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役牛必须向乳、肉型改良。永吉县从1978年开始用西门塔尔种牛和夏洛来种牛的冷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根据1981年测定,永吉县的黄牛用兼用型西门塔尔种牛改良效果比较明显。虽然改良牛的生长曲线明显高于本地牛,但是随着月龄的增长而降低。其原因是:由于改良犊牛初生重大于本地犊牛,而且对饲养条件及饲料的要求也高于  相似文献   

2.
临湘本地黄牛属役用型黄牛,体型矮小,役力较小,出肉率少,经济价值低,品种严重退化,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改良本地黄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前言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黄牛的役用时间迅速减少。为了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1985年8月,我市秦都等县(区)开始引用乳肉兼用型丹麦红牛改良本地秦川牛,使之向乳肉役多用途方向转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黄牛改良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探求黄牛发展及改良方向,确定适宜我区改良本地黄牛的最佳组合,寻求科学依据,笔者对三元杂种牛的生长发育、肉用、役用以及泌乳性能进行了综合性测定调查。现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应用纯种肉用牛和乳用牛改良本地役用黄牛,培育成肉用、乳用及兼用型的新品种,以适应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黄牛改良的速效途径。近  相似文献   

6.
温岭高峰牛再次改良F_1代黄牛效果观察范福贤(金华汤溪兽医站)为改良本地小黄牛的肉用生产性能,自1985年开始,金华地区相继弓l进温岭高峰种公牛6头,与本地小黄牛进行杂交,所产杂种一代黄牛,在体尺、体重、肉役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继续采?..  相似文献   

7.
“陇南黄牛杂交优势利用研究”省列课题提出陇南黄牛杂交改良向乳、肉、役兼用方向发展。实验已证明西本等一代杂种牛的生长速度、肉用、役用性能均比本地牛有很大提高,对乳、肉、役兼用牛来说,产奶性能的测定可以估测该牛的经济效益和犊牛生长发育的依据。为了探讨西本一代牛泌乳性能,为今后黄牛转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8年3月—11月进行了本试验,现总结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8.
养牛,怎样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最近到一些养牛专业户调查,总结他们的经验,用“八改”保“一最”是个好办法: 一、改一用为多用牛。养本地牛(如水牛、黄牛)主要为役用,肉质差,出栏慢,效益低。如果用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黑白花牛为父本,改良黄牛,向肉、乳、役“三兼用”发展,不仅可以役用,而且产公牛可发展为肉牛,产母牛可成为奶牛。农民从改良中得到实惠,他们说:“黄牛变肉牛,  相似文献   

9.
“甘肃黄牛转化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总课题设计提出陇东地区黄牛改良向肉役兼用方向发展。试验已证明西本、利本等杂种一代的肉用、役用性能均比本地牛有很大提高。产奶性能不仅是乳用牛的主要经济性状,而对肉役兼用牛来说,奶多可使犊牛生长快、发育好,并为后期生长发育创立良好基础。为了探讨杂种一代牛泌乳性能、为今后黄牛转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6年8月—1987年7月进行了本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良本地黄牛,从单一役用转向综合的肉乳兼用,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国外良种公牛,生产冻精,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充分发挥种公牛的生产性能,加速黄牛改良的步伐。1975年,徐州地区建立种公牛站(现名徐州市家畜良种站)。现将建站以来种公牛的利用和黄牛改良效果情况简报如下。(一)牛冻精生产情况:1975年开始筹建种公牛站,1977年正式投产,至1987年底,生产牛冷冻精液颗粒157万粒。按种牛品种划分,其中西门塔尔牛占30.1%;抗旱王占  相似文献   

11.
秦川牛是产于陕西渭河流域关中广大平原地区、国内外驰名的地方良种,具有体格高大,体质紧凑、结实,肉、役性能较高,毛色紫红,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等特点。全国许多省、区用它来改良本地黄牛效果显著,深受省内外广大群众欢迎。但是,近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落实,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作为单纯役用的秦川牛,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向乳、肉、役综合利用方向转化,以迅速提高其乳肉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为此,1979年农业部给  相似文献   

12.
我县从五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用秦川牛改良本地黄牛的试验研究,特别是1980年以来,随着黄牛冻配技术的推广应用,改良的步伐大大加快。到目前为止,改良牛已达2.3万多头,占牛群总数78%。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改良效果,在邱怀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改良牛与本地牛役用性能对比测定,现将测定结果简报于后。  相似文献   

13.
<正> 华南地区黄牛体型小,生产性能低,一般以役用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对役力的需求逐步减少,牛的役用价值随之下降。有些地区甚至养牛一年仅用牛1—2个月,或养牛仅为集肥之用。农民反映养牛不合算,经济效益低。另方面,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奶、肉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就提出了黄牛必须从生产资料转化为生活资料的问题。也即必须从单一的役用转化为奶、肉、役兼用多种经济用途,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养牛效益。因而从客观上就确定了黄牛必须进行改良的发展战略。现就此问题提出几点看法和设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肉牛杂交改良的历史 追溯我国黄牛改良史,早在30年代就引入黑白花牛,短角牛等进行改良,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引进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先后从国外引进乳用黑白花、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肉用的夏洛来、利木赞、海福特、安哥斯等品种,改良我国的黄牛,使黄牛从单一役用向着肉、乳、役兼用方面发展。经多次试验研究,确定以西门塔尔牛、夏洛来、利木赞牛为改良当地黄牛的当家品种,吸收了外来品种的优点,改进了体型结构,提高了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选择西门塔尔,黑白花,夏洛来3品种牛冻配改良河西本地黄牛,所得5个杂交组合,进行了西本F1,西西本,黑西本,西本F3,夏黑西本阉,母牛役用性能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河西地区黄牛向乳方向转化的同时,其冻配改良后都兼顾了一定的役用性能,并且,其杂交改良的一,二代牛的役用性能较本地黄牛有所提高,完全可承担农户耕作使役。  相似文献   

16.
<正> 改变本地黄牛单一役用为乳肉役兼用,1978年首次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在我县罗文、花楼等地试点,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效果显著,渐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一、杂交改良及其利用从1978到1985年底,全县共用冻精配母黄  相似文献   

17.
<正> 河西黄牛属于蒙古牛种,体格偏小,生长发育缓慢,是以役用为主的地方品种。张掖地区从1980年开始引用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到1988年底9年累计共授配母牛84179头,产活杂种牛犊44716头,现存栏各类杂交黄牛38000头,占黄牛总数的24%。其中1代改良牛33440头,占改良牛总数的88%,2代改良牛3800头,占总数10%,3代以上改良牛760头,占总数2%,为了全面了解本区黄牛改良效果,及掌握杂交牛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1989年3—5月我们对全区黄牛改良效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我省黄牛属于南方小型牛。体型矮小、役力也小,出肉率少,经济价值低,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良。 我省从1973年开始用么拉水牛对本地水牛进行试点改良。后来陆续引进夏洛来、辛地红、抗旱王、海福特和西门塔尔牛对省内部分县的耕牛进行杂交改良。结果加大了体型和役力,提高出肉率,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效益不够明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从1984年开始在泰和县选择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进行试验,探讨耕牛乳、肉、役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9.
鲁西黄牛为我国10大地方良种黄牛品种之一。具有体型大、肉质好,遗传性稳定的特点。利用其作父本,改良山区本地牛生长慢、体型小、毛色杂的缺点,是养牛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于1986年在泰安市郊区房村乡开展了鲁西黄牛杂交改良本地牛试验,为改良本地牛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黄牛传统上以役用为主,乳肉生产性能低,经济效益不高。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生产的发展,黄牛的役用价值已大大下降;另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牛奶、牛肉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为顺应这一变化,满足人民的奶肉需求,必须走黄牛改良之路。陕西省先后已有10多个县、区引入丹麦红牛或短角牛级进杂交秦川牛,使之向乳肉或肉乳方向发展。全国其它各省,市、区也都不同程度地展开了黄牛改良工作。鉴于黄改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为了使黄改工作者能预测每年各代改良牛的存栏数,做到心中有数,按计划开展工作,特开展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