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使用“一种确定工夫红茶发酵适度的新方法”(Z1200810073664.5)(下称仪器检测主法)控制工夫红茶发酵适度,并与传统的以人的感官判断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仪器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及时,检测结果具有重现性和可操作性,用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检测判断发酵适度,可实现用科学计量上的品质指标来控制工夫红茶品质的形成,克服以人的感官判断造成的模糊性与不确定件,有利于实施标准化操作,从而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最终达到稳定、提高工夫红茶产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桂香22号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对每个发酵时间段进行取样,结合感观审评及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其品质变化规律及适宜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桂香22号工夫红茶在发酵3~6 h时间段,随着时间的延长,茶汤颜色由橙红逐渐转变为红亮,香气由青草气逐渐转变为甜花香,滋味由苦涩味逐渐转变为醇厚鲜爽,叶底色泽也逐渐向红匀亮方向转变;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含量逐渐减少,茶红素先增加后降低,茶褐素逐渐增加。综合感官审评与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得出:用桂香22号茶树品种春季鲜叶为原料加工工夫红茶,在发酵环境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70%~80%条件下,以发酵6 h的品质最佳,其次为7 h。  相似文献   

3.
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生产中能否准确判断发酵适度直接关系到成茶的品质。利用色差法对红茶发酵过程中的叶色、汤色进行跟踪监控。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茶叶的色度指标L、a、b及色差值ΔE值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均存在明显变化。分析发酵过程中L、a、b及色差值ΔE值的变化规律,发现在发酵前期,ΔE值较小,发酵叶色度变化较慢;在发酵中期,ΔE值明显增大,发酵叶色度有了较大变化;然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ΔE值逐渐减小,至发酵后期ΔE值接近0,而发酵叶色度基本稳定不再变化,此时茶叶色素茶红素/茶黄素(TRs/TFs)值达到合理阈值,茶样感官审评得分较高。因此研究认为,在发酵过程中,当发酵叶色差ΔE值接近0时,即可判断为红茶发酵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索野生工夫红茶适宜的加工工艺参数,为广西野生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兴安六垌野生茶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在萎凋叶、揉捻叶及发酵1、2、3、4、5 h时取样烘干,取3 g红茶与150 mL水冲泡5 min,对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成分变化趋势.[结果]鲜叶发酵4 h时制成的工夫红茶感官评分最高(92.5分),红茶汤色红亮,花香、甜香浓,滋味醇厚,叶底红匀、亮.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降低趋势,分别从萎凋叶的5.20%和5.23%降至4.10%和4.74%;茶多酚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揉捻叶时含量最高(25.40%);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发酵4 h时达最高值(0.50%和4.20%);茶褐素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由萎凋叶的1.30%上升到发酵5 h的6.00%.红茶香气成分中,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醛类和酯类相对百分含量呈上升趋势.影响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香气的主要成分有香叶醇(25.55%)、水杨酸甲酯(20.55%)、β-芳樟醇(14.75%)、苯乙醛(5.14%)、2-乙酰基呋喃(2.76%)、苯乙醇(2.19%)、氧化芳樟醇Ⅱ(2.04%)等.[结论]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具有玫瑰花香、甜花香、略带冬青香的品质特征,以发酵4 h制成的红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旨为实现智能化控制红茶发酵适度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进行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吸光值与茶黄素含量相关性研究。在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460nm处定时对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的吸光值进行跟踪检测,结果发现在不同的茶树品种、同一茶树品种不同的生产季节,发酵叶茶汤的吸光值有从小→大→小的变化规律,与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红茶发酵茶黄素的变化规律相吻合;对相应的发酵叶样品干燥后进行茶黄素含量分析,检测数据表明,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的吸光值与其所含的茶黄素含量成高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保靖黄金茶红茶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靖黄金茶群体品种一芽二、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鲜叶为原料,利用红茶自动发酵机在28℃条件下进行不同发酵时间与不同保湿措施处理,对加工的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儿茶素与茶黄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当发酵时间增加到240 min后,儿茶素向茶黄素转化趋势明显;其中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的为经发酵240 min及盖布处理的茶样,茶汤颜色红匀明亮、口感醇厚,儿茶素与茶黄素的含量分别为38.650 4、13.493 5 mg/g。所有发酵进程中进行湿纱布覆盖保湿处理,其茶黄素含量均较未盖布处理茶样增加显著,茶汤亮度明显较亮,滋味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平阳特早种夏茶夏季鲜叶不同等级原料加工工夫红茶过程中,不同摊放厚度和时间的萎凋处理研究,探索出最适宜平阳特早种夏季鲜叶加工工夫红茶的萎凋技术参数。结果表明:1芽1叶的鲜叶原料以萎凋时间1618 h,厚度118 h,厚度12 cm为宜,其感官审评最高,为95.1分。1芽2叶的鲜叶原料,以萎凋时间122 cm为宜,其感官审评最高,为95.1分。1芽2叶的鲜叶原料,以萎凋时间1214 h,厚度114 h,厚度12 cm为宜,感官审评综合得分为87.6分;1芽3叶的鲜叶原料,以萎凋时间122 cm为宜,感官审评综合得分为87.6分;1芽3叶的鲜叶原料,以萎凋时间1214 h,厚度114 h,厚度12 cm为宜,感官审评综合得分为83.7分。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16,(13):21-22
本文叙述了高香型新品种紫玫瑰制作创新型坦洋工夫红茶的工艺流程,并与金观音、金牡丹、菜茶等茶树品种分别加工的创新型坦洋工夫进行感官审评对照,为提升紫玫瑰创新型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陕南春季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萎凋、揉捻和发酵3个工序的工艺参数进行了L33正交试验,所制得的9个茶样,分别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分析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以品质得分为评价指标,优化的工艺为:萎凋程度为含水量62%,揉捻时间为120 min,发酵时间为3 h;以茶黄素的含量为评价指标,优化的工艺为:萎凋程度为含水量62%,揉捻时间为90 min,发酵时间为3 h;在所制茶样香气组分中醇类物质最高,其次是醛类,再次是酯类。由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香叶醇、橙花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含量累加的红茶香气主体特征成分含量,其大小排序与感官审评中香气得分名次相一致。为验证优化的工艺,以第二年相同时期的鲜叶为原料,分别按2个优化工艺加工成茶样,综合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分析和香气成分分析的结果,确定陕南春季工夫红茶的最优工艺为萎凋至62%的含水量,揉捻120 min,发酵3 h。  相似文献   

10.
袁诚  江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669-2671
采用感官审评方法并引用大量的化学分析研究报道,综述工夫红茶营养物质与生化成分对人体的保健功能。结果表明,工夫红茶中23项功能因子及其相关的共同作用对人体保健功效是多种多样的、显著的、可信的。科学合理饮用工夫红茶值得人们大力宣传和倡导。  相似文献   

11.
以罗汉果生根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基质种类、瓶苗质量、温湿度及施肥浓度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 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院基质种类、瓶苗质量、温湿度是影响组培苗成活的关键因子,塘泥颐育苗土颐蛭石=1颐1颐1 的基质 组合效果最好,炼苗成活率最高达 93. 56% ,且长势好;合适的环境条件为温度 25耀30益、湿度 80% 耀90% ;施肥浓度以 0. 5% 为好,移栽苗生长较快且无肥害发生,最适于移栽大田。  相似文献   

12.
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核心在于发酵垫料的配比和管理。 为筛选获得生物发酵床最优垫料,替代传统原料 稻壳和锯末,进行了以土著微生物为菌种,稻壳、锯末、玉米秸秆、玉米芯不同添加比例为垫料的发酵床模拟试验。 按 照总重量相同原则,试验设 8个处理。 试验期 60 d,每 5 d对垫料发酵过程中温度、全氮、有机质进行测定并分析。 结 果表明院所有处理发酵最高温度均超过 35益,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降低趋势。 其中添加 30% 玉米秸秆+30% 玉米芯+ 40% 对照的 AB 处理发酵效果较好, 高温期和降温期的温度值均超过其他处理, 其全氮、 有机质含量分别下降了 44. 27% 尧19. 87% 遥 结合成本投入综合计算筛选出最优垫料为 AB 处理袁建议在西北地区发酵床养殖中推广利用遥  相似文献   

13.
大都市区乡镇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 在阐述城市功能融合型、产业 集群支撑型、传统农业主导型 3类乡镇 6种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功能服务、区际分工和传承创新为准则、围绕 定位与主体、关系与机制、平台与创新、效益与效应筛选出 14 项指标、总结发达与欠发达乡镇农业发展的差异特征、 探讨乡镇农业发展的普适规律及内在机理、提出基于主体培育、机制构建和平台网联、促进乡镇农业价值链转型升 级和优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白莱航鸡受精蛋和无精蛋进行试验、分析孵化 0~4 d 受精蛋和无精蛋品质变化规律、比较两种蛋 的品质差异。 结果表明、受精蛋与无精蛋平均日失重率不同、受精蛋为 0. 71% 、无精蛋为 1. 00% 。 受精蛋蛋白 pH 在孵 化早期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在孵化第 2 d达到最高值(9. 44)、而无精蛋蛋白 pH 则一直缓慢上升。 孵化开始 后、受精蛋蛋白高度先下降后上升、孵化第 2 d 达到最低值(7. 0 mm)、无精蛋蛋白高度则一直下降。 受精蛋与无精蛋 哈夫单位在孵化第 0~3 d没有显著性差异、第 4 d 差异显著。 受精蛋与无精蛋蛋黄颜色均随着孵化的进行发生波动 变化。 受精蛋在孵化 0~4 d 中、蛋壳逐渐变薄、气孔数增加、而无精蛋蛋壳厚度与气孔数均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根据 GenBank中的猪圆环病毒 2 型 ORF2 基因序列、设计合成 2对引物、通过对环介导等温(LAM P)扩 增条件的优化、敏感性、特异性试验、成功建立了猪圆环病毒 2 型 LAM P 诊断方法。 敏感性结果显示、建立的 LAM P 诊断方法最低核酸检测量为 0. 30 pg/ L、而 PCR 诊断方法最低核酸检测量为 30 pg/ L;特异性结果显示、猪圆环病毒 1 型、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 对 95份自然感染病猪样 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 LAM P 方法检测结果与 PCR 检测结果符合率为 95. 8% 。 整个扩增反应可在 30 mi n内完成、结 果肉眼可见、为猪圆环病毒 2型的现场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能够满足基层现场快速检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及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典型油菜地土壤 pH 值、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 效硼等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并绘制养分空间分布图,为油菜地精细管理与有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表明院5种 养分的变异系数均在 16. 88% ~65. 42% 之间,属于中等程度的变异。全氮和速效钾的块金系数小于 0. 25,具有强烈的空 间相关性;pH 值和其他 3种养分则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 经过半方差函数分析,采用高斯模型、指数模型、球 状模型和线性模型对养分参数进行拟合,并利用 GS+与 Ar cGI S 绘制养分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理化性状存 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在西南区域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硼等各个养分的含量都较高,具备 很好的油菜种植生产条件,东北部区域养分含量普遍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结构性和人为随机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洋假交替单胞菌 JI V-49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烟曲霉、黑曲霉、红色毛 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等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为了明确其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化学本质、采用透析、活性炭 脱色、丙酮-乙醇沉淀等方法对 JI V-49发酵液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进行粗提取、得到了活性成分的粗提液。 粗提液 经 AB-8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Sephadex G-100柱层析和 Sephadex G-25 柱层析进一步纯化、 经硅胶薄层层析检查 证明抗真菌活性物质已得到纯化、得到海洋细菌 JI V-49 产抗真菌活性成分的纯化物。 对纯化后的抗真菌活性物质 进行茚三酮反应、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该活性物质为环脂肽。 对该活性物质进行抗真菌谱分析、发现该物 质的抗真菌谱比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真菌药物更广。  相似文献   

18.
通过 PCR 扩增得到红掌(Ant hur i um andr aeanum)的 M YB 基因全长、将 M YB 基因片段克隆到 pM D18-T 载体上、然后将此基因插入 CaM V35S启动子后构建成表达载体 Cam35S-GFP-M YB。 通过冻融法将带有目的基因的 表达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 并转化热研 2 号柱花草获得转基因植株若干。 抽取 10 株转化的柱花草植株的基因组 DNA 进行 PCR 分子验证、结果表明有 6株阳性、M YB 基因已成功整合到柱花草的基因组中。转基因柱花草植株的获 得为柱花草等豆科牧草的适口性和抗逆性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并且为以后柱花草的遗传转化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 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 SRAP 分子标记方法、对 9 份粤选系列匍匐翦股颖新品系和 4 份国外优良品种进行指纹图谱构建 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院(1)32对引物中、有 17对引物扩增带型清晰、共扩增出 184 条带、其中有 131 条具有 多态性、多态率为 71% 。 (2)有 4对引物扩增的带型可以清晰区分 13个品系、利用图示模型构建了 13个品系指纹图 谱、图谱包含 12个位点、能有效区分 13个品系。 (3)13个品系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遗传距离在 0. 0285耀0. 7587之 间。 (4)经 UPGM A 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 0. 644处、可将 13个供试材料分为 4个同源类群。 研究结果为匍匐翦股颖 新品种的鉴定和推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院匍匐翦股颖; SRAP; 遗传多样性; 指纹图谱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2040007287);广东省 科技攻关项目(2005B20901018);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2005Z2- E0201、2006C13G0161);广东省农业标准项目(粤财农[ 2005] 311 号);珠海市科技攻关项目(PC20061051) 149聂 鑫 1 、 陈国平 2 、 张 利 1 、 李再新 1 、 谢万如 1 、 赵志平 1 ( 1. 四川理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2.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 400044) 摘 要院花青素是类黄酮化合物的衍生物、具有抗氧化功能。 油菜是全世界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但其花青素含 量低、抗氧化能力弱。 为了利用金鱼草花青素生物合成转录因子遗传转化油菜提高其花青素含量、通过 PCR 从金鱼 草 cDNA 中扩增了 Roseal 1和 Del i l a基因、并分别克隆到含有 35S 启动子和 35S 终止子的 pDH51 载体。 然后将含有 35S启动子、基因片段和 35S终止子的片段分别连接到 pBI N19载体、获得了含有双 35S 启动子和终止子的表达载体 pBI N-Del i l a-Roseal 1。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甘蓝型油菜后、获得了紫色的愈伤组织。研究结果为利用基因工程技 术提高油菜花青素的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3 种微藻对人工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大沙河淡水水域的小球藻 PKU AC201 ( Chl or el l a sp.PKU AC201)及分离自深圳湾海水水域的 两株微藻小球藻 PKU AC117( Chl or el l a sp.PKU AC117) 和链带藻 PKU AC128(Desmodesmussp.PKU AC128)为材料、 研究其对人工污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培养 7 d、淡水小球藻、海水小球藻和链带藻的 OD 680 可分别达到 1. 4、1. 2、0. 5、生物量分别达到 158. 5、139. 7、58. 8 mg/ L、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0. 0% 、80. 2% 、57. 1% 、对可溶性磷酸 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4. 7% 、72. 2% 、55. 1% ;3种微藻对污水具有较好的耐性、 通过同化吸收作用而非吸附作用可有 效地去除人工污水中的氮磷、且小球藻的生长情况及对氮磷的吸收情况均优于链带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