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撞击式油茶果破壳装置破壳率低和碎籽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破壳装置。该装置由破壳组件、加料装置、动力及驱动装置、机架等组成。破壳组件主要包括外壳体、转子、叶轮,三者同轴安装,形成破壳空腔,利用转子和叶轮的高速旋转,使油茶果与转子及外壳体内壁发生撞击完成破壳。在运动过程中确保足够大的撞击力从而提高破壳率,采用圆弧面导料板可有效降低碎籽率。以油茶果含水率、主轴转速和导料板安装角度为影响因素,以破壳率和碎籽率为评价指标,对破壳装置进行L_9(3~4)正交试验,结果,当油茶果含水率约为60%、主轴转速为425 r/min、导料板安装角度为75°时,破壳率可达95.37%,碎籽率可降至4.27%。  相似文献   

2.
对油茶果破壳机性能指标进行了优化,对影响油茶果脱壳机的参数,即辊筒转速、轨道夹角、气缸压力进行了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破壳机性能指标影响强弱依次为气缸压力棍子转速轨道夹角,并最终确立油茶果破壳机的最佳工作情况为轨道夹角40°,辊子转速80 r/min,气缸压力3bar,该条件下破壳率为94.5%,破子率为1.8%,子中含壳率为17.1%,满足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油茶果如何破壳,找到油茶果不同物理特性以及不同加载条件下破壳力的变化情况,为油茶果脱壳加工工艺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准静态压缩试验,对影响油茶果破壳力的因素加载方向、加载速率、油茶果含水率以及油茶果直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沿茶果根顶连线方向加载最省力;加载速率、油茶果含水率和直径大小对破壳力的影响极为显著,破壳力随加载速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含水率和直径的增加而升高。加载速率x1与破壳力y的函数关系式为:y=-0.07x21+9.73x1+422.62,油茶果含水率x2与破壳力y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0.12x22+0.89x2+46.9。  相似文献   

4.
目的 龙眼剥壳是其深加工中的关键工序,针对人工剥壳效率低、机械剥壳损伤大及果肉完整性差等问题,设计了柔性对辊剥壳装置。方法 根据典型龙眼鲜果的物理机械特性,提出了一种先破壳后采用柔性对辊脱壳的方法,对龙眼剥壳机的破壳机构、送料盘、剥壳对辊等关键部件的结构进行设计,其中,破壳刀具切割深度和脱壳柔性对辊的间隙可调。以广东‘储良’龙眼鲜果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以对辊间隙、辊子转速和果壳破口为试验因素,剥壳成功率、剥壳损失率和果肉完整性系数为试验指标,进行优化试验。结果 装置中,方便可调的对辊间隙能满足分级后不同直径龙眼的剥壳加工,剥壳装置对不同大小龙眼鲜果的适应性好。对辊间隙对剥壳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对辊间隙由3 mm增至5 mm,龙眼脱壳后的果肉完整性逐渐变差,其损失率由约7%升至18%。各因素对剥壳性能的影响依次为对辊间隙>对辊转速>果壳破口,当对辊间隙为3 mm、对辊转速为13.5 r/min、果壳破口为90°时,龙眼剥壳性能达到最优。结论 该研究为龙眼等柔性果机械剥壳获取灯笼状果肉的深加工研发及剥壳机参数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油桐果实的破壳力学特性和影响因素,通过对油桐果实的物理特征进行测定,开展油桐整果和果瓣压缩试验,研究其破壳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油桐果实破壳力学模型,拟合油桐果实破壳力学曲线,并分析破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油桐果实的球度在0.95以上,各个部位外壳厚度基本相同,在进行力学分析时可以将油桐果实简化为均匀薄球壳,油桐果实外壳上的应力状态为二向应力状态。油桐果实的破壳力和所需功耗受油桐果实大小等级和加载部位的影响较明显,破壳力和功耗随着油桐大小等级的增大而增加,顶压方式所需破壳力和功耗明显小于中压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提高澳洲坚果破壳机的效率,依照性能优良且高效的要求,研制了一种澳洲坚果冲剪式破壳机,并偕同冲击式破壳机做了试验比较。[方法]以破壳机类型、澳洲坚果尺寸为试验因素,试验测定了2种破壳机的破壳率、整仁率和生产率。试验模式采用平衡完全随机析因设计,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用5 kg澳洲坚果。并利用SAS软件对试验数据做了方差分析。[结果]冲剪式的生产率显著高于冲击式,2种破壳机加工小果的生产率显著高于大果。冲剪式的破壳率显著高于冲击式,2种破壳机加工大果的破壳率显著高于小果。冲剪式的整仁率显著低于冲击式,两种破壳机加工大果的整仁率显著低于小果。[结论]与冲击式比较,冲剪式破壳机的生产率和破壳率均显著提高,该机的结构和参数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7.
山核桃破壳力学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山核桃破壳取仁困难导致山核桃产业生产效率低这一现状,设计了一套系统性的试验方案,用以探究高破壳率、低果仁损伤率的山核桃破壳的力学特性参数,包括采用电镜试验和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CMT5105)等分析了山核桃的物理结构和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和破壳加载力方向对山核桃破壳有显著影响。山核桃含水率为14.59%时,长轴方向破壳效果最佳。该研究为山核桃后续相关试验及其破壳装备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核桃破壳是核桃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针对现有核桃破壳方法因随机运动而导致碎仁率高的问题,基于核桃的外形特征和力学特性提出一种采用振动调姿定向破壳方法,并开展试验研究,以提高核桃的破壳质量。【方法】以云南大姚103核桃为研究样本,测得了核桃的横径、纵径、棱径,以及沿3个方向的破壳力,核桃破壳时沿横径方向施力,不仅所需的破壳力小,而且碎仁率低。基于这一受力特征,设计了一种由皮带和压板组成的楔形定向破壳装置,并对核桃破壳过程中各瞬时进行力学分析,确定了影响破壳性能的主要因素。以破壳率、碎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确定了皮带速度、弹簧刚度系数、压板倾角的选取范围;并以皮带速度、弹簧刚度系数、压板倾角为试验因素,开展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提高破壳率、降低碎仁率为目标,运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因素进行参数优化,获得了各因素的最优参数组合。【结果】基于所研制的定向破壳装置开展了定向破壳试验,结果表明:当皮带速度为93 mm/s,弹簧刚度系数为42 N/mm,压板倾角为2.5°时,破壳率为97.2%,高路仁率86.5%,碎仁率为13.5%。【结论】提出的定向破壳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使澳洲坚果加工工艺更加精细化,对澳洲坚果分品种加工工艺进行研究.选取OC、344、H2共3个品种,按照当前加工工艺,主要针对初加工过程中的干燥、开口、破壳取仁3个受品种因素影响较大的工艺步骤,研究了不同品种澳洲坚果在相同加工工艺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脱青皮后,不同品种澳洲坚果的烘干时间不同,混合果烘干后水分差异较大,对后续加工工艺有着较大的影响;H2果壳厚度均匀,在开口过程中黏壳和裂壳较少,适合作为开口产品的原料;果仁含水率对破壳取仁完整率有着重要影响,相同工艺下,经过试验和数据模拟,344果仁水分为2.02%时,整仁率最高为60.13%,最高整仁率大于H2与OC,因此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控制果仁水分在2%左右,选取344作为果仁产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10.
为使澳洲坚果加工工艺更加精细化,对澳洲坚果分品种加工工艺进行研究。选取OC、344、H_2共3个品种,按照当前加工工艺,主要针对初加工过程中的干燥、开口、破壳取仁3个受品种因素影响较大的工艺步骤,研究了不同品种澳洲坚果在相同加工工艺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脱青皮后,不同品种澳洲坚果的烘干时间不同,混合果烘干后水分差异较大,对后续加工工艺有着较大的影响;H_2果壳厚度均匀,在开口过程中黏壳和裂壳较少,适合作为开口产品的原料;果仁含水率对破壳取仁完整率有着重要影响,相同工艺下,经过试验和数据模拟,344果仁水分为2.02%时,整仁率最高为60.13%,最高整仁率大于H_2与OC,因此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控制果仁水分在2%左右,选取344作为果仁产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11.
不同含水率下温185核桃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核桃在破壳过程中的机械损伤,降低碎仁率,提高核桃破壳质量和经济附加值,对核桃仁的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温185核桃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0 h、1 h、2 h、3 h、5 h、8 h、12 h的干燥处理,通过手工去壳后对完整核桃仁分别从横向、缝向、纵向进行压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不同含水率下核桃仁的受载及变形规律。运用MATLAB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核桃含水率在干燥8 h后趋于稳定;在加载变形量12 mm、加载速度60 mm/min、起始加载力0.5 N的加载条件下,核桃仁在横向上的受载和抗变形能力最强,其韧性较好不易破碎,所承受的加载力和变形量随含水率的减少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加载力为175.5 N,最大变形量为11.78 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薄皮核桃破壳取仁工艺,提高高路仁得率。[方法]以温185薄皮核桃为研究对象,研究核桃含水率、破壳加载速度以及加载位置对破壳后整仁、一路仁和二路仁的影响规律,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二次旋转组合试验方法设计试验,用SAS、matlab软件处理数据,建立相关数学模型。[结果]试验表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核桃含水率、加载速度和加载位置对高路仁的得率影响显著;当加载变形量12 mm、核桃含水率8%,加载速度为300.15 mm/min和C向加载条件下,整仁得率最高可达60.28%。[结论]该试验所建数学模型对温185核桃破壳取仁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为实际生产中提高高路仁得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麻风果种子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含水率、加载速度、加载方向为试验因素,以破壳力、破壳变形量、破壳能耗为响应指标.结果表明:沿y方向加载时各力学特性指标最小;由单因素试验得出了含水率、加载速度、加载方向对各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得出了影响麻风果种子综合破壳效果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加载方向、加载速度、含水率.两组最佳破壳组合为:含水率7.11%、加载速度20mm/min、加载方向y方向或者含水率23.69%、加载速度5mm/min、加载方向y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偏心击打式核桃(Juglans regia L.)破壳机的最佳工作参数,首先进行了核桃含水率单因素试验,然后选择击打行程、核桃含水率、核桃尺寸3个因素进行了L9(3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核桃含水率为14.5%时,核桃破壳综合效果最佳。影响核桃破壳综合效果的因素从大到小为核桃含水率、击打行程、核桃尺寸。最佳的工作参数为核桃含水率15%,击打行程5 mm,核桃尺寸40 mm左右。对于不同尺寸的核桃,适当改变击打行程有利于提高综合破壳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坚果破壳分离机对巴旦木破壳效果不好、破碎率低的现实问题,在研究国内外现有的坚果破壳机械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的圆锥式巴旦木破壳分离机。该机主要有电动机、传动机构、进料机构、脱壳机构、分离机构、机架等组成。试验表明该机的适用性好,破壳率为大于90%,籽仁破损率为小于8%。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目前我国油茶果采摘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采摘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款油茶果采摘装置,并对其关键部件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建立油茶果采摘力学模型和求解,得到影响油茶果的采摘因素.运用ADAMS仿真分析得到激振器最大输出加速度为124.7 m·s-2,激振器产生的最大惯性力为10.03 kN;结合油荼果采柄分离力试验结果,确定了采摘装置参数设计的合理性.正交试验表明:影响油荼果采摘率主次因素依次为激振频率、激振时间和激振幅值;影响花苞损伤率主次因素依次为激振频率、激振幅值和激振时间.采用综合评分法得到了油茶果采摘最佳参数组合,即激振时间为10s、激振频率为15 Hz、激振幅值为150 mm时,此时油茶果的采摘率为85.36%,花苞损伤率为14.35%.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薏苡力学特性,提高机械脱壳方式下的薏苡脱壳质量.以破壳力和破仁力为试验指标进行了薏苡的压缩力学特性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施压方向、施压速度和干基含水率对薏苡破壳力和破仁力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建立了破壳力、破仁力与试验因素的数学回归模型,并利用响应面法以薏苡可承受的破壳力最小、破仁力最大为优化目标得到薏苡脱壳的最佳组合参数为:施压方向为正向施压,施压速度7.598 mm.min-1,干基含水率7.048%,此时的薏苡可承受的破壳力为22.067 N,破仁力为86.016 N.经平行试验验证得到的破壳力为21.1 N,破仁力为82.6 N.验证结果与优化结果误差均小于5.0%,优化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研究结论可为薏苡脱壳加工装备的研究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南方稻田前茬秸秆存量多、土壤黏重导致油菜移栽机成孔部件作业阻力大、孔穴形态不稳定的问题,对自主研制的履带式油菜苗移栽栽植孔成型机构的锥刺直径、锥尖倒角、入土深度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离散元仿真试验。结果显示:成孔部件的锥刺直径、锥尖倒角、入土深度对锥刺入土的有效深度及入土阻力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多因素仿真试验的最优参数为锥刺直径52 mm、锥尖倒角40°、入土深度86.30 mm。对最优参数得到的锥刺进行EDEM仿真和室内土槽对比试验,结果 EDEM仿真与土槽试验锥刺入土阻力变化趋势一致,孔形有效深度分别为55.4 mm和56.6 mm,误差率为2.1%;锥刺入土阻力分别为57.5 N和54.7 N,误差率为4.9%。  相似文献   

19.
番茄生产中经常出现裂果现象。不但影响外观,在装运中如受挤压,裂口会加深,以致裂开,使汁液与果浆外流,既降低商品价值,又污染相邻的果实,影响销售。 一、裂果的种类 番茄果实的裂果,根据开裂的部位、走向可分为: 1、放射裂:从果实的蒂痕向果肩部、果面呈不同宽度与深度放射状开裂,多为干裂.开裂较深,裂口粗糙呈暗灰色。  相似文献   

20.
鸭嘴式旱作多功能精密穴播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试验台架上进行了穴播轮容种量、转速、成穴投种器和翼板的几何安装尺寸对播种性能影响的试验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正交寻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穴播轮可靠工作速度为 0 .18~ 0 .2 7m/s,容种高度为 2 0~ 170mm ;当固定管后倾角为 10° ,翼板长度为 80mm ,翼板位置角为 12 0°时 ,播种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