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黄淮及长江流域粳稻区重要的病害。由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比较困难,利用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对提高抗性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来自籼稻抗源Modan的Stv-bi是水稻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本研究设计了与Stv-bi紧密连锁的SSR及STS分子标记,用3个抗条纹叶枯病混合群体F30718(圣稻13/镇稻88)、F50701(武优34/T022//圣稻806)、F60702 (V6/T022//镇稻88)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和田间条纹叶枯病抗性鉴定,其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9.3%、87.7%和91.8%。表明这些分子标记可以用于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 其主效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我国很多稻区表现广谱持久的稻瘟病抗性, 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生产。本研究选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及其等位基因的功能标记, 在对22份分别已知抗病基因Pi-ta和Pi-b以及感病基因pi-ta与pi-b组成的水稻品种检测验证基础上, 建立了2套稻瘟病基因多重PCR体系: 体系I同时检测抗病基因Pi-ta与Pi-b, 体系II 同时检测感病基因pi-ta与pi-b, 并利用2套体系对336份高世代育种材料进行检测, 与单标记检测结果比较, 表现稳定可靠, 重复性好。本研究构建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可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快速评价和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3.
利用显性标记对寒地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b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第一大病害。Pi-b基因在我国很多稻区都表现出广谱抗病性并得到了应用。然而该基因在黑龙江省的分布及应用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源于Pi-b基因本身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结合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混合接种鉴定及田间自然抗病鉴定,检测和分析了来自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所36份水稻品种Pi-b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垦稻06-193、垦稻06-774、垦稻19、垦稻13这4份材料含有Pi-b基因。该结论有助于含有Pi-b基因的品种合理布局及利用,为进一步进行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Pi-ta、Pi-b和Wx-mq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南粳5055和南粳9108在江苏等地大面积推广,促进了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但这些品种均不抗稻瘟病,且缺乏适合在淮北地区种植的中熟中粳型优良食味粳稻品种。本研究以同时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的江苏抗病、高产粳稻品种武粳15为母本,携带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q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进行聚合育种。利用Pi-ta和Pi-b基因的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以及Wx-mq基因的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检测技术,分别在不同的分离世代对目标基因位点进行检测,结合田间多代选育、抗性鉴定和籽粒胚乳外观鉴定,成功地将Pi-ta、Pi-b和Wx-mq基因聚合于一体,选育出稻瘟病抗性好、食味品质优、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系"南粳0051",适合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本研究将三套自主研发的PCR检测体系成功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不仅为水稻多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了快捷、高效的选择方法,也为水稻抗病、优质育种创制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具有持久稳定的稻瘟病抗性,被广泛用于中国的水稻育种和生产。本研究通过Pi-ta、Pi-b的功能标记,对搜集到的国外60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检测和分析。研究表明,抗病基因Pi-ta和Pi-b在60份材料有一定的分布,Pi-ta的分布频率要大于Pi-b。四种基因型中,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高,为91.6%,Pi-ta/pi-b分布频率为6.7%,pi-ta/Pi-b分布频率为1.7%,没有检测到两个抗病基因都携带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Pi9和Pi-ta 2个稻瘟病抗性主效基因在黄淮稻区种植水稻品种中的分布状况,利用分子标记对60个水稻品种进行Pi9和Pi-ta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鉴定。结果表明,60个检测品种中31个含有Pi9抗性基因,9个含有Pi-ta抗性基因,郑稻18、豫农粳12号、豫稻16、泰香2号、武香粳14号和武运粳21号等6个品种携带2个抗病基因。黄淮稻区水稻育种Pi9基因利用广泛,Pi-ta基因利用较少,今后应加强Pi-ta及更多主效广谱抗稻瘟病基因的聚合利用。  相似文献   

7.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黄淮及长江流域粳稻区重要的病害。由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比较困难,利用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对提高抗性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来自籼稻抗源Modan的Stv-bi是水稻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本研究设计了与Stv-bi紧密连锁的SSR及STS分子标记,用3个抗条纹叶枯病混合群体F30718(圣稻13/镇稻88)、F50701(武优34/T022//圣稻806)、F60702 (V6/T022//镇稻88)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和田间条纹叶枯病抗性鉴定,其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9.3%、87.7%和91.8%。表明这些分子标记可以用于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8.
黄海  陆燕  朱艳  孙小芹  刘佳 《分子植物育种》2023,(22):7399-7407
稻瘟病是威胁水稻产区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选择合适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已克隆的两个重要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tr,不仅共同定位在水稻第12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而且两者的抗病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Pi-ta基因染色体区段的微共线性分析,发现该区段在稻属染色体多倍化及重塑进程中进化模式非常保守。其次,针对Pi-ta和Ptr基因序列变异位点,设计了新的显性功能性分子标记,根据PCR产物电泳条带的有无,即可快速鉴定水稻品种中Pi-ta和Ptr的抗感病基因型。应用此标记对18份江苏省近年来主栽水稻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Pi-ta和Ptr抗病等位基因在供试品种中共存在频率较高(14/18),且在水稻个体中表现稳定,可有效预防多种稻瘟病菌的侵染,应继续加强基因监测,以防丢失。本研究有助于解析水稻及其近缘物种的抗病机制以及提高抗病品种选育效率,对防治稻瘟病菌侵害和保证水稻产量及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花药培养快速培育聚合抗3种水稻病害基因的新种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抗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3种病害的品种,保证水稻的稳产高产,利用花药培养与常规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进行聚合抗3种病害的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用含有抗白叶枯病Xa23基因的BG152和含有抗稻瘟病Pi-1基因的R118分别与含抗条纹叶枯病Stvb-i基因的花育409进行有性杂交,共获得聚合双抗抗病基因的F0种子分别为180,105粒;鉴别真杂种后彼此再杂交,获得复交F0种子1 398粒。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筛选出聚合抗3种病基因的杂合型单株52株,从中选择田间无病害的进行花药培养,经H0自然加倍,获得双倍体花培植株378株。经PCR检测,筛选出聚合3种抗病基因的花培H1株系14个;对其H2植株进行重复PCR与抗病鉴定,获得聚合3种抗病基因的花培材料所含的抗病基因能稳定遗传,抗病性鉴定有10份均表现为抗(R),且高效表达抗病。最后对水稻花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和三化螟是海南水稻生产主要病虫害,为选育多抗水稻品种,本研究对特种稻新品种"海丰黑糯2号"进行田间喷雾及接种鉴定,并应用分子标记检测和分析抗病虫基因。结果显示海丰黑糯2号中抗白叶枯病和三化螟,分子标记检测聚合了稻瘟病Pi1和白叶枯Xa23、稻飞虱Bph14和Bph15等多个抗性基因。研究探索了应用分子标记和田间鉴定两种方法选育抗病虫品种,拟为水稻抗病虫育种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群体检测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位点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利用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 BIL)群体(BC1F10),采用苗期强迫饲毒和田间重病区自然接种的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条纹叶枯病的表型值,鉴定了两亲本及98个BILs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利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复合区间作图的方法,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进  相似文献   

12.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的病毒性病害。近年来,在中国许多水稻种植地区再流行,并成为部分地区水稻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该文对水稻抗条纹叶枯病近年来的流行情况、水稻品种抗性资源筛选、抗性基因的定位和育种利用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水稻抗条纹叶枯病的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育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才林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陈涛 《作物学报》2008,34(3):530-533
利用日本育成的抗条纹叶枯病优质粳稻品种,与江苏高产品种杂交,将其条纹叶枯病抗性导入江苏高产粳稻品种,达到有利基因的聚合,改良现有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结果表明,在充分发病的自然条件下对条纹叶枯病抗性选择的效果十分明显,只要具有一定的选择压,很容易选择到抗性好的株系。关东194是一个优良的条纹叶枯病抗源亲本,在粳稻条纹叶枯病抗性改良和品质改良中值得加以利用。通过连续3年的定向选择,已经获得一批抗条纹叶枯病的优良品种(系)。其中“宁4009”已于2007年1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为“南粳44”。  相似文献   

14.
水稻条纹叶枯病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江苏全省大面积发生,现已成为江苏省水稻生产上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分析其暴发原因:灰飞虱虫量和带毒率高;耕作栽培制度有利于发病;水稻品种不抗病等。通过调查试验明确了:利用锐劲特等药剂进行稻种处理;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选用抗耐病品种等措施的主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条纹叶枯病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江苏全省大面积发生,现已成为江苏省水稻生产上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分析其暴发原因:灰飞虱虫量和带毒率高;耕作栽培制度有利于发病;水稻品种不抗病等。通过调查试验明确了:利用锐劲特等药剂进行稻种处理;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选用抗耐病品种等措施的主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Kasalath高抗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为剖析不同抗性类型基因之间的关系,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分析了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座。结果在第11染色体S2260–G257标记区间检测到1个与条纹病毒抗性相关的QTL(qSTV11),LOD值为9.2, 贡献率为35.79%;在第3染色体R1618–C595 和R2170–C1135标记区间各检测到1个与介体灰飞虱抗性相关的QTL (qSBPH3-a, qSBPH3-b),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3.12和2.96, 11.69% 和11.36%,表明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由不同基因所控制,而且两者之间不相关。此外,还分别检测到两对与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抗性相关的上位性QTL,暗示水稻对条纹病毒和介体灰飞虱的抗性受主效和上位性QTL的共同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SSR标记BJ11-8与qSTV11紧密连锁, 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镇稻88’和‘徐稻3号’苗期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高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分子机理,以江苏省高抗条纹叶枯病粳稻品种‘镇稻88’和‘徐稻3号’为研究材料,应用双向电泳联用质谱技术对2种水稻苗期蛋白质表达谱的特点及差异进行比较,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鉴定以及分析归类。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的蛋白图谱上均检测到大约1000个蛋白点,这些蛋白点主要分布在等电点为4~7,分子量为10~100 kDa的范围内。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软件分析后发现,2个水稻品种间共存在7个差异蛋白点,在‘徐稻3号’中表现为下调表达。质谱分析共鉴定出6种蛋白,这些蛋白包括能量相关蛋白、代谢相关蛋白、防御相关蛋白和未知功能蛋白。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遗传育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黛珍  江玲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318-318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中国的大流行,给部分省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进行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遗传育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概述了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资源的筛选与利用、水稻品种抗条纹病毒和抗介体灰飞虱之间的关系、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以及转条纹病毒基因工程水稻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水稻抗条纹叶枯病遗传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