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红菇科真菌具有很高的食、药用价值及生态价值。根据文献记载和标本研究,发现西藏色季拉亚高山红菇科真菌资源非常丰富,共2属66种(红菇属46种,乳菇属20种),其中本次研究明确色季拉亚高山有分布的共计28种,分别为红菇属21种,乳菇属7种。锡金红菇Russula sikkimensis K.Das,AtriBuyck为中国新记录种,紫丁香乳菇Lactarius lilacinus(Lasch)Fr.和光亮红菇R.nitida(Pers.:Fr.)Fr.为西藏新记录种。就生态分布而言,红菇科真菌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4000 m的冷杉林内,主要发生季节为水热条件较好的7-9月,且较高的郁闭度是影响物种发生的主要因子。按经济价值,食用菌49种,药用菌21种,毒菌12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保护、开发和利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地区大型真菌资源。【方法】采用踏查法和样线法在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子实体发生期间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该区域共有大型真菌158种,隶属于26科63属,其中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等5个科的物种数占比达62.7%,这些科的物种丰富度较高;红菇属Russula、蘑菇属Agaricus、杯伞属Clitocybe等9个属的物种占总物种数的42.41%,这些属的物种具有相对优势。大型真菌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大型真菌世界分布属占67.16%、温带分布属占25.40%、亚热带-热带分布属仅为3.17%。【结论】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分布为温带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大型真菌物种种群结构,在收集已有文献资料和补点调查的基础上,对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天然分布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本区分布大型真菌共计486种,隶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55科,119属;2)优势科有红菇科、口蘑科等14科(占总科数的25.45%)364种(占总种数的75.78%);3)优势属有红菇属、丝膜菌属等27属(占总属数的22.69%)330种(占总种数的67.90%);4)大型真菌区系由多种地理分布类群组成,世界广布类群占71.43%,北温带类群占18.94%,泛热带地理分布中能够向北延伸分布的类群占7.56%,其余类群占比均不足2%。表明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大型真菌分布为北温带区系性质,具备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度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及其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保护区有大型真菌53科111属 181种,其中木生真菌97种、寄生真菌3种、土生真菌81种;含5种以上的科为多孔菌科、伞菌科、红菇科、小皮 伞科、口蘑科、牛肝菌科、球盖菇科、刺革菌科、鹅膏菌科、小伞科;含4种以上的属为红菇属、鬼伞属、皮伞属、 多孔菌属、鹅膏菌属、马勃属、小菇属、灵芝属;从属的组成上可划分为世界分布属(73.87%)、泛热带分布属 (13.51%)和北温带分布属(12.62%),表现出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在区系亲缘关系上与湖北和陕 西较为接近,而与川西地区的区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5.
卢炳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549-7551
以小班的平均树高为立地条件的判定因子,选择土层厚度、坡度、坡向、坡位、海拔和腐殖质层6个因子,通过数量化理论Ⅰ,构建了漳平市杉木林适宜性立地判定模型。结果表明:各因子对杉木生长和林地适宜性的影响均为显著状态,贡献大小依次为:腐殖质层、土层厚度、坡度、坡向、坡位、海拔,构建的模型适合于杉木林的林地适宜性判定。  相似文献   

6.
对湖北省竹溪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开展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竹溪共有大型真菌252种,隶属于20目、 62科、 140属,其中子囊菌5目11科23种、担子菌15目51科229种.优势科属明显,含10种及以上的科为牛肝菌科、多孔菌科、蘑菇科、红菇科、鹅膏科和小皮伞科等6科,含5种及以上的属为红菇属、鹅膏菌属等6属.从资源价值来看,竹溪县有食药兼用菌10种,食用菌43种,药用菌34种,毒菌22种.对该地区大型真菌进行保护等级评估,有近危1种,无危188种,中国特有种16种.从生态分布来看,竹溪县大型真菌主要分布在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在这3种植被类型中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阔叶林中物种最多,针阔混交林次之,针叶林最少,且物种数量相近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物种组成差异也较大,相同物种数占比不到各自所含物种数的50%.大型真菌随海拔梯度呈现正态分布,海拔601~900 m范围内物种最多,901~1 200 m次之,1 201~1 500 m最少.  相似文献   

7.
赣西北地区森林大型真菌区系成分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赣西北地区森林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和区系分析,共确认隶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大型真菌216种,分属于42科82属。其中种类最多的科是多孔菌科,有33种;其次为红菇科30种,口蘑科和牛肝菌科各有20种,鹅膏菌科11种。该5个科占赣西北森林大型真菌总科数的11.91%,种数占总种数的52.78%。种数(包括种下单位)较多的属有红菇属(18种)、小皮伞属(12种)、乳菇属(12种)、牛肝菌属(10种)、鹅膏属(9种)、丝盖伞属(8种)、栓菌属(7种)和小菇属(5种)。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世界分布成分、泛热带成分、热带亚洲—热带美洲成分、热带亚洲—热带非洲成分、北温带成分、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成分和东亚—北美洲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赣西北森林大型真菌的属以广布成分为主,其次为热带成分与北温带成分。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及生态分布情况,采用样方结合样线的方法,于2014~2017年期间对该地区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为期4年的物种调查和整理,共鉴定出大型真菌478种,隶属于2门7纲19目49科139属。其中,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等物种数最为丰富。物种区系分布型则以世界广布种(49.6%)、北温带分布种(18.2%)和欧亚大陆分布种(19.9%)为主。生态类型方面,土生菌最多,占所调查大型真菌物种数的47.91%,对森林生态系统有保护作用的外生菌根菌丰富。生态分布方面,发生于针叶林、阔叶林的大型真菌种类最丰富,分别占所调查大型真菌物种数的28.84%、26.08%,部分大型真菌分布于多种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方面,在海拔2000~2600m,以冷杉为主的针叶林、混交林内大型真菌种类最多。经济类型方面,保护区可开发利用的食用菌、药用菌资源丰富,分别占所调查大型真菌物种数的54.18%、9.62%,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对建立半人工栽培的食用、药用菌生产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专项调查,共获得大型真菌标本2062号,初步鉴定出43科103属304种.其中子囊菌门7科8属18种,担子门36科94属286种,新记录11种.对该保护区内大型真菌作了初步的区系分析,其中含12种以上真菌的科有红菇科、口蘑科、多孔菌科、牛肝菌科、毒伞科、环炳菇科、鬼伞科,总数占了总调查数的62.5%.并且对其中的资源进行了评价,提出一些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安徽省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大型真菌107种,分属于25科56属,其中优势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20种,占18.69%)、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14种,占13.08%)、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11种,占10.28%)、红菇科Russulaceae(10种,占9.35%),以上4科仅占琅琊山大型真菌总科数的16%,而种数占全部种数的51.4%;优势属有鹅膏属Amanita(8种,占7.48%)、栓菌属Trametes(7种,占6.54%)、乳菇属Lactarius(5种,占4.67%)、小皮伞属Marasmius(5种,占4.67%)、红菇属Russula(5种,占4.67%),共包括30种,占全部种数的28.04%.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可分为:世界性分布成分(66.07%)、泛热带分布成分(19.64%)、北温带分布成分(10.71%)、东亚分布成分(1.79%).琅琊山大型真菌主要是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其次是泛热带成分和北温带成分,这种分布状况可能与该地区的气候、地理和植被等自然条件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种的组成上可划分为世界性分布种(70.09%)、温带分布种(14.95%)、热带-亚热带分布种(14.02%)及中国-日本共有种(0.93%)等4个分布类型,表现出一定的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随机森林的杉木适生性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杉木树种为研究对象,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中提取优势树种为杉木的小班,将样本数据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以海拔、地貌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土壤种类、成土母岩、土壤厚度、腐殖质层厚度为输入变量,以杉木生长适宜性为输出变量,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杉木适生性预测模型,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地进行杉木适生性预测。同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的变量重要性评估功能,分析了各立地因子对杉木生长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的杉木适生性预测模型的训练精度为84.3%,泛化精度达到89.5%,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研究区域内对杉木生长影响较大的立地因子依次为坡度、坡向、腐殖质层厚、海拔,影响因素较小的是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就单因素的影响而言,海拔≥350 m的低山和中山地区,坡度在25°~34°之间比较适宜杉木生长。基于随机森林的杉木适生性预测模型可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将模型应用到无林地的造林决策,实现有林地与无林地对杉木适生性判断的有机统一,也可推广到其他树种,为适地适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梅岭东南麓大型真菌资源及部分野生菌纯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低海拔国家级森林公园延伸区合并大学校园区的梅岭东南麓大型真菌,共采集到103号大型真菌标本,整理出65种,隶属于担子菌亚门的2纲,7目,25科,44属。其中,江西省新记录11种。本区以白蘑科、蘑菇科、多孔菌科和红菇科为主,占该区总种数的46.15%;优势属为红菇属和蘑菇属,各占总种数的9.23%。生态类型有木生菌22种、土生菌有32种、共生菌11种。从65种野生大型真菌中获得了12种纯培养物。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和开发九龙峰自然保护区野生大型真菌资源,采用随机路线法对该地区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有大型真菌84种,隶属于3纲,7目,21科,42属,其中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和红菇科(Russulaceae)为该地区的优势科,分别占20.24%、16.67%和16.67%。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和栓菌属(Trametes),分别占14.29%和9.5%。按照生态习性分土生菌47种,占55.95%,木生菌37种,占44.05%,外生菌根菌10种,占11.90%。按经济价值分为食用菌30种,占35.71%,药用菌27种,占32.14%,食用兼药用大型真菌11种,占13.10%,毒菌6种,占7.1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立地因子与桉树Eucalyptus适宜性之间的关系,开展树种适宜性研究,为桉树适宜性研究提供新思路,为科学造林提供支持。  方法  以广西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的1 883个森林资源小班调查数据,分别运用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算法作为树种适宜性评价方法,构建桉树适宜性分类模型。输入为地貌类型、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凋落物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石砾含量、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11个立地因子信息,输出为桉树适宜性。  结果  3种算法构建的模型拟合精度依次为63.18%、69.73%、78.03%,泛化精度依次为64.33%、67.93%、78.18%。相比于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算法,随机森林算法分类效果更好。立地因子重要性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拔、土层厚度、坡向、坡度、石砾含量、凋落物厚度、坡位、腐殖质层厚度、土壤类型、地貌类型、成土母质。200~350 m海拔、80~100 cm土层厚度的地区比较适宜桉树生长。  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桉树适宜性评价模型可以较好地对桉树的适宜性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5.
森林立地条件影响着林木的生长。为了充分挖掘立地因子与林分生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杭州市临安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差分方程法构建了基于Richard理论方程的地位指数模型;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立地因子和林分生长因子的关联规则挖掘,得到175条置信度在80%以上、支持度在10%以上的因子关联规则,并从中提取了20条“林分因子-立地因子”规则。结果表明:影响临安区杉木用材林立地质量的主要因子是海拔、坡位、坡向、坡度级、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林下植被种类和林下植被覆盖度,各类规则揭示了杉木林分立地因子和立地质量、立地因子和林分生长因子,林分因子和林龄之间存在的变化规律以及隐含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化学元素P、Ca、K、Mg、Mn、Cu、Ni、Ag、Zn和Pb的含量在红松、落叶松林下土壤中有显著差异,本文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这些化学元素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坡下部含量明显高于中部和上部,海拔不同,大量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由于土壤水分的渗透作用,坡度对易流动元素有明显的影响。就土壤而言,大量元素与有机质,表层厚度和枯枝落叶层厚度的关系密切,而微量元素则与土层总厚度,石砾含量有关,这说明,大量元素受土壤生物小循环的作用要比微量元素强烈得多,因此在相关程度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优势树种与地形空间关系格局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大兴安岭林区塔源林场优势树种与海拔、坡度和坡向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绘制了该林场优势树种按海拔、坡度和坡向的空间分布图。并对林分潜在生境和现实分布进行了比较,以期为优化树种结构、培育优质森林资源提供可视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为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研究之一。对红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影响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生长的3个主导因子,即土壤类型、A层厚度和坡向。按主导因子帽儿山红松人工林可划分为3个立地级、13个立地型,即Ⅰ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暗棕壤红松林以及中黑土层阴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3个立地型;Ⅱ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中黑土层阴坡和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阳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5个立地型;Ⅲ立地级下分成厚和中黑土层阳坡白浆土红松林、轻度侵蚀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阴坡和阳坡白浆土红松林5个立地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