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蕨菜各部位对养分的吸收、运转及利用的年变化规律,对蕨菜不同部位中大量矿质元素的年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蕨菜需要大量元素数量由大到小顺序为KNCaMgP;随着蕨菜的生长,各种元素在蕨菜体内大量累积,地上部分积累集中在4至8月份,而地下部分积累集中在7至10月份;食用茎N、P、Mg元素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说明食用茎营养主要来自蕨菜的根状茎传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蕨菜孢子无菌繁殖的最佳培养方法。[方法]以蕨菜孢子为材料,研究消毒方式、赤霉素(GA_3)浓度、光照和温度、无机盐和糖浓度对孢子萌发、原叶体发育、原叶体增殖、幼孢子体诱导的影响。[结果]5%NaClO溶液消毒5 min为蕨菜孢子最佳消毒方式;在含有0.2 mg/L GA_3的培养基上,孢子萌发速度明显提高,比CK提前13 d,心形原叶体出现时间也提前10 d;MS是蕨菜孢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蕨菜孢子萌发温度最好在20~25℃,心形原叶体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形成;蕨菜原叶体增殖最适培养基是MS,此时增殖系数达79.1;蕨菜原叶体增殖培养基最适糖浓度为1%,此时增殖系数是88.3;KT激素有利于蕨菜孢子体形成,最佳培养基为MS+KT 0.2 mg/L,叶片最多(4.6个),孢子体出现时间最短(35 d)。[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蕨菜产业化快繁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微波干燥等对蕨菜干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鲜蕨菜经过微波、真空、热风、恒温4种干燥处理,测定不同干制工艺条件下不同时间蕨菜的重量及干燥结束时蕨菜中维生素C和Fe含量的变化,并进行复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0 ℃微波干燥蕨菜的干燥速率、复水性能均优于其它3种方法;同时,其营养损失较少,外观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4.
选用新鲜蕨菜作原料,辅以茉莉花全粉、蔗糖、柠檬酸与麦芽糊精,开发出一种新型保健饮料。研究结果表明,蕨菜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蕨菜粉65%、蔗糖3%、茉莉花6%、柠檬酸0.5%、麦芽糊精28.5%;蕨菜饮料的最佳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为200℃,喷雾压力为1.0 kg/cm^3,喷出物粘度(水与蕨菜质量比)为1:1.0。  相似文献   

5.
利用不同种类的幼嫩蕨菜,进行了若干制品的加工研制。结果表明:通过对蕨菜的适当处理,将其制成蕨菜罐头、糖醋蕨菜、酸辣蕨菜、五香蕨菜、速冻蕨菜等系列加工品完全可行,而且加工适性和成品的风味均以紫褐色种类为好。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桂西野生蕨菜的生物活性成分与抗逆性的关系,以野生蕨菜为试验材料,测定了野生蕨菜的蛋白质、糖、叶绿素及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每100 g桂西野生蕨菜鲜样中含蛋白质0.334 g;叶绿素和还原糖含量较少,叶绿素a/b比值为2.11,可溶性糖主要集中在叶片;顶芽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叶片、达到3.0776μmol/g;蕨菜采后各部位的POD活性大小为幼茎>顶芽>嫩叶>老叶.说明桂西野生蕨菜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并具备抵抗逆境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7.
蕨菜别名蕨台、龙头菜、鹿蕨菜、如意菜、山凤尾、凤凰草、小角、蕨儿菜,为蕨科凤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蕨菜指可食用的蕨类植物,大兴安岭地区蕨类植物有16科40余种。在大兴安岭地区盛产的蕨菜主要是蕨、荚果蕨、蹄盖蕨、分株紫箕等。蕨菜高1m左右。地下根状茎斜生或匍匐生长,叶由地下茎抽生。新叶未展开时上部向内卷曲,密生成绒毛;  相似文献   

8.
为野生蕨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用分光光度法对野生蕨菜中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冬季野生蕨菜,根状茎总黄酮化合物含量最高,达6.09%;叶片和叶柄总黄酮化合物含量相对较少,分别为2.95%和3.09%。春季野生蕨菜,根状茎与叶片总黄酮化合物含量较高,分别为5.80%和5.54%;叶柄总黄酮化合物含量较低,仅为2.28%。春、冬季节采收的野生蕨菜均以根状茎总黄酮化合物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真空冷冻干燥蕨菜的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真空冷冻干燥蕨菜的理化特性作了分析,并与热风干燥蕨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蕨菜的干燥率、复水率、水分活度分别为14.8:1,91.8%和O.48,热风干燥蕨菜分别为14.1:1,77%和0.61;营养成分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氨基酸的保存率分别比热风干燥蕨菜高63.4%、7.7%、61%和10%。  相似文献   

10.
<正> 蕨菜又名鸡脚爬、拳头菜、蕨鸡苔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山区阴湿地区,是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资源,具有较高的食用、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目前正是蕨菜采收季节,现介绍软包装即食蕨菜的加工技术,以供个体经营户及下岗人员投资参考。 (一)主要材料及设备 蕨菜、柠檬酸、食盐、色拉油、小磨香油、食醋、料酒、鸡精、白砂糖、辣  相似文献   

11.
采用商洛野生蕨菜为试验材料,通过室温和冷藏处理后,对其顶芽、幼叶、成熟叶和成熟茎中的蛋白质、叶绿素、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进行测定,探讨两种贮藏条件对蕨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商洛野生蕨菜在室温、冷藏下顶芽的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34.8%、37.5%;成熟叶中叶绿素含量最高,幼叶次之,成熟茎中含量最低,且冷藏条件下叶绿素含量较高;冷藏条件下蕨菜各部位POD活性降低幅度相对较小;室温条件下MDA含量增加幅度始终要比冷藏条件下大,说明室温条件对商洛蕨菜MDA含量影响更大,冷藏处理能相对减轻蕨菜膜脂过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取、纯化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用浓度为70%的乙醇提取蕨菜中黄酮类化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的含量;并考察温度、光照、pH值、稳定剂、碳水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对蕨菜黄酮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蕨菜根中黄酮含量达4.2640%。蕨菜黄酮在pH值为4-6及有碳水化合物存在的条件下都能稳定存在,自然光和强光对黄酮含量有一定的影响,还原剂对黄酮含量有较大影响,Mg2+、A l3+、Fe3+等金属离子对黄酮稳定性有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蕨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产于湘西地区的蕨菜和菜蕨干制品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蕨菜的可溶性糖(0.81%)、粗蛋白(16.6%)、有机酸(1.65%)和粗脂肪(2.14%)含量高于菜蕨,而菜蕨的灰分(13.86%)、粗纤维(17.61%)和Vc((5.40mg/100g)含量高于蕨菜。蕨菜和菜蕨中的K元素含量均为最高,蕨菜中的Mn、Ni、Zn、Al、Ca和Mg的含量高于菜蕨中的相应元素的含量,而菜蕨中的Fe、Cd、Cu、K、P和S的含量高于蕨菜中相应元素的含量。湘西产蕨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以作为绿色食品开发;菜蕨中镉含量达0.25μg/g,超标25%,开发利用中应选择无镉污染土地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蕨菜中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蕨菜提供依据。以蕨菜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声波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等工艺参数对蕨菜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蕨菜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 g∶45 m 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0 min、乙醇浓度80%,该条件下提取率为2.45%。蕨菜总黄酮的抗氧化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当总黄酮浓度为0.89 mg/L时,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达到65.1%;当总黄酮浓度为11.15 mg/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86.5%。  相似文献   

15.
软包装即食蕨菜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幼嫩野生蕨菜为原料 ,采用先腌制再加工的方法 ,对软包装即食蕨菜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腌渍脱盐后的蕨菜经 pH4 0 ,2 0 0× 10 -6醋酸铜复绿液浸泡 2 0min ,再用 0 5 %Na2 CO3 溶液调pH值约至 7 0 ,并保持 10min ,复绿效果最佳 ;采用 10 0℃、10~ 15min杀菌条件杀菌 ,蕨菜成品的货架期较长 ,且能较好地保持蕨菜原有风味。  相似文献   

16.
栽培蕨菜与野生蕨菜和常见栽培蔬菜营养成分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野生蕨菜和栽培蕨菜以及常见栽培蔬菜所含主要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数量的差异。[方法]采用化学分析法,对野生蕨菜和栽培蕨菜以及常见栽培蔬菜所含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主要的营养成分分别为水分、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C(Vc)、维生素B2(VB2)、钙、镁、铁、锌、铜、钾、磷、胡萝卜素。[结果]野生蕨菜和栽培蕨菜所含主要营养成分种类相同,数量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并不显著。与野生蕨菜相比,栽培蕨菜的水分、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偏高,Vc、钾等的含量略偏高,铜、锌的含量相同,而其他测定营养成分的含量较低。与大多数蔬菜,如大白菜、甘蓝、马铃薯、番茄、白萝卜等相比,栽培蕨菜的主要营养成分,或者是说综合营养价值也要高出一些。[结论]食用栽培蕨菜与食用野生蕨菜营养保健效果相当。从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角度出发,应该大力发展蕨菜的人工栽培与生产。  相似文献   

17.
<正>香椿与蕨菜单独栽植时,香椿矮化密植的更新换苗频繁,乔化稀植的土地利用率低;蕨菜则需遮阴设施。试验证明香椿与蕨菜间作不仅能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和空间,比单作产量增加40%~50%。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间作模式。选择背风向阳、肥沃、pH值5.5~7的沙壤土,以南北向做畦挖穴。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蕨菜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采用塑料大棚、小拱棚、露地栽培3种种植模式,对蕨菜株高、鲜质量、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维生素C、可溶性糖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塑料大棚模式不同生长期株高、各部位鲜质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均较高,NR活性在蕨菜生长前期也高于其他处理,更有利于蕨菜生长发育;塑料大棚和小拱棚产量达20 800 kg/hm2和15 600 kg/hm2,分别比露地增产50.72%和13.04%;大棚模式Vc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纤维素含量仅为小棚和露地的61.79%和41.08%,改善了蕨菜的口味和品质。小棚模式各项指标次于大棚,但较露地栽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野生蕨菜的营养价值,并总结了3种蕨菜制品(腌制品、干蕨菜和罐头)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20.
野生蕨菜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食疗效果好。传统的分株繁育法,即对生态造成破坏,繁育数量又受到限制,采用蕨菜孢子人工繁育技术,是解决蕨菜蕨菜产业发展种苗不足的有效途径,可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本文系统阐述了蕨菜孢子繁育过程,针对蕨菜孢子不同发育阶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