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食料对棉铃虫种群增长的影响及虫源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27.6℃的恒温条件下,应用昆虫种群趋势指数模型,研究豌豆、大豆、棉花等8种天然食料对棉铃虫各虫态发育进度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豌豆叶的棉铃虫发育进度最快,取食棉花的最慢,指数值的大小依次为豌豆>大豆>玉米>高粱>棉花>花生>茄子;棉铃虫在长江下游小麦作物上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棉田第2代棉铃虫虫源主要来自非小麦作物田。  相似文献   

2.
《新疆农业科学》2000,(Z1):35-36
通过调查冬麦套玉米地、正播玉米地、麦地 3种类型周围的棉田中二代棉铃虫卵、幼虫及主要天敌数量的变化 ,初步查明了 3种类型生态区棉铃虫和天敌的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结构周围的棉田与成片棉田比较 ,二代棉铃虫发生初期 ,冬麦套玉米地、正播玉米地、麦地 3种生态区周围的棉田卵和幼虫数量明显比成片棉田的少 ,6月 17日调查卵量平均少 75 % ,幼虫少 81%。另一方面 ,草蛉和瓢虫比对照区多。到二代发生后期 7月 9日调查时 ,3种生态区棉铃虫卵量平均比对照区的少 33% ,而幼虫差异不显著。另外 ,草蛉和瓢虫数量差异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玉米诱集带上二代棉铃虫着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棉花同期播种的玉米诱集带可有效诱集一代棉铃虫成虫产卵,百株着卵量高于棉田62倍。在玉米上二代卵多集中于植株上部,且幼虫存活率相对低于棉田,便于集中防治,种植玉米诱集带是南疆棉花集中产区综合防治棉铃虫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目前南疆粮棉混作区有三种粮食生产模式,即吨粮田(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二熟制(麦收后复播夏玉米)、多熟制(冬小麦套作春玉米,小麦收获后种植夏玉米等短季作物).这三种模式中第一茬玉米播种时间不同.研究比较了吨粮田中夏套玉米和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铃虫产卵有很强的吸引作用,可以使棉田第二代棉铃虫卵量减少55.7;,幼虫数量减少57.1;,对防治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中地区棉铃虫发生演变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不仅危害棉花,其它作物如小麦、玉米、辣椒、瓜菜等受害也明显加重。关中灌区一代棉铃 虫主要在麦田危害麦粒,第三、四代棉铃虫主要危害夏播玉米雌穗,其发生及危害表现为因种植品种、栽 培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纯种抗虫棉及麦套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危害指数均低于2%的经济允许水平值, 非抗虫棉及麦套非抗虫棉危害指数较重。棉铃虫一代卵集中分布在小麦植株上,占总卵量的96.5%;二 代卵集中分布在棉花上,占总卵量的84.2%;三、四代卵分布较为分散。其发生的原因,除了受其自身所 具有的食性杂,适应性广,繁殖系数高等生物学特性影响外,还与气候、虫口基数、农田生态环境、抗药 性、天敌等因素密切相关。控制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必须从长远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的棉铃虫可持续控 制策略,以生态调控为主,强化农业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 1996~ 1999年 4年试验观察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卵至三龄幼虫存活率 ,二代为 1.3% ,三代为 5.5%。田间幼虫与被害蕾铃比分别比普通棉田提高 35.1%和 2 1.3%。结合对普通棉田复合防治指标研究 ,初步确定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为 :二代百株幼虫 5.2头或百株卵量 4 0 0粒 ,三代百株幼虫 4 .7头或百株卵量 85粒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棉铃虫的寄主植物之一,对棉铃虫具有很好的诱集效果。在棉田四周种植玉米诱集带,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棉田幼虫及卵量,而且可以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棉田棉铃虫的基本情况,方便棉农及时防治。笔者结合兵团植保工程研究计划,持续对该地区棉铃虫在玉米诱集带上发生情况进行了多方面调查、监测,将该地区近10年诱集带棉铃虫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建立和完善南疆地区棉铃虫的预测预报体系。一、棉铃虫卵量、幼虫数及蛾量调查方法1.棉铃虫幼虫及卵量调查①棉田中棉铃虫幼虫及卵量调查选择可以代  相似文献   

8.
物理诱杀是充分利用棉铃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诱杀成虫,治源清本,把害虫消灭在危害之前。一、玉米诱集带诱杀棉田四周种植玉米诱集带可以减少棉铃虫在棉田产卵及幼虫的发生量。据调查,玉米诱集带上棉铃虫的卵量是棉田棉苗上卵量的10~20倍。为达到有效诱集棉铃虫第2、3代产卵,棉田四周种植诱集带,选早熟、中晚熟两个品种,调节播种期,以保证玉米  相似文献   

9.
几种寄主植物与棉铃虫发生危害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罩笼人工接蛾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产卵对不同寄主植物及其生育期表现出选择性差异。在三种作物区组试验中,棉花初花期的卵分布率为87.8%,大豆花芙期的卵分布率为12.2%,玉米吐丝后期则不能吸引棉铃虫产卵。室内用7种不同的作物器官饲喂棉铃虫初孵幼虫,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器官的棉铃虫,其生长发育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取食玉米雄穗的发育最快,其次为花生嫩叶、大豆嫩叶和玉米雌穗,再次为棉蕾,取食甘薯嫩叶和芝麻  相似文献   

10.
孙宪银 《中国农技推广》2011,27(10):46-46,9
山东临清市是传统的棉花种植区。常年种植面积25万亩左右。棉铃虫是当地棉田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4代,其中1代在冬麦田发生,2、3、4代在棉田及玉米、花生、蔬菜等寄主作物田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调查、室内模拟试验以及人工辅助试验 ,探讨了雨水、天敌、作物布局和棉花生育期以及防治措施等对淮南地区第 2代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雨对棉铃虫卵有较强的冲刷作用 ,小雨淋湿棉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以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对棉铃虫蛹均有致命的打击 ;棉田四周面积较大的玉米作物是棉铃虫的主要食物源 ,棉花迟播迟栽对第 2代棉铃虫幼虫的钻蛀极为不利 ;天敌的捕食与寄生对第 2代棉铃虫种群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 ,而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则会削弱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德州市1997—2005年抗虫棉棉铃虫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抗虫棉对各代棉铃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防治压力仍然较大,其他寄主田已成为棉田棉铃虫的主要虫源基地。种群数量的消长主要受气候、虫源、食料、天敌、及防治状况等综合影响。防治策略上,对二代棉铃虫要适当施药防治,对三、四代棉铃虫应注重施药防治,重点保护棉花蕾铃;同时,注重对玉米、花生、大豆、辣椒及蔬菜田棉铃虫的防治,减轻棉田防治压力,全面压低棉铃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诱测、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泰安地区棉铃虫一年发生四代,第一代发生在麦田,第二至四代发生在花生田,主要为害叶片.二、三代棉铃虫发生轻重与虫源基数和温湿度有密切关系.通过微电脑程序对其发生因子的筛选,组建了二、三代棉铃虫发生预测式.中产花生田棉铃虫为聚集分布,可采用"Z"字型9点取样法调查.二、三代防治指标分别为百墩花生三龄前幼虫40~50头和30~40头.菊酯类和有机磷农药防效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1984~1986年从田间采集的具有典型纹枯病症状的水稻、玉米、大豆、花生、小麦和立(木占)症状的棉苗等作物上分离的12个丝核菌菌株,从病菌无性时期的形态、细胞核、培养性状、菌丝亲和力、交互接种等诸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符合Darmeter等1965年所叙述的R.solani的形态特征,且幼龄菌丝中细胞是多核的,应视为同种,但不同寄主上的菌株在培养性状、菌丝亲和力、交互接种的感病情况仍存在一定差异,可视为不同类群,根据试验结果,初步提出了湖南上述作物水旱轮作换茬的种类布局,为栽培措施防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南部主要棉区高密度棉田二代棉铃虫消亡因子主要可以归纳为天敌捕食、寄生、生理死亡、自然损失及人为活动等5个因子.1龄、5~6龄幼虫以及卵是新疆南部主要棉区二代棉铃虫田间自然消亡的主要阶段.各龄期幼虫田间自然存活率分别为53.3;、14.93;、10.60;、8.16;、6.69;、4.62;和2.58;.新疆南部棉产区二代棉铃虫总消亡率为97.95;,种群趋势指数(Ι)为8.877 8.单头二代棉铃虫幼虫蛀食蕾数为0.921~14.35,平均4.92个,其数量与棉花蕾、花、铃数量减少率和产量损失呈正相关,综合棉铃虫危害和当前高密度棉花种植的生产成本,其防治指标为102粒卵/百株.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1995~1997年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及棉铃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内在抗性,对初孵幼虫致死率达90%以上,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严重,其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对二、三代棉铃虫不进行药剂防治则显著减产。初步提出抗虫棉的棉铃虫防治策略为:二代以保棉株生长点为主,三代要重点防治以保蕾铃。其防治指标是: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200~300粒,三代百株累计卵量80~120粒。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华北地区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1981—2015年河北、河南和山东3个华北地区粮食主产省的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均显著减少,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冬小麦、玉米和花生总产量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总产量显著下降;1981—2015年所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速率较快,大豆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速较慢;2)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和有效灌溉面积均显著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14.3万t/年、7.2万t/年、7.3万t/年和12.2万hm~2/年;3)旱灾是影响华北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1981—2015年各省旱灾受灾面积显著减少;4)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自然因素中旱灾是造成作物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作物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华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田间接虫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江苏沿海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转Bt棉田的残虫量、蕾铃被害率和产量损失均随着接虫量的加大而增加;接虫量与残虫量的关系2代呈对数增长,3、4代表现为直线增长;转Bt棉田棉铃虫2、3、4代的防治指标分别为每百株有3龄左右幼虫15、8和10头或蕾铃被害率依次达1.18%、2.70%和3.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