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短花针茅草原群落种间联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种间联结能够反映群落中物种之间的交互作用,在群落结构功能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1 m×1 m样方尺度上研究了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3个物种之间的交互联结性.结果表明,短花针茅群落多种间负相关,多物种之间存在对资源的竞争;11个种对联结显著,其中5个种对联结极显著;显著联结的11个种对中,4对为正联结,7对为负联结;其余种之间相对独立,互为中性联结或联结性不显著.关键种与其它物种之间呈中性联结或联结性不显著,在群落中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分布不受其它物种的影响或所受影响很小,在群落中能够稳定存在并占据优势生态位.伴生种或杂类草与其它物种之间联结显著,正向或负向,在群落中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分布易受其它物种的影响,在群落中不能稳定存在且只占据劣势生态位.  相似文献   

2.
以天山北坡不同区域与海拔地段鸭茅群落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测定鸭茅群落物种优势度,通过方差比率计算、χ2检验、联结指数即秩相关分析种间联结性,分析鸭茅群落主要优势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及优势物种鸭茅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探讨区域与海拔梯度变化对鸭茅群落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西两段山地鸭茅群落主要物种种间联结性在海拔1800~2200 m间呈现出由正关联逐渐向负关联过渡,群落稳定性有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减弱趋势。2)联结系数及联结指数结果均说明不同区域与海拔梯度对的鸭茅群落物种间的联结程度有一定影响,但均表现不强,而处于弱联结的较多或无联结,群落中各物种间较松散。3)鸭茅种群与群落内其他种之间的相关性有时呈正联结,有时呈负联结,这与区域与海拔地段所处的环境因素存在异质性有关。研究结果为揭示影响鸭茅群落物稳定性因素,预测鸭茅种群动态和种间竞争与共存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植物种间联结是群落本质特征之一,是指不同植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关性,是由群落生境差异影响物种分布而引起的~([1])。种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群落结构和动态~([2])。其结果可以帮助正确认识群落的结构及趋势,对于草地群落演替机制的揭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并为保护生态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3])。许多学者对草地植物种间联结做了大量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种间关系与群落演替阶段和群落稳定有关~([4-8])。但关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植物种间关  相似文献   

4.
在中点四分法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疏勒河中游刚毛柽柳盐漠的群落结构组成;并采用若干离散分布模型的理论拟合、聚集强度指标和种间联结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该群落类型各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生态分布的联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该群落的植物组成贫乏,以古地中海退却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地中海至中亚成分为主,多为旱生植物或盐地植物;2.群落层次结构单一,覆盖稀疏(2.95%),优势种重要值依次为:刚毛柽柳1.3927,盐穗木0.8434,盐爪爪0.4390,黑果枸杞0.1845,小果白刺0.1401;3.刚毛柽柳个体植丛近于均匀的随机分布,表现出较强的扩散能力;盐穗木和盐爪爪倾向于集群分布,后者聚集强度较高;4.优势种间只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联结性,种内个体及种间的直接相互作用不明显,在生境不发生较大变动时具有相对稳定性;5.基于中点四分法的种间联结性测定,能够揭示种间最大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强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论述了成都平原区荒芜草坪2个群落及20个(直径30 cm)随机分布不同样圈中优势种之间及优势种与伴生种、偶见种之间的数量特征.重点探讨不同植物种间相遇机率(PIE)、种间联结与相关、物种相似性、种群密度(D)与频度(F)的关系.统计分析获知优势种间的相遇机率较高,伴生种、偶见种较低.但2个群落的PIE均属较高,分别为0.878 7和0.816 6.种间联结关系是马唐与狗牙根、马兰与香附子均属正联结,相关关系显著,互为依存.  相似文献   

6.
种间联结能够反映群落中物种之间的交互作用,在群落结构功能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1 m×1 m样方尺度上研究了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草原群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4个物种之间的交互联结性.结果表明紫花针茅草原群落总体种间关联性为负相关,种对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群落尚处在演替初期阶段,或群落受到外界严重干扰.群落中的物种间不可能形成一种稳定、协调的搭配关系和对环境资源的最佳利用状态,群落中植物种对间搭配关系表现出偶然性和随机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论述了成都平原区荒芜草坪2个群落及20个(直径30 cm)随机分布不同样圈中优势种之间及优势种与伴生种、偶见种之间的数量特征。重点探讨不同植物种间相遇机率(PIE)、种间联结与相关、物种相似性、种群密度(D)与频度(F)的关系。统计分析获知:优势种间的相遇机率较高,伴生种、偶见种较低。但2个群落的PIE均属较高,分别为0.8787和0.8166。种间联结关系是马唐与狗牙根、马兰与香附子均属正联结,相关关系显著,互为依存。  相似文献   

8.
植物群落构成和植物种间联结,反映植物物种空间上相互关系,对于草地演替动态及稳定性的揭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以青南牧区南部3个嵩草群落为对象,分析了群落生物量构成变化;并基于2×2列联表及植物种多度,采用Ochiai种间关联度指数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了不同嵩草群落的植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特征。结果表明:藏嵩草群落的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山嵩草+异针茅/杂类草群落,群落生物量主要由莎草科植物构成,其占总生物量的45%~80%,而禾草、杂类草和不可食植物则分别约占总生物量的8.1%,15.2%和16.4%;3个嵩草群落内的植物种对一般存在完全关联、绝对关联和完全独立3种关系,藏嵩草群落和高山嵩草+杂类草群落中完全独立的种对较多,为38.1%和40.0%;而高山嵩草+异针茅群落中完全关联种对较多,为36.3%;3个群落中较多植物种对间存在显著联结性,且显著正联结种对数多于显著负联结种对数,同一种对在不同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不同;各嵩草群落均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论述了成都平原区荒芜草坪2个群落及20个(直径30cm)随机分布不同样圈中优势种之间及优势种与伴生种、偶见种之间的数量特征。重点探讨不同植物种问相遇机率(PIE)、种间联结与相关、物种相似性、种群密度(D)与频度(F)的关系。统计分析获知:优势种间的相遇机率较高,伴生种、偶见种较低,,但2个群落的PIE均属较高,分别为0.8787和0.8166。种间联结关系是马唐与狗牙根、马兰与香附子均属正联结,相关关系显著,互为依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封育措施对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Savanna)群落种间关系的影响,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实施水土保持封育20年的区域及其周边区域设置封育区和干扰区样地开展植被调查,应用方差比率(VR)法、χ2检验结合Jaccard指数法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25个优势物种的种间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导致稀树灌草丛群落组成及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有助于橘草等多年生乡土禾草的生长,促进假杜鹃(Bc)、清香木(Pw)和地檀香(Gf)等一些木质化程度较高的物种留存,同时抑制一年生物种、杂草类物种和外来物种的出现,在群落中形成多个建群物种;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群落总体种间联结以正联结为主,封育促进群落形成更加复杂的种间联结关系;相较于封育区,干扰区群落物种间存在较高的资源竞争或生态关系的相互排斥,促进一年生物种、杂草类物种和外来物种间形成较强的正联结关系,形成以黄茅为代表的单优势建群种群落,而封育区群落总体种间关系呈现显著正联结状态,促进豆科物种、木质化物种、乡土物种间形成正联结关系,优势物种间正负相关关系同时加强。以上结论表明,封育措施对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优势植物种间关系有重要影响,通过影响植...  相似文献   

11.
高原鼠兔喜欢刈割茂密高寒草甸中高大植物而影响植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高原鼠兔刈割行为对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种间关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刈割会促进植物群落的种间总体联结从不显著正关联变为显著负关联,降低植物群落稳定性,减少植物群落内正关联和正相关的种对数量,增加负关联、无关联和负相关的种对数量。而综合χ2检验结果、AC值和OI指数,洞口植物群落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均不显著,种间联结程度不强。这表明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能够评价小型草食动物对植物群落种间关联的影响,为全面解析高原鼠兔整体干扰驱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三江源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原土壤团聚体和种间亲和性特征,以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特征和群落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同一土层相同粒径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逐渐减小,>0.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占比下降、平均重量直径减小,<0.5 mm粒径土壤颗粒的平均重量直径增大,各粒径团聚体分布受土层深度影响较小;中度退化草地物种多样性最高,其种间相关性也最为复杂;随退化程度加剧,正联结种对占比增大,而负联结种对占比下降,种对间的相关性和性质也发生显著变化;退化过程中土壤沙化明显,群落建群种发生变化、杂类草比例显著增加,种对间相关性趋于简单,种间竞争强度逐渐降低。因此,在草地退化过程中维持群落种间亲和性,可有效遏制土壤沙化和草原进一步退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不同放牧强度如何影响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本研究设置三种放牧强度,采用"Levins"方法计算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以及使用方差比率法(VR)、卡方检验、联结系数(association coefficient,AC)和Ochiai(OI)指数分析了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中度放牧和禁牧增加了优势种的...  相似文献   

14.
灌木、半灌木的分布面积在干旱半干旱区持续增加,显著改变了原有植被景观及生态学过程。本研究以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2×2列联表的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物种联结系数等计算物种间关联性,从而揭示灌木扩张过程中群落内物种总体间及种对间的联结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种总体关联性在轻度扩张强度下表现为正联结,其它扩张强度下表现为负联结;随扩张强度的增大,半灌木-草本间正联结物种对逐渐增加,草本-草本间负联结物种对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间的种间联结性趋于无关联,白莲蒿-甘肃蒿(A.gansuensis)间的种间联结性趋于负联结;白莲蒿-草本间的正联结物种对随扩张强度增大而增加。综上,灌木扩张强度和物种自身属性会改变物种间联结性,这种改变是种间竞争、种间互利以及物种对周围环境趋同或分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李军玲  张金屯 《草业科学》2010,27(9):119-123
植物种间关联研究对揭示植物对生境变化的响应及植被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2×2列联表、2χ检验方法对群落草本植物优势种进行总体相关性和种对间的联结性检验,应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刻画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对太行山中段植物群落草本层中重要值较高的32个优势种群、496个种对间的关联性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中段草本植物优势种整体上多呈现正关联,群落处于较稳定的演替阶段。其中2χ检验结果有75个种对呈极显著正关联,74个种对呈显著正关联,只有20个种对为不显著的负关联。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有43个种对呈极显著相关,79个种对呈显著相关,只有6对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对生境要求相同或相似的种对表现出显著的正关联。χ2检验呈显著、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多于秩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6.
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密度变化会引起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组分变化,而且引起种间关系的改变。研究了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密度对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种间联结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密度增加,原优势种高山嵩草优势度降低,而原伴生种达乌里秦艽和小花草玉梅等植物的优势度却逐渐增加;植物群落内主要物种间的总体联结性从有效洞口数密度小于或等于224个/hm2时的正关联,转变为有效洞口数密度超过224个/hm2时的负关联;高山嵩草和青藏苔草的联结性从有效洞口数密度≤224个/hm2时的正关联,转变为有效洞口数密度超过224个/hm2时的负关联,而密花香薷和乳浆大戟、乳浆大戟和黄花棘豆的联结性则相反。这说明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密度变化改变了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种间的总体联结性,有效洞口数密度为224个/hm2时种间联结性最强,群落最稳定。  相似文献   

17.
天山北坡醉马草群落种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方差比率法、基于2×2列联表的χ2检验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天山北坡不同坡位和坡向的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群落进行总体联结性和种对间的联结性分析,同时利用Ochiai指数测定各种对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坡位及坡向对醉马草群落总体关联性无影响,各样地上群落主要植物种间总体表现为显著负相关,群落处在不稳定发展阶段;坡位及坡向对群落成对物种间的关联性影响较小,除了阳坡下段极显著、显著相关的种对数较多外,其他样地上极显著、显著相关的种对数都较少,所占比例很低.成对物种关联程度受坡向而不受坡位的影响,OI值显示沟底、阳坡主要物种间负联结关系松散,物种比较独立,阴坡负联结关系较强;所有样地上醉马草与大多数物种表现为负关联且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