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无线传感器网络十分适用于茶园环境的监测,而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网关负责传输数据的出口,是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茶园监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与WCDMA网络相结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采用LPC2148 ARM7芯片为控制核心,编写专用的通信协议及路由算法,以尽可能地降低能耗和延长网关生命周期。试验结果表明:网关具有传输速率快、功耗低、丢包率低、稳定可靠等优点,对茶园环境的实时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ZigBee无线物联网通讯技术,研制了太阳能墒情采集模块.由太阳能墒情采集模块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网关节点,即"点控机"及"站控机",分布在被测区域,负责采集葡萄园各层土壤的温湿度.网关节点自行组网,透明通讯协议将信息发送到远端PC机,实现信息的实时动态显示及存储.系统通过单节点设备测试及网络测试证明,网关节点布置在20~120m传输距离内,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海南省海口尧儋州尧文昌尧陵水和定安以及广东省江门油棕病害的调查袁结果表明袁发生最为常见的病害为叶斑病袁不同品种受害程度表现不同曰发生严重时袁可导致叶片30%以上枯死遥对从热科院橡胶所引种到广东江门的12 个油棕新品种田间叶斑病的病害严重度进行调查袁其危害等级为1~3 级袁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袁有6 种病原物袁分别为叶点霉属渊Phyllosticta冤尧炭疽菌属渊Colletotrichum冤尧链隔孢属渊Alternaria冤尧拟茎点霉属渊Phomopsis冤尧茎点霉属渊Phoma冤和拟盘多毛孢属渊Pestalotiopsis冤遥对6 种病原物进行田间活体致病性测定袁发现炭疽菌属和链隔孢属引起的病斑较小袁致病力较弱袁推测可能是腐生菌曰叶点霉属尧拟茎点霉属尧茎点霉属和拟盘多毛孢属可同时侵染RYL31袁其中叶点霉属还可侵染RYL14尧RYL33袁推测此病原物寄生性较强遥  相似文献   

4.
烟草青枯病生防菌黑曲霉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烟草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为指示菌袁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对其的抑菌圈直径为响应值袁 运用单因素试验尧Plackett-Burman渊PB冤设计尧Box-Behnken渊BBD冤设计及响应面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渊RSM冤 分析将分离并鉴定的黑曲霉菌株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遥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麦芽糖和麦麸分别为最适碳源 和氮源袁通过Plackett- Burman 设计对培养基中相关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袁并筛选出有显著正效应的MgSO4及 有显著负效应的CaCl2和吐温80 等3 个因素袁使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抑菌圈直径袁最后用BBD 设计及RSM 分 析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遥结果显示袁经过优化的培养基组分为麦芽糖25.00 g/L尧MgSO4 0.38 g/L尧K2HPO4 0.10 g/L尧KCl 0.50 g/L尧CaCl2 0.05g/L尧FeSO4 0.20 g/L尧麦麸8.50 g/L尧酵母膏1.50 g/L尧吐温80 0.46 mL/L遥采用滤纸片扩 散法检测优化后的发酵液抗菌活性袁抑菌圈直径为37.49(依0.34) mm袁比未经优化测得的抑菌圈直径24.79(依0.72) mm 增大了51.23%遥  相似文献   

5.
纯种的分离培养是微藻产品开发尧规模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遥微藻易受其他生物污染袁又无法低温保存袁导致其分离培养面临困难遥比较了不同浓度的3种农药和3种抗生素分别对微茫藻18A8袁小球藻CE14和亚心形扁藻袁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影 响袁确定它们用于藻种分离的最佳浓度为百菌清25 mg/L尧水合霉素25 mg/L尧绿邦200 mg/L尧卡那霉素25 mg/L尧氨苄西林25 mg/L和制菌霉素1.25 mg/L遥采集含有微藻的淡水尧海水水样先后培养在混合添加了3种适宜浓度的农药和抗生素的培养基袁最终抑制了微藻中其他真菌和细菌的生长袁实现了微藻的藻种纯化遥  相似文献   

6.
毛琴  谢世友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5):144-148
以株高尧地径尧冠幅尧侧枝轮数尧叶面积尧叶鲜重等的年净增长率等为比较指标袁采用多目标灰色关联投影法袁比较分析山桐子在重庆市中梁山尧万州杨家湾和彭水新田3 地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造林第1 年和第2 年的生态适应性遥结果表明袁造林后第2 年山桐子在杨家湾的适应性强于在彭水新田袁而中梁山最弱袁且差距远大于第1 年遥  相似文献   

7.
以广藿香根尖为试验材料袁采用常规压片法比较取材时间尧预处理液尧处理时间尧酶液浓度尧酶解时间尧 低渗时间对广藿香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袁采用去壁低渗法对石牌尧海南尧高要3 个广藿香品种进行染色体计数遥结 果表明院上午10:30~11:00 取材尧冰水混合液处理24 h尧4%混合酶液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各占4%袁g/V冤酶解30 min尧低 渗15 min 所得广藿香染色体制片效果较好曰3 个广藿香品种分散良好尧清晰的50 个分裂相细胞袁70%以上的细胞染 色体数目为2n=64袁3 个广藿香品种在染色体数目上没有差异遥  相似文献   

8.
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试验设计袁以不施肥和施用化肥为对照袁研究北方旱地平菇菌渣还田的最佳施用量袁以及还田后对玉米生理性状尧产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遥结果表明袁平菇菌渣对玉米生理性状和产量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遥菌渣施用量为22 500 kg/hm2时袁玉米生长状况尧果穗性状和玉米籽粒产量均优于20 000 kg/hm2尧25 000 kg/hm2的菌渣施用量和化肥施用处理袁玉米各生长期植株和叶片数也高于其他处理袁玉米籽粒产量比不施肥增产17.39%袁比化肥施用处理增产8.06%曰同时袁平菇菌渣还田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无机氮和速效磷尧钾含量袁有利于培肥地力遥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施用量越大袁培肥效果越明显袁土壤速效钾尧速效磷含量分别较CK1 提高16.58%耀34.98%和45.70%耀86.20%遥平菇菌渣施用量为22 500 kg/hm2时袁玉米生长状况最佳袁果穗性状最优袁籽粒产量最高袁对土壤的培肥效果较好袁是较理想的施用量遥  相似文献   

9.
针对广西山区茶园设计了依靠节点自组织特性自动构建零通信费的ZigBee无线网络监测系统,能够定时采集茶园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和光照等参数。该系统除协调器外全部使用路由节点,种植区按蜂窝状划分,每个路由监测节点均布置在蜂窝中心,有效提高了监测系统可靠性。在种植区与监控中心之间的非种植区设计了路由中继节点,用于接力传送茶园监测数据至监控中心内的协调器。节点硬件电路包括核心板与底板,核心板设计了CC2530与RFX2401射频功放,底板设计了传感器处理模块、电源模块及调试接口。深入分析了Z-stack协议栈基于事件处理的多任务构架下用户程序设计方法。完成了山区茶园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监控网络设计,实现了茶叶种植区内空气温、湿度及土壤温、湿度,光照参数,CC2530供电电压和工作温度的周期采集和传输。通过实际运行,整个系统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以3年生藏木香母株上所采种子为材料袁采用随机区组法袁通过对不同温度尧光照和浸泡时间对其种子 萌发影响的研究袁探索其种子萌发特征遥结果表明院在恒温20 益尧全光照24 h和浸泡4 d的处理条件下藏木香种子 发芽率最高袁发芽启动速度最快袁发芽持续时间最短袁萌发整齐度较高曰变温10/30益下的各萌发指标仅次于恒温 20益袁全暗24 h条件下不抑制其萌发袁发芽率仍达到80%以上袁清水浸泡时间越长袁胚芽和胚根生长越快遥综合温度尧 光照和水分各生态因子对藏木香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得出袁藏木香种子在连续光照24 h尧恒温20益或变温10/30益尧 清水浸泡4 d的条件下萌发情况最好曰藏木香种子属中性偏喜光的种子遥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评估与“纵横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耕地保护政策是一种“委托-代理”式的体制,其核心是指标管理加上监督惩罚,忽视了调动地方政府 保护保耕地的积极性,导致中央和地方在耕地保护上的激励不相容。从土地财政、廉价土地出让和违法超额占地等3 个方面评估了我国耕地保护的数量;从粮食盈余、财政支农、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估算了耕地保护的质量。通过对各省 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保护的测算,划分出耕地保护赤字区、平衡区和盈余区。根据分析的结论,补充并完善了耕地 保护补偿的“纵横模式”,促进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公平分担耕地保护的成本,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信阳茶区栗茶间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铭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07-2211
对信阳毛是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栗茶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及提高土壤养分.栗茶间作茶园茶叶品质较纯茶园也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传统农业环境监测仪器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一套实用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监测系统,以实现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应用。该系统由农田无线监测网络和远程数据中心2个部分组成。无线监测网络利用ZigBee网络与GPRS/3G/4G网络、Internet相结合,设计具有GPRS/3G/4G和Internet接口的传感器网络网关;传感器节点检测空气温湿度、光照度、土壤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及土壤水分,土壤盐分等参数实现环境监测的局域采集与广域覆盖功能;采用Java、ASP.NET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农业环境监控中心,实现环境监测数据在互联网上的共享。示范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节水20%~50%,节电10%~30%,减少大量人工作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监测系统在生产应用上运行稳定、可靠,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态茶园复合栽培的农学与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复合茶园配置植物的种类、栽植方法,并综述了茶园复合栽培对茶园气温和土壤温度、茶园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及茶园光照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遮阴对茶园生态环境及其茶树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佩  杨知建  肖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04-5605,5639
遮阴可明显改变茶园微域生态环境,尤其对茶树冠层温度湿度及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茶树的光合作用等一系列生理与生化过程,最终影响到茶叶产量。从生理生态方面综述了茶园覆盖遮阴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树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遮阴措施在实际应用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农业大棚实时监控系统。基于micro2440核心芯片组建M2M网关,并完成传感器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的构建,准确获取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数据,通过节点将采集数据传送到M2M网关处理,与服务器实时的交换数据,成功实现了大棚信息的采集。服务器根据各节点数据以B/S架构搭建网页平台,实时观测大棚变化。实验表明,本设计的智能农业大棚监控系统传输数据快,控制准确,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防寒措施对幼龄茶园冬季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幼龄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铺草+防风障、搭建小拱棚、行间铺草3个处理,以裸地为对照,测定各处理下的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及光照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可降低茶园土壤温度的变化、减少土壤表面水分的散失,维持冬季茶园较高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其中以搭建小拱棚的防护措施对幼龄茶树的保护效果最好,试验期间其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提高6.28%,地表最高温较对照提高9.4℃,光照强度较对照降低14.63%,茶园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分别提高3.8℃和26.35%。防风障+行间铺草和行间铺草的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苹果-茶间作对茶树新梢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苹果-茶间作对茶树新梢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将苹果-茶间作园中的茶树和邻近未间作茶树叶片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其在年生长周期中茶树生长状况及茶鲜叶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季节,间作及对照茶树新梢生长差异较大。春、夏、秋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度较对照茶树低,冠面湿度则较对照茶树高,而在冬季,间作茶树的冠面温、湿度均与对照茶树差异不显著;间作茶树的呼吸强度极显著低于对照茶树,净光和强度极显著高于对照茶树,而光和强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间作对茶树新梢发芽密度虽无显著影响,但因其促进茶芽提早萌发、增加了芽叶重量,进而提高了茶鲜叶产量。[结论]为复合生态茶园间作的合理配置和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普洱茶生产车间环境温湿度随着季节及天气变化导致车间温湿度波动较大影响了普洱茶熟茶发酵品质的稳定以生产效率的问题,开发出一套以S7-300 PLC为核心的车间温湿度控制系统应用于普洱茶发酵生产车间中,为普洱茶发酵生产创造出了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依据普洱熟茶生产所需条件,提出以S7-300 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该系统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两部分,上位机负责存储采集的数据及实时显示数据,下位机主要负责采集各个传感器的信号及根据设定值自动调节车间温湿度,为普洱茶生产创造出适合发酵的人工小环境,从而提高了普洱茶熟茶的均匀发酵效率、缩短发酵周期.通过分析采集的数据,证明所开发的控制系统是有效的,为后期普洱熟茶生产品质的可控化和自动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低丘红壤泡桐——茶树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亚热带丘陵红壤泡桐茶树复合种植模式的综合效果。结果表明 :与纯茶园相比 ,泡桐茶树复合园的日平均光照强度下降 5 1 .2 % ;茶蓬内日平均气温下降 0 .3~ 1 .2℃ ;相对湿度增加 6.1~ 7.5个百分点 ;1m土层内根系总量增加 44 .4% ;各土层贮水量提高 2 .5 %~ 1 1 .3 % ;凋落物增加 2 8.0 2 % ;凋落物养分含量增加 2 0 .3 % ;0~60cm土层内速效氮、磷、钾总量增加 3 4.6% ;茶叶产量提高 1 6.9% ;茶叶品质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