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老夏  碧霞 《内陆水产》1992,(4):36-36
发生“清水病”,主要原因是池中枝角类,桡足类,蚤类等大型浮游动物多,大量摄食浮游植物,加之雨天池中过多增加新水,对大型浮游动物生长有利,而对浮游植物生长不利,破坏了池中的生态平衡,无形形成了“清水病”。一般说来,此病在多天阴雨,沙底鱼塘、鱼池静水等三种情况下发生较多。  相似文献   

2.
试验探讨了施用生物渔肥(绿源生)后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变化。试验取2个水泥养殖池,其中一个为试验池,施入生物渔肥量为4 g/L,另一个为不施肥的对照池。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渔肥后试验池中的浮游植物在第2天开始迅速增长,第4天达到生长高峰,比对照池同期增长116.25%,硅藻门取代绿藻门成为优势种群;试验池中的原生动物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比对照池增长16.18%,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在第6天大量增长,比对照池分别增长30.40%、20.59%和17.46%;试验池浮游生物总量在施入渔肥后的第12天仍高于对照池。本试验条件下,生物渔肥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影响不大,但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循环水对池塘中氮、磷含量、浮游生物种群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循环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3种,隶属6门47属;非循环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0种,隶属6门48属,循环塘与非循环塘均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分别占各塘种类总数的40.86%、42%。两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循环塘为247.68~1133.31(×104ind/L)和3.07~10.83 mg/L;非循环塘为511.68~1773.3(×104ind/L)和4.48~17.34 mg/L。循环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比非循环塘要低,且差异性显著(P<0.05)。循环水鱼塘中共检出浮游动物33属42种,非循环水池塘68属88种,在试验期间两塘中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是由原生动物和轮虫组成,其种数变化顺序为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循环塘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52.38%、33.34%;而非循环塘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42.05%、48.86%。其中循环塘72~708.11 ind/L和0.41~1.69 mg/L;非循环塘152.9~208.20 ind/L和0.26~0.46 mg/L。循环塘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非循环塘(P<0.05)。循环塘与非循环塘中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介于1.39~1.62和1.16~1.48之间,两塘中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介于0.50~1.95和1.08~1.45之间。结果表明:循环水对养鱼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出现率、丰度和生物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池养花鲢摄食的天然生物食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渊源 《水产学报》1988,12(1):43-50
本文研究池塘养殖的花鲢在各发育、生长时期摄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规律。花鲢终生所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是基本相同的,摄食的浮游动物种类在不同发育生长期有所不同。养鱼池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数量,对花鲢摄食强度的影响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但是,浮游动物的热能高,在质量上显得比浮游植物重要。所谓“不能消化”的浮游植物种类,起着维持养鱼池生态平衡作用。影响花鲢产量的因素是水体中能提供营养的悬浮有机体和有机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看水越冬及其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黑龙江、吉林地区数十个鱼类越冬池的实测数据 ,从水色、透明度、浮游生物与水体溶氧间的相互关系 ,总结如下规律 :1 水体透明度与浮游植物量负相关 ,与浮游动物量正相关。透明度 <5 0cm者 ,浮游植物丰富而极少浮游动物 ,一般氧气充足 ;透明度 >80cm者 ,多滤食性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少 ,一般溶氧量较低。越冬池透明度以 5 0~ 70cm为宜。 2 根据水体透明度可了解越冬池营养盐的丰欠 ,在越冬中、后期“肥水 (浮游植物多 )易缺肥而瘦水 (浮游动物多 )不易缺肥”。 3 目测冰下水体中鱼类的活动状况和兼测水温变化 ,可为池鱼越冬效果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5.苗种培育溪流性鱼种类较多,苗种培育方法各异。其中斑鳜苗的开口饵料为其他初孵仔鱼,培育过程需要投喂活饵料鱼,适合在清水网箱或水泥池中进行。其他大多数种类的开口饵料为浮游动物轮虫或枝角类,因此适合在土塘中培育。土塘可以通过施肥大量培育浮游动物,天然饵料丰富,短期内不需投喂人工饲料就可满足鱼苗生长,培育的苗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养殖成本低的特点。一般选择面积1~5亩的土池,  相似文献   

7.
1放苗前,池塘经多次施肥都肥不起来,或水色很差原因:由于重金属离子等有毒物质的严重超标,或池内有害细菌、浮游动物的大量滋生,或池内丝状藻、青泥苔滋生,或池塘严重老化、池底酸化、板结,池水与底泥之间物质交换停滞,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处理方法:(1)曝晒池底,用生石灰、茶籽饼等药物彻底消毒,或干塘后池底种植牧草、青菜等植物;(2)全池泼洒“排毒养水宝”或“解毒宝”等降解药物;(3)  相似文献   

8.
在稳定池塘水体生态系统和减少水质变动方面,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起着重要作用。池塘水体中溶氧主要来源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吸收大量CO_2、氨、亚硝酸盐及减少硫化氢含量。浮游植物吸附大量的重金属离子,降低其对对虾的毒性。一定量的浮游生物还可避免阳光直射池底,从而抑制丝状藻大量滋生,给对虾提供安静、荫凉的生存环境。浮游植物给浮游动物提供饵料从而达到给对虾提供生物饵料的目的。浮游植物的生长大量吸收养料,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使对虾发病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姚学勤 《淡水渔业》1997,27(1):46-46
1正确投饲,保持水质良好进入秋季气候多变,日夜温差增大,鳖的采食量会受到影响,天气晴朗要投足饵料,一般以投饵后2小时左右吃完,且下餐投饵时没有剩余为标准。碰上天气骤变或阴雨天气要少投饵。由于光照减弱,水温降低,浮游植物生长减弱,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要注意控制。他中浮游生物应为中等营养型(浮游植物为10~20万个/升,浮游动物为1500~3000个/升)。可以每隔半月左右向池内施一次生石灰(10~15PPm),以减少微生物的繁殖,调节酸碱度,起到延缓水质变化和消毒杀菌的作用。也可以5~10PPm浓度每隔7~10天泼洒一次光合菌…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大多数养殖户的头脑里,“清水养蟹”是不变的真理,似乎养蟹池塘的水质越清、越瘦、越好,一旦蟹池的池水变肥就立即忙于换水,以防不测。然而,养殖河蟹池塘的池水保持一定的肥度对河蟹养殖是相当有益的。据初步调查,中等肥度的池水养殖出河蟹的成活率、规格、产量等均比一般清瘦池水养殖河蟹要高,特别是近年流行的河蟹颤抖病的发生率也远比其它池塘低。究其原因,适度的肥水可以使池水有足够的溶解氧,而溶解氧是河蟹生长、发育的决定因素。蟹池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度肥水的池塘中,浮游植物量较多,光合…  相似文献   

11.
八月渔事     
一是继续加强成鱼饲养管理和防病。八月虽已立秋,但水温仍然较高,应大量投喂精料和青饲料,促进成鱼旺势生长。应注意防治草鱼肠炎、烂鳃、赤皮、车轮虫病和鲢、鳙鱼暴发性出血病。认真管好水质,增加池塘水体溶氧。在中午经常启动增氧机增氧,每隔3—5天加注新水,以利鱼类生长。坚持巡塘,发现“浮头”等异常情况立即予以处理。二是加强亲鱼的秋季培育。对吃食性亲鱼多投喂青饲料和豆饼、菜饼等精料;对滤食性亲鱼,注意施用发酵粪肥,以增加水体天然饵料。以利亲鱼生长发育,膘肥体壮。  相似文献   

12.
南美白对虾投苗养殖之前,虾塘水体一般都已经过10天左右的养水,水体中已富含以单胞藻类为主的浮游生物。单细胞藻类可以满足虾苗捕食的需要,又能保证水体中有足够的溶解氧(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来自于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以水体中的腐殖质为营养源,能净化水质并调节水体透明度。单细胞藻类又是轮虫等浮游动物的饵料,而浮游动物的大小、游动的速度和营养价值,都适宜于虾苗摄食。所以虾苗投塘后,首先捕食的就是藻类和浮游动物,而白对虾的天性也决定了虾苗在水体中首先捕食天然饵料。因此,虾苗投塘后,在一段时间内可不必投喂人工饵料。如果投苗…  相似文献   

13.
采用陆基试验围隔的方法研究了施肥后河蟹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的变化情况。施肥后,各试验围隔前期浮游植物生物量随着时间变化明显,迅速达到高峰期。而后,由于轮虫的大量繁殖,使浮游植物生物量又迅速回落;在种群组成上,前期小球藻一直占优势,后期大型藻类大量出现后,小球藻生物量不大;围隔水体中浮游动物主要以轮虫为主,其生物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明显,但空间分布不明显。轮虫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物量有影响,二者相互消长,但由于后期大型浮游植物的影响,并没有呈现出典型的负相关关系;桡足类对早期蟹苗危害较大,但后期可成为蟹苗的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1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调水调沙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不明显,都是以硅藻门占优势,但是密度、生物量显著下降;浮游动物中轮虫种类明显减少,大型浮游动物甲壳类及枝角类部分消失,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鱼类养殖水质综合调控(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肥水培育生物饵料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过程叫肥水。肥水对于整个养殖过程至关重要,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放苗前肥好水,能提高放苗成活率;②能给苗种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③能为养殖过程培植充足的溶氧;④能净化水质,减轻底质污染的压力;⑤能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降低饵料系数,缩短养殖周期。  相似文献   

16.
丁磊  吴康 《水产学杂志》2001,14(2):47-48
研究了清水下塘的鲢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15天的饲养期内,清水下塘的鲢苗相对生长率低于正常的鲢苗相对生长率。  相似文献   

17.
将“天辰水产专用液体肥”定量施放在池塘养殖水体中后,定时检测水体中浮游生物量和种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池Ⅰ、Ⅲ和Ⅴ号浮游植物的量为0.1mg/L ̄0.2mg/L,浮游动物的量为0.1mg/L ̄0.2mg/L;而试验池塘中经过2次施放肥料后,浮游植物的量上升为0.1mg/L ̄0.3mg/L,浮游动物的量为0.2mg/L ̄0.3mg/L。浮游植物中蓝藻和绿藻数量虽然在施肥后数量有所上升,但没有硅藻明显。3个试验池塘中浮游动物的数量也有明显的上升。  相似文献   

18.
姜祝飞 《内陆水产》2002,27(2):23-23
循环注水把2个或几个靠近的鱼塘,在一角用水泥管或塑料、铁管连接,在另一角用机械将一池水抽向另一池,形成几个鱼塘水体循环。由于水体流动,与空气接触而增多,有利于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体中,从而提高水体溶氧量。施有机肥越冬鱼塘每667米2可施有机肥150~200千克。这样可促进水体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提高水体光合能力和塘水温度,同时也有益于增加水体氧气含量。注入肥水将其它鱼塘水质较肥的水,注入越冬鱼塘,由于肥水浮游植物多,可通过增加光合作用提高搅动塘底在严冬季节,可打破鱼塘表层的结冰,通过搅动塘底,让下…  相似文献   

19.
悬浮物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悬浮物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悬浮物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长的影响。浮游植物选取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为受试生物,浮游动物为胶州湾近岸拖网所得,主要优势种类包括藤壶无节幼体、太平洋哲水蚤、腹剑水蚤和小拟哲水蚤。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悬浮物对两种浮游植物的生长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1);悬浮物浓度与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抑制率呈线性关系,半抑制浓度48 h-EC50为1.58 g/L,R值为0.977,96 h-EC50为2.82 g/L,R值为0.993;悬浮物浓度和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抑制率也呈线性关系,其半抑制浓度48 h-EC50为4.27 g/L,R值为0.933,96 h-EC50为4.47 g/L,R值为0.939。悬浮物对浮游动物的生长也有显著影响,其死亡率随着悬浮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其半致死浓度96 h-LC50为60.172 mg/L。  相似文献   

20.
蟹塘水草管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就蟹塘水草管理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一、蟹塘水草长势较差1.主要原因①蟹塘缺肥或水质过肥。蟹塘缺肥一般发生在河蟹养殖前期,水温较低,加之蟹塘投放了大量的螺蛳,水质清瘦,特别是新开蟹塘与清淤后的蟹塘,熟土层浅、有机质少,水草难以生根生长;水质过肥,降低了池水透明度,影响水草光合作用,造成水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