the 230–440 mm rainfall area will make the system more effective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and offer a sound opportunity for sustainable farming in semiarid areas.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朔州市玉米生长季土壤储水量变化规律,提高本地区农业种植土壤水分利用率。作者利用1995—2015年山西省朔州市玉米生长季土壤湿度及相关气象要素数据,在研究了土壤储水量与相关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土壤储水量旬变化、土壤储水量垂直变化后,分析了朔州市玉米生长季土壤储水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朔州市玉米生长季,降水量变异系数大于15%,降水量每增加1 mm,土壤储水量增加约0.2 mm。10、20 cm土壤层中,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蒸发等气象因子与土壤储水量的相关性达到60%以上,30 cm以上各层的复相关系数显著下降;0~50 cm土壤储水量旬变化曲线可分为,旱季土壤水分快速消耗期、雨季降水补充期、秋季土壤水分平稳期3个阶段;玉米生长季(5—9月)各月的土壤水分垂直规律相似,0~20 cm土壤储水量变异系数都在20%以上,气象因子对该层的影响较大,30~50 cm变异系数在20%以下,降水无法渗入土壤深层,其他气象要素对深层土壤的影响较小,导其土壤储水量变异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6.
分析浅层土壤水分增量变化对降水量的响应,以期为干旱区藜麦推广种植提供气象科学依据。利用2018—2021年4—10月柴达木盆地东部2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数据,包括降水量、降水前土壤含水量、降水期间平均气温以及降水历时等资料,利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与德令哈相比,乌兰小降水事件偏少4%,大降水事件偏多6%,两地土壤水分增加对降水的响应均有滞后性,根据土层深度和降水强度的不同,单次滞后时间在1~63 h之间。(2)同量级降水条件下土层水分增量随深度增加响应逐渐减小,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同深土层含水量响应增大。(3)当累计降水< 5 mm时,0~10 cm土层水分增加有响应;当累计降水为5~10 mm时,0~40 cm土壤含水量以降水前地表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响应;当降水量>10 mm时,0~40 cm各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响应明显。(4)0~10 cm土层含水量对降水的响应与降水期间气温呈不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前该层含水量呈正相关,乌兰显著、德令哈不明显;与降水历时相关性表现显著(P<0.01)。结果可为藜麦各生长期需水量、雨后吸水量及灌溉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辽西北沙地流动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西北沙地流动沙丘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水分运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丘土壤含水率的时间变化与降雨有密切关系,春季土壤含水率较低,为0.1%~3.1%;夏季土壤含水率较高,为2.5%~5.1%;秋季土壤含水率略高于春季,为2.2%~3.6%。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位为:0~10cm土壤含水率变异程度较大,受降雨和蒸发影响强烈;10cm~80cm变异程度相对小些;80cm~120cm土壤含水率比较稳定。流动沙丘不同部位的土壤含水率受干沙层厚度频繁变化和降雨量影响显著,阴坡底含水率>阳坡底>阳坡中>丘顶>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