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我国油茶种植环境适宜性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全国油茶种植适宜性评价对象要素、技术模型以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年低温、降水量、湿度、无霜期、海拔高度、坡度和土壤类型等三类因素七个指标,利用三标度两步AHP确定指标权重,基于RBF神经网络和GIS技术,对研究区油茶种植适宜性进行单因子评价和多因素适宜度限制性分析的综合评价。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评价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油茶种植的适宜区分布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大部,湖北西南部、云南南部等地区,全国油茶种植适宜区域面积约为491.88×104 hm2,而全国油茶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是466.67×104 hm2,分省统计对比显示油茶种植的提升潜力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油茶产业的合理布局,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昆明市烤烟最佳种植区域,综合考虑土壤、气候等4个评价指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运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探讨植烟环境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及步骤,进行植烟环境适宜性的定量分析,最终将植烟环境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类,对昆明市植烟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只有通过权重的科学确定才能正确评价农业气象综合灾情.如何确定灾害权重,是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价的核心问题.将主、客观赋权方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和熵权法)应用于福建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价中权重的确定,探讨和比较它们在计算气象灾害权重方面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同时体现主观和客观信息的组合赋权法,得到福建农业气象灾害的组合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低温冻害、旱灾、洪涝、风雹.结果表明.由组合赋权法计算的各灾害指标组合权重相比任何一种主、客观方法都更为合理和可靠.  相似文献   

4.
《天津农业科学》2015,(6):32-36
烤烟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烤烟作物在特定地域种植的适宜程度作出的结论性评价。笔者以湖南省安仁县为研究区域,将GIS技术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进行烤烟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表明,区划结果与目前安仁县的植烟布局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该方法可作为县域尺度精准适宜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是"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合理布局的关键,建立"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模型,可以为国家和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根据"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区域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方法,从气候、能源、社会经济、水文因素4个层次中选取1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评价模型。并以陕西省为例,对安塞县、陇县、西乡县发展"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3个地区发展"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区域适宜性顺序为陇县>西乡县>安塞县。【结论】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说明该评价理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薛峭  崔振昂  何健  时翠  滕德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53-8254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地质调查的资料,建立了基于GIS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系统,通过划分地质单元,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取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区域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表明,该系统有着良好的用户界面和可操作性,系统以及其集成的方法可以较好地服务于海岸带开发中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对西乡县的茶树种植进行了适宜性区划研究。针对茶树种植立地要求,选取土壤pH,海拔高度,坡度,年≥10℃积温,年降水量5项评价因子,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将各项指标进行叠加分析,划分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实现西乡县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并且提出针对性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消除原始评价指标辨识度和重要性上存在的差异,提高复杂系统评价的准确性。【方法】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权重赋权法对主成分分析法中的指标数据进行分层赋权,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定权的改进主成分分析模型。通过选取多维度、可量化的指标构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结果】无论是横向验证还是纵向分析,改进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吻合度更高,体现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对相关政策的制定要力争实现各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学者在耕地作物适宜性评价作物选择、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数计算与分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今后应重点选择区域优势农作物开展耕地作物适宜性评价,推进基于农作物生长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加强定量和定性指标不同组合权重确定方法研究,强化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与耕地作物适宜性评价成果关联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评价模型对森林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方法是解决各个指标权重的问题。以红花尔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4种赋权方法对其评价结果的影响,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专家直接打分法确定其权重,并比较分析不同赋权方法得出的权重值与评价结果。结果表明,主成分与专家直接打分法得出各指标权重结果大致相同,得出的森林质量等级均为Ⅱ级;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指标权重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得出的森林质量等级为Ⅲ级。分析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和专家直接打分法在确定权重方面较其他2种赋权方法更为准确,获得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1.
彭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42-9844
针对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为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实际,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给各评价因子赋权,并借助模糊数学知识构造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2.
陈长城 《现代农业科技》2023,(10):133-139+153
我国水资源紧缺形势严峻,农业用水总量占全国用水总量比重较大,因而开展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以帮助提高区域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是当务之急。本文首先构建安徽省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体系,然后分别采用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确定指标主观和客观权重。为提高权重及综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引入理想点法对主、客观权重进行融合计算,求出指标最优综合权重。最后,将其与通过正态云模型计算得到的指标云隶属度相结合,确定安徽省2010—2017年不同年份的农业用水效益综合评价等级及对应参数。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组合赋权-正态云模型在农业用水效率评价领域的适用性较强,该模型可为类似评价工程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飞  高宛莉  杜瑞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855-2857
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为实例,按照指标体系评价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标准差因子赋权法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系统服务功能和土壤健康等方面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与采用专家调查赋权法的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标准差因子赋权法是成功的,能把一些在原生植被区、人工治理区和退化未治理区三区上差异较大的指标突出出来,也能够把研究的三区的指数值明显区别开来.从各层指标值的情况来看,最后三区的指数值和差异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标准差因子赋权法比专家调查赋权法更客观,更精确,更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4.
从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出发,构建包括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的县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主客观相结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权重,运用加权函数法对全州县2005—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做综合评价,旨在为全州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计算指标的权重,并进一步研究了组合赋权法的计算方式,并以土默特右旗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为实例对该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主观因素较强,而因子分析法计算权重过程又相对机械化,采用将二者计算的权重进行线性组合的方式来确定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在实际工作中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侠  赵德义  李国强  郭爱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75-16577
在理清林地集约利用概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选择了12个指标,构建了1套科学的林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间的差异,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客观的变异系数赋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介绍了样本区域牙克石市温河经营开发区的概况。运用2004-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对样区林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林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上升速度较快,林地投入每年都有小幅增加。基于此,提出了集约利用该区林地的相关对策建议:加强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业3级区的利用实施科学规划;加强经济林木后备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17.
采用山崎与Hoagland 2个营养液配方,在其标准浓度的基础上分别设置4个浓度水平,进行番茄盆栽试验,监测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干物质、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7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与TOPSIS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根据主观层次分析法与客观熵权法和基于熵权法确定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单一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为叶绿素游离氨基酸茎粗全株干质量可溶性蛋白质株高单株叶面积;通过近似理想解法,构建番茄综合营养生长评价体系,在山崎1s(以标准配方的浓度为1个剂量,记为1s,下同)浓度下,番茄综合营养生长的理想解贴近度εi=0.967,山崎4/3s处理下其理想贴近度εi=0.901;其次是Hoagland配方2/3s浓度,与理想解的贴近度εi=0.817。应用主客观赋权法与TOPSIS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番茄苗期营养生长进行综合评价,并快速优选山崎1s作为番茄苗期营养液最佳浓度,为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选用提供一种相对科学严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江汉平原农村饮水安全指数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江汉平原的地域特征,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的主观权重,通过偏差矩阵,调整模糊判断矩阵,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客观权重;建立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优化组合权重模型,求出组合权重,并得出江汉平原10个县(市)农村饮水安全指数的综合评价值和等级隶属度,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农村饮水安全指数非常低。最后强调了农村饮水安全的公共物品特征.认为政府的强力介入是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滇西南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借助GIS技术分析、评定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其适宜等级。建立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类似山区推进坝区(平原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土地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