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指出了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朝着生产更加发展、生活更加富裕、乡风更加文明、村容更加整洁、管理更加民主的方向发展。但在调研中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明确功能定位、坚持建设原则、找准建设方向、注重特色创新、加大环境整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为众多的乡村发展提供了契机。那柯里作为历史上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村落的发展与茶马道路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时代变迁,那柯里村落仍然具有优美的自然风景、浓郁的乡土文化、古朴的茶马文化、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多元的产业文化等发展优势,但在村落发展建设中仍存在村落旅游资源单一、景观资源利用不足、服务设施未完善等问题。针对那柯里村落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深度挖掘乡村景观资源、完善乡村旅游环境、统一乡村风貌、注重乡村产业发展、注重乡村内涵提升等发展对策,以期为相似村落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长沙市、郴州、湘西自治州3个地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地区的乡村特色、建设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了乡村绿化美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调查与实践,就苏北新农村建设中绿化树种配置原则进行了阐述,探讨了适合苏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绿化模式,针对乡村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乡村民宿的建设响应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乡村计划的号召,成为了美丽乡村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乡村民宿正是本着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而存在的。探究了乡村民宿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美丽乡村森林景观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美"要素的基础。由于森林景观建设投入产出差异巨大,使其建设和维护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提出了美丽乡村森林景观的生态补偿机制设想,以平衡相关方利益,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森林景观的生态补偿与其他类型的生态补偿比较,美丽乡村建设区域的村民既是受损方又是直接受益方,因此要更加注重村民参与。村民作为补偿主体中的一部分,可以以工代补。村民在补偿主体中的比重、补偿标准的确定等可以通过协商解决。补偿必须在严格的森林景观建设监督和评估的基础上实施。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的作用,林业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主战场,是促进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环境基础、物质基础,是美丽乡村的核心元素,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豫南地区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现状的广泛调研和对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出了多种基于旅游产业导向的不同村镇发展规划模式,主要包括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模式、郊区农家乐模式和特色产业支撑—新农村模式。研究成果除获得系统理论总结和提升外,可直接用于指导河南省“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同时对于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也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以及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规模也逐年扩大,有关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研究的来源也正体现出多学科关注的特点。其研究方法多以定性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为主,还有少量的实证分析;研究内容方面,国外美丽乡村的建设主要以东亚、欧美两个地区最具代表性,国内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主要包括美丽乡村的基础理论研究、建设水平的评价研究、规划设计研究、政策制度研究及传播推广研究。黑龙江省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还处于初期阶段,迫切需要在理论探索、问题归纳、出路探索等多方面持续展开一系列深入研究。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深化理论研究、强化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吸收先进经验,以补己之短。  相似文献   

10.
对新农村建设绿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新农村绿化建设给予肯定的同时,指出了在加速乡村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重建设轻绿化、过度建设等问题,就如何科学建绿,使乡村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注重"3个效益"和必须坚持的"3个突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美丽乡村的建设须在保护与发掘乡村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发展,霞迳美丽乡村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结合了对岭南乡村历史文化的建设和保护,是新时期乡村建设传承与发展本土历史文化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浙江山地型村庄景观风貌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国大范围乡村景观的建设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美丽乡村”,但也暴露出当前乡村建设的诸类问题,如“乡村景观建设缺乏针对性、乡村特色资源未被全面利用”等。基于此背景,文章以浙江山地型乡村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当前浙江省山地型乡村景观的营造手法,提出完善景观空间功能、维持自然地域风貌、融入乡村文化元素的3大策略,并以浙江省乐清市下山头村为例,探求其在下山头村景观环境整治方案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论乡愁生态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乡生态景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建设让城乡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是未来我国城乡生态建设中追求的理想目标。文中分析我国美丽城镇建设中地带性生态景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乡愁生态景观的概念;认为乡愁生态景观是指与人文景观相融共存,体现地域特色,富含文化,能使人产生归属感的生态景观;在此基础上,阐述乡愁生态景观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以期为我国乡愁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具有中国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的生态家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的发展,共享经济成为当代经济社会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式。共享经济的核心理念是“盘活闲置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城市景观作为一种城市公共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资源的闲置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共享经济的本质和作用,针对城市景观的特点,提出城市景观应该在景观资源、空间与功能、文化与信息等方面进行共享,分析了共享景观营造策略,以期使现有的城市景观能够得到更高效、更充分的利用,为公众提供经济、实用、美观的城市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民俗风情文化是地域景观的构成要素,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对民俗风情的探索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以西和县漾水河民俗文化风情线规划为例,从城市生态景观营造着手,紧扣“乞巧文化”主题意向,构筑“七彩鹊桥巧会、十字景墙幽会和门式景窗花会”三大特色风情景观,探索了富含民俗风情的文化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力求从文化景观与生态绿化两方面自然有机融合,以充分认识民俗风情文化对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余志飞 《林业调查规划》2020,45(2):153-157,163
依据《云南省森林城市、县城、城镇申报与评选考核办法》要求,分析大姚县创建省级森林县城的利弊条件,与省级森林县城评选考核办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项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姚县考核内容涉及的5个大类37项中,达标29项,不达标8项。以提升生态文化内涵,建成宜居、宜业、美丽大姚为建设总体思路,重点以“一城、二带、三圈、四河”建设构筑起生态安全体系,以发展“四大”重点林产业促进林农增收,以“五园”为基础创建生态文化,引领大姚森林县城建设。并从森林网络建设、促进森林健康度、林业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森林管理建设几方面阐述大姚县省级森林县城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7.
以祥云水目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000 m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依据2005、2014、2019年Google Earth历史影像及相关调查数据,采用LDI评价方法,分析水目山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占63%以上,保护区林地占97%以上,是以林地为主、农地为辅的山地农林复合生态环境。受农业生产、居住环境建设、公共基础建设、旅游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度及多样性指数在时空尺度上存在不同程度及不同趋势的变化。2019年研究区域的LDI综合指数为3.04,生态环境健康等级为“一般”;保护区的LDI综合指数在该时间段为1.91,生态环境健康等级处于“健康”等级,随时间的推移,有向“一般”等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古德泉 《广东园林》2020,42(1):27-30
通过梳理中国文艺创作中的意境理论体系,"意"与"境"因契合程度不一而出现"物境""情境""意境"3种艺术境界,阐明风景园林中意境思维与方法在当代风景园林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论述意境理论体系下风景园林创作逻辑。同时着重研究了立意与营境在风景园林创作中互构机制及其实践价值,并提出发展营境理论,只有回到东方文化源头探寻风景园林发展的驱动力,才能够在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中找到一条适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已建立47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0.13%,在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分布。在全国的分布特点为数量“东多西少”,面积“西大东小”。从人均和占省域土地面积比例来看,西藏自治区以 11080 m2/人和33.105%为全国各省域最高。以祁连山等16个典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非法开采各类资源,周边企业污染和侵占保护区土地,违法建设各类设施与建筑,其他活动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管不足,整改不力。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是“经济”原因,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健全监督、管理体系,藉此提出健全法律法规,丰富监督手段,建立区长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中采用数据分析法以及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中心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计量地理学方法,研究历次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新建国家森林公园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八五”及以前到“十三五”时期,国家森林公园依次经历了萌芽生长、规范建设、转型发展、生态开发、发展提升、内涵建设6个阶段;新建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呈“点状集中,点、带状分布并存”的格局,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与西北分异明显,东南地区连片高密度分布、西北地区局部零星集聚;分布中心经历了南—西北—东南—西—东北的演变过程,南北位移稍大于东西位移;范围由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长轴均呈东北—西南走向、短轴均呈西北—东南走向。根据结果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国家森林公园绝对数量可能进一步扩张,在全国范围内呈整体扩散、局部突出发展,并提出未来尤其是“十四五”期间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优化国家森林公园战略布局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