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饵料密度(每毫升0.1个、0.3个、1.0个、3.0个和10.0个)对3种规格(I:0.68 cm;II:1.50 cm;III:3.20 cm)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饵料密度为每毫升0.1~1.0个的范围内,3种规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当饵料密度为每毫升1.0个时,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随着饵料密度进一步增加,规格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规格ⅡI、I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变化。饵料密度对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各饵料密度组的成活率都很高。规格差异对饵料密度不敏感,3种规格仔鱼的最适饵料密度均为每毫升1.0个。  相似文献   

2.
早期分级养殖对黄颡鱼生长、成活及性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将来自于同一亲本的黄颡鱼按规格分为A、B、C 3组,A组为未分级组[体长(5.32±0.52)cm,体重(1.60±0.54)g],B、C 2组为分级组,其中B组为大规格组[体长(5.63±0.41)cm,体重(1.88±0.50)g],C组为小规格组[体长(4.85±0.22)cm,体重(1.11±0.17)g],饲养在9个网箱中.经60d养殖,B组增长率显著高于C组,A、B 2组无显著差异;3组增重率无显著差异.A组的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B、C 2组,B、C 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C组的体长和体重变异系数的变化率显著高于A、B 2组.各组的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雌雄比率,成熟度指标均差异不显著;各组中雄性的增长率、增重牢、特定生长率均高于雌性,除A组增长率雌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组各指标雌雄差异均显著;而成熟度各组中雌性均显著高于雄性.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早期分级养殖,有利于保持整体规格的一致,但对整体的成活率及特定生长率等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介绍了加州鲈养殖高产技术,包括精养池塘的选择,养殖基础设施准备,鱼苗鱼种放养规格,放养个体大小,鱼苗鱼种驯化.鱼苗鱼种如何分级,饲料品质选择,加州鲈的营养需求.饲养过程科学投喂技术,日常管理注意事项,常见鱼病防治技术和方法,给养殖者提供了一套养殖高品质加州鲈商品鱼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养殖密度、水质和分级对水泥池鱖苗种培育的影响,以翘嘴鳜鱼苗(体长0.7~1cm)为对象,在不同密度下投喂麦瑞加拉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小规格苗种(2.5cm)的放养密度宜在4000尾/m3左右,大规格苗种(2.5~6.5cm)的放养密度不宜超过800尾/m3。(2)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均与鳜鱼苗养殖密度成显著正相关,水泥池中进行鳜鱼苗种培育不宜密度过高,密度越高,疾病暴发的风险越大。(3)分级过筛选取鱖苗体长为2~3、5~6、8~9cm时的3个节点进行,保持饱食投喂,能较好地提高鳜鱼苗种的整齐度,降低残食率,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试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残食行为、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稚鱼残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杂交鳢仔鱼全长达到1.30 cm(7日龄)时出现残食.同规格杂交鳢仔稚鱼饱食状况下几乎没有残食现象,而全长2.21cm仔鱼在饥饿状况下表现出了较高的残食率;规格差异越大,残食率越高,全长比为0.57:1.00、0.50:1.00、0.39:1.00的3个试验组的残食率分别为18.35%、46.65%、61.67%,差异显著;饵料缺乏时的残食率显著高于饵料充足时,全长2.21 cm杂交鳢仔鱼饲养7 d,不投饵和饱食情况下的残食率分别为46.67%和1.11%,差异显著;以日投喂率0%、5%、15%饲养杂交鳢仔稚鱼(全长比为0.50:1.00)5 d,残食率依次为83.33%、35.00%、3.33%,差异显著.可见,规格差异和摄食状况对杂交鳢仔稚鱼的残食都有显著影响.生产上,小个体和大个体全长比低于0.60;1.00时,及时分池饲养是提高杂交鳢仔稚鱼成活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若能将加州鲈繁殖时间提前,利用秋季适宜水温条件繁殖水花进而培育苗种,使得开春以后就能有规格苗销售,这能显著优化加州鲈养殖环节。如果商品加州鲈上市时间提前,做到从初夏即能够上市,这也将满足全年均有商品鱼上市,并显著提高养殖效益。本文着重结合华中地区(主要是河南、湖北)的气候条件,开展的对加州鲈晚苗和秋苗下塘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广大养殖户和加州鲈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两种规格母体后代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两种规格母体上刚离体的早期幼虾经过40 d的培育,后代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小规格母体后代的个体间差异较大,存活率均较低.分级后,再培育40 d,两种规格母体的后代生长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大规格母本的后代显著大于小规格母本的后代,随着培育时间延长幼虾体重变异系数和体长变异系数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8.
选择条件相同的面积均为0.30hm~2的6口池塘,分别采用直接发塘培育法(对照组)和分级培育法(试验组)进行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大规格苗种培育对比试验,黄颡鱼水花放养密度为300万尾/hm~2。经过60d的培育,结果表明:对照组的3口鱼塘黄颡鱼平均成活率为40.43%,平均规格为8.18cm,平均产量为9576.30kg/hm~2;试验组的3口鱼塘平均成活率为60.38%,平均规格为9.44cm,平均产量为18072.8kg/hm~2。由此可见分级培育法要优于直接发塘培育法。  相似文献   

9.
在不换水、不用药条件下,在室内采用相同规格(3.50 m×7.15 m×1.20 m)水泥池和相同养殖密度300ind/m3,分别以水位40、80、110 cm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81 d,研究不同养殖水位(水量)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与养殖系统的氮、磷收支.结果表明:40 cm水位试验组成活率、单位体积水体产量显著高于其他...  相似文献   

10.
《安徽农业科学》2020,(2):130-132
为了筛选出最佳的香樟组培苗移栽基质,将香樟组培苗移栽到3种基质的容器中培养,分别于30、90、150 d测定其成活率和苗高度,结果表明,成活率最高的是2号基质(黄心土∶椰糠∶泥炭土=5.0∶3.5∶1.5),移栽30、90、150 d后组培苗成活率分别为80.70%、73.00%、67.30%; 3号基质为单一的黄心土,移栽30、90、150 d后组培苗成活率分别为63.30%、58.00%、55.70%; 1号基质(椰糠∶泥炭土=7∶3)移栽效果最差,移栽30、90、150 d后组培苗成活率分别为57.30%、45.70%、44.00%,3种基质的香樟组培苗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均随移栽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组培苗苗高生长最快是2号基质,组培苗移栽3个不同时间的苗高度分别为3.60、14.90、31.33 cm,日平均高生长量分别为0.12、0.17、0.21 cm,其次是3号基质,苗高度为3.30、13.70、30.16 cm,日平均高生长量分别为0.11、0.15、0.20 cm;最差是1号基质,苗高度为3.30、13.60、28.27 cm,日平均高生长量为0.11、0.15、0.19 cm;150 d后1号基质与其他2种基质的香樟苗高生长差异显著(P<0.05)。移栽基质对香樟组培苗生长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香樟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半夏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种不同种植密度、3种不同种茎规格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收获后测产量和主要成分含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cm×3cm种植密度的产量和净增重明显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小规格种茎分别比大、中规格种茎作种的产量提高20.0%和35.0%。不同密度和不同种茎规格栽培的半夏质量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生产上宜采用5cm×3cm种植密度、选择直径低于1.0cm规格的种茎作种栽培半夏,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池塘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14 ~ 17℃条件下,将大规格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225.69 g±32.28 g)随机放入9个四边形水泥池(池底面积为18.23 m2)中流水饲养,分别设置5.5、8.0、11.0 kg/m3 3个放养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养殖试验共进行70 d,观察并研究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和摄食率等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密度为8.0 kg/m3的组生长效率最高;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雨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明显(P>0.05);试验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而氨氮和化学耗氧量浓度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8.0 kg/m3的放养密度更适合大规格施氏鲟幼鱼的养殖,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肌肉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水流刺激对不同体重(小、中、大3种规格的体重分别为13.348g±1.751g、21.71g±1.247g、30.308g±3.009g)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运动行为的影响,研究了幼蟹在水流刺激(23cm/s)1h及恢复12、24h时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氧氮比和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中、大3种规格幼蟹最大耐流流速分别为23.0、26.7、31.0cm/s,水流刺激对幼蟹的运动行为影响显著。当流速为23.0cm/s时,3种规格的幼蟹均在水槽底部顶流爬动;流速高于23cm/s时,小规格组幼蟹趴于拦网区不动。幼蟹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随体重增大而降低,在水流刺激1h后,3种规格幼蟹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和血蓝蛋白含量均下降,而氧氮比升高;静水中恢复12h,其氧氮比恢复至正常,耗氧率、氨氮排泄率和血蓝蛋白含量升高,至24h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水流刺激1h后和恢复12h时幼蟹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差异显著(P〈0.05),恢复24h后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室内凡纳滨对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室内不用药、不换水条件下,采用150、350、550和850 ind.m-34种布苗密度,通过60 d淡水养殖试验,探讨了密度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生长特征与水质的影响以及养殖的合适密度。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水质逐步下降,如DO由6.65 mg.L-1降至6.18 mg.L-1,pH由8.31降至8.15,TNA由0.313 mg.L-1升至0.538 mg.L-1,CODMn由14.36 mg.L-1升至23.29 mg.L-1,各组上述指标除NO2--N间无差异外(P0.05),其余相应指标间均存极显著(P0.01)或显著差异(P0.05);成活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由90.5%降至24.2%,但第3、4(35.4%、24.2%)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各组水质指标基本均在幼虾生长合适范围;第1~第3组增长量(6.07~6.23 cm)、增重量(4.042~4.575 g)与增长率(430.3%~551.1%)无显著差异(P0.05),与第4组存在极显著(P0.01)或显著差异(P0.05);养殖产量第3组最高(799.6 g.m-3,为最低的第4组的1.8倍;试验虾体长与养殖天数间具线性相关(L=at+b)(a,0.075 1~1.044 0;b,0.897 9~1.189 3),体重与体长间呈幂函数关系(W=aL3)(a,0.011 6~0.013 9);据养殖综合效果,室内封闭式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可据自身条件,布苗密度可参考350~550 ind.m-3确定。  相似文献   

15.
东北过伐林区蒙古栎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在维持森林立地生产力以及全球碳平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东北过伐林区蒙古栎天然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层次(0~20 cm、20~40 cm和4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及其与其他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蒙古栎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31.48 g.kg-1,0~6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为15.76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少;(2)0~20 cm土层中,除全P和有效P的含量略低,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丰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其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除pH和全K以外),并且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3)在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N、全P和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就0~60 cm土壤剖面而言,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与土壤全N、全P、有效P和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不用药、添加益生菌和零换水条件下,采用300、600、900尾/m33种养殖密度,通过90 d海水养殖试验,探索了密度对该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与水质的影响以及养殖的合适密度。结果表明:在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随密度增加水质逐步下降,如BFT900组的DO由8. 21 mg/L降至3. 34 mg/L,p H由8. 24降至6. 75,TAN由0. 08 mg/L升至1. 64 mg/L,NO2--N由0. 10 mg/L升至10. 80 mg/L,NO3--N由0. 54 mg/L升至153. 70 mg/L,上述各组指标差异显著(P 0. 05),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转化成功后,各组水质指标均处于对虾生长合适范围;存活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BFT300、BFT600和BFT900这3个处理组存活率分别为84. 59%±8. 83%、74. 26%±6. 66%和54. 95%±4. 23%,3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0. 05);养殖结束时,对虾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BFT300组的对虾平均体长和体质量显著高于BFT600和BFT900组(P 0. 05);养殖产量BFT600组最高,为(5. 45±0. 48) kg/m3,与BFT900组差异不显著(P 0. 05),但显著高于BFT300组产量[(4. 08±0. 63) kg/m3];饵料系数随密度增加而升高,其中BFT300和BFT600组差异不显著(P 0. 05),但均显著低于BFT900组的饵料系数(1. 82±0. 62,P 0. 05)。据养殖综合效果和生产效益,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可据自身条件,养殖密度可参考300~600尾/m3确定。  相似文献   

17.
管角螺幼螺网笼吊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不同网笼养殖密度和海区网笼吊养的方法,对管角螺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0d的不同养殖密度养殖,各密度组幼螺壳高、体质量的生长均呈指数生长,除10个·笼-1密度组生长离散(SV)增加外,其他4个密度组(20,30,40,50个·笼-1)生长离散(SV)均降低;不同密度组间生长表现差异显著,20,30个·笼-1密度组的生长速度最快;生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质量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特定生长率与养殖密度存在着显著的3次项回归关系(SGR=0.8573+0.1532D-0.0051D2+0.00005D3,R2=0.9991)。海区网笼吊养结果表明:选取养殖密度为30个·笼-1,经过100d的海区吊养,管角螺壳高增加了34.7%,体质量增加了157.4%,壳高平均日增长0.18mm,体质量平均日增长0.173g,成活率为98%;网笼吊养模式适合管角螺养殖。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以龙稻18、龙稻6014、龙稻21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3个品种的产量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在插秧密度为9 cm×4 cm时产量达到最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龙稻18、龙稻21两个品种间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在插秧密度9 cm×4 cm时产量最大;垩白粒率、垩白度均随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直链淀粉含量在龙稻18和龙稻21两个品种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食味评分随着插秧密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龙稻21在9 cm×4 cm和9 cm×5 cm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卵形鲳鲹深海网箱养殖渔获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在传统养殖模式基础上,通过增加养殖密度,把养殖成活率提高到85%左右,单位水体产量提高到20 kg·m~(-3)水体的目标,笔者对卵形鲳鲹深海网箱养殖的2种新型养殖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放苗,2批次渔获"模式不同试验组对养殖成活率和单位水体产量有明显影响(P 0. 05)。试验组1成活率最高,为(85. 82±0. 95)%,试验组4最低,为(83. 4±0. 21)%;单位水体产量试验组4最高,为(21. 29±0. 31) kg·m~(-3),试验组2最低,为(17. 95±0. 49) kg·m~(-3),仅试验组3捕捞组合方式达到试验设计目标,即第1次捕捞的商品鱼规格应控制在300~350 g之间。"一次性放苗,3批次渔获"模式养殖成活率在不同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试验组2最高,为(85. 79±0. 24)%,试验组4最低,为(84. 0±0. 36)%;单位水体产量试验组1,3,5,6之间及试验组2和4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但试验组2和4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P 0. 05),分别为(21. 34±1. 17) kg·m~(-3)和(21. 64±1. 18) kg·m~(-3),且该模式中,试验组2和4均能达到试验设计目标,即采取第1次捕获商品鱼规格为300~350 g,捕获量为40%~50%,第2次捕获规格为400~450 g,捕获量为50%~60%的捕捞组合。  相似文献   

20.
豹纹鳃棘鲈池塘生态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泥池塘中利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和添加微藻建立稳定良好育苗水体生态,进行豹纹鳃棘鲈的人工育苗试验.5批次共购入豹纹鳃棘鲈鱼卵450万粒,放于浮箱中孵化,在水温25~28℃中受精卵经过24h左右孵出仔鱼,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88.9%,最高达93.3%.仔鱼经过26~33 d左右的发育,共培育出体长2.0~2.8 cm的稚鱼49.7万尾,成活率均为10%以上,平均达12.36%,最高达14.3%.通过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和添加微藻能够较好地控制和调节水泥池塘水质,提高豹纹鳃棘鲈育苗成活率,取得较稳定的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