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调查目前福建蔗区为害甘蔗的蚜虫种类有绵蚜、黄蚜和刺根蚜,以甘蔗绵蚜发生最普遍,为害较严重。绵蚜田间发生消长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本文简要分析影响绵蚜发生的主要因素及蚜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贵州甘蔗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采用五点取样法和“Z”字型取样法对贵州省甘蔗园害虫种类进行系统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以甘蔗绵蚜和条螟为对象,使用2%吡虫啉颗粒剂、3%克百威颗粒剂、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作为对照药剂,研究0.5%吡虫啉·杀虫单缓释粒剂对甘蔗绵蚜和条螟的田间防效及对甘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省甘蔗产区主要害虫有7种,其中甘蔗绵蚜和条螟为蔗区害虫优势种群;0.5%吡虫啉·杀虫单缓释粒剂防治甘蔗绵蚜药后60 d的防效为79.09%~91.80%,防治甘蔗条螟药后70 d的防效为71.52%~83.04%,能提高甘蔗产量7.1%~14.4%;生产上推荐使用2.25~4.5 kg/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明确玉米//甘蔗对玉米蚜、甘蔗绵蚜田间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方法】对比分析玉米、甘蔗间作和单作模式下玉米蚜、甘蔗绵蚜及其主要天敌昆虫的组成和多样性,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蚜虫—天敌间相关性。【结果】玉米//甘蔗对玉米蚜和甘蔗绵蚜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间作模式下蚜虫发生数量和峰值均低于单作模式;天敌亚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在不同地点间差异较大,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较小;间作田蚜虫及其主要天敌间的相关性高于单作田。【结论】玉米//甘蔗影响了田间天敌昆虫群落结构,增强了害虫—天敌间相关性,可有效降低田间害虫密度,用于玉米蚜、甘蔗绵蚜的田间生态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 寄生甘蔗绵蚜 Oregma lanigera(Zehntner)的蚜茧蜂全世界迄今仅知一种 LipolexisOregma(Galan),是 Gahan 于1932记载在菲律宾巴厘岛采得,国内、外其他地方均未见报道。国内各省蔗区的甘蔗绵蚜为害甚感严重,多年来尚未找到蚜茧蜂。笔者1980年6月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采到一种寄生甘蔗绵蚜的蚜茧蜂,经鉴定系一新种,是全世界寄生甘蔗绵蚜的第二种,也是该属 Lipolexis 在全世界的第四种。Lipolexis 属已知的3种,与本文增加的1新种,可根据下列检索表鉴定。  相似文献   

5.
甘蔗绵蚜( Ceratovacuna lenigera Zehuter )是甘蔗主要害虫之一,在贵州蔗区普遍发生危害,甘蔗选50经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多年的引种试验观察,是高抗甘蔗绵蚜的优良品种。甘蔗叶片中水溶性糖、全氮含量以及糖一氮比例与甘蔗抗绵蚜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为了探讨甘蔗选50抗绵蚜机理,我们对甘蔗选50及主要栽培品种的植株叶片中水溶性糖、全氮含量以及糖一氮比例进行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用药液浸渍法进行了96%毒死蜱TC、98%吡虫啉TC、98%噻虫嗪TC及毒死蜱与其他两种药剂的混配制剂(D+B、D+S)对甘蔗绵蚜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所选药剂对甘蔗绵蚜均具有较高的毒力,其毒力由高到底的排序为噻虫嗪吡虫啉D+B毒死蜱D+S。测定结果可为合理选择防治甘蔗绵蚜的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及瓢虫种群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9年4~8月,在云南省新平县水塘镇南秀村和德宏州陇川县章凤镇小怕浪村甘蔗种植基地,调查分析了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及捕食性瓢虫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净种田与间作田绵蚜的虫情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但净种田绵蚜虫情指数显著高于间作田(新平:F=55.43,P<0.01;陇川:F=57.11,P<0.01).净种田与间作田瓢虫虫口密度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单峰型变化.其中间作田瓢虫虫口密度显著高于净种田(新平:F=21.42,P<0.01;陇川:F=69.55,P<0.01),表明间作田中捕食性瓢虫在甘蔗绵蚜种群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甘蔗黄叶病发生及甘蔗绵蚜传毒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华南多个蔗区发生由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 SCYLV)引起的甘蔗黄叶病。田间调查显示,华南地区果蔗和糖蔗均已受到该病毒的侵染,被侵染的品种有黑皮果蔗、黄皮果蔗、ROC16、ROC22、ROC25、粤糖93-159、127Q、Q174、粤糖8388和HOCP91-555等。大多田块病株零星分布,病株率0.5%~10%,但少数田块病株率超过80%。RT-PCR扩增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揭示,华南地区大多数SCYLV分离物 CP基因核苷酸序列(591bp)与SCYLV巴西分离物(SCYLV-B1)相应基因同一率为100%,仅少数分离物与SCBV-B1存在1至3个核苷酸的差异。本文还首次证实华南地区甘蔗上普遍发生的甘蔗绵蚜为SCYLV传毒媒介。建立了能够检出单头蚜虫及侵染早期未现症植株体内SCYLV的巢式RT-PCR技术,在超过80%的饲毒2周以上的甘蔗绵蚜无翅成虫体内检测到病毒的存在。甘蔗绵蚜除能在甘蔗植株间高效地传播SCYLV外,还可将SCYLV传至高粱、水稻及玉米幼苗,每株接种15头饲毒甘蔗绵蚜,传毒成功率分别为100%(9/9)、75%(6/8)和50%(4/8);本试验中,甘蔗绵蚜未能将SCYLV传至小麦和香蕉。  相似文献   

9.
甘蔗绵蚜是云南省文山州甘蔗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扩大加重,因虫害造成的直接产量损失和潜在损失不可小觑,制约着甘蔗产业化进程和良性发展。为此,笔者连续3年在该州甘蔗种植区开展了甘蔗绵蚜的发生危害调查和监测,摸索出其发生消长规律,旨在能够及时有效地指导蔗农开展防控工作,减少甘蔗产量损失,增加蔗农收入。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防控甘蔗绵蚜和蓟马的理想缓释长效低毒新药剂及轻简高效施药技术,选用2%吡虫啉GR根施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吡虫啉GR对甘蔗绵蚜和蓟马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是防控甘蔗绵蚜和蓟马理想的缓释长效低毒新药剂,与其它药剂轮换使用,可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2%吡虫啉GR最适宜用量为30 kg /hm2(有效成分600 g),可在2~6月结合甘蔗种植管理或大培土,按hm2用药量30 kg与hm2施肥量40~80 kg混匀一次性施用,对甘蔗绵蚜的防效可达98.2%以上,对甘蔗蓟马的防效可达81.1%以上;甘蔗实测产量较对照增加33390 kg/hm2以上,甘蔗糖分较对照增加6.6%以上。缓释长效强内吸性农药与底肥追肥混匀一次性根施,施用方便,轻简高效,省工省时,环境友好,应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甘蔗绵蚜繁殖速度快,体被蜡质,防治难度大,对甘蔗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是甘蔗的重要害虫,只有弄懂它们的生长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才能取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甘蔗选50对甘蔗绵蚜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甘蔗选50,桂糖11,F1343个品种,通过人工接种甘蔗绵蚜和田间自然感虫,对甘蔗选50作抗虫性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甘蔗选50高抗甘蔗棉蚜,抗性明显且稳定,是一个高抗甘蔗绵虔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3.
1989~1993年连续5年在福州研究了43个甘蔗品种叶色、叶冠姿态、株高、叶面粗糙程度、+3叶长和宽、+3叶面积、+3叶着生角度等形态特征与抗绵蚜的关系。结果表明.叶色深浅与感蚜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但随绵蚜的发展而逐渐减小并在高峰期消失;+3叶宽始终与感蚜性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宽大的叶片有利于绵蚜的发生和发展;叶面粗糙程度在绵蚜发生中后期与感蚜性有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粗糙的叶面有限制绵蚜扩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好年冬乳油防治甘蔗绵蚜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好年冬乳油对甘蔗绵蚜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公顷用 2 0 %好年冬乳油 30 0、4 50、60 0 ml的 1- 14天田间防效均在 99.1%以上 ,可作为甘蔗绵蚜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以 30 0 - 4 50ml/ 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甘蔗绵蚜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石富 《农技服务》2008,25(11):69-69
介绍了甘蔗绵蚜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情况及其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甘蔗新品种选50抗绵蚜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甘蔗选50对绵蚜具有一定的抗性,且抗性明显(高抗),较稳定;选50抗绵蚜的抗性来源于一定的遗传背景和自身的生理、生化抗性基础。选50既有形态特征方面的抗性,又具有一定的生理、生化方面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苹果绵蚜,因其体液呈紫红色,故又称苹果血蚜,隶属于同翅目绵蚜科绵蚜属.苹果果实受害后发育不良,易脱落;侧根受害形成肿瘤后,不再生须根,并逐渐腐烂.苹果绵蚜是国内的检疫对象.在我国,苹果绵蚜分布在山东、辽宁、河南和四川等地,也是目前渤海湾果区,尤其是胶东半岛果区最重要的枝干类风险性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利用寄生曲霉SF-2控制甘蔗绵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测定了寄生曲霉SF-2对甘蔗绵蚜的感染作用,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寄生曲霉SF-2可感染6种同翅目害虫,且对甘蔗绵蚜、吹绵蚧和矢间蚧具有良好的感染作用,喷雾孢子悬浮液7 d后校正感染率分别达98.33%、98.25%和96.67%。寄生曲霉SF-2生长最适温度为32℃左右、pH为4,在周期性光暗交替中生长良好;且其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2℃左右,紫外照射能显著影响孢子萌发。【结论】寄生曲霉在防控农作物害虫上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双带盘瓢虫对蔗绵蚜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双带盘瓢虫雌雄成虫对甘蔗绵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双带盘瓢虫捕食绵蚜的数量与绵蚜的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雌瓢虫的拟合圆盘方程为Na=1.0180Nt/(1+0.0075Nt),雄虫的为Na=1.1221Nt/(1+0.0121Nt);在试验设计密度范围内,双带盘瓢虫的捕食量随绵蚜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绵蚜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捕食量趋于稳定;雌雄瓢虫每捕食1头绵蚜所需要的时间Th分别为0.0075、0.0121d,瞬时猎物发现率(攻击率)a’分别为0.0180、1.1221头;经方差分析,雌雄成虫捕食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甘蔗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冯奕玺(广东省徐闻县农业局,524100)甘蔗的一生,从萌芽、分蘖、拔节伸长,以至成熟期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均会遭受到一种或多种病虫的为害。甘蔗苗期虫害主要有蔗螟、蔗龟、绵蚜、蓟马等;病害主要有凤梨病、黑穗病及虎斑病等。甘蔗伸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