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明确桑黄菌株的种属,对采集自国内不同地区的11个桑黄类似菌株开展分子鉴定和形态学特性观察,主要采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对桑黄菌株进行基因鉴定和遗传性状分析,运用Mega7.0软件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基于桑黄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合桑黄菌株的形态学观察(菌丝生长情况、菌丝的显微结构、孢子形态特征、子实体电镜扫描结构)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11个桑黄菌株分为两大类群,其中菌株SH-1为一类,属于纤孔菌属(Inonotus);其他菌株(SH-2、SH-3、SH-4、SH-5、SH-6、SH-7、SH-8、SH-9、SH-10、SH-11)属于另一类,为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菌株SH-3和SH-6属于桑树桑黄(S.sanghuang),其余8个菌株属于暴马桑黄(S.baumii)。通过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结合桑黄菌丝形态特征、孢子形态特征和子实体显微结构特征分析,能明确桑黄的种属与遗传性状,可为今后桑黄品种选育与人工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2种野生羊肚菌分离、鉴定与菌丝培养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野生羊肚菌资源,并探讨其菌丝最适培养条件。【方法】采用组织分离获得菌株纯培养;采用形态和内转录间隔区ITS鉴定确定分类地位;综合生长速度和长势,确定菌丝的最适生长条件。【结果】从北京和山西分离羊肚菌纯培养YBJ和YSX菌株,分别为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和小羊肚菌(Morchella deliciosa)。YBJ菌株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山梨醇,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C/N比范围为10/1~30/1;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为8.0。YSX菌株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C/N比为60/1;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为8.0。【结论】获得2株野生羊肚菌菌株,并确定其分类名称和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抗真菌活性菌株BP08进行鉴定,并对其最适培养条件和最佳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方法】从华南农业大学杀虫植物标本园土壤中筛选出1株BP08拮抗菌株,采用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方法、16S r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BP08进行鉴定;以菌体生物量和发酵液拮抗水稻纹枯病菌活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培养基初始pH值、发酵温度、装液量、接种量等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以发酵液拮抗水稻纹枯病菌活性为指标,对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结果】筛选的菌株BP08初步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在培养基初始pH值7.0~8.0,发酵温度30℃,装液量100 mL/L,接种量为3%,180 r/min条件下,菌株BP08生长量及拮抗水稻纹枯病菌的活性较高。培养基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盐分别为葡萄糖、牛肉膏、CaCl2。【结论】短小芽孢杆菌菌株BP08在优化培养条件下能够得到大量的抗真菌物质,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株寄生于枣树的野生粗毛纤孔菌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其深层发酵液的抗氧化与抗菌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粗毛纤孔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特征试验和ITS rDNA序列分析,对野生粗毛纤孔菌进行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的长度、碱基构成和变异程度,对粗毛纤孔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测定野生粗毛纤孔菌深层发酵液提取物对羟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以及其对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以此分析其抗氧化、抗菌活性;通过检测经一定温度和紫外照射处理的菌株发酵液提取物的抗氧化、抗菌活性,分析其抗氧化、抗菌活性的稳定性。【结果】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试验和ITS rDNA序列分析,将野生菌株鉴定为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不同地域的粗毛纤孔菌ITS1-5.8S-ITS2序列长度在614~718bp,GC含量在44.4%~51.8%,序列总变异率达52.70%,表明其在自然界中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粗毛纤孔菌深层发酵液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且活性与发酵液提取物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当质量浓度为2mg/mL时,其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65.96%,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91.91%;当质量浓度为10mg/mL时,其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未表现出抑制作用;其抗氧化与抗菌活性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获得了粗毛纤孔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信息,其深层发酵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与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收集到的桑黄菌株明确聚为3个独立类群,且3个类群的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BLAST分析,成功鉴定出3类桑黄种质分别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杨树桑黄(Fuscoporia gilva)及丁香桑黄(Inonotus baumii)。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趋异度显著高于种内。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可明确各桑黄真菌的种属来源及遗传结构组成,为桑黄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基因组内短遗传标签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桑黄自古以来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而市售桑黄主要依托简单的形态鉴定造成混淆众多。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桑黄类真菌种类至少有7个种,并且其药效也不尽相同。【目的】为更准确、高效对桑黄类真菌进行鉴定,本研究以采集自西藏、吉林和浙江的3种桑黄子实体为材料,筛选最佳DNA条形码与相应PCR条件。【方法】利用组织分离获得3种桑黄纯培养菌株,分别编号为1713、1714和HS菌株。利用ITS、NL、rpb1、rpb2和ef1-α等7组DNA条形码分别对3种桑黄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和发育树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其最适DNA条形码和分类学地位。【结果】结果表明,ITS和NL条形码对3种桑黄均能够获得单一目的条带;rpb1Y、rpb2B和rpb2Y条形码特异性低,扩增后获得多个条带;而rpb1B和ef1-α条形码均无法获得条带。通过多序列比对,结合形态分析,确定1713菌株为桑黄纤孔菌(Inonotus sanghuang),而1714和HS菌株均为鲍姆纤孔菌(Inonotus baumii)。【结论】本研究确定ITS和NL为桑黄分子鉴定的最佳DNA条形码,其PCR最适退火温度范围分别为58~59℃和49~50℃,为桑黄真菌快速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基因组内短遗传标签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桑黄自古以来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而市售桑黄主要依托简单的形态鉴定造成混淆众多。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桑黄类真菌种类至少有7个种,并且其药效也不尽相同。【目的】为更准确、高效对桑黄类真菌进行鉴定,本研究以采集自西藏、吉林和浙江的3种桑黄子实体为材料,筛选最佳DNA条形码与相应PCR条件。【方法】利用组织分离获得3种桑黄纯培养菌株,分别编号为1713、1714和HS菌株。利用ITS、NL、rpb1、rpb2和ef1-α等7组DNA条形码分别对3种桑黄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和发育树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其最适DNA条形码和分类学地位。【结果】结果表明,ITS和NL条形码对3种桑黄均能够获得单一目的条带;rpb1Y、rpb2B和rpb2Y条形码特异性低,扩增后获得多个条带;而rpb1B和ef1-α条形码均无法获得条带。通过多序列比对,结合形态分析,确定1713菌株为桑黄纤孔菌(Inonotus sanghuang),而1714和HS菌株均为鲍姆纤孔菌(Inonotus baumii)。【结论】本研究确定ITS和NL为桑黄分子鉴定的最佳DNA条形码,其PCR最适退火温度范围分别为58~59℃和49~50℃,为桑黄真菌快速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株分离自桃树枝的内生真菌N1进行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探讨其深层发酵液的抗乳腺癌活性,为该菌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对野生菌株N1进行分类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的变异程度对菌株N1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MTT法检测菌株发酵液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甲醇提取物的抗乳腺癌活性;观察乙酸乙酯提取物不同作用时间下乳腺癌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LC-MS/MS对乙酸乙酯活性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菌株形态学和ITS rDNA序列特征,将该野生菌株N1鉴定为韦司梅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ismiae;其ITS1-5.8S-ITS2序列总变异率为10.3%,表明韦司梅拟盘多毛孢在自然界中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菌株N1深层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P0.05),作用24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1.39μg/mL,作用48h时,细胞呈现凋亡状态。LC-MS/MS数据表征了其中的13个化学成分,确定了6种物质,对其他未能鉴定的7个物质的分子式进行了初步表征。【结论】获得了韦司梅拟盘多毛孢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信息,其深层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是发挥抗乳腺癌细胞的主要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鸡枞菌分离较难的问题,对采自秦岭地区的一株野生鸡枞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标本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平皿观察法和ITS序列分析确定其菌属,以菌丝生长速率为指标、探索其最优生长碳源、氮源、KH_2PO_4浓度、MgSO_4浓度、温度及酸碱度等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经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确定此菌株为鸡枞菌,该菌营养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是玉米粉;最适氮源是硝酸铵;鸡枞菌生长较快的KH_2PO_4浓度在0.10%~0.20%时,最适浓度是0.15%;MgSO_4浓度在0.025%~0.075%时,最适浓度是0.050%;生长温度范围在25~27℃时,最适温度是26℃;pH范围5.0~6.0,最适pH是5.0。  相似文献   

10.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基因组内短遗传标签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桑黄自古以来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而市售桑黄主要依托简单的形态鉴定造成混淆众多。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桑黄类真菌种类至少有7个种,并且其药效也不尽相同。【目的】为更准确、高效对桑黄类真菌进行鉴定,本研究以采集自西藏、吉林和浙江的3种桑黄子实体为材料,筛选最佳DNA条形码与相应PCR条件。【方法】利用组织分离获得3种桑黄纯培养菌株,分别编号为1713、1714和HS菌株。利用ITS、NL、rpb1、rpb2和ef1-α等7组DNA条形码分别对3种桑黄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和发育树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其最适DNA条形码和分类学地位。【结果】结果表明,ITS和NL条形码对3种桑黄均能够获得单一目的条带;rpb1Y、rpb2B和rpb2Y条形码特异性低,扩增后获得多个条带;而rpb1B和ef1-α条形码均无法获得条带。通过多序列比对,结合形态分析,确定1713菌株为桑黄纤孔菌(Inonotus sanghuang),而1714和HS菌株均为鲍姆纤孔菌(Inonotus baumii)。【结论】本研究确定ITS和NL为桑黄分子鉴定的最佳DNA条形码,其PCR最适退火温度范围分别为58~59℃和49~50℃,为桑黄真菌快速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