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预热段蚕茧感温与干燥工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表明 ,鲜蛹与半干蛹感温变化趋势相似 ;快速加温与中、慢速加温区间蛹体感温存在极显著差异 ;预热段加温速度以中速偏快 (1 0~ 1 2℃ /min)为宜。茧层潮湿可以使半干蛹感温滞后 2~ 6min ,并且快、中速加温区同工艺对应潮、燥茧层间 ,半干蛹感温差异水平显著。说明茧层水分一方面吸收了空气热量 ,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热能向茧内传递  相似文献   

2.
蚕茧在干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状况,是选择合理工艺参数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干燥理论分析了蚕茧干燥的特点,认为通常把蚕茧干燥过程看成如同一般湿润物料干燥那样,分为恒率干燥阶段和减率干燥阶段,应该是有条件的。事实上茧层几乎没有恒率干燥阶段。指出了,认为茧层在蚕茧恒率干燥阶段保持为湿球温度,而采用较高空气温度将有损于茧质。简要介绍了作者测试蚕茧茧层和蛹体温度的方法、仪器及所得的数据。试验表明,在蚕茧恒率干燥阶段,茧层温度高于湿球温度,蛹体温度几乎保持为湿球温度;在减率干燥阶段,茧层和蛹体温度均随烘率的降低而上升;在整个干燥过程中,空气温度高于茧层温度,茧层温度高于蛹体温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蜂业》2015,(12):17-19
为了研究相对湿度对破壁蜂花粉水分含量的影响,在20~25℃室温条件下,基于不同的空气相对湿度,经过分析破壁蜂花粉水分含量随敞放时间的变化规律,获得了蜂花粉的最佳加工环境。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湿度为10%的条件对蜂花粉有着干燥的作用;当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大于35%时,蜂花粉吸潮较为明显,不利于生产、加工和贮藏;而当相对湿度在30~35%之间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此为生产破壁蜂花粉最佳环境。  相似文献   

4.
陈锦祥  朱跃星 《蚕业科学》1993,19(4):238-241
<正> 本文论述了蚕茧干燥的特点,并利用含湿(hd)图论证了热风温度是影响蚕茧干燥速度的首要因素。认为提高初干热风温度可以明显增强现行蚕茧干燥室的干燥能力。现简报如下。 1 蚕茧干燥的特点 蚕茧由多孔性的纤维(茧层)和生物体(蚕蛹)组成,前者含水率低,约为12%—15%,后者却高达70%以上,且其中的绝大多数水分都要在干燥过程中除去。可见,蚕茧干燥的主体是蛹体。这也决定了蚕茧的干燥特征曲线接近蛹体,而与茧层不同。即在恒定的干燥工艺下,蚕茧干燥的特征曲线上明显地存在着预热、等速、第一减速、第二减速这四个阶段。等速干燥阶段的特点是,干燥速度快、蚕茧感温与热风温度的差距大、且干燥速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银杏香菇在不同温度、相对空气湿度、光照环境因子变化试验,结果是:银杏香菇在20~25℃时,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最好;空气相对湿度在70~75%时,菌丝体生长快,分布均匀。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最适宜;光照遮光度在80%时菇体厚实,菌盖圆整。  相似文献   

6.
1相对湿度对孵化成绩的影响试验证明,相对湿度对孵化率影响很大:孵化温度100°F(37.8℃)时,相对湿度30%、出雏率为70%;若相对湿度在55%~60%出雏率可达90%~92%;但如相对湿度长时间恒定在85%~90%,出雏率仅达60%~65%。温度恒定在102°F(38.9℃)时,若相对湿度为10%,出雏率仅为2  相似文献   

7.
李龙友 《中国蚕业》2002,23(3):28-30
蚕茧的茧层是缫丝工业的重要原料.干燥蚕茧的目的除普通物料干燥都具有除去水分,以利贮存保管的共性外,还要求在烘干过程中既要除去茧层、蛹体的自由水分,又要保留茧层一定的平衡水分,保护茧层的良好解舒,使丝胶适当变性,合理地增加煮茧抵抗力,符合缫丝要求.因此,蚕茧干燥工艺要求干燥过程温度由高到低;湿度由小到大,后阶段适当保湿;风速由大至小变化.国内现有蚕茧干燥设备大多采用73型灶或热风灶,烘茧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对现行桑蚕茧品种的茧层及蛹体水分含量方面的资料,国内系统的调查较少。其中茧层及蛹体含水率、蛹体干量的测定,是依此推算适干茧的理论烘率,便于正确掌握适干程度以做到及时出灶的重要依据。至今运用的蛹体适干干燥率的标准常数为26.25%,仍是以五十年代蚕品种的蛹体含水率及蛹体  相似文献   

9.
采用热空气对流形式干燥蚕茧,当目的温度较低(100℃)时,解舒率伴随预热段升温速度的加快而提高,此时快速升温有利于角舒/当目的温度较高(105℃或110℃)时,则相反,比时采取中、慢速方式升温有利于解舒;出丝率成绩也极类似,提高目的温度有改善解舒与出丝成绩的倾向,但以中、慢速升温方式为宜。此外,鲜茧进灶后不经逐渐加温过程,直接接触目的温度,对茧质不利。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蜜蜂麻痹病毒在介质表面有很强的生活能力.蜜蜂麻痹病毒,冬天在木料表面,温度减到14℃,相对湿度60%,其活力仍可保存20-30昼夜,夏天温度在22℃,相对湿度53%,能生存10-15昼夜.干燥的蜜蜂尸体能够长时间地保存病毒病原繁殖的条件.冬天温度减到14℃,空气中相对湿度60%下,其活力仍可保存80-90昼夜,春天20-30昼  相似文献   

11.
将二冲的减速第一、第二阶段分灶调温烘茧 ,即在相邻 2副风扇车子灶中 ,1副为高温灶 ,供减速第一阶段烘茧 ,另一副为低温灶 ,供减速第二阶段烘茧 ,符合蚕茧干燥规律 ,保证目的烘茧温度 ,解决了二冲后阶段温度“翘尾巴”现象 ,提高了烘茧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优良蚕品种在不同上蔟环境中结成的蚕茧缩皱,发现市温多湿环境中上蔟的蚕茧缩皱粗、乱、深,茧层丝溶推率较低,解舒率。适温环境中上蔟的蚕茧缩皱细、齐、浅,丝脱溶推率市,解舒优。缩皱粗细与解舒率、解舒丝长吁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茧丝的解舒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茧解舒的好坏,同时受蚕品种内在特性和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同蚕品种,由于其茧丝的化学组成、不同种类氨基酸的含量及茧丝纤维结构上的差异,蚕茧解舒效果不一。影响蚕茧解舒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湿度、温度和气流,其中湿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外界因素对解舒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蔟中保护和蚕茧收烘阶段。通过控制蔟中温湿气环境因素和改善蚕茧收烘工艺,可以有效提高蚕茧解舒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L9(34)正交设计,探讨蚕茧收烘环节的化蛹程度、冲击处理、干燥起始温度、干燥程度等4个因素及贮藏阶段对内印茧、油茧发生率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两类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化蛹程度和冲击处理对内印茧的发生有极显著影响,且因素间交互作用极显著,即化蛹当天采、售茧再加上外力冲击,内印茧发生率可达100%;凡未化蛹者,内印茧率均较低。4个影响因素对油茧的产生也均具统计学意义,若化蛹当天遭遇外力冲击,干燥时低温进烘且升温速度慢,干燥程度10成或偏嫩均将导致油茧率居高。贮藏阶段对油茧发生率有极显著影响(t=5.89,p<0.000 1),且回归分析显示内印茧、油茧之间在发生程度与趋势上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和掌握采茧时期和烘茧温度对蚕茧解舒的影响,对常规饲养的两广二号蚕茧进行烘干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上簇第7天烘茧最好,烘茧温度为105℃时解舒率最高。在实际生产中,要适时采茧,上簇足7日始烘茧,同时要防止高温急烘和低温闷烘。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不同的烘茧工艺对雄蚕品种蚕茧茧质影响的对比试验,提出有益保全雄蚕品种蚕茧茧质的烘茧工艺:采用二次干燥法,铺茧量4.8kg/㎡-5.5kg/㎡;头冲烘茧温度以100℃为适,头冲出灶时间以定时为主(2h),辅以蛹体干燥程度检验来确定。二冲采用变温法,出灶时间以蛹体干燥程度检验为主,以计时作参考(3h),同时注意控制好排湿量。  相似文献   

17.
邹凤竹  路海 《蚕桑通报》1998,29(2):13-15
本研究针对推进式针型应结合车位配温及各部分温度设置,调控应相对稳定的特点,通过对比试验认为:该灶型宜采用6个车身长,且按“先长后短”,渐次减少干燥持续时间的模式配温。  相似文献   

18.
热风发生炉中燃煤的燃尽率及热效率直接影响到蚕茧烘干机的节能、环保性能。新研制出烘茧机的椭圆形推拱式分段燃烧热风炉,将传统烘茧机中燃煤炉的方形或圆形燃烧室改为长椭圆形,将人工加煤改为机械化自动加煤,并将燃煤由原来的层叠式燃烧改为水平设置预热干馏区、高温燃烧区、燃烬区3个区段的分段式燃烧。这种热风炉的热风产生过程为:燃煤由机械传动缓慢均匀推入预热干馏区,受炉前拱与高温烟气热辐射而被烘干和干馏,析出的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氢和一氧化碳等着火燃烧变成焦炭;焦炭、挥发物燃烧产生的热风以及不完全燃烧气体(黑烟)一起从前拱向后进入到中部高温燃烧区充分燃烧;未燃尽的余炭被推到后段燃烬区,在离开炉膛之前充分燃尽,最后落入尾部的灰渣室中。由此可见,椭圆形推拱式分段燃烧热风炉可使燃煤充分燃尽,不仅提高热效率至90%以上,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燃烧过程中黑烟污染环境的问题,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新型烘茧设备的研究方向及现行烘茧设备的改进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概述了国家对烘茧设备类型和污染物排放的环保要求及标准,依据提高蚕茧品质和蚕茧生产规模化发展的需求,指出烘茧设备的研制应向大型化、机械化、一机多用高效率及环保的方向发展,并且烘茧温区分布应符合烘茧工艺温度变化要求。针对目前生产上应用的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推进式烘茧设备、微波烘茧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