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甘蔗品种抗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蔗品种(系)抗螟性评价指标,建立甘蔗品种(系)抗螟性综合评价体系。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以螟害株率、螟害节率、螟害指数、枯梢率、蛀道数、蛀道长度和羽化率为甘蔗生长中后期抗螟性评价候选指标,对19个甘蔗新品种(系)的抗螟性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螟害株率外,其余6个候选指标均有望作为抗螟性评价指标,其中螟害指数与单茎重损失量、蔗糖分损失量间同时具有显著正相关,是评价甘蔗受害程度的最佳指标。因子分析结果表明,6个抗性相关指标可简化为3个公因子,即植株受害因子、蛀道解剖因子和螟虫生长发育因子。根据品种因子得分,对19个甘蔗新品种(系)抗螟性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粤甘42号对螟虫抗性最高,福农38号、桂糖29号、柳城03-1137和桂糖31号对螟虫抗性最低。本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甘蔗抗螟性评价指标与综合抗性评价方法,还明确了19个甘蔗新品种(系)对甘蔗螟虫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在分蘖期、拔节期和成熟期分别对热引1号、热引2号和ROC22号进行虫害调查。对分蘖期枯心率、拔节期和成熟期虫蛀孔数的结果分析表明,在3个不同生长时期,这3个甘蔗材料间对螟虫的抗性均差异显著,抗性依次为热引1号、ROC22、热引2号。因此,与当前主栽品种ROC22相比,热引1号可作为选育抗螟虫甘蔗品种的优良亲本,为抗螟虫甘蔗品种的选育提供良好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3.
甘蔗品种生长中后期对螟虫抗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螟虫自然侵染的方法,以螟害节率为甘蔗生长中后期抗螟性指标,分析19个甘蔗品种(系)在新植和宿根条件下对螟虫的抗性。结果表明:在该试验地,黄螟是甘蔗生长中后期的优势种,条螟次之,二点螟最少。3种螟虫的抗螟性指标均在19个甘蔗品种(系)间存在显著差异,甘蔗品种(系)对3种螟虫的抗性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效应。甘蔗品种(系)对黄螟和二点螟的抗性还存在显著的植期效应、植期和基因型互作效应,其中植期对黄螟和二点螟的种群数量影响最大。3种螟虫的抗螟性指标均在两个植期间显著正相关,但同一植期内3种螟虫的抗螟性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综合评价各甘蔗品种(系)对3种螟虫的抗性水平,柳城05-136、云蔗03-258、粤甘42号和桂糖30号在供试甘蔗品种(系)中对3种螟虫均表现出较高抗性。  相似文献   

4.
施用硅肥对甘蔗抗条螟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蔗施用硅肥对甘蔗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抗性的影响,在田间自然螟虫胁迫条件下,对甘蔗含硅量、抗条螟性指标和产量性状等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硅肥在187.5~750 kg/hm2施用量范围内能显著提高整个生长季甘蔗植株的硅含量,显著降低甘蔗条螟钻蛀率和为害程度。硅肥施用量、植株硅含量和抗条螟性指标间响应一致。采用因子分析对7个抗条螟性指标进行简化,可分为3个公因子,即苗期条螟为害因子、工艺成熟期条螟为害因子和条螟生长发育因子。苗期螟害枯心率、工艺成熟期螟害节率和羽化率可作为硅肥调控甘蔗对条螟抗性效应的评价指标。经逐步回归分析可知,在7个抗条螟性指标中,苗期螟害枯心率和累积蛀道长度对蔗茎产量影响最大。562.5 kg/hm2硅肥施用量对甘蔗条螟防治效果和甘蔗增产效应最适宜。研究表明,硅肥能显著提升甘蔗植株硅含量,增强甘蔗植株对条螟的抗性,有效降低甘蔗条螟发生为害,促进甘蔗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5.
鉴定、评价水稻材料抗螟性是利用材料进行抗螟虫育种的基础。依据海南采集的三化螟卵块接种和本地自然发生的二化螟引起的枯心和白穗,对4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材料进行抗螟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各材料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性具有一致性;A232抗螟性虽不及转肪基因材料的高抗水平,但较其他材料抗性差异显著;利用自然田间发生的螟虫对材料进行抗螟性鉴定,最好是在螟虫种群数量较大时的水稻生育后期,利用白穗率来评价品种抗螟性较理想。  相似文献   

6.
棉花抗虫性鉴定方法刍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棉花的抗虫性包括形态抗性和生化抗性,在鉴定中保持适度的虫口压力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本文对网室鉴定和田间鉴定的方法及优缺点进行了讨论,评述了抗棉蚜和抗棉铃虫性的常用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综述豆秆黑潜蝇危害生物学、大豆对豆秆黑潜蝇抗性的鉴定、抗源筛选、抗性机制、抗性遗传和抗性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大豆种质资源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崔章林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7,16(2):93-102
在南京经过6年鉴定,从6724份国内外大豆资源中,发掘出对本地大豆食叶性害虫表现抗性的资源20份,包括对豆卷叶螟、斜纹夜蛾、大造桥虫等具有综合抗性的6份;主要抗豆卷叶螟的8份;主要抗斜纹夜蛾、大造桥虫的6份;主要抗豆卷叶螟的8份;主要抗斜纹夜蛾、大造桥虫的6份。其中大多数材料的抗性水平高于目前国际上常用的3个食叶性害虫抗源PI171451、PI227687、PI229358。一些抗性资源综合农艺性  相似文献   

9.
一个普通野生稻资源SB1对三化螟、褐稻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化螟Scirphaga incertulas是亚洲稻区的主要害虫,具有多发性、钻蛀性为害特点,药剂防治技术难度大,造成损失重。寻找抗源、培育抗螟品种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搜寻抗源活动,在数万份地方稻种资源或野生稻中,仅找到极少对三化螟抗性1~3级的材料。我们从80年代初开始先后筛选了2200多份品种资源,发现引自澄海县的一份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ntanea Roschev(代号SB1)对三化螟褐稻虱Nilaparvata lugéns有明显抗性,1990~1991年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方法及抗性评级标准,采用笼罩等量接虫,抗感对比法,对SB1抗性机制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区四个水稻品种抗虫特性与螟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上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的代表性栽培品种秀水04和3个当前推广品种(寒优香晴、98110、花育1号)对螟虫(主要指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抗性的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三化螟和二化螟对4个品种的为害率存在着显著差异,秀水04 的抗螟性明显高于其他3个近期品种。植株的组织学特征中,维管束间距大小与品种的螟虫侵入率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秀水04的维管束间距显著小于其他3个品种;在无机化合物分析中硅的含量也以秀水04最高。  相似文献   

11.
各种虫害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种质资源中的抗虫性进行抗虫育种是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通过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特别是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技术)对几种主要害虫(包括欧洲玉米螟、西南玉米螟、甘蔗螟和穗蠕虫等)的抗性进行了基因作图和标记,结合候选基因途径对抗虫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该领域目前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The sugarcane borer, Diatraea saccharalis (F.), is a key pest of sugarcane and other grasses, which is a current focus of research aiming to develop transgenically resistant genotypes. However, the current susceptibility of Brazilian populations of the sugarcane borer to Bt toxins is unknown. Laboratory assays were carried out to characterize the susceptibility of sugarcane borer to the Bt toxin Cry1Ab and to select a resistant strain for additional studies on Cry1Ab resistance. Susceptibility was characterized by exposing neonates of different Brazilian colonies of sugarcane borer t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in meridic diet using surface application of Cry1Ab toxin. Selection for Cry1Ab resistance was carried out by exposing neonates to Cry1Ab-expressing maize (MON 810). The resistance of the borer populations to Cry1Ab was variable with LC50 and EC50 values reaching about 30-fold. The larvae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Cry1Ab selection exhibiting a 55-fold increase in resistance after four generations. This suggests the suitability of using leaves containing Bt-expressing genes for selection and the existence of variability of Bt-resistance in populations of the sugarcane borer.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下植物生理生化及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干旱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最重要的逆境因子,植物为适应和抵御干旱环境所引起的生理生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DNA甲基化在植物干旱胁迫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从植物形态指标的表现、生理生化水平的调节及DNA甲基化3个方面归纳阐述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综述植物抗旱响应对策、DNA甲基化及其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为抗旱种质的鉴定、筛选和抗旱生理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80%以上的甘蔗种植在旱地,干旱缺水是影响甘蔗生产的主要因子。研究不同甘蔗品种的抗旱生理生化特性对于抗旱甘蔗品种选育和抗旱栽培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桶栽方式,对抗旱性有差异的F172(抗旱性强)和YL6(不抗旱)2个甘蔗品种在苗期及伸长期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探讨了不同甘蔗品种抗旱性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抗旱性较强的甘蔗品种F172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中氧自由基清除酶系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氧化保护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非可溶性蛋白(ISP)、可溶性糖(SS)含量显著提高;与不抗旱甘蔗品种YL6相比,甘蔗品种F172叶片中丙二醛(MDA)、非可溶性糖(ISS)含量相对比较稳定;而不抗旱甘蔗品种YL6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中氧自由基清除酶反应较迟钝,MDA和ISS含量上升幅度相对较大,而可溶性蛋白(SP)、ISP含量下降。说明甘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差异是品种耐干旱胁迫存在差异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甘蔗条螟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是甘蔗生长中后期最主要的一种钻蛀性害虫。根据甘蔗条螟的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对甘蔗条螟的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利用性引诱剂进行综合防治技术,旨在为更有效的防控甘蔗条螟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4个品种椰子嫩果椰肉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蔗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甘蔗杂交育种现状,并分别对国内外甘蔗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性、作为生物反应器、提高蔗糖含量及改良蔗糖色泽等方面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尽的综述。  相似文献   

17.
分别用番茄果实、辣椒果实和人工饲料饲养斜纹夜蛾,观察不同食料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的生长发育、存活、不同龄期幼虫的粪便重量、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组建相应食料下的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喂饲辣椒果实的斜纹夜蛾幼虫发育历期和全世代显著长于喂饲番茄和人工饲料,喂饲人工饲料的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粪便重量显著重于喂饲辣椒果实;种群趋势指数(Ⅰ)均大于1, 内禀增长力(rm)均大于0,斜纹夜蛾种群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8.
干旱是限制我国甘蔗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采用桶栽和人工控水的方法,对云南省甘蔗主产区临沧市选取的20个甘蔗品种(系)进行抗旱性分析,通过测定苗期和分蘖期的8个抗逆生理指标,以及分蘖率、成活率和株高3个生长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甘蔗品种(系)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甘蔗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甘蔗分蘖率、株高和成活率呈下降趋势,而甘蔗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质膜透性、SOD和POD酶活性则呈上升趋势。通过模糊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20份甘蔗品种(系)材料分为3类,其中7个为抗旱品种(系),6个为中等抗旱品种(系),7个为不抗旱品种(系);根据抗旱综合值,7个抗旱品种(系)的抗旱能力排名为:‘桂糖06-2081’>‘柳城05-136’>‘福农38’>‘柳城03-1137’>‘德蔗03-83’>‘云蔗05-49’>‘福农40’。相关分析表明,与甘蔗抗旱性呈显著正相关的指标分别为成活率、株高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的指标分别为质膜透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