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研究饲料不同糖水平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和生理机能的影响,配制投喂6个糖水平(0、8%、16%、24%、32%和40%)的等蛋白、等脂肪试验饲料,经过90 d试验期后发现:(1)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饵料系数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饲料糖水平对斑点叉尾鮰肌肉的粗蛋白、粗灰分、水分含量无影响,但对粗脂肪含量有影响,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3)血浆葡萄糖浓度、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总胆汁酸含量等相关血液指标随饲料糖水平变化呈升高的趋势.(4)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活性随摄入饲料糖水平升高而升高,而碱性磷酸酶含量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各项研究指标结果认为,在斑点叉尾鮰幼鱼饲料中添加16%~24%的糖含量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在饲料中添加定量的酵母复合物,连续投喂斑点叉尾鮰28d后,通过测定供试鱼的增重量、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溶菌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SGPT)、血清总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活性以及活菌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RPS),探讨了酵母复合物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酵母复合物投喂斑点叉尾鮰,可以使供试斑点叉尾鮰的生长速度较投喂未添加酵母复合物饲料的空白对照组稍快,但是与投喂添加酵母多糖的药物对照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对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的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与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之间均未出现差异;试验组和药物对照组鱼体溶菌酶活性和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较空白对照组鱼体有所上升;对谷丙转氨酶活性(SGPT)的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和药物对照组鱼体的肝功能有所改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和药物对照组鱼体对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的抵抗能力有所增强。试验结果证明了酵母复合物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系统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及血浆生化指标与不同脂肪含量饲料间的关系.饲料脂肪水平为0%、2%、4%、6%、8% 5个梯度组.结果表明,5组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奥尼罗非鱼幼鱼的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量先上升后下降,而饲料系数则先下降后上升;肝脏重量、肝体比、肝脏与肌肉脂肪含量等4个指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与奥尼罗非鱼幼鱼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试验鱼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等活性逐渐升高.本研究条件下饲料脂肪水平超过6%容易导致奥尼罗非鱼幼鱼形成脂肪肝,对其摄食、体形特征、生长指标、相关组织脂肪含量以及血清中酶的活性等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棉粕水平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体色、肉色、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挑选750尾初始体质量为(49.95±0.05)g的斑点叉尾鮰,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网箱,每个网箱50尾鱼。以无棉粕替代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7%(M1组)和14%(M2组)棉粕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25.8%和51.7%的豆粕,配制3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60天。实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棉粕替代豆粕对斑点叉尾鮰的增重率、饵料系数和形体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2)棉粕替代豆粕对血清中补体3、补体4、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棉粕替代豆粕对斑点叉尾鮰侧面皮肤的亮度、红度、黄度值以及腹部皮肤红度、黄度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 但高棉粕组(M2)使其腹部皮肤亮度值显著升高(P<0.05);棉粕饲料能够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背部肌肉的红度值(P<0.05),但各处理组间亮度与黄度值无显著变化(P>0.05)。4)与对照组相比,低棉粕饲料(M1)显著降低肠道梭杆菌门相对丰度(P<0.05),显著提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P<0.05)。综上,当饲料中的棉粕替代低于51.7%豆粕时,不影响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但会影响鱼体体色和肌肉颜色。  相似文献   

5.
分别向基础饲料中添加黄芪皂甙Astragalus membranaceus0(对照组)、300(低剂量组)、500(中剂量组)、800 mg/kg(高剂量组)制备4种试验饲料,饲喂同一家系的1龄斑点叉尾鮰Ictalures punctatus,饲喂期为60 d。以斑点叉尾鮰血清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肝脏、脾、头肾组织中Toll样受体——TLR2、TLR3表达水平为指标,结合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探讨了不同剂量的黄芪皂甙对斑点叉尾鮰免疫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组斑点叉尾鮰血清中LSZ、AKP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其中高剂量组血清LSZ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斑点叉尾鮰血清中SOD活力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芪皂甙可以显著提高TLR3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低、中、高剂量组斑点叉尾鮰肝脏中TLR3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黄芪皂甙可以显著提高TLR3基因在脾、头肾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呈现较为明显的剂量效应;与对照组相比,黄芪皂甙中、高剂量组斑点叉尾鮰脾中TLR5表达量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黄芪皂甙对TLR5基因在肝脏、头肾组织中的表达具有剂量效应,中、高剂量黄芪皂甙可以显著提高TLR5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攻毒后试验鱼累积死亡率表明,摄食含有不同剂量的黄芪皂甙饲料以后,斑点叉尾鮰抵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显著增强,对照组斑点叉尾鮰的最终累积死亡率(61.11%±6.94%)显著高于中、高剂量组(31.11%±3.75%、30.01%±5.34%)(P〈0.05)。上述结果说明:特定剂量的黄芪皂甙可以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黄芪皂甙可以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口服免疫增强剂应用于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蚕豆(Vicia faba Linn.)和配合饲料饲喂平均体质量为250g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100d,考察蚕豆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肌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蚕豆组和配合饲料组增重率分别为104.85%和276.97%,饵料系数分别为4.32和2.11,蛋白质效率分别为80.52%和145.16%,肥满度分别为14.72和23.83;在肌肉成分方面,二者除粗灰分无显著差异(P>0.1)外,蚕豆组斑点叉尾鮰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总糖含量较配合饲料组极显著降低(P<0.01),水分含量明显提高(P<0.01),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配合饲料组;在肌肉质构特性方面,新鲜和蒸煮的蚕豆组斑点叉尾鮰肌肉的硬度和咀嚼性均比配合饲料组有极显著提高(P<0.01),饲喂蚕豆可改善斑点叉尾鮰肌肉的质构特性,但其生长性能和营养价值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饲料中不同糖脂比(CHO∶L)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6组等氮等能的半纯和饲料投喂黄颡鱼幼鱼,其CHO∶L分别为1.11、1.67、2.45、3.63、5.58和9.50,网箱养殖8周。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CHO∶L对幼鱼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氮保留率和能量保留率均随着CHO∶L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且均在CHO∶L为3.63时达最大值。肝体比、脏体比、全鱼水分含量、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均随饲料CHO∶L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全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而胴体率、肥满度、全鱼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则均无显著变化。胃、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饲料CHO∶L的升高显著升高,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蛋白酶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外,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肝脏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总脂酶活性均随着CHO∶L的升高显著降低,而游离脂肪酸含量则无显著变化。对增质量率和饲料中糖与脂肪水平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糖和脂肪水平分别为29.16%和7.94%,最适CHO∶L为3.67。  相似文献   

8.
鲁伦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95-12898,12908
[目的]研究溶氧水平对斑点叉尾鮰免疫机能及抗病力的影响。[方法]设置4个溶氧水平:(2.01±0.26)、(4.17±0.53)、(6.32±0.59)、(8.86±1.01)mg/L,分别记作A、B、C、D组,饲养斑点叉尾鮰,于饲养试验开始后的0、7、14、28、56d取样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WBC)、白细胞吞噬百分比(PP)和吞噬指数(PI)、溶菌酶活力、补体C3和C4水平、皮质醇及血糖水平,并观察小瓜虫感染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及累计死亡率。[结果]饲养试验最后,WBC、PP、PI均以A组最低;饲养试验期间,A组溶菌酶活力、皮质醇水平和血糖水平先升后降,补体C3、C4含量显著降低;除血糖外,各组所有指标均在感染前期升高,后期显著降低;A组免疫指标在感染后期最低,同时累计死亡率最高。[结论]慢性低氧胁迫降低了斑点叉尾鮰的免疫机能及对小瓜虫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控制斑点叉尾鮰病毒性出血病造成大规模死亡,用离心干燥法研制出斑点叉尾鮰病毒疫苗,通过试验检测,可使斑点叉尾鮰的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从而提高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对斑点叉尾鮰血液学指标及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方法]挑选健康斑点叉尾鮰,分为5组,Ⅰ组为对照,其余为试验组。试验组(Ⅱ~Ⅴ组)的日粮中分别添加100、300、500、700 mg微生态制剂(枯草芽孢杆菌)/kg饲料,饲喂60 d。对比各组斑点叉尾鮰血液学指标及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结果]试验组血液中血糖、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Ⅳ组血糖、血红蛋白含量最高;随着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斑点叉尾鮰尿素氮呈显著降低趋势;试验组对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钙、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Ⅳ组的消化率最高。[结论]枯草芽孢杆菌能提高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提高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和免疫抗病能力,促进新陈代谢,且添加量为500 mg/kg饲料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铅对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生产性能、血清和肝胰脏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483尾建鲤(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2.95±0.15 g),随机分为7组,各组Pb2+理论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2,5,10,20,50和100 mg.kg-1,每组3个重复,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后,测定建鲤生产性能、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和肝胰脏中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铅暴露组建鲤的增重率和饵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铅暴露组的增重率呈下降趋势,饵料系数呈上升趋势;随着饲料中铅水平的增加,各铅暴露组血清AST,ALT和LDH的活性呈上升趋势;肝胰脏中MD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SOD,GSH-PX的活性被铅诱导升高。结果表明,铅暴露会引起建鲤组织生化指标的改变,对鱼体有多种毒性效应,并且毒性效应指标的变化与铅污染水平有剂量—效应关系,使得鱼体受损,并且可以协同使用这些指标指示铅污染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将初始均质量(8.26±0.81)g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300尾,随机分为5组,分别投喂5种脂肪水平(A组:3%、B组:6%、C组:9%、D组:12%、E组:15%)的等氮(45.64%±0.20%)、等能(16.82±0.11MJ/kg)饲料56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鳡幼鱼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先升后降,B组显著高于A、E组(P<0.05),回归分析得出,饲料脂肪含量为7.71%时SGR最高;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饵料系数先降后升,B组显著低于A、D、E组(P<0.05),蛋白质效率先升后降,B组最高;肝体比(HSI)随饲料脂肪含量增加而升高,A组显著低于C、D、E组(P<0.05);鱼体脂肪、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同HSI,体蛋白含量先升后降;随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及总胆汁酸含量呈上升趋势,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降低趋势。经分析认为,鳡最适饲料脂肪含量为7.71%,含量过高使鳡生长缓慢,脂肪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3.
夏广军  严昌国  刘成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69-19873
[目的]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混合植物油,研究植物油对肉牛生产性能、胴体和牛肉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延边黄牛(公牛)16头,将豆油、红花油和葵花油,按55%、25%和20%的比例混合,分别以4%、5%、6%(以精料为基础)水平添加于肉牛日粮中,研究不同水平植物油对肉牛生产性能、胴体和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植物油组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利用率植物油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植物油组粗纤维和钙的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随着植物油水平的增加,干物质消化率呈下降趋势,6%植物油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植物油对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和磷的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随着植物油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6%植物油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含量呈上升趋势,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血清其他指标含量不产生明显变化。植物油组眼肌面积和肉质等级均高于对照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随着植物油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混合植物油降低了肉牛的采食量、粗纤维和钙的消化率,但对肉牛的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增加了眼肌面积,提高了肉质等级,使胴体和牛肉品质得到提高。日粮添加混合植物油的比例不宜过高,可控制在日粮精料的5%以内。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黄河鲇Silurus lanzhouensis幼鱼对饲料钙、磷的适宜需要量,选取总能、钙、粗蛋白质、非植酸磷、赖氨酸5个因素作为试验因素,每个因素各设6个水平,钙为0.50%~1.34%,非植酸磷为0.50%~1.00%,采用均匀设计法U*6(64)设计6种配合饲料,饲喂体质量为(170±5)g的黄河鲇幼鱼,分别记为A、B、C、D、E、F组,饲养时间为60 d。试验结束后,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和肝脏RNA/DNA值、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为试验指标,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通过降维分析和优化求解,分析研究黄河鲇幼鱼对饲料中钙和非植酸磷的适宜需要量。结果表明:C组(钙0.56%、非植酸磷0.60%)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肌肉RNA/DNA最高,分别为84.83%、1.02%和2.98,肠、肝、胃中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7.53%、66.76%、51.52%;随着饲料中钙、非植酸磷含量的增加,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RNA/DNA值和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饲料中钙和非植酸磷含量对黄河鲇幼鱼生长、蛋白质合成能力、饲料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影响明显,黄河鲇幼鱼对饲料中钙的适宜需要量为0.54%,对非植酸磷的适宜需要量为0.50%~0.53%。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设计了系列试验,观测南方鲇在不同糖营养水平下生长、代谢、代谢酶活性等变化,旨在了解南方鲇的糖代谢状况及其在高糖营养条件下的适应性代谢对策,还探讨了糖和体重对日常代谢率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付世建  谢小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57-7859
[目的]为了验证肉食性鱼类在摄食糖后由于代谢上的不适应造成血糖含量持续偏高和内环境的紊乱,鱼体随之产生的抗逆适应性调节导致代谢支出增加的假设。[方法]以白鱼粉、玉米油、玉米淀粉分别作为蛋白质、脂肪和糖原料,配制等蛋白质(含量为40%),等脂肪(含量为10%),不同糖梯度的3组饲料,饲料糖水平分别设计为0、15%、30%。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Chen)幼鱼(24.3~250.8 g)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糖水平饲料驯养的南方鲇的日常代谢率(Rr)。[结果]结果表明:15%和30%糖饲料组南方鲇日常代谢率显著大于0糖饲料组(P<0.05);3饲料处理组南方鲇日常代谢率和体重(Wt)的双对数直线相关方程分别为:0糖:ln(Rr)=0.986 ln(Wt)+1.419,r2=0.922,n=25,P<0.001;15%糖:ln(Rr)=0.912 ln(Wt)+1.741,r2=0.966,n=21,P<0.001;30%糖:ln(Rr)=0.762 ln(Wt)+2.378,r2=0.958,n=21,P<0.001。[结论]南方鲇幼鱼由于不适应饲料糖而导致日常代谢率的增加,随着鱼体生长,南方鲇对饲料中糖的适应性逐渐提高,糖对日常代谢率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异育银鲫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初均重(2.85±0.09)g的异育银鲫幼鱼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适宜需要量,采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试验方法,饲料蛋白质的高、低水平设计为33%和26%,脂肪为10.5%和5.5%,碳水化合物为40%和30%,共15组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当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平的组合值依次为35.05%、8.23%、27.65%,35.62%、8.63%、28.16%,37.15%、4.56%、31.48%时,试验鱼的WGR、SGR最大,FCR最小。当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33.22%、5.81%、25.58%时,VSI最小。CF和HSI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全鱼水分含量与饲料脂肪水平成负相关,脂肪含量与饲料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平呈正相关。当饲料脂肪含量大于8%时,全鱼脂肪含量明显上升(P0.05)。蛋白质、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综合分析,异育银鲫幼鱼适宜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需要量分别为35.05%~37.15%、4.56%~8.00%、27.65%~31.48%。  相似文献   

18.
研究饲料中添加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 5%、5%、7. 5%和10%的鼠尾藻粉,饲喂初始体质量(66. 45±0. 52) g的大菱鲆幼鱼8周。结果表明:随着鼠尾藻粉添加量的升高,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日摄食率(DFI)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 5%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 0. 05);全鱼粗灰分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藻粉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酸性磷酸酶(ACP)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5%组达到最高。本实验条件下,添加2. 5%的鼠尾藻粉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添加5%的鼠尾藻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9.
配制5组等蛋白质等脂肪,不同淀粉水平(26%、30%、34%、38%、42%)的饲料,网箱养殖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60 d,初始体重为(4.02±0.11)g,探讨其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淀粉含量34%组相对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间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8%和42%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26%和30%组(P<0.05);34%组全鱼以及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6%、30%和42%组(P<0.05),全鱼以及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淡水黑鲷脏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42%组肝体比显著高于26%、30%和34%组(P<0.05);各组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实验结果分析,淡水黑鲷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为34%~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