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蝇蛹金小蜂是实蝇类害虫蛹期重要寄生蜂之一,该蜂已在国外用于控制实蝇类害虫,但对不同实蝇害虫的寄生特性尚缺乏研究。以蝇蛹金小蜂为研究对象,采用"H"型管和培养皿两种方法,研究蝇蛹金小蜂对寄主的选择行为,以探究寄生蜂对寄主种类的选择偏好性。结果发现,蝇蛹金小蜂在桔小实蝇和瓜实蝇蛹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在桔小实蝇蛹上停留的寄生蜂数量较多,寄生率较高,表明寄生蜂偏好选择寄生桔小实蝇。  相似文献   

2.
寄主大小模型认为寄生蜂后代性比与寄主大小相关,寄生蜂倾向于在大寄主上产出更多雌性后代,在小寄主上产出更多雄性后代。探讨了以家蝇蛹为寄主时,蝇蛹佣小蜂后代产量和性比变化;单次寄生情况下,寄主大小及寄生顺序对寄生蜂后代性比等影响。结果表明,蝇蛹佣小蜂的产卵期为(8.93±3.34) d,单头雌蜂能产雌性后代(34.11±16.34)头和雄性后代(11.04±8.87)头,且雄性百分比为0.24±0.11。随成蜂日龄的增大,寄生蜂产生雄性后代的比率显著增加。蝇蛹佣小蜂在寄生家蝇蛹时,会优先选择寄生个体较大的蛹;在单次寄生的情况下,蝇蛹佣小蜂倾向于在较大的家蝇蛹内产出更多的雌性后代。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以冷冻和活体家蝇蛹以及大、小活体家蝇蛹为寄主时蝇蛹金小蜂的后代产量和性比策略差异,结果表明:冷冻家蝇蛹可以被小蜂利用,但小蜂后代产量显著低于以活体蛹为寄主时;在以大、小蝇蛹为寄主时,后代蜂产量和性比均无显著差异;建群者并未根据寄主大小调整后代性比,这可能是受寄主大小差异范围的影响,该小蜂在不同大小寄主时的性比策略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寄生蜂卵成熟动态影响其产卵决策行为,因而对于认识寄生蜂搜寻行为生态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菜粉蝶(Pieris rapae)为模式生物,首先连续3周每隔24 h详细观察子代蜂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卵巢管以及寄主蛹的外部形态,以此为基础观察了低温处理(模拟越冬温度)被寄生蛹对子代蜂成熟卵数量动态的影响.蝶蛹金小蜂胚后发育历时约2周,其中卵期1d;幼虫历期约7d.初孵幼虫体透明;胚后第3-6天体积快速增大,然后减缓,体色由绿变黄;胚后第8天进入预蛹,第9-12天蛹淡色,复眼由淡黄变为深红,第13-14天蛹暗黑色,并逐渐带有金属光泽.卵巢管在羽化当天即开始沉积卵黄,并在羽化后1-4 d连续增加直到出现卵吸收;羽化后5-6 d成熟卵数量增速不明显甚至略有减小.寄主蛹随子代蜂从卵发育至幼虫再到蛹体色从绿色变为灰褐色再到土黄色.低温处理被寄生的寄主蛹(寄生蜂处于老熟幼虫或蛹期)后,羽化成虫的卵巢管略细,成熟卵数量较少.成熟卵数量的变化不仅受低温处理的影响,而且受雌蜂体型大小和日龄的影响;低温处理明显减缓卵成熟速率,各日龄期成熟卵数量均明显减少;适温下成熟卵数量于羽化后第4天达到峰值,而低温处理下成熟卯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延迟至第7天.研究表明,越冬低温对来年羽化的蝶蛹金小蜂卵成熟动态具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揭示寄生蜂发育表现是否与土壤施氮量有关,以及该关系是否依赖于寄生时的寄主龄期,对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在该因素处理下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方法]用不同施氮水平(20、50、100、200、300mg·L-1)的盆栽大豆饲喂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分别以2龄和4龄幼虫为寄主供斑痣悬茧蜂寄生,观察子代蜂发育指标。[结果]施氮量、寄主龄期及其互作均显著影响子代蜂存活、历期、成虫体型大小和寿命,但影响的程度和格局不同:施氮量对子代蜂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明显大于寄主龄期,而对子代蜂成虫体型大小和寿命的影响明显小于寄主龄期。子代蜂发育参数与施氮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但该关系取决于寄生时的寄主龄期:子代蜂存活与施氮量在寄生4龄幼虫时表现出非线性关系,但在寄生2龄幼虫时无显著关系;子代蜂发育历期与施氮量之间存在二次函数曲线关系,但在寄生2龄幼虫时中等水平施氮量的发育历期较长,而寄生4龄幼虫时在较高水平施氮量处理下的发育历期较长;子代蜂成虫体型大小与施氮量之间在寄生2龄幼虫时,表现出正相关直线关系;但寄生4龄幼虫时没有变化;子代成虫寿命在寄生2龄幼虫时与施氮量之间表现出三次函数曲线关系,但在寄生4龄幼虫时没有变化。[结论]土壤施氮可通过寄主龄期大小而影响寄生蜂子代发育表现,而且该影响与施氮量多存在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子代窝群大小和性比是聚寄生蜂在寄主上产卵的重要决策,寄主资源量是影响该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明准社会性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的生殖策略。[方法]以管氏肿腿蜂(S. guani Xiao et Wu)为对象,以不同体质量的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ca L.)幼虫为寄主,人为控制窝群大小(初孵幼虫数量),设置不同水平处理,观测子代蜂的存活率、性比和体型大小,以推测最适的生殖策略。[结果]在自然窝群(大于等于50头)下,子代蜂存活至成虫期的比例随寄主体质量增大而提高;但在人为减小窝群的几个处理(10、20、30和40头)中,子代蜂发育至成虫羽化的存活率均很高,且与寄主体质量无关,4个处理之间亦没有显著差异。窝群大小不影响子代蜂性比,寄主体质量也无影响,性比均始终保持极端偏雌的比例。羽化出的成虫雌蜂体质量随子代蜂窝群增大而线性减小,而且该趋势不受寄主体质量的影响。[结论]管氏肿腿蜂可能采用"产固定性比且略大的窝群"的生殖策略。  相似文献   

7.
Cu2+胁迫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u^2+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Sarcophaga)peregrina敏感品系(S)和耐性品系(CuR)的胁迫间接影响了其蛹期寄生蜂—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丽蝇蛹集金小蜂P代的寄生率和产仔量在低浓度处理时增加,而在高浓度时下降,且CuR品系中P代寄生率和产仔量较高。Cu^2+提高了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单位蝇蛹重产仔量,而降低了F2代子蜂的羽化率和成虫寿命,该作用在CuR品系处理中更为明显。此外,Cu^2+胁迫,尤其是高浓度处理,改变了F1代和F2代羽化子蜂的雌雄性比。  相似文献   

8.
多数昆虫能够进行多次交配,随寄生蜂雄蜂交配次数的增加,雄蜂体内精子减少,雌蜂获得的精子数量减少,产下更多的单倍体卵,发育为雄性后代;一些单寄生性的寄生蜂雌蜂一生仅能够交配1次。描述了蝇蛹金小蜂雌雄蜂的交配行为,探讨了雄蜂交配次数对雌蜂后代产量等的影响以及雌蜂的可交配次数。结果表明,交配过程包括求偶、交尾前期、交尾和交尾后期;雄蜂已交配的次数并不能够显著影响其配偶的寿命、产卵期和后代总数量,但显著影响到其配偶的雌、雄后代数量和性比。随雄蜂交配次数的增加,与之交配的雌蜂的后代雄性百分比显著增大,雌蜂在产卵期内更早地出现较多雄性后代,体内精子不足的现象更加明显。无论已交配的蝇蛹金小蜂雌蜂在产卵期中是否出现精子不足,均不能再次完成交配。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寄生蜂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方式及其与寄生蜂搜寻选择寄主行为的关联,以斜纹夜蛾幼虫为寄主在大豆田进行了斑痣悬茧蜂野外释放-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一个密度阈值(≈8头.株-1),在低于此阈值的密度范围内,寄生率随密度增大而明显降低;高于此密度阈值时,寄生率保持约50%的水平。采用跨栏模型分析寄主体质量对寄生概率和过寄生程度的影响表明,寄生率随寄主体型(用体质量表示)增大而降低,但寄主体型大小对过寄生程度(用寄主体内的卵数表示)没有显著影响,过寄生率为23.9%。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斑痣悬茧蜂在大豆植株上对寄主幼虫的搜寻采取随机方式,在寄生健康寄主时依据寄主体型大小评价寄主,但在过寄生时并不依据寄主体型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择替代寄主是大规模繁殖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价以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作为替代寄主的价值。[方法]观察和测定了黄粉甲蛹体质量及管氏肿腿蜂在其上的落卵量,并分析了这2个因子与管氏肿腿蜂子代蜂发育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育至老熟幼虫的子代蜂数量不受寄主体质量的影响,而与落卵量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随落卵量增大,老熟幼虫数量先线性增大,然后略有下降。羽化出蜂数量不受寄主体质量的影响,但随落卵量增多而增大,落卵量在20粒以内,羽化出蜂数随落卵量增多而缓慢增大;大于20粒后,出蜂数大幅增多。子代出蜂的性比(雄性占比)不受寄主体质量和落卵量的影响。[结论]管氏肿腿蜂在黄粉甲蛹上的发育受落卵量的影响较大,而受寄主体质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稻飞虱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缨小蜂Anagrusflaveolus、A.optabilis和寡索赤眼蜂Oligositanaias及O.aesopi同时存在于稻田及其周围的非稻田生境中。寄主卵、寄主植物和栖息生境对卵寄生蜂的性比、体形大小和发育历期有着明显的影响。非稻田生境中禾本科杂草的种类和数量首先影响飞虱和叶蝉,从而影响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和质量。植物花对卵寄生蜂成虫的生存和寄生行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26℃条件下,以橘小实蝇Bctrocerat dorsalis 1龄、2龄、3龄初及3龄末幼虫为寄主,研究了前裂长管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对不同龄期寄主的寄生效能、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个体大小、性比、结果表明,寄主龄期对前裂长管茧蜂寄生效能与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前裂长管茧蜂偏好寄生2龄和3龄初的橘小实蝇幼虫,在试验观察的6 h内,分别有63.00与85.50头相应龄期的橘小实蝇幼虫被寄生.而仅有35.60与33.21头1龄和3龄末橘小实蝇幼虫被寄生.前裂长管茧蜂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寄主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减缓.以1龄、2龄、3龄初及3龄末橘小实蝇幼虫为繁育寄主时,前裂长管茧蜂的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18.5、18.9、19.6和22.0 d,相应的幼期存活率分别为16.40%、46.88%、54.09%和26.29%,寄主龄期过低或过高对前裂长管茧蜂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前裂长管茧蜂子代个体的大小也因寄主龄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1龄橘小实蝇幼虫为寄主所繁育寄生蜂个体明显小于其他年龄段寄主繁育的寄生蜂.以3龄初橘小实蝇幼虫为繁育寄主时,前裂长管茧蜂子代群体以雌性个体为主,雌性概率为64.11%.3龄初橘小实蝇幼虫是用于繁殖前裂长管茧蜂的最适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丽蝇蛹集金小蜂寄生棕尾别麻蝇的生理学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寄生能引起寄主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蛹的血细胞数量、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组成与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发生明显的变化.寄生蛹的血细胞总数、浆血细胞和颗粒细胞数量都极显著多于未寄生蛹,而血淋巴中可溶性蛋白和糖的含量则均极显著低于未寄生蛹.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寄生蛹与未寄生蛹间血淋巴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分子量为28 kD、32 kD和100 kD蛋白谱带的丰度自寄生2 d后起多明显弱于未寄生蛹,而分子量约14 kD的蛋白谱带则恰相反.  相似文献   

14.
影响布氏潜蝇茧蜂子代性比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氏潜蝇茧蜂可以寄生不同龄期的橘小实蝇幼虫,寄生蜂子代雌蜂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升高,寄生4日龄寄主时,其子代雌蜂率为58.27%,而寄生1日龄寄主时,其子代雌蜂率仅为15.29%。在不同寄生蜂密度条件下,雌蜂比率随寄生蜂密度的增加不断下降,20只寄生蜂存在时,其子代雌蜂率只有24.32%,而供1只寄生蜂寄生时,其子代雌蜂率可达53.65%。寄生蜂在羽化后5 d产卵寄生时,其子代雌蜂率为31.97%,10 d时雌蜂率为44.39%,随着寄生蜂龄期的增加雌蜂率逐渐升高,10-30 d子代雌蜂率无显著差异。寄生蜂在35℃时产卵会影响其子代雌蜂比率,15℃条件下产卵与正常温度相比子代性比无显著差异。供给寄生蜂不同食物,不影响寄生蜂子代的雌性比率。  相似文献   

15.
非稻田生境与稻飞虱卵期主要寄生蜂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表明,稻飞虱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缨小蜂Anagrus flaveolus、A.optabilis和寡索赤眼蜂Oligosita naias及O.aesopi同时存在于稻田及其周围的非稻田生境中。寄生卵、寄生植物和栖息生境对卵寄生蜂的性比、体形大小和发育历期有着明显的影响。非稻田生境中禾本科杂草的种类和数量首先影响飞虱和叶蝉,从而影响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和质量。植物花对卵寄生蜂成虫的生存和寄生行为非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为明确褐带卷蛾茧蜂对红脉穗螟不同龄期幼虫的偏好和适应性。[方法]采用室内生物学方法研究了寄生蜂对寄主幼虫龄期的选择性及寄主幼虫龄期对寄生蜂发育、存活、寿命、子代性比等的影响。[结果]在选择性试验中,褐带卷蛾茧蜂可寄生红脉穗螟3~5龄幼虫,而在非选择性条件下可以寄生红脉穗螟2~5龄幼虫,且寄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升高而增加。褐带卷蛾茧蜂在红脉穗螟2~5龄幼虫体上均可完成世代发育。其中以2龄幼虫为寄主时,褐带卷蛾茧蜂总发育历期(卵-成虫)最长,为18.50 d,而以红脉穗螟5龄幼虫为寄主时发育历期最短,仅为12.75 d,两者之间相差5.75 d。以红脉穗螟5龄幼虫为寄主时,褐带卷蛾茧蜂单雌产卵量最高(34.85粒),寿命最长(14.50 d),而以2龄幼虫为寄主时单雌产卵量最低(5.29粒),寿命最短(11.15 d),与5龄幼虫为寄主相比分别降低84.82%和23.10%。褐带卷蛾茧蜂的生命表参数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世代时间(T)和有限增长率(λ)均在寄生红脉穗螟5龄幼虫时达到最大,rm、R  相似文献   

17.
田间收集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Bouche),采用室内饲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龄期菜蚜茧蜂Diaeretella rapae M’Intosh对蚜虫宽缘金小蜂发育的影响,蚜虫宽缘金小蜂寄生菜蚜茧蜂的蛹,是体外寄生蜂,其对处于预蛹期前的菜蚜茧蜂不会有寄生行为.随着菜蚜茧蜂蛹龄的增加,蚜虫宽缘金小蜂的发育历期由15.22d逐渐缩短为12.21d,重寄生率也由15%逐渐降低为3%,蚜虫宽缘金小蜂的个体发育可分为卵、工龄幼虫、Ⅱ龄幼虫、Ⅲ龄幼虫、预蛹、蛹等6个阶段,文中对各发育阶段作了详细描述,并附有相应的图片。  相似文献   

18.
采用ELISA测定法检测了蝇类蛹期外寄生蜂-丽蝇蛹集金小蜂卵黄原蛋白合成与摄取,及卵黄磷蛋白降解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该蜂卵黄原蛋白的合成与摄取分别起始于寄生后的第10 d和第13 d,即正处于该蜂的蛹初期和隐成虫期;胚胎内的卵黄磷蛋白随其发育过程而降解,寄生后第3 d,即胚胎发育结束时则全部降解完毕.此外,还探讨了卵黄蛋白合成、摄取和降解过程中,血淋巴、卵巢或卵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的时间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土壤含水量对番石榴实蝇蛹羽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含水量对番石榴实蝇蛹羽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对番石榴实蝇蛹的羽化率、羽化历期和羽化高峰期都有显著影响。当土壤含水量在20%~100%时,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羽化率逐渐降低并差异显著;当土壤含水量达到100%时,番石榴实蝇蛹都不能羽化。番石榴实蝇蛹在土壤含水量为10%~70%时,羽化高峰期在第13 d,土壤含水量为0、80%~90%时,羽化高峰期在第11 d。在相同含水量条件下,番石榴实蝇蛹在两种类型土壤中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成蜂饲养密度和繁蜂益害比对阿里山潜蝇茧蜂子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成蜂饲养密度为300对.笼-1时,子代雌蜂数量占总出蜂量的60.34%;随着成蜂饲养密度的增大,子代雌蜂比例逐渐降低;当成蜂饲养密度达700对.笼-1时,子代雌蜂所占比例降至38.30%.当寄主橘小实蝇卵与寄生蜂雌蜂的比例为5∶1时,寄主发育至蛹期的数量和羽化的寄生蜂数量分别为10.25粒和8.88只;随着寄主卵比例的增大,寄生蜂子代出蜂量也随之增多;当寄主卵与寄生蜂雌蜂的比例增至25∶1后,寄生蜂子代出蜂量不再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