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若楠  杨志玲  于华会  舒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22-14923,14931
[目的]探讨四唑(TTC)染色法测定栀子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条件以及生活力与发芽率的相关性。[方法]以10个栀子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和TTC浓度对栀子种子胚染色效果的影响,用种子发芽试验测定发芽率。[结果]染色温度、染色时间、TTC浓度对栀子种子生活力测定结果均有一定影响,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在适宜的TTC浓度范围内,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对测定结果表现出显著影响。四唑染色法测定的栀子种子生活力(X)与发芽率(Y)的回归方程为Y=-13.154+1.077X。[结论]染色温度为35℃,TTC浓度为1.0%,染色时间为2.5h是测定栀子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条件,其测得的生活力与发芽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红花种子发芽检验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不同温度、不同发芽床等条件对红花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找出红花种子发芽的最佳基本条件,从而为红花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发芽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设置不同温度(10、15、20、25、30℃恒温和15/25、20/30℃变温)、不同发芽床(纸间、纸上、砂间、砂上)等处理对红花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结果]在25℃恒温和15/25℃变温条件下,红花种子发芽率为79.5%和80.0%;在10℃恒温条件下,红花种子发芽率最低,只有26.5%。发芽床以砂上和纸上为佳,发芽率分别达到79.5%和67.5%;砂中为最差,发芽率只有29.5%。[结论]在25℃恒温和15/25℃变温条件下进行砂上和纸上培养是红花种子萌发检验的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3.
四唑染色法快速测定小叶黑柴胡种子生活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唑染色法研究了染色温度、染色时间、TTC浓度对小叶黑柴胡种子生活力(染色效果)的影响,探讨测定小叶黑柴胡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方法,明确其生活力与发芽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影响小叶黑柴胡种子生活力测定值大小的因素依次为染色温度、染色时间、TTC浓度,得到生活力(X)与发芽率(Y)线性关系为Y=2.603X-1.617(r=0.985)。小叶黑柴胡种子生活力测定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5℃、染色时间3 h、TTC浓度0.2%,测得的生活力与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栀子种子萌发受抑制的原因及抑制物存在的部位,寻求提高发芽率的最佳方法,为其人工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西樟树和安徽亳州两个栀子主产地的栀子果实为材料,探讨浓硫酸浸泡2~24 h对栀子种子吸水率的影响;研究栀子种子、果肉和果皮甲醇提取液(0.005~0.050 g/mL)对白菜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浓硫酸、赤霉素(0~1.5 g/mL)和生长素(0.1~5.0 g/mL)、不同温度(15.0~30.0℃)和发芽床(蛭石、纱布、滤纸、湿沙)等处理的栀子种子发芽率。【结果】浓硫酸处理后不同产地栀子种子的吸水率普遍提高,达到饱和时其种子平均吸水率高于未酸蚀种子34.31%。果肉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更高。随着栀子果皮或种子的甲醇浸提液浓度的增加,白菜种子萌发势和发芽率呈缓慢下降趋势;经0.005~0.015 g/mL果肉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白菜种子萌发势和发芽率缓慢下降,但当大于0.015 g/mL时,白菜种子萌发势和发芽率急剧降低;随着果实甲醇提取液浓度的提高,白菜发芽种子根明显变短,芽缩短,长势变弱,以果肉的甲醇提取液抑制物作用最强,其次为果皮、种子;此外,提取液对根的抑制作用强于对芽的抑制作用。浓硫酸处理的栀子种子发芽率为零,且种子极易霉变。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栀子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种子出现发黑现象。在0.3~1.2 g/mL赤霉素范围内时,随着赤霉素浓度的提高,栀子发芽率逐渐升高,其中以1.2 g/mL赤霉素的发芽率最高。在20~30℃范围内,栀子种子有较高的发芽率,而在20℃以下,发芽率极低。在30℃最适温度条件下,以滤纸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其次为湿沙、纱布、蛭石。【结论】栀子果肉和果皮中均存在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是抑制种子萌发的首要因素。栀子果皮、种子和果肉中抑制白菜种子萌发的化学物质种类或数量可能不同。浓硫酸、生长素对栀子种子发芽具有抑制作用,赤霉素则具有促进作用。栀子种子的最适发芽条件为:用1.2 mg/mL赤霉素避光浸泡48 h后,在滤纸培养床上30℃恒温避光培养。  相似文献   

5.
蒙古黄芪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同产地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开展了蒙古黄芪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蒙古黄芪种子净度分析送检样本最少200 g,试验样本最少20 g;真实性检验采用种子外观形态比较;质量测定采用百粒法;含水量测定采用高温烘干4 h;发芽前进行机械磨损,25℃浸种8 h,以滤纸为发芽床,25℃恒温条件下萌发,发芽首末计数时间为1~4 d;生活力测定采用TTC染色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规范中药药材种子市场,保证栀子种子的质量,研究建立栀子种子的检验方法。参考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和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方法,对栀子种子扦样、真实性、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生活力及千粒质量7项指标进行研究,确定可控指标的标准检验方法。结果表明:扦样时种子批的最大总质量可选为5 000 g,送检样品的质量为800 g;在进行净度、水分和真实性分析时扦样样品的质量不应超过100 g。其中的真实性鉴定可利用栀子种子外观结构、大小和颜色等形态特征进行;净度分析可按照GB/T 3543.1—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总则》中的相关方法进行;发芽率的测定用滤纸,在30℃下进行恒温处理;种子含水量的测定在将未粉碎的种子高温烘干1.5 h后进行;生活力的测定用BTB法,浸种时间为2 h,浓度为0.1%,显色时间为40 min;千粒质量的测定用五百粒法。综合研究结果,本规程可用作栀子种子质量检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田静  龚宁  乙引  洪鲲  王菊 《湖北农业科学》2014,(13):3116-3120
采用TTC法测定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种子的生活力,纸床法测定其发芽率,浸种法测定其吸水率,通过研究不同温度、浸种时间和光照时间对白术种子萌发的影响,探讨其萌发适宜条件。结果表明,白术种子的生活力与发芽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其相关系数r为0.970,回归方程为Y=0.856X-10.607。浸种12 h时,白术种子吸水达到饱和。白术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为浸种12 h、温度20~25℃、全黑暗培养。  相似文献   

8.
对自然条件下贮藏1、4、8个月的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种子的发芽率、生活力和含水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集后短时间贮藏栀子种子能保持较高的生活力和发芽率,但栀子种子寿命较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的生活力、发芽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种子对环境的耐受性也大大降低。生活力与贮藏时间的相关系数r=0.958,种子的生活力(Y)与贮藏时间(X)回归方程Y=102.794-3.736 X;发芽率与贮藏时间的相关系数r=0.881,种子的发芽率(W)与贮藏时间(X)回归方程W=95.740-6.368 X,均显著相关。长时间贮藏后栀子种子的含水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以山豆根种子为研究材料,溴麝香草酚蓝(BTB)浓度、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为指标,分别通过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测定山豆根种子的生活力,同时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响应面分析试验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正交试验的最佳测定条件为BTB浓度 0.2%、培养温度 40℃、培养时间 4h,各因素对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单因素试验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响应面分析试验的最佳测定条件与正交试验结果一致。表明用响应面分析对BTB法测定山豆根种子生活力的条件进行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以山豆根种子为研究材料,以溴麝香草酚蓝(BTB)浓度、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为指标,分别通过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测定山豆根种子的生活力,同时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响应面分析试验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正交试验的最佳测定条件为BTB浓度0.2%、培养温度40℃、培养时间4 h,各因素对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单因素试验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响应面分析试验的最佳测定条件与正交试验结果一致。表明用响应面分析对BTB法测定山豆根种子生活力的条件进行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烤烟烘烤方式的烘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烤房类型、装烟方式、装烟量,烘烤工艺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了烤烟不同烘烤方式的烘烤效应.结果表明,以密集烤房密集挂竿采用“改良密集烘烤工艺”的烟叶外观质量最好,上等烟比例(67.46%)和均价(16.63元/kg)最高,淀粉含量(2.75%)最低,耗煤量(1.12 kg/kg)最低;密集烤房半密集挂竿采用“普通密集烘烤工艺”烘烤外观质量及上等烟比例最差,淀粉含量(2.75%)较低,耗煤量(1.18 kg/kg)较低.总体上,密集烤房密集挂竿的烘烤效应优于散叶烘烤和普通烤房烘烤.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移栽期对烟叶烘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移栽期对烟叶烘烤特性的影响,为密集烘烤工艺的优化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始兴烟区常规移栽期(2月20日)为参照,设置4个不同移栽期处理,研究密集烘烤过程中不同移栽期烟叶的水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丙二醛(MDA)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状况及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结果】移栽期对烟叶烘烤特性的影响十分显著。4个处理中,2月13日(提早移栽)、2月20日(常规移栽期)移栽的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各观察阶段失水速率相对接近各自72h内失水速率的平均值,失水均衡性好,且2个处理叶绿素在变黄期降解量较大(分别为92.38%,90.70%)、降解速率较快(分别为1.925,1.889%/h),烟叶失水与变黄协调性较好。2月13日移栽的烟叶在烘烤过程中PPO活性保持最低(4.652U/g),并且在定色初期温度升高时仍然保持最低的PPO活性(5.12U/g);而2月27日移栽的PPO活性最高(6.242U/g),在烘烤中易出现褐变现象,耐烤性较差。2月13日移栽的烟叶膜脂过氧化水平最低,MDA积累少且慢。在经济性状方面,随着移栽时间的推迟,各处理的产量逐渐增加,但是中上等烟的比例显著降低,其中2月13日移栽烟叶的产值(46 024.85元/hm2)和中上等烟比例(86.78%)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结论】始兴烟区在传统移栽期基础上适当提早移栽(2月13日)可以改善烟叶烘烤特性,获得更好的经济性状;推迟移栽和过度推迟移栽的烟叶烘烤特性均较差,烟叶质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烘烤方式对烘烤过程中烟叶表面烷烃类物质含量变化与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挂竿密集烤房烤后烟叶烷烃类物质总量损失最多,比烘烤前减少58.9%,损失主要发生在变黄期和干筋期;筐装密集烤房烤后烟叶烷烃类物质总量损失最少,仅比烘烤前减少13.8%,损失主要发生在干叶期(烤后72~96 h);散叶密集烤房和传统普通烤房烤后烟叶烷烃类物质总量损失居中,分别比烘烤前减少35.8%和32.3%,损失也主要发生在干筋期。因此,筐装密集烤房是解决目前挂竿密集烤房烟叶香气量损失较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不同烤房烘烤过程中烟叶形态和物理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在研究不同烤房烘烤过程中烟叶形态变化的基础上,探讨造成密集烤房烤后烟叶光滑、僵硬的原因,为优化密集烘烤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烟株中上部烟叶为试验材料,研究密集烤房与普通烤房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形态变化,并比较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差异。【结果】在密集烤房烘烤过程中,烟叶形态变化呈现出变黄期缓慢、定色期剧烈、干筋期又减缓的趋势;而在普通烤房烘烤过程中,烟叶形态变化相对平缓。密集烤房烤后烟叶各形态指标除上部烟叶纵向卷曲度外,烟叶纵向收缩率、横向收缩率、面积收缩率、厚度收缩率、横向卷曲度及中部烟叶纵向卷曲度均显著或极显著小于普通烤房的相应处理。与普通烤房相比,密集烤房烤后烟叶单叶质量、叶质重与叶片厚度较大,而含梗率、平衡含水率与拉力较小。【结论】密集烘烤条件下烟叶形态变化较小,并最终导致烟叶组织紧密及个别物理特性指标较差。  相似文献   

15.
烤烟烘烤调制不仅决定着烟叶的产量、还影响着烟叶的香气尧风格尧色泽尧吃味等质量性状以及烤烟生 产的效益、在烟叶生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烤烟烘烤特性是影响烤烟烘烤调制的重要因素。介绍了烟叶烘烤特 性的概念尧判断方法以及影响烘烤特性的主要因素。综述了不同烤烟品种在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失水规律尧变黄规律尧 定色规律以及物质转化规律、探讨了目前烘烤特性判断方法存在的不足、并对提高烟叶烘烤特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 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烟叶密集烘烤过程中叶间隙风速的变化,为实现烤烟的精准烘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风速仪对中棚烟叶8个位点的叶间隙风速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记录烤房的干湿球温度,并于烘烤开始后每隔4h取样1次,测定烟叶叶片与叶脉的含水率。【结果】烘烤过程中8个位点叶间隙风速差异较大,其中6号位点的风速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不同烘烤阶段各位点风速的变化比较复杂,大部分位点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烟叶变黄阶段、定色阶段、干筋阶段烟叶间隙风速变化的主导因素分别为湿球温度与叶片含水率、烟叶主脉含水率与干球温度及主脉含水率。【结论】不同烘烤阶段影响叶间隙风速变化的因素并不相同,烘烤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调整烤房温湿度,并通过改善烟叶形态变化控制叶间隙风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下部烟叶烘烤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下部烟叶烘烤研究结果表明,在38℃使底棚烟叶变黄6成,然后升温到41℃完成变黄,再以2小时1℃的速度升温定色,能有效地保证和提高烟叶的内在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烘烤过程中密集烤房和普通烤房内气体成分变化的差异,探讨其原因及对烟叶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烟株中部烟叶为试验材料,参照三段式烘烤工艺烘烤,利用气体分析仪测定烘烤过程中关键温度点密集烤房和普通烤房2种烤房内气体成分的变化。【结果】烘烤过程中,2种烤房内O2体积分数和O2/CO2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在各温度点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CO2体积分数和O3含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密集烤房中CO2气体分数变化较为剧烈,且在42℃止显著高于普通烤房;在38℃起、止密集烤房内O3含量分别极显著或显著低于普通烤房,在42℃起~54℃止极显著高于普通烤房。【结论】烘烤过程中2种烤房内气体成分相同,变化趋势相似,其中CO2体积分数和O3含量差异明显,可以用作密集烤房气调指标,以改善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19.
烟叶烘烤节能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烤烟烘烤耗能情况,并从烤房的转型、烤房配套设备的改进、烘烤工艺、新型能源燃料和技术的利用等方面综述烟叶烘烤节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认为今后应围绕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抓住机遇进行烤烟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及相关机制、体制的创新;提高烤烟节能科研力度;建立大型的专业化烘烤工厂,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并向集约化方向转型;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风能、太阳能、水利能等,同时将红外线等物理干燥技术应用于烟叶烘烤中,以实现烘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密集烘烤后期风机转速对烟叶香气与评吸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烤烟品种‘G80'中部烟叶为试验材料,通过变频器控制密集烤房循环风机转速,研究了定色后期和干筋期循环风机转速对烤后烟叶香气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集烘烤后期适当降低风机转速对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香气物质、西柏烷类香气物质、美拉德反应产物、新植二烯以及其他类香气物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