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各地耕地利用方式改变,耕地多功能空间差异逐渐显现.以广东省为例,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加权求和评分法及Spearman相关系数方法,对2014—2018年广东省20个设区市耕地多功能水平和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分析,为提高耕地管理水平、政府制定耕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14—2018年广东省耕地生产经济功能总体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功能等级在空间上呈珠三角地区中部向四周增强的特点,空间差异明显.社会保障功能总体呈增强趋势,粤西、粤北、粤东地区功能等级总体相对较强,珠三角地区功能等级总体相对较弱.生态景观功能总体呈减弱趋势,功能等级在空间上表现出高低相间的特征.综合功能总体呈减弱趋势,功能等级在空间上大致表现为珠三角地区相对较弱,粤西、粤北、粤东地区相对较强的特征,空间差异较大.广东省各耕地功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其中,耕地生产经济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协同关系最强.该结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充分发挥耕地多功优势,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是旅游大省,将广东省以经济发展划分为4个地区分别是珠三角、粤西、粤东以及粤北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产业、社会生活情况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测评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3者在2009—2018年这10a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化差异.研究表明:在这10a间,研究区内的旅游业、社会生活状况以及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向外缘延伸,而城市土地的低效利用也愈发严重。采用2012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基于DPSIR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开展了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高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  相似文献   

4.
地理国情作为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基于全方面获取的多尺度和多时相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统计信息以及历史数据等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对广东省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基础状况、生态资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生态风险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6年间,广东省建设用地占比逐年增加的态势明显,生态用地面积不断降低,林地占比逐年减少;②生态资产高值区集中分布于粤西、粤北和粤东区域,珠三角区域整体生态资产总额较低;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区域分布在粤西雷州半岛南部、江门市以及珠海市,珠三角区域的广州市、佛山市生态服务价值较低;④珠江三角州城市群区域,由于生态风险指数不断上升,高生态风险区在此形成。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研究时期内广东省地理国情演变的客观规律,同时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与规划、深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研究对衡量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2007-2017年广东省市级数据对广东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将广东省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地区,并从时间趋势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对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相似文献   

6.
以关中地区为对象,选取社会活动强度、开发建设活动强度、农业活动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四大类11个指标,运用SPSS 20.0的主成分分析法将2000、2005和2010年各种胁迫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矩阵化,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计算出各市(区)人类胁迫综合指数(HPI),进行排序.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对关中地区生态系统胁迫最大的因子也不同,2000年对生态系统产生胁迫最大的因子为化肥施用强度,2005年为城镇人口密度,2010年为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密度、GDP密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密度;2000~2010年关中各市(区)受人类活动胁迫综合指数影响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杨凌区、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宝鸡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但要全面了解"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了解发展中存在问题,仍需构建科学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依据客观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并用线性加权方法对广东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各区域极不均衡,珠三角地区总体要显著领先于粤东西北地区;粤西地区各市差异较大,而粤东、粤北地区"互联网+"现代农业总体处于全省的中下游水平。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中应构建农业大数据产业生态圈,加强农业物联网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应用,激活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但要全面了解"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了解发展中存在问题,仍需构建科学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依据客观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并用线性加权方法对广东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各区域极不均衡,珠三角地区总体要显著领先于粤东西北地区;粤西地区各市差异较大,而粤东、粤北地区"互联网+"现代农业总体处于全省的中下游水平。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中应构建农业大数据产业生态圈,加强农业物联网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应用,激活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9.
农业功能结构性失衡、功能服务区域覆盖不均是城乡发展二元化的典型特征,农业功能空间的开发与转型是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等技术方法,分析广东省农业多功能及其各功能的发展状况,划分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类型,辨析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的发展与转型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10—2020年广东省农业多功能指数呈上升趋势,发展先慢后快,向非生产性主导的农业多功能转型发展,空间格局呈向沿海地区集聚的发展态势。农业各类功能指数均有所提高,生产功能呈现以粤东、粤西为中心集聚,并向粤北地区延伸,珠三角地区低值集聚的特点;社会服务功能在区域内中等水平均衡分布;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形成“粤北环海”的北部生态屏障与“圈层递增”的总体格局;休闲服务功能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区域,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的特点。农业复合功能空间类型主要向生态型、休闲型复合功能空间转型,形成生产—生态服务型、生产—社会服务型、生产—休闲服务型、社会—休闲服务型、社会—生态服务型5种类型的农业复合功能空间新格局。广东省农业多功能持续融合、复合功能空间类型多元化发展,但区...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13年广东省农业发展数据,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4个主因子分别是农业投入规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出效益,比较各个地区农业4个主因子得分排名,得出广东省各地区在这4方面出现较大差异,说明农业现代化内部发展不平衡;同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及综合排名得出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又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珠三角地区最强,粤东、粤西相当,处于中游水平,粤北地区最弱。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县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农用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运用GIS 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6要2011 年广东省 县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农用地经济密度持续提高、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 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广东省县域间农用地经济密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总体空间差异趋向缩小、空间分布越来 越集中、较高密度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粤西沿海区和粤东沿海区、较低密度区则集中在粤北山区;广东省县 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的局部集聚格局显著、局部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农用地经济密度差异、社 会经济发展特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农用地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珠三角地区1999-2008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及其时空演变规律,运用实证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采用协调发展度定量评价模型和重心转移模型,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整体协调发展度不高;1999-2008年整体好转,但2003-2004年除深圳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空间差异明显,经济较发达地区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研究期内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度重心有往东北方向转移趋势.因此,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意识还有待加强;珠三角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可为城市发展模式提供借鉴;珠江口东岸地区宜坚持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发挥示范作用;珠江口西岸地区宜坚持强化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加强区域间协作.  相似文献   

13.
极端气温反映了气候变化的趋势, 对极端气温的时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能更准确地预报各种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根据广东省1961-2019年的36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利用RClimDex模型、结合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方法及空间插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广东省近60年间极端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广东省在近60年间,极端气温指数的年际倾向率呈现上升趋势,在近10年以来极端气温变化趋势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表明广东省近60年间极端气温呈显著变暖趋势. 极端高温指数中极高值(Max Tmax, TXx)和日最低气温的极低值(Min Tmax, TNn)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在9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且TNn、日最低气温的极高值(Max Tmin, TNx)率先开始呈上升趋势. 空间分布上,TXx表现为离海岸线的距离越远,温度越高,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Min Tmax, TXn)、TNn刚好与之相反,TNx则表现为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呈现出海陆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特征. 广东省不同区域极端气温极值指数变化趋势与整个广东省情况大体一致,但珠三角地区的极端气温极值指数上升趋势更快. 极端气温指数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均存在相关性,其中纬度和人口数量对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2 年广东甜玉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种植面积占全国60%以上,种植效益也较往年有较大的提 高,生产区域布局逐渐由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和粤北扩展,其中粤西地区逐步成为广东省的最大主产区,但仍存在产 品深加工率低尧保鲜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建议在制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完善甜玉 米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加工流通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促进甜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广东省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综合选取耕地连片程度、地方财力支持、粮食生产能力与耕地整治潜力4个因素,构建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以综合评价得分大于50分的县(区)作为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共计40个,其中珠三角平原区16个、粤东沿海区9个、粤西沿海区10个、粤西北山区5个,并分别提出这4大区域基本农田重点区域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农业发展优势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评价农业发展优势,并对症施策,有助于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本文从自然地理本底、农业生产环境、农业质量效益、经营组织效益、生态协调能力、产业发展潜力等6个维度构建农业发展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等评价并揭示了2019年广东省县域农业发展优势度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广东省农业发展综合优势度空间差异明显,珠江三角洲平原区县域的农业优势最突出。6个分项中,自然地理本底、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协调能力是主要贡献因素。其中,自然地理本底和经营组织效益均表现为粤西南方向最优;农业生产环境表现为粤东北方向最优;产业发展潜力表现为粤东南方向较优;农业质量效益、生态协调能力与农业综合优势度整体空间分布相似,但农业质量效益不再是农业发展优势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粤中南和东北方向的生态协调优势突出。因此,建议结合农业分项与综合优势,未来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区以及粤西南、粤东南和粤东北分别形成现代都市农业区、高效农业区、特色农业区和生态农业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压力指数法的内蒙古生态环境压力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晨光  单文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84-8686,8770
[目的]基于生态压力指数法,分析内蒙古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改进的生态压力指数(ESI)分析法,对1996~2009年内蒙古生态环境压力变化趋势和2008年内蒙古主要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进行了分析。[结果]1996~2009年,内蒙古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呈V字型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来更为显著,其中环境污染分指数急剧上升;2008年内蒙古大多数城市生态环境压力较小,但呈两极分化态势,包头、乌海、呼和浩特偏向资源能源消耗,鄂尔多斯、赤峰偏向环境污染。[结论]该研究为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珠三角地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珠江三角洲农田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动态,为区域的碳循环研究和农田生态健康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珠三角农作物产量及其经济系数、平均含碳量与果实含水率等数据,运用碳储量模型估算1993-2010年珠江三角洲农作物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变化。【结果】珠江三角洲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从1993年的5.71×10^6和5.70t/ha,下降到2010年的2.83×10^6t和4.00t/ha。在珠三角洲各市中,佛山和中山的碳储量下降趋势最显著,而广州和佛山的碳密度下降趋势最明显。2010年,肇庆的碳密度(3.09t/ha)最高,珠海(2.86t/ha)次之,深圳(0.49t/ha)最低,其余7个城市的碳密度为0.80~3.00t/ha。水稻、甘蔗和蔬菜是珠三角农田植被碳储量构成中占比例最大的农作物,甘蔗(13.92t/ha)的平均碳密度最高,水稻(3.76t/ha)次之,蔬菜(0.63t/ha)最低。近年来珠三角农田植被中蔬菜所占比例增大,故与邻近区域相比其碳密度较低。【结论】珠江三角洲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下降和种植结构变化是导致珠三角农田植被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珠三角农田植被碳密度的下降则与种植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孙伟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502-12503
基于广东省农用地分等调查核算成果,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用地分等单元标准粮理论单产与自然等指数、标准粮可实现单产与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测算该地区粮食理论生产能力和单产、可实现生产能力和单产以及实际生产能力和单产,摸清珠三角不同区域耕地产能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珠三角耕地理论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4498.83kg/hm^2,东莞市最高,深圳市最低;可实现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4575.76kg/hm^2,深圳市最高,广州市最低。  相似文献   

20.
左艳  陈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192-195
以广东省农村统计数据为依据,将广东省20个地级市(深圳市除外)作为研究地域单元,从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水平、农业生产投入、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科普与机械化程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等角度选取25个经济指标来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基于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缩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