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Bt基因玉米的抗螟性及产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Bt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成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Bt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田间调查了14个不同玉米品种的花叶指数、雌穗上玉米螟和棉铃虫的数量以及后期茎秆上的虫孔数、幼虫数、虫道长等。结果表明,郑单958、豫玉22、豫单2001、浚单20、郑单18、郑单21、新单23和沈玉21的花叶指数较低,平均百株虫孔数和百株幼虫数较少,平均百株虫道长较短,比较抗钻蛀到茎秆内为害的害虫;豫单2001、新单23、滑丰986、沈玉21、郑单21和郑单958雌穗上的玉米螟和棉铃虫幼虫数较少,比较抗玉米穗期害虫;综合玉米前期和后期的抗性以及对钻蛀性害虫和穗期害虫的抗性,豫单2001、郑单958、新单21、新单23和沈玉21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方法,根据玉米抗螟性田间鉴定评价标准,研究转基因玉米Bt799和NC6304YGRR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心叶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食叶级别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良好的抗性,食叶级别均为1级;2种非转基因玉米食叶级别均大于7级.吐丝期接虫试验结果表明,以单株虫孔数、单株活虫数、单株隧道个数及单株隧道长度作为评价参数,2种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均显著高于各自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玉米Bt799和NC6304YGRR田间抗虫效果良好,均能保护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受亚洲玉米螟危害.  相似文献   

6.
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其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玉米杂交组合N3030、N4640为对照,通过盆栽接虫试验和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玉米杂交组合N3030Bt和N4640Bt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效果和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无驱避作用,但花叶率、茎秆和雌雄穗的受害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转Bt基因玉米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等与对照差异不大,秃尖长明显短于对照,穗粒数和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2016年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叶龄期刈割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响应。2017年以相对耐密品种郑单958为研究对象,研究增密刈割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叶龄期刈割影响玉米生长发育,随刈割时间的延后对玉米影响越大,表现为抽雄、吐丝时间推迟,郑单958抽雄时间推迟2~8 d,吐丝期推迟3~6 d;先玉335抽雄时间推迟2~8 d,吐丝期推迟4~8 d。株高和穗位高降低,穗位高系数和茎秆长粗比降低。绿叶数目减少,叶面积下降。两个品种单穗重较对照分别降低4.6%~21.7%和1.4%~24.5%,穗粒数3叶龄期刈割最高,其他处理穗粒数较对照降低。产量降低,以3叶期刈割减产幅度最小,5叶期在1叶位刈割基本全部死亡,6叶以后刈割叶位提高至4叶以上但减产幅度较大,且较对照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着刈割密度的增加,产量性状呈下降趋势,产量较对照先降低后增加,密度达到1.08万株/hm~2时,产量与对照相当;密度达到1.2万株/hm~2时,产量较对照提高7.3%,增加密度可弥补刈割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耐密性玉米冠层结构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华美1号和郑单958为材料,以1.5万株为梯度,共设置12个密度处理,种植密度自1.5万株/hm~2增至18万株/hm~2,研究探讨高产高效春玉米的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华美1号在12.0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15 912.8 kg/hm~2;郑单958在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3 685.9 kg/hm~2。在适当高的种植密度内(华美1号为9.0万~13.5万株/hm~2,郑单958为6.0万~9.0万株/hm~2),华美1号吐丝期最大LAI达4.19~5.30,群体穗位层透光率达17.57%~23.79%;郑单958吐丝期最大LAI达4.71~6.54,群体穗位层透光率达17.77%~23.66%。冠层内透光率、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随密度增加而不同程度下降。华美1号穗位层及穗位层以上LAI占全株叶面积比例高,叶片小而厚,穗位层透光率好,各项冠层指标不同程度优于郑单958。  相似文献   

9.
选用部分黄淮海玉米生态区的10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通过对各杂交种的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的分析,选出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杂交种登海602、先玉335、郑单958等。通过对百粒重、出子率、株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百粒重(P=0.9665)、行粒数(P=0.8946)、株高(P=0.4419)、出子率(P=0.3101)、穗行数(P=-0.5690)、穗长(P=-0.6927)。说明提高百粒重、增加行粒数和株高、提高出子率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黄淮海玉米生态区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银华  田涛  王妍 《杂粮作物》2010,30(1):30-31
试验以郑单958和辽单565为试材,分4个播期播种。结果表明:在适宜播期内各农艺性状和产量差异不大,过早过晚播种千粒重、穗粒数、穗长、穗粗都相对减少,秃顶长增加,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抗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百株折茎率、折雄率、茎秆钻蛀率及越冬幼虫数量和体重等指标分析,分析7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不同积温带品种表现高抗的品种为垦单5和高油4515,中抗品种郑单958和兴垦3;高感品种为哲单37和绥玉19,中感品种德美亚1号。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华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浚单20为供试品种,研究棉铃虫和玉米螟危害后对玉米穗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量大、环境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玉米螟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而在降水量小、环境相对湿度低的条件下,棉铃虫危害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相同害虫危害条件下,降水量大、相对湿度高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玉米穗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旅大红骨种质的利用潜力评价及改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7个旅系与2个外杂选系组配的14个组合和对照种郑单958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分析由旅系组配的组合产量、抗性、农艺性状和考种性状与对照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旅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抗性、穗粗和穗长等方面优于对照,但耐密性、抗倒性、封顶性、子粒深度、含水量和出籽率等方面与对照还有差距,且生育期长于对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环境气候室人工接蚜虫鉴定和累计蚜情指数(I_(aa))评判法,对22份玉米品种进行抗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差异显著,在抗性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为负增长,产生的有翅蚜少;在感虫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并伴随大量有翅蚜产生。I_(aa)值从高抗蚜品种的1.1到高感品种的31.4。高感或感蚜品种9个,占比41%;中抗和抗蚜品种4个,占比18%;高抗品种9个,占比41%。生产上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京科968和先玉335等具有中等抗蚜水平,郑单958等高感蚜虫。  相似文献   

15.
密度对夏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26  
对不同密度条件下不同株型6个夏玉米品种进行了研究,筛选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优势品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株型品种,光合速率均是低密度处理高于高密度,其中紧凑型品种CF008光合速率最高。从产量性状分析,CF008产量最高,郑单958其次;CF008不同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郑单958低密度产量显著高于高密度。同样,CF008经济系数最高,郑单958、金海5号和鲁单6003依次降低,不同密度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紧凑型品种的表现明显好于半紧凑型品种。  相似文献   

16.
玉米单交种郑单958遗传结构及杂种优势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郑单958是我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单交种,具有高产稳产、多抗、耐密、杂种优势强等突出的优点。通过亲本郑58和昌7-2的表型特征、系谱来源、基因组的遗传结构分析,对郑单958的遗传结构及杂种优势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郑58和昌7-2在的60个不同SSR位点上存在着60%的差异,其中在基因内的SSR位点上有70.6%的差异,远远高于基因组SSR位点上的差异(55.8%)。两亲本功能基因的遗传变异可能是郑单958杂种优势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化控技术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以不同抗倒伏性的2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化控技术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调节剂能降低植株高度、穗位下部节间长度、穗高系数,节间直径、茎粗系数、干重、干物质百分比、单位茎长干物重、粗纤维含量、气生根和总根数显著增加。茎秆抗倒伏性状与农艺性状密切相关,化控处理降低了空秆率和秃尖长,提高了行粒数和穗粒重,最终提高了产量。化控处理对非抗倒伏品种郑单958的产量增加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刘元芝  谢甫绨  张洪钧  徐侃 《玉米科学》2007,15(Z1):004-005
沈玉24号2003年由沈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而成,组合为沈502×沈503,在2005~2006年辽宁省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分别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4%和6.0%,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特点,适宜在辽宁省适宜郑单958的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9.
玉米极早熟品种适宜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和2011年采用裂区设计方法, 以密度为主区, 品种为副区, 研究我国极早熟玉米生态区适宜栽培密度。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间最高产量对应的密度差值在22 500~30 000株/hm2之间, 反映了品种间耐密能力不同。试验表明, 参试品种密度每公顷增加万株, 其平均穗长减少0.23~1.13 cm, 秃尖长增加0.008~0.367 cm, 平均穗径减少0.003~0.103 cm, 平均轴径减少0.007~0.063 cm, 平均子粒长减少0~0.023 cm, 平均有效株率减少0~2.20%, 平均株粒重减少8.4~18.5 g, 平均行粒数减少0.89~2.58粒。75 000~105 000株/ hm2的高密区间是极早熟品种的适宜密度区间值, 远远高于中熟、中晚熟区的先玉335、郑单958等品种。  相似文献   

20.
研究6个超甜玉米品种在春季和秋季种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季节对产量、生育期及株高、穗位、单穗重、行粒数、穗粗、籽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秋季种植的产量、单穗重、穗粗、籽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春季种植的,而生育期、株高、穗位则显著低于春季种植的;穗位比例、穗长、秃顶等性状则较少受到种植季节因素的影响,能够稳定显示出品种的特征;多数超甜玉米品种秋季种植产量高且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