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温度对长鞭红景天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不同发芽温度条件下4个种源的长鞭红景天种子的发芽特征研究,分析了温度对长鞭红景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的影响,以及种子的发芽过程和最适发芽温度,并结合野外育苗试验与监测分析了影响长鞭红景天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温度对4个种源的长鞭红景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影响极显著,4个种源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一致,20~25℃是长鞭红景天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15~22℃的变温培养与20℃恒温培养种子的发芽率较高,但低于25℃恒温培养的发芽率;不同种源种子在同温度条件下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40℃已导致种子失去活力。5~35℃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种子开始发芽所需时间缩短,发芽持续时间为长—短—长—短。长鞭红景天种子出苗率和幼苗保存率主要受温度、土壤、化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种源胡杨种子萌发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和NaCl胁迫下的相关研究为目标。在南疆、北疆选择11个种源,对不同种源种子进行发芽测定,选定发芽率较高的种源,并其不同NaCl浓度(0、50、100、150、200、225、250、275 mmol·L-1及300 mmol·L-1)下进行盐胁迫,在1/2MS培养基上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1)11个种源种子的发芽率有显著差异,由8、9和11种源的种子活力较高,平均发芽率分别为55.0%、55.8%和78.0%。种子发芽率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年降水量与发芽率表现显著的正相关;2)在NaCl胁迫下,种源9和种源11的发芽率有一定的变化,当NaCl浓度为50 mmol·L-1时种源9的相对发芽率极显著地高于CK(121.58%)。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发芽受不同程度的抑制,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所降低,NaCl浓度为50~150 mmol·L-1时种源间有显著差异,NaCl浓度升到275 mmol·L-1和300 mmol·L-1时种源11发芽势为7%和5%,发芽指数为1.4和1.1,而种源9为0。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除了50 mmol·L-1浓度外,种源9的盐害率均高于种源11,说明在种子发芽期间,种源11不但发芽整齐而且更耐盐胁迫。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油松种源的遗传变异,确定种子调拨区划,为开展高世代育种提供遗传基础广泛且品质优良的育种群体。从油松分布区5个种子区内的种子园、母树林和人工林(对照)收集种源30份,分析了不同种源种子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种子在长、宽、千粒质量、饱满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时间和圃地发芽率间差异均显著;种子的长宽、千粒质量、发芽率、发芽速度基本符合地理变异规律;发芽指数与饱满率、发芽率、发芽势及圃地发芽率均相关,千粒质量仅与种子长和种子宽正相关;根据油松种源种子的发芽指数,河北平泉(种子园、母树林、人工林)、甘肃省正宁县、河北阜平县和山西隰县人工林种源的萌发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了检验NaCl能否模拟盐土对梭梭种子进行盐分胁迫,以及研究不同种源梭梭种子对不同盐分胁迫的适应能力,用NaCl和盐土两种盐溶液的5个浓度水平,对5个不同种源的梭梭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NaCl和盐土盐溶液对各种源梭梭种子的发芽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影响程度逐渐加剧,其中对发芽率的影响程度明显低于对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平均发芽速度的影响;NaCl和盐土胁迫下,不同浓度间各种源梭梭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速度均达到极显著相关;NaCl胁迫当浓度为3%时,各种源梭梭种子的发芽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新疆植物园梭梭、内蒙古磴口县乌兰布和沙区、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新疆植物园白梭梭;盐土胁迫当浓度为4.45%时,仅有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梭梭有5%的发芽率,而其它各种源的梭梭种子几乎全部丧失了发芽能力,浓度2.97%时,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梭梭种子发芽能力最强,新疆白梭梭最弱;NaCl对各种源梭梭种子发芽能力的胁迫程度低于盐土。  相似文献   

5.
侧柏不同地理种源种子发芽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枣庄抱犊崮林场37个地理种源的23年生侧柏种源林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值4个指标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种源间侧柏种子的发芽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福建南平(FNP)、辽宁凌源(LLY)、甘肃徽县(GHX)3个种源发芽能力较强,发芽率分别为65.00%,62.50%和52.00%;山东灵岩(SLY)、河南灵宝(HLB)、内蒙乌拉山(NWS)发芽能力较弱,发芽率仅为6.50%,7.50%和10.50%。确定枣庄抱犊崮林场及毗邻地区种子发芽能力最佳种源为福建南平(FNP)、辽宁凌源(LLY)、甘肃徽县(GHX)3个种源。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筛选的5个种源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种子为材料,置于不同NaCl浓度梯度(25、50、150、250、300mmol·L~(-1))下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并测量分析不同种源地气候与土壤生态因子,探讨盐胁迫下不同种源胡杨种子的发芽特征及其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讨论不同种源胡杨比叶面积(SLA)与环境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5个种源胡杨种子的平均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发芽势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种源D(甘家湖种源)种子在盐胁迫下的平均发芽率(19.19%)、发芽指数(4.14)及发芽势(15.57%)显著其他4个种源种子(发芽率12%~15%,发芽指数2~2.7,发芽势8%~11%,P0.05);在25mmol·L~(-1)浓度的NaCl胁迫下,除种源E外,其他4个种源种子的发芽率相比对照处理(0mmol·L~(-1))增大11%~35%,相对盐害率均显示负值(P0.05),而在盐浓度为50 mmol·L~(-1)时,其种子萌发开始受到明显抑制(P0.05);种源E的SLA值最低而种源D的最高,其中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种源胡杨种子的发芽率与采样地年平均降水量、土壤40cm的pH值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以上结果表明,低浓度盐对胡杨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盐浓度下,种子萌发受到明显抑制;145~192mmol·L~(-1)浓度为胡杨种子萌发的耐盐临界浓度。研究结果为自然界现有的变异中筛选具较耐盐的胡杨种子和选育耐盐种质材料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海南岛东北部海岸海口、文昌和琼海3个不同种源地的红厚壳种子表型性状和种子萌发特性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地红厚壳种子和果核的长、宽、厚和果核的风干重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海口文昌琼海;文昌红厚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2月龄幼苗株高均最大;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果核的风干重、长、宽、厚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00 mg/LGA3处理的红厚壳种子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最大。可见,不同种源红厚壳种子的表型性状和萌发特性有显著差异,且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当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利于红厚壳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杜鹃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贮藏时间、不同萌发培养温度及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云南杜鹃种子发芽启动时间、萌发高峰期、发芽持续时间、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杜鹃种子无休眠特性,常温下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启动时间延迟,发芽持续时间延长,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显著下降;温度越低,云南杜鹃种子发芽启动时间越长、发芽持续时间越长,适宜云南杜鹃种子萌发的温度为20~25℃;5%~25%PEG浓度范围内,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云南杜鹃种子的发芽启动时间延迟,发芽持续时间延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显著降低,25%PEG胁迫下未现种子萌发;杜鹃种子萌发的PEG胁迫半致死浓度为15.87%。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源交趾黄檀种子形态及多点发芽率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种源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种子形态特征及在华南不同地区的发芽率差异,为交趾黄檀适地引种和遗传改良提供基础。以来自泰国、柬埔寨、中国等10个种源25个家系的交趾黄檀种子为研究对象,对种子进行形态参数的测定,并在中国4个地区(海南乐东、广东阳江、广东广州和福建漳州)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研究发现:交趾黄檀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厚度的变幅分别为6.09~7.19,3.84~4.28和0.98~1.19 mm;千粒重变幅为15.80~33.76 g。在4个播种地的试验发现:平均发芽率以阳江最好,达78%;Prachin Buri(巴真)种源种子在4个地区的平均发芽率最高,达83%;Kampong Cham(磅湛)种源(79%),Pursat(菩萨)种源(92%),Prachin Buri(巴真)种源(90%),Prachin Buri(巴真)种源(87%)的种子发芽率分别在广东广州、福建漳州、广东阳江、海南乐东达到了最高水平。不同种源间、播种地间的种子发芽率各自均差异极显著(P < 0.01)。千粒重与种子在4个地区的发芽率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不同种源种子在阳江、乐东两地的发芽率变化极为相似。聚类分析将此次引种的交趾黄檀分为3大产区。种子形态特征和发芽状况可作为引种、选种的依据,交趾黄檀种子总体上以泰国Prachin Buri(巴真)种源发芽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32个种源地的苦楝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32个种源的种子表型性状中长、宽、平均单粒质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种子表型较为丰富;不同种源间种子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的大小顺序是:种宽>种长>平均单粒质量,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仙游种源,最小的为莆田种源;苦楝种子表型性状与11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种子表型性状中种长和种宽累计贡献率达98.14%;32个种源可以聚为4类,第Ⅰ大类为仙游种源,其变异系数最大,第Ⅱ大类为德化、屏南、莆田、松溪种源,这些地区种子较小,但种子质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 PCR 扩增得到红掌(Ant hur i um andr aeanum)的 M YB 基因全长、将 M YB 基因片段克隆到 pM D18-T 载体上、然后将此基因插入 CaM V35S启动子后构建成表达载体 Cam35S-GFP-M YB。 通过冻融法将带有目的基因的 表达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 并转化热研 2 号柱花草获得转基因植株若干。 抽取 10 株转化的柱花草植株的基因组 DNA 进行 PCR 分子验证、结果表明有 6株阳性、M YB 基因已成功整合到柱花草的基因组中。转基因柱花草植株的获 得为柱花草等豆科牧草的适口性和抗逆性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并且为以后柱花草的遗传转化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 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 SRAP 分子标记方法、对 9 份粤选系列匍匐翦股颖新品系和 4 份国外优良品种进行指纹图谱构建 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院(1)32对引物中、有 17对引物扩增带型清晰、共扩增出 184 条带、其中有 131 条具有 多态性、多态率为 71% 。 (2)有 4对引物扩增的带型可以清晰区分 13个品系、利用图示模型构建了 13个品系指纹图 谱、图谱包含 12个位点、能有效区分 13个品系。 (3)13个品系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遗传距离在 0. 0285耀0. 7587之 间。 (4)经 UPGM A 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 0. 644处、可将 13个供试材料分为 4个同源类群。 研究结果为匍匐翦股颖 新品种的鉴定和推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院匍匐翦股颖; SRAP; 遗传多样性; 指纹图谱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2040007287);广东省 科技攻关项目(2005B20901018);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2005Z2- E0201、2006C13G0161);广东省农业标准项目(粤财农[ 2005] 311 号);珠海市科技攻关项目(PC20061051) 149聂 鑫 1 、 陈国平 2 、 张 利 1 、 李再新 1 、 谢万如 1 、 赵志平 1 ( 1. 四川理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2.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 400044) 摘 要院花青素是类黄酮化合物的衍生物、具有抗氧化功能。 油菜是全世界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但其花青素含 量低、抗氧化能力弱。 为了利用金鱼草花青素生物合成转录因子遗传转化油菜提高其花青素含量、通过 PCR 从金鱼 草 cDNA 中扩增了 Roseal 1和 Del i l a基因、并分别克隆到含有 35S 启动子和 35S 终止子的 pDH51 载体。 然后将含有 35S启动子、基因片段和 35S终止子的片段分别连接到 pBI N19载体、获得了含有双 35S 启动子和终止子的表达载体 pBI N-Del i l a-Roseal 1。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甘蓝型油菜后、获得了紫色的愈伤组织。研究结果为利用基因工程技 术提高油菜花青素的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洋假交替单胞菌 JI V-49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烟曲霉、黑曲霉、红色毛 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等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为了明确其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化学本质、采用透析、活性炭 脱色、丙酮-乙醇沉淀等方法对 JI V-49发酵液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进行粗提取、得到了活性成分的粗提液。 粗提液 经 AB-8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Sephadex G-100柱层析和 Sephadex G-25 柱层析进一步纯化、 经硅胶薄层层析检查 证明抗真菌活性物质已得到纯化、得到海洋细菌 JI V-49 产抗真菌活性成分的纯化物。 对纯化后的抗真菌活性物质 进行茚三酮反应、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该活性物质为环脂肽。 对该活性物质进行抗真菌谱分析、发现该物 质的抗真菌谱比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真菌药物更广。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近等基因系 Cr y1Ac抗性(NI L-R)和敏感(DBM 1Ac-S)小菜蛾(Pl ut el l a xyl ost el l a)幼虫中肠蛋白酶 的活性、测量了 NI L-R 和 DBM 1Ac-S的卵宽、卵长和蛹重、并对其卵的孵化率、化蛹率、雌雄比等参数进行了统计。结 果表明、抗、敏种群中肠类胰凝乳蛋白酶的活力差异不显著、而敏感种群中肠的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的活力显著高 于抗性品系。 这两个种群卵的大小和孵化率、蛹重和化蛹率、雌雄比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就以上生物学参 数来看、NI L-R 对 Cr y1Ac的抗性并没有引起抗性的适合度代价。  相似文献   

15.
对 56 个不同芥蓝品种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测定了不同品种芥蓝的可溶性固形物(TSS)、还原 糖、Vc、蛋白质、粗纤维含量。 结果表明院56个不同芥蓝材料的 5 个营养指标的标准差分别为 0. 89、0. 47、16. 32、0. 46、 0. 33,其变异系数分别为 14. 83、35. 28、15. 83、21. 43、29. 64,说明其还原糖含量的差异最大,TSS 含量差异最小,为进一 步的种质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M YB 转录因子在次生细胞壁合成转录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研究杨树 Subgr oup 4 M YB 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 应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 以杨树 Subgr oup 4 M YB 基因 Popt r _0004s18020. 1(M YB221)、 Popt r _0009s13640. 1(M YB156)和 Popt r _0019s00750. 1(M YB057)为诱饵蛋白、从毛白杨次生维管组织均一 cDNA 文库 中筛选互作蛋白、获得了 9个与 Subgr oup 4 M YB 互作的蛋白质、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候选蛋白可能的生物学 功能。 为进一步研究杨树 Subgr oup 4 M YB 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水稻色素基因的遗传规律以及与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 R30 白 化、黄化致死突变体,然后通过其杂合体与 R527、泸恢 17 等正反交,分析 F 1 代出现分离的情况和 F 2 代的分离比例, 同时对杂合体后代的分离比例进行分析。 根据卡方测定的结果,确定了水稻的白化、黄化突变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 律,都是由 1个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遗传。  相似文献   

18.
根据 GenBank中的猪圆环病毒 2 型 ORF2 基因序列、设计合成 2对引物、通过对环介导等温(LAM P)扩 增条件的优化、敏感性、特异性试验、成功建立了猪圆环病毒 2 型 LAM P 诊断方法。 敏感性结果显示、建立的 LAM P 诊断方法最低核酸检测量为 0. 30 pg/ L、而 PCR 诊断方法最低核酸检测量为 30 pg/ L;特异性结果显示、猪圆环病毒 1 型、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 对 95份自然感染病猪样 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 LAM P 方法检测结果与 PCR 检测结果符合率为 95. 8% 。 整个扩增反应可在 30 mi n内完成、结 果肉眼可见、为猪圆环病毒 2型的现场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能够满足基层现场快速检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3 种微藻对人工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离自大沙河淡水水域的小球藻 PKU AC201 ( Chl or el l a sp.PKU AC201)及分离自深圳湾海水水域的 两株微藻小球藻 PKU AC117( Chl or el l a sp.PKU AC117) 和链带藻 PKU AC128(Desmodesmussp.PKU AC128)为材料、 研究其对人工污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培养 7 d、淡水小球藻、海水小球藻和链带藻的 OD 680 可分别达到 1. 4、1. 2、0. 5、生物量分别达到 158. 5、139. 7、58. 8 mg/ L、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0. 0% 、80. 2% 、57. 1% 、对可溶性磷酸 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4. 7% 、72. 2% 、55. 1% ;3种微藻对污水具有较好的耐性、 通过同化吸收作用而非吸附作用可有 效地去除人工污水中的氮磷、且小球藻的生长情况及对氮磷的吸收情况均优于链带藻。  相似文献   

20.
粤东 30种凤凰单枞茶树品系叶片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30 种凤凰茶树品系为材料,对叶脉、叶缘锯齿、叶形指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LA)、叶干物质量 (LDM C)、比叶面积(SLA)等 7 个重要性状进行研究。 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其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以主成分分析 (PCA)对所测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并根据 30 种茶树品系叶性状在 3 个主成分轴上的具体得分,对其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30种凤凰茶品系之间叶形态和功能性状有显著差异;比叶面积变异最大(变异幅为 23. 06% ),不同茶品系 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较大差异;叶绿素含量高、叶缘锯齿少的一些品系如宋种、蜜兰香、黄栀香、茉莉香、桂花香、 八仙、柚花香对资源有效利用率高;叶绿素含量少、叶缘锯齿数目多的玉兰香、杨梅叶、贡香、梅占、玉兰香、兄弟仔、 竹叶对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