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广州地区早稻品种与施肥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广州地区早稻2个稻种(.A粳籼89;B,汕优63)在2种施肥处理(1.有机肥+化肥;2.化肥)下,各个试区的甲烷排放通量与排放规律。研究表明:“粳籼89”在处理1和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分别为8.1和1.2mg/(m^2.h);“汕优63”在处理1和处理的CH4排放量通量分别为4.6和2.5mg/(m^2.h).2个稻种在同种施肥及常规间歇灌溉管理条件下,CH4排放通量有一定差异。在施肥处理1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长江中游稻田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筛选适合长江中游地区利用的高效种植模式,选取紫云英-早稻-晚稻(CK,C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稻(RRR)、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和马铃薯-早稻-晚稻(PRR) 5种长江中游典型稻田种植模式,通过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连续的田间试验,比较长江中游典型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结果显示:2 a间,各处理的年总光能利用率均高于对照处理,除2020年油菜-早稻-晚稻外,各处理的年总光能利用率显著高出对照处理10.98%~35.37%和22.22%~50.00%(P<0.05)。2 a间,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的周年光能生产效率和年总光能利用率较高,其次是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2 a间,除CRI外,其余3个处理的周年积温生产效率均显著高出对照处理8.28%~25.44%(2019年)和21.09%~26.78%(2020年)(P<0.05)。冬种紫云英处理(CRR、CRI)的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均较高,处理CRI和处理CRR(紫云英-早稻-晚稻)表现较好,提高了积温利用率。连续2 a均是处理CRI的综合效益加权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75和0.81,综合效益最优。在综合考虑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土壤质量、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的情况下,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模式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3.
闽南混交林种间关系的动态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交林在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调整措施,相对稳定期(0~4a)以局部松土除草为宜,竞争初期(5~10a)采取块状透光伐,伐除强度为30%,竞争盛期(10a以上)则采用疏伐的方法。疏伐是混交林种间关系调整的重要措施,疏伐有利于促进混交林的生长,增强林分的光合作用强度,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性样。  相似文献   

4.
调查分析了若干早稻品种(组合)的庆贺 源类型与结实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早稻组合具有明显较大的产量库容,源相对不足,产量库的实现率主要受源的限制,属源限制类型,因此,育种上在注重选择大穗的同时,还应重视叶片光合功能的选择,栽培上应采取增大源(叶面积)和延长源(叶)功能的措施,以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本研究还对杂交早稻结实性比常规稻差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于2008年进行了早稻条纹叶枯病最终病情与灰飞虱虫口密度的定量关系及早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抗(耐)病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早稻条纹叶枯病发病高峰期病株率(Y1)、病情指数(Y2)与5月底早稻大田一代灰飞虱虫口密度(X)均呈极显著正相关,Y1=5.25 364+0.06 906X,Y2=1.37 985+0.04 701X;不同早稻品种间条纹叶枯病病情差异较大,浙辐203、浙辐001、Z04-113、Z04-309、Z5317较为感病,Z7333、YK19、中香1号、Z7332、嘉籼442较为耐病。  相似文献   

6.
朱险峰 《农业展望》2008,4(6):15-17
受天气、种植效益及结构性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中国早稻生产比往年面临更多的困难,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坚定扶持,预计早稻产量也难以达到预期水平。而受早稻供应减少及国际市场米价大幅攀升、CPI涨幅连创新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预计,随新早稻全面上市,早稻价格将明显上升,部分地区每50kg的收购价格上涨到90元以上的可能性较大。文章从供需、政策等因素对国内早籼稻价格走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发根规则与活力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选用主茎伸长节间数分别为4(早稻),5(中稻),6(晚稻)个的代表品种9个及对原具6个长节间的品种进行播期和短日照处理,改变其抻长节间数,培育成4,5,6个3种类型,研究不同品种(处理)根系的发生和活力。结果表明:(1)主茎伸长节间数相同的品种具有类似的发根规则和根系构成(上层根率),伸长节间数不同的品种发根规则和根系构成差异很大;(2)结实期平均根系活力随伸长节间数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早稻异季育种中稻米食用与蒸煮品质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照目前杭州及以南地区早稻育种一年三季(当地早、晚2季,海南冬繁1季)的实践,选择了14个不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的早稻品种分别在杭州作早稻、翻秋和在海南冬季种植,对同一品种的AAC、胶稠度(GC)、糊化温度(碱消值, GT)以及淀粉粘滞特性(RVA谱)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AC和GT经翻秋后较早季升高,海南介于两地之间;GC和淀粉粘滞性谱形状变化相对较小。认为异季选择时对AAC和GT不宜施加过大的选择压,而GC和RVA谱则可作为决选的参考指标;早世代选择结合异地异季选择可能是改良早稻食用品质与蒸煮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道品  张永鑫  郑伟  胡孙艮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021-7023,7031
通过对温州市近年来的早稻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温州市早稻生产上所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稳定和发展温州市早稻生产应采取的对策建议。指出温州市早稻生产现状为:光温资源丰富,适宜于早稻生产;生产主体发生转变,由家庭种植发展成规模种植;早稻米用途发生变化,已基本退出口粮用途;早稻品种在不断演变。在早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忽视早稻生产,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早稻种植效益偏低;受农田资源等客观条件制约;农技推广力量薄弱,队伍不稳;适应轻型栽培等技术的品种不多。认为在早稻生产过程中,应加强领导,切实抓好早稻生产;不断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确保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加强早稻新品种引选工作;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该研究可为温州市早稻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一次性施肥条件下包膜尿素减量施用对南方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及减施潜力,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湖南省洞庭湖典型双季稻种植区开展小区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CU)、聚氨酯包膜尿素(PuCU)和聚氨酯包膜尿素氮量减20%(0.8PuCU)共4个处理,研究聚氨酯包膜尿素减施对双季早稻生长、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膜肥料不同用量处理对双季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经济效益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影响(P<0.01)。与CU处理相比,PuCU处理的双季早稻两年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平均提高11.99%和12.99%,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和总实粒数分别平均提高5.73%、11.67%和16.22%;0.8PuCU处理的双季早稻两年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平均提高2.68%和4.96%,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和总实粒数分别平均降低0.13%、1.97%和0.32%。可见,4个处理中以PuCU处理效果较好;而0.8 PuCU处理虽减少了肥料施用量,仍具有增产增效潜力,且产投比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和总实粒数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施入聚氨酯包膜尿素可有效改善洞庭湖区域双季早稻产量构成,进一步减施20%能在稳产的同时减少氮素奢侈吸收,收益率更高,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施肥方法。然而不同包膜肥的控释效果及不同作物产量构成存在差异,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作物品种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使用2018年湘、赣、苏三省水稻主产区农户调查数据,研究农户最低收购价预期对种植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及农业生产性投资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农户预期最低收购价下降对种植结构变化、调模式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预期降幅超线对调模式行为的影响更显著,表明最低收购价政策变化传递出较明显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农户预期最低收购价下降、预期降幅超线和专用型设备投资对调面积行为的影响显著为负,且专用型设备投资与预期降幅超线交互项对调面积行为的负向作用更显著。这种负向调节效应源于农户专用型设备投资收益回报机制对水稻种植规模的“锚定”效应,使得专用型设备投资对农户面积减少行为有较大的延迟作用。未来种植结构调整应引导低端农产品向优质、品牌化转型,稳定农户生产性投资收益回报率预期,探索分类引导不同规模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农户兼业、生产环节外包与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随着农户兼业化趋势的加强,农村务农劳动力不断流失,生产外包服务市场不断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户兼业和生产环节外包对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的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本文基于全国9省调查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逻辑及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在总体上促进种植结构"趋粮化",生产环节外包特征变量在农户兼业影响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此外,被访者性别、年龄、家庭总收入、村庄地形和交通设施对农户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也存在显著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为引导农户种植结构"趋粮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外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市场的发育与完善,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外包服务率;同时,制定合理的价格支持政策,保障农户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研究风险条件下的农户种植制度的选择与调整行为,揭示农户多元化种植制度调整的合理性,从而为指导农户进行种植制度的选择与调整提供依据.利用对北京市蔬菜种植户抽样调查所获得的截面数据,采用MOTAD模型实证分析了蔬菜种植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及其在风险条件下种植制度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北京市蔬菜种植户在生产中主要面临价格风险,而且在风险条件下,农户会对其蔬菜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本研究结合效用最大化条件,测算出了适合于当地农户的蔬菜种植制度,即农户在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可以利用0.41 hm2的土地进行多元化的蔬菜种植,并达到预期收益.根据实地调研显示,北京市蔬菜种植户户均耕地面积达0.74 hm2,研究结果能够为当地的生产经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技术创新轨道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现行农业技术创新轨道难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存在着不能对增长结构中的技术,障碍作灵活反应的缺陷和矛盾。提出了农业技术创新轨道的重建需坚持多主体参与、利益制约、市场主导和政府协调的原则以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继续大力发展饲料粮生产是我国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我国小麦、水稻的播种面积仅占总播种面积的41%,占粮食总产量的62%.今后一段时间的调整方向不是继续降低细粮面积和产量,而是着重于选育和改良作物的饲用品种,结合发展复种,灵活机动地发展饲料饲草生产。通过粮饲产品结构性过剩机制的初步探讨,对以往交替出现的卖粮难、卖肉难现象作了合理解释,并说明我国粮食总量过剩现象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由于市场无法克服它自身的“失灵”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加强政府行为 ,引导农民有效地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列举了近年来省级农科院在科研结构调整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研结构调整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农业科研发展规律的原则、市场需要的原则及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原则。在做好总体安排的前提下,要调整好三类研究结构、产前产中产后研究结构、种养加研究结构、“硬技术”与“软技术”研究结构及不同层次学科研究结构。最后提出了省级农科院科研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制度创新为支撑,合理规划布局,在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市场开拓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9.
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适应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已有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适应气候变化实践非常丰富,但诸多研究者并未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对已有实践的适应气候变化内涵没有清晰地认识。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从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品种布局三个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结合东北水稻玉米扩种、冬麦北移、华北"两晚"技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改制、南方冬季农业开发等典型适应气候变化案例,探讨复种指数、间作套种模式、作物配置、种植界限、种植比例、抗旱品种、抗病虫害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不同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的内涵,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中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倡导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各要素对种植熟制的综合影响研究,深入开展农业精细区划与作物布局优化配置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育种多目标优化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晨阳  马广旭  刘春  王济民  辛翔飞 《世界农业》2021,(2):45-53,131,132
本文基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广西以及云南6省(区)共251个肉鸡养殖场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对肉鸡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和成本收益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除少量鸡粪废弃外,肥料化是肉鸡粪便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向。从资源化处理后的鸡粪类型和销售路径看,养殖场户鸡粪肥料化利用方式具体有自用、免费赠送、鲜粪出售或有机肥出售等几种。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肉鸡养殖场户鸡粪处理成本收益分析发现,当前鸡粪处理成本偏高,资源化利用带给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不显著,且不同肉鸡品种、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规模肉鸡养殖场户之间鸡粪处理的成本收益均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上看,除了种养分离以及有机肥使用成本高,弱化了还田需求之外,鸡粪资源化处理成本高、资源化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也对鸡粪资源化利用推进产生了阻碍。因此本文建议,应合理规划种养规模和布局,加强鸡粪处理与利用的规范化管理,扶持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引导畜禽粪便资源化产品市场体系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