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分对不同栽培年限日光温室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短期(84 d)好气培养法评价了不同水分供应水平下(田间持水量的60%、80%及100%,分别用60FC、80FC和100FC表示)陕西杨凌地区不同栽培年限(种植前、种植第二年及种植第三年)日光温室土壤(0~20 cm及20~40 cm土层)氮素矿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日光温室栽培年限的延长,0~20 cm土层累积净矿化氮量显著增加,且随栽培年限的增加,20~40 cm 土层氮矿化势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水分含量由60FC增加到80FC,土壤累积矿化氮量呈增加趋势,但当含水量达到100FC时,土壤累积矿化氮量降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增加1 g·kg-1, 60FC、80FC、100FC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土壤氮矿化势分别增加 1.62、1.88 mg·kg-1和1.57 mg·kg-1;土壤全氮含量每增加1 g·kg-1,土壤氮矿化势分别增加28.93、33.42 mg·kg-1和27.82 mg·kg-1。因此,建议日光温室蔬菜栽培中应综合考虑温室年限及灌溉量对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土塬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长武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0~500 cm土层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分析,以明确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果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显著高于荒地和刺槐林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田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达1.44 g·cm-3,显著高于同深度荒地(1.27 g·cm-3)、果园(1.38 g·cm-3)、刺槐林地(1.32 g·cm-3)土层;40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为刺槐林地(86 g·kg-1)<果园(113 g·kg-1)<荒地(152 g·kg-1)<农田(165 g·kg-1);果园和刺槐林地0~500 cm土层土壤平均饱和导水率分别为0.37、0.36 mm·min-1,显著高于农田(0.25 mm·min-1)和荒地(0.23 mm·min-1)。退耕还林(草)导致土壤容重降低、饱和导水率增加,有助于降水入渗,但退耕后深层土壤有干燥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乌兰布和东北部典型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室内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3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地(耕地、林地、荒漠灌丛)的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质含量、全氮、全钾、全磷分别为8.02±4.35、0.34±0.14、0.37±0.09、16.10±2.04 g·kg-1,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为18.48±8.27、3.76±0.89、135.04±83.35 mg·kg-1,pH值为8.8±0.20; 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影响显著(P<0.05),对全氮、全钾影响不显著(P>0.05); 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排序为荒漠灌丛(0.443)>林地(0.409)>耕地(0.312), 荒漠灌丛与林地的土壤肥力为中等级水平,而耕地的肥力为低等级水平。荒漠灌丛与林地比耕地有利于土壤保肥。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东麓不同种植年限葡萄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不同种植年限(1 a、7 a、20 a)葡萄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未开垦的荒漠草原为对照(CK),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分析不同种植年限、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土壤贫瘠,土壤C、N、P含量均值分别为4.88 、0.56 g·kg-1和0.24 g·kg-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12、1.06 g·kg-1和0.65 g·kg-1),土壤K含量均值为28.88 g·kg-1,高于全国水平(16.6 g·kg-1)。各年限土壤SOC均值变化范围为3.93~5.36 g·kg-1,TN均值变化范围为0.39~0.73 g·kg-1,TP均值变化范围为0.21~0.37 g·kg-1,TK均值变化范围为27.88~30.16 g·kg-1。随荒漠草原的开垦及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C、N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P含量逐渐增加,土壤K含量虽表现为逐渐减少但各年限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2)土地利用方式及植被覆盖的转变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研究区土壤C∶N均值变化范围为8.70~10.60,C∶P均值变化范围为16.78~33.29,C∶K均值变化范围为0.14~0.22。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C∶P、C∶K、N∶P都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C∶N虽趋于降低,但不同种植年限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年限葡萄地土壤N∶P在1.66~3.61之间,低于我国土壤N∶P的平均值(5.2),表明贺兰山东麓葡萄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酿酒葡萄的种植过程中,应考虑合理匹配不同营养元素和适当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采用数值统计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壤盐分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0~1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为0.7348 g·kg-1,10~30 cm土层为0.2070 g·kg-1,30~50 cm土层为0.1852 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盐分含盐量减少,土壤盐分含盐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19%、211%和193%,呈现强变异性。(2) 0~10 cm、 10~30 cm和30~5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Cl-、SO42-、Mg2+ 和K++Na+离子的均值逐渐减少,总体上盐分分布具有较强的表聚性。(3)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是Cl-与SO42-。(4)未利用地土壤总盐分均值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次之,林地的最小,分别为0.4420 g·kg-1、0.0755 g·kg-1和0.0414 g·kg-1。  相似文献   

6.
二月兰不同翻压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不同翻压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二月兰可有效降低石灰性土壤pH值,45 000 kg·hm-2(处理Ⅰ)和90 000 kg·hm-2(处理Ⅱ)翻压量的土壤pH值在培养结束时(120 d)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24和0.41个单位;翻压二月兰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土壤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6 g·kg-1、2.00 mg·kg-1、26.28 mg·kg-1和0.09 g·kg-1、3.32 mg·kg-1、63.00 mg·kg-1;土壤有效氮含量在翻压15天时达到峰值,此时处理Ⅰ、Ⅱ的有效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2.95 mg·kg-1和21.70 mg·kg-1,但培养60天后各处理有效氮含量相近;翻压二月兰可在培养前期(22 d)较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22天后处理间差异缩小,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6 g·kg-1和0.33 g·kg-1;翻压二月兰可降低土壤碳氮比,培养结束时处理Ⅰ、Ⅱ的碳氮比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02和1.51个单位,降幅分别达到20.82%和15.58%。  相似文献   

7.
基于HYDRUS模型的暗管排水水盐运移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暗管排水条件下膜下滴灌农田的水盐运移规律,本文设计了埋深1 m,间距4 m的暗管排水模型试验,研究分析灌水淋洗过程中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利用HYDRUS模型对暗管排水条件下的水盐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经过3次灌水淋洗后,表层0~20 cm土层内盐分含量下降至2 g·kg-1,达到了非盐化土水平,20~60 cm土体内上层土壤脱盐效果高于下层,总盐分含量下降至8 g·kg-1以下;经过实测值与模拟值的验证,土壤盐分和水分的均方根误差RMSE最大分别为0.632和1.324,决定系数R2最小分别为0.992和0.906,说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度较好,HYDRUS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暗管排水过程中水盐运移规律。通过模型模拟6次灌水(共90 d)后暗管排水条件下不同土层深度的水盐动态变化特征,模拟结果表明,0~40 cm土层内盐分含量下降至2 g·kg-1,40~80 cm土层内盐分含量下降至4 g·kg-1左右,基本达到轻度盐化水平;距离暗管不同间距处的土壤剖面盐分含量呈波动变化,距离暗管越远,土壤剖面含盐量越大,盐分含量在0~8 g·kg-1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8.
苹果树根域土壤理化性质对园艺地布覆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园艺地布覆盖对苹果树根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园艺地布覆盖和清耕2个处理,于2018年2—12月对苹果树休眠期、盛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及果实成熟期0~6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园艺地布覆盖果园相比清耕,土壤含水量提升了0.16%~7.10%;土壤pH在休眠期40~60 cm土层增大了0.12,在其余生育时期及土层内降低了0.06 ~0.43;有机质含量在休眠期至幼果期0~20 cm土层、休眠期和盛花期40~60 cm土层、果实膨大期0~60 cm及果实成熟期40~60 cm土层增加了0.05~4.05 g·kg-1;碱解氮含量增加了2.10~46.05 mg·kg-1;速效磷含量在休眠期40~60 cm土层和盛花期20~4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0.87 mg·kg-1和0.43 mg·kg-1,在其余生育时期及土层增加了5.57~57.58 mg·kg-1;速效钾含量增加了43.78~182.19 mg·kg-1。园艺地布覆盖处理对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各因子的作用强度在生育时期间和土层间有较大差异,在幼果期至果实膨大期对土壤含水量的提升超过4.60%,在休眠期和盛花期对土壤含水量的提升作用低于3.00%;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提升作用在生育时期间以果实成熟期最明显,增加量均大于107.00 mg·kg-1,在土层间以20~40 cm土层最明显,增加量均大于97.00 mg·kg-1;对其余各因子的作用强度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9.
以陕北米脂谷子、苜蓿、柠条和枣树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样数共288个,分别对样品土壤的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和N/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土壤C、N、P含量均值分别为2.12、0.21 g·kg-1和0.43 g·kg-1;C/N、C/P和N/P均值分别为10.83、5.0和0.48;土壤C、N、P及C/N、C/P和N/P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且小于100%,属于中等变异。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其中谷子地0~20 cm土层土壤C含量显著高于柠条地和枣树林(P<0.05),谷子地20~40 cm土层的C含量显著高于苜蓿地(P<0.05);0~20、20~40 cm和60~80 cm土层谷子地N含量显著高于柠条地(P<0.05);苜蓿地P含量在0~20、60~80 cm和80~100 cm土层显著高于柠条地(P<0.05)。谷子地、苜蓿地和枣树林土壤C、N呈表聚性分布,而柠条地随深度增加无明显降低,表明柠条有较好的固碳能力。各土层C/N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柠条地最高,谷子地最低;80~100 cm土层土壤C/P在柠条地和苜蓿地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0~20 cm和20~40 cm土层深度下,土壤N/P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谷子地最高,柠条地最低。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土壤C、N、C/P和N/P与环境因子中的土层深度、粘粒含量和土壤pH值的累积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旱地矮化苹果树当季肥料氮在土壤中的累积与淋溶效应,采用土钻采样法与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6 a生晚熟矮化‘延长红’苹果园土壤剖面(0~300 cm)的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与当季氮肥残留。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与硝态氮含量变化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不施肥CK、减氮施肥N400与常规施肥N800处理硝态氮在80~140 cm土层存在明显富集现象,其含量峰值分别为174.9、194.8 mg·kg-1与211.1 mg·kg-1。CK、N400与N800处理0~300 cm土壤剖面中,全氮累积量分别为10 927.3、13 734.8 kg·hm-2与15 645.4 kg·hm-2,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1 873.5、2 353.9 kg·hm-2与2 892.7 kg·hm-2,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12.2、42.6 kg·hm-2与44.4 kg·hm-2。N400和N800处理下果园土壤中各土层(0~300 cm)氮素来自当季氮肥的比例分别为0.10%~1.50%和0.18%~2.03%。当季氮肥在0~300 cm深度各土层均有残留且主要集中在0~140 cm土层;80~100 cm土层的全氮来自当季氮肥的比例(减氮施肥N400和常规施肥N800分别为1.50%与2.03%)显著高于其他土层。N400处理下TN-15N、NO-3-15N、NH+4-15N的残留率分别为21.6%、19.2%、0.2%,N800处理分别为48.8%、39.3%、0.3%,土壤中氮的残留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且以硝态氮为主。100~300 cm土层中减氮施肥N400与常规施肥N800处理NO-3-15N残留率分别为8.5%与25.0%,当季氮肥淋溶出根区(0~80 cm)现象明显。最佳施肥量及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在N400的基础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水平的差异及施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选取陕西省周至县农耕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猕猴桃园和小麦—玉米轮作田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含量、养分相关性、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猕猴桃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养分含量分别为:(19.55±3.13)g·kg~(~(-1)),(80.58±14.69)mg·kg~(~(-1)),(23.37±6.09)mg·kg~(~(-1)),(102.79±12.74)mg·kg~(~(-1)),pH值为7.32±0.49;小麦—玉米农田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养分含量分别为:(19.43±2.63)g·kg~(~(-1)),(78.80±11.39)mg·kg~(~(-1)),(24.83±6.06)mg·kg~(~(-1)),(95.03±11.75)mg·kg~(~(-1)),pH值为7.41±0.58。猕猴桃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小麦—玉米农田,仅有效磷含量比小麦—玉米农田偏低。研究区主要养分要素的变异系数都处于10%~100%,属于中等空间变异性。在猕猴桃园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在小麦—玉米农田,pH值与有机质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为丰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而速效钾含量总体缺乏。整体上猕猴桃园比小麦—玉米农田养分水平高,这主要与不同的田间管理和施肥状况有关。因此,今后应采取维持氮肥、控制磷肥、增加钾肥的措施,并十分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此外,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分区培肥管理,普及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也是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民勤不同年限(1、2、4、8、13 a)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当年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及通径分析法研究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在退耕13 a达到峰值(411 mg·kg-1);其余理化指标均在退耕13 a...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提前叶片采样时期,运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不同产量水平红富士苹果进行了叶片矿质营养诊断,以期为早期红富士苹果营养诊断与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测定诊断结果表明,渭北旱塬红富士苹果叶片N、P、K、Ca、Mg、Cu、Fe、Mn、Zn的适宜值分别为26.04±3.50 g·kg-1、2.84+0.74 g·kg-1、15.05±4.08 g·kg-1、14.25±3.04 g·kg-1、3.15±0.73 g·kg-1、12.69±3.14 mg· kg-1、262.87±82.05 mg·kg-1、96.33±33.35 mg·kg-1、23.57±10.13 mg·kg-1.选择的DRIS诊断参数中,除N/Zn、Cu/P、P/Zn、Ca/Zn、Mg/Zn和Cu/Zn外,30种表示形式的变异系数均表现出低产组(< 25 kg·tree-1)大于高产组(<25 kg·tree-1);高产组和低产组的养分不平衡指数(NII)分别为73和88.相对于高产组,低产组元素间关系更不平衡.总体而言,渭北旱塬区红富士苹果园除产量高于41.3kg· tree-需肥顺序排在第一位的元素为Cu外,其它均为P;需肥顺序排在第二位的元素高产为K,低产果园仅当产量低于10.2 kg·tree-1时为K,其余为Zn;而排在第三位的,高产均为Ca,低产均为Mg.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覆膜连作年限对玛纳斯县棉田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新疆玛纳斯县覆膜连作0、5、10、20、30 a的棉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等指标,并对不同覆膜连作年限玛纳斯县棉田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随覆膜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以覆膜连作30 a时最高,分别为11.52%和21.60 g·kg-1,土壤速效磷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覆膜连作10 a时含量最高(49.60 mg·kg-1),土壤电导率、总盐、速效钾和碱解氮总体呈降低趋势,在覆膜连作年限30 a时含量最低,分别为0.50 mS·cm-1、0.69 g·kg-1、148.28 mg·kg-1和25.27 mg·kg-1;同一覆膜连作年限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总盐逐渐增加,pH值、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逐渐降低。(2)在不同覆膜连作年限下,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随覆膜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覆膜连作10 a时活性最高,分别为10.57 mg·g-1·d-1、0.86 mg·g-1·d-1、0.40 mg·g-1·d-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不同覆膜连作年限并无显著变化,为1.80~2.20 mL·g-1;在同一覆膜连作年限下,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表层>深层,且差异显著。随覆膜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高为205.26 mg·kg-1,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降低,最低在覆膜连作30 a时为11.40 mg·kg-1,且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表现为表层>深层。(3)土壤速效磷与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速效磷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的主要因素。土壤质量综合评价表明,以覆膜连作10 a的土壤质量最佳,0 a和30 a的土壤质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灌溉和生草对猕猴桃园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灌溉和生草对猕猴桃园土壤质量的影响,于2016—2017年在陕西省眉县猕猴桃园试验地分别布设地面灌溉+除草(Ⅰ)、地面灌溉+自然生草(Ⅱ)、滴灌+除草(Ⅲ)和滴灌+自然生草(Ⅳ)4种处理,对试验地0~50 cm土层的土壤机械组成、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对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Ⅲ处理使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砂粒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0.02~0.24g·cm~(-3)和0.36%~5.25%,使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黏粒质量分数和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分别增大了0.17%~7.17%、0.59%~2.53%、0.99%~7.15%和0.01~0.13;Ⅳ处理在0~3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和碱解氮与Ⅰ、Ⅱ处理无差异,显著高于Ⅲ处理10.75~109.55 mg·kg~(-1)和20.74~78.91 mg·kg~(-1)(P0.05),可使0~50 cm土层的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分别达到猕猴桃施肥标准的丰富、中等及中等水平;与其他处理相比,Ⅳ处理可使0~50 cm土层土壤黏粒质量分数增加了1.21%~2.66%,土壤粉粒质量分数减少了0.81%~1.41%,使土壤分形维数显著增加(P0.05),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最大,达0.619。因此,滴灌+自然生草(Ⅳ)的管理方式是猕猴桃园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小偃22为材料,采用Hoagland营养液进行分根培养试验,研究了局部根区水分胁迫下,钙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设置2个钙水平处理(正常供钙和不供钙)、3种水分处理(正常水分、局部根区水分胁迫和全部根区水分胁迫),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不论是否水分胁迫,缺钙处理冬小麦幼苗的株高、主根长、生物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相对含水量及地上部N、P、Ca含量和根系N、P、K、Ca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供钙处理(P0.05)。正常供钙条件下,局部根区水分胁迫使株高增加4.4%,正常水分、局部根区水分胁迫和全部根区水分胁迫的植株生物量分别为1.54、1.66 g·株-1和0.97 g·株-1,比缺钙处理分别高19.4%、25.8%和4.3%;全部根区水分胁迫下,冬小麦的株高及主根长均显著降低。缺钙条件下,植株对N、P、Ca等养分的吸收显著降低。正常供钙条件下,正常水分、局部根区水分胁迫和全部根区水分胁迫处理地上部全氮含量分别为36.54、36.65g·kg-1和32.70 g·kg-1,比缺钙处理分别高9.5%、6.5%和6.9%;全磷含量分别为7.48、7.51 g·kg-1和6.54 g·kg-1,比缺钙处理分别高3.0%、13.1%和22.7%;全钙含量分别为8.35、8.37 g·kg-1和5.53 g·kg-1,比缺钙处理分别高26.5%、24.4%和19.7%。结果说明钙显著影响冬小麦幼苗生长发育和养分利用,钙可促进局部根区水分胁迫下冬小麦幼苗的生长及其对养分的吸收,缓解全部根区水分胁迫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